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

第234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234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你一个追问就是加一倍的迷惑,两次追问就加两倍的迷惑,愈迷愈深。如果你真懂得无始无明它根本不是真的,妄想,你著重那个妄,妄不是真的,只要不起心、不动念就没事,愈是去追究麻烦就大,道理在此地。为什么不能追究?现在我们懂得追究是什么?就产生相续,这里面生了妄想,从妄想生分别,从分别生执著,愈来愈严重。妄想分别执著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六道出现了。起心动念,现实报庄严土,还没事;一起分别,实报土不见了,实报土变成四圣法界;再一执著,四圣法界又变了,变成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还要继续不断的去分别执著,这个轮回的现象,佛在经上讲一切众生是永无出期,永远没有超越轮回的日子,这是个假相。怎么样才脱轮回?放下就是。放下什么?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不但轮回没有,十法界也没有。所以这个现象是不能想的,佛经上说一句话说得好极了,叫「不可思议」,不能想,想是妄想;不能议,就是不能说,真相就现前。你只要有想、有说的时候,那是妄心现前,真相不见了。实际上真妄不二,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见到真相,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见到的是假相,假相跟真相是一个相,妙就妙在此地。
  所以从一体起二用,一体,体里面什么都没有,清净光明,连实报土都没有,说个清净光明。这一体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无,为什么?你说它有,它确实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你不能说它无,为什么?能生万法。那一念不觉的时候它就起现象,虽起现象还是假的,为什么?起那个现象时间太短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那个现象,就是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是同时起来,它存在的时间多长?我们现在简单的计算,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不可得,太短了。所以相是假相,相根本不存在,我们今天看到存在的相,是这种极其微细相的相续相,如果不是相续,我们完全不能觉察,这相续相。谁能见到我们今天讲的真相?佛法讲诸法实相,这是讲真相,真相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那个相,你见到了,那是真相。大乘教里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心清净几乎接近真心,在这样清净的时候,这个极其微细的那一动他能觉察。也就是说,好比我们看电影的银幕,我们知道电影银幕上的相,是放映机里面的幻灯片一格一格的,它的速度太快,一秒钟二十四格,我们的观察没有办法捕捉一格,一格的时间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无法捕捉那个一格,所以看到相续相。现在我们所看的宇宙现象,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它速度更快,它是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格,你怎么能捕捉它一格?
  这个捕捉就我们现在用快门,照相机上用快门那可以捕捉。我们用照相机,这个照相机的快门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在电影银幕上就能捕捉它,为什么?跟它的相同、频率相同,它也是一秒钟二十四格,我们现在相机快门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能捕捉到。现在我们现实的这个现象,必须要把相机的速度加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么快的快门就能把弥勒菩萨所讲的捕捉到。大概现在还没办法,现在的相机,我很久没有玩相机,我玩相机的时候最快的快门大概千分之一秒。通常我们使用的多半是一百分之一秒、二百分之一秒的,所以你能够照,像照喷射机,二百分之一秒照喷射机它就不动,它在飞行的时候你能照得清清楚楚的,你照的时候它不动,你就捕捉它。从这些道理,我们能够理解,能够体会到,也能体会到八住菩萨他的定功,也就是他的心「大智清洁,无所染故」。
  再看后面,「休舍优婆夷与仙人住处同名,俱是海潮处者」,休舍优婆夷是不退住的菩萨,第八这仙人是童真住的菩萨,他们两个住在一起,「明此悲智一体,无染而不净」。染净是一不是二,染是悲,净是智,悲是怜悯心,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这是悲心,看到别人有痛苦,我们讲的同情心。同情心觉悟了是智慧,智慧有没有同情?有。所以慈悲两个字,它的体是智慧,也就是我们常讲理性的慈悲。慈悲实在讲就是爱心,这个爱心它不迷,它是理智的、是理性的,所以称之为慈悲。佛家不讲爱,慈悲实际上就是爱。因为世间人讲的爱它有染,它没有智;佛法里面的爱,它有智,它就不染,意思就深。无染而不净,就是一切的染污,六道都染,有般若真智,所有一切染他接触都清净的。这个道理就是前面所说的,真正你找染净都不可得,你看看在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去找染净,你怎么能找到?找不到!无染而不净。
  可是「若随悲修智,犹有习气染境之心」。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像儒家讲的就非常明显,恻隐之心、同情心、怜悯心,这都是属於悲。在起作用的时候,自己能够觉而不迷,这就是修智,什么叫觉而不迷?行大慈大悲而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修智,还有习气。到什么时候习气没有了?修大慈大悲的时候没有起心动念,那个习气就没有了。没有起心动念行吗?没有起心动念能起作用吗?能。我们现在明白了,江本博士水实验,水是矿物,水接触我们一般人的意念,善的念头、恶的念头它起作用。起作用它有反应,它所现的相,结晶的图案,你看看它有起心动念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自性的本能,众生有感,它自自然然就有应。众生有感的时候有有心、有无心,但是菩萨应的时候绝对没有我们讲的心,就是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决定没有。尤其是法身菩萨,世尊在此地把他讲成四十一个阶级,每个阶级里面断无始无明的习气,是说给我们听的,勉励我们初学,他们没有了,我们真有。不但我们现在有,我们在前面读过,十信菩萨没有出十法界,有很浓厚的习气。何况我们现在,连初信位都没有达到,我们这样深、这么厚的习气,要没有高度的警觉心,肯定是随业流转,要想超越六道那就难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这个地方举出这是习气最严重的,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男女在一起最容易产生情爱,情爱是习气,它举这个例子。休舍优婆夷、毗目瞿沙仙人他们住在一起,修什么?断这个习气,断这种情爱的习气。「第七第八两位,和会一终是也。」
  「若也随智行慈,无有染习,即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是」。那个位次就高,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就是第七、第八住这种习气他就断掉,再高级的、高层次的,他就没有这个习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过去初学佛的时候,老师给我讲到这个,因为我的老师是密宗上师章嘉大师。密宗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表法,这些佛像、菩萨像,很多有男女拥抱在一起的,连阿弥陀佛都有。我见到密宗阿弥陀佛的像,阿弥陀佛怀里面抱著明妃,这什么意思?佛在果位上,那就是后面这个意思,随智行慈,无有染习,表这个意思,没有染习,《华严经》讲到最后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密是修清净心,净土也是修清净心,密的清净比净土更要殊胜,为什么?密确实是「随智行慈,无有染习」。
  净土宗呢?净土宗是前面,就是此地所讲的「随悲修智,犹有习气」,这是净土宗。净土宗修清净心是远离这些境界,你得清净;但是真的清净不能远离,远离你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习气,显密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可是要知道密不好修,非常难,老师给我严重的警告。密,我们在此地看的时候,看到童真住才看到这个现象,第八住,四十一品无明已经断掉八品。由此可知,如果没有这个道行、没有这个功夫,也就是没有这个智慧,在此地讲的话,在这个境界里面还有染恶习气存在,你就堕落。章嘉大师以前告诉我,密里面没有渐修的,你真的能够随智行慈无有染习,即身成佛,就成就了。如果你还生烦恼,你立刻就堕阿鼻地狱,就是说明它没有当中的。这个法门要不要修?不修不能成佛,一定要修,什么时候?初地以上。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第八住,不到初地,但是要算别教来讲,别教的初地等於圆教的初住,在别教这是八地菩萨。《华严》是圆教,不一样!所以我们晓得,密在佛法里面,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它是博士班,即身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拿到最高的学位。不是这个程度的,你参与这个班就错了,完全错了。
  所以世尊很慈悲,对一般大众来讲,他老人家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对一般人来讲的,这个意思就是学佛要按照次第,像念书一样,你一定从小学、中学、大学,你慢慢提升,你不能前头都不要,一下就念博士班,没这个道理。那种人有没有?有,非常少。大乘教里面称为什么?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我们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去看,这两千年中上上根人有没有?有,不多。两千多年也不算少,真正明心见性的,《五灯会元》里面记载就有一千七百个公案,加上后来,我们想到应该有两千人,两千年有两千人,真的不容易。你说这个世间修行人多少?古时候修学的环境好,依照《五灯会元》的例子来看,一年有一个见性的人,所以真的是不容易。但是从净土宗里面来讲,一年有多少个往生的?那就很多!《往生传》里面、《净土圣贤录》里面,是几个很幸运的有人帮他写、帮他记载下来;许多念佛往生的,没有记录下来的多!太多了。所以《华严》到最后,它所标榜的、所提倡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继续再往下面看,「第九法王子住,对治说法不自在障,令自在故」。我们前面看过九信位的菩萨是法师位,第九住往后去第九行、第九回向、第九地,都是法师位,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教化众生,三轮说法,三轮是身口意。身用我们的话来说,严持戒律是身教,为大众做最好的榜样,无论大众学不学佛,都要给他做最好的榜样,做出来给人看是身教。不杀生、不偷盗,这个不杀生是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大小乘的戒律结罪不一样,小乘杀生,确实你断了他的身命就叫杀生,这就结罪。大乘菩萨戒不一样,大乘菩萨戒是从起心动念上结罪,所以大乘戒难持,你并没有杀他,但是你很恨他,我要杀你,这个念头一动就犯了杀戒。所以大乘是论心不论事,小乘是论事不论心,像我们世间法律是论事不论心的。但是大乘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你心里动念头你就犯了杀戒。心里动个念头想控制别人的财物,占有别人的财物,有没有行为?没有,但是大乘你已经犯了盗戒。小乘不犯,小乘真的把别人财物据为己有,这才犯戒;或者是控制,让他财用不得自在也犯戒。所以小乘戒虽然多,容易持;大乘戒不多,很难持,这个道理是不能不知道的。
  九住菩萨真的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令正法久住世间,所以他要发心说法。说法不自在障,有没有这种情形?有,太多了。我们同学当中无论在家、出家,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弘法利生障碍很多。你怎么样对治?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法师真正体解真俗二谛,悟法王法。这个标准说得很明白,得要开悟,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宗门就是大彻大悟,你才能够讲经弘法不至於错误。要是用这个标准,在现在就没有了,没有了怎么办?我们自己苦,迷而不觉,众生比我们更苦,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李老师当年教导我们,在往昔弘扬正法,无论是法师或者是居士,他老人家说「至少都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不是凡夫。」中国人有福报,诸佛菩萨、大阿罗汉应化在这个地区主持正法,众生有福,我们相信,福从哪里来的?老祖宗培下来的。我们有个很明显、也有强烈的感触,我们知道佛法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为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的福分就从这里来的。我们的老祖宗,有历史记载的四千五百年,再向上追溯可以追溯到十万年、几十万年,甚至於几百万年之前,世世代代相传都是讲孝道,教我们孝亲尊师,孝亲尊师就是大福报!感应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这些大圣大贤应化在这个世间。
  现在少了,为什么少了?现在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佛菩萨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在这个世间,学生对他不尊重。不尊重,他就没法子教!再热心、再好的方法,学生不肯接受,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三重障,所以他就不来。但是大乘教里头常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