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

第10部分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第10部分

小说: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从那时起,一连串错误的观念将应运而生。
  学员:“图古(tulku)”和释迦牟尼佛有何不同?
  仁波切:释迦牟尼佛是无上的化身佛,是报身与化身同时化现于一,是收摄一切于一的体相。当今,我们不时谈到“这位图古”或“那位图古”,似乎有很多图古,但我觉得这是没有报身的化身。
  学员:所以,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说,身为平凡众生的我们,具有受到遮止的佛性特质,但这并不是化身的层次?
  仁波切:只要证悟本质尚未彰显,三身就尚未显现。此时此刻,它们还没显现。
  学员:它们存在的层次是什么?
  仁波切:现在,我们不具有三身,是不是?
  学员:我以为“有”,因为法教说证悟本质永远都在,且永远都是清净的,只是暂时被遮止而已。三身同时存在着,否则这种说法就不是真的。
  仁波切:你的报身在哪里?
  学员:被遮蔽了。
  仁波切:在用词方面,“证悟本质”和“证悟者”是不一样的。在梵文中,“如来藏”(佛性)和“如来”(佛)也有所不同,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两个不同的名词了。“本质”指尚未彰显或尚未被证知的特质,它仅像是花的种子,种子是种子而不是花,然而,如果被播种,种子即具有成为花的潜能,但是它还不是花。
  学员:那就是我的问题核心。种子具有一切潜能,但是,就“果”而言,你不能忽略成长的过程;事实上,成长是不可或缺的,是不是?
  译者:这称为法道或道。
  学员:是的。换句话说,“突然证悟”或“顿悟”这种事并不存在,行者必须经过整个过程,包括证知三身。
  仁波切:开展的过程完全在于个人的能力。例如,大乘法教说证悟需要三大劫之久,然而,根据金刚乘法教,行者可以非常迅速就认知本性并完全证悟,这有时在一生之内就可达到,有时需要好几世。时间的长短并不一定,我们不能说你立即就会开悟,或要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开悟。
  学员:烦恼障的俱生层面和知识障的俱生层面有什么不同?
  仁波切:烦恼障的俱生层面和瞋恚、傲慢、疑嫉等烦恼有关,是与生俱有的、不须培养就有的。知识障的俱生层面指诸如“我”及“他”等观念,是与生俱有、不须教导就会的。
  学员:我们能立即离弃这一切障碍吗?
  仁波切:我们无法说立即离弃一切障碍是不可能的,因为有“顿悟道”;然而,一般来说,这是一步一步地渐进过程。烦恼是非常微细的。
  学员:接触到证悟本质似乎可使行者立刻离弃障碍。
  仁波切:在目前,即使证悟本质被证知了,也未完全免于障碍,因为证知、彰显及全然圆满的觉醒有所不同。在初地菩萨的阶段,佛性已被证知,但尚未完全彰显。在修道上,行者的佛性仍然不时被各种染污所遮止,因此,这称为“修道”,因为行者必须藉由修持一再地开展证悟本质,并习于证悟本质。当一切障碍终于完全被净除时,全然证悟的功德就自然彰显。
  学员:粗重和微细的障碍有什么不同?“粗重”是否像瞋怒一样显而易见,而“微细”则比较像是种子,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就不活跃,但具有升起的潜能?
  仁波切:是的,就像是这样。粗重的染污是明显或显现出来的染污。微细的染污是看不出的,且未真正显现出来,但是,它们被细分为九个等级:极粗、中粗、微粗、粗中、中中、微中;粗微、中微、微微。这九个等级相对于二地至十地所净除的障碍。微细的染污并未呈现出来,但是随时都可能蹦出来,如同种子突然发芽一般。然而,某些种子并没有那么容易就发芽,例如极其微细的烦恼,须在具足诸多因素之后才可能发芽。
  学员:修道是否连最后一点至为微细的障碍都铲除了?
  仁波切:在初地菩萨的阶段,造作层面的极粗重染污都已净除了;其他九地则全都属于修道。

  证 悟

  第五金刚论题是关于证悟本质的彰显。因此,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染污完全净除时,完全彰显的证悟本质。
  证悟可分为第八点解释:
  ·本性
  ·因
  ·果
  ·作用
  ·功德
  ·示现
  ·恒常
  ·不可思议 
  本性
  第一点叙述两种功德:
  ·圆满离弃
  ·圆满证知
  由于证悟本质的本性是明性或明觉,可比喻为太阳和天空。阴天时,天空显得蒙胧不清,连太阳都被遮住了;然而,乌云一消散,灿烂的太阳立即在无云的蓝天中太放光芒。同样的,虽然证悟本质一直存在,且已具有圆满离弃及圆满证知的一切功德,但这些功德被烦恼障和知识障所遮蔽,因此无法彰显,不仅如此,甚至证悟本质也因暂时被这些障碍遮止而无法被认知。但是,当我们进入“五道”,然后逐渐走过不清净的七地,再走过清净的三地,最后藉由金刚三昧地而净除最后的障碍时,证悟本质将完全展露,其功德也将立即显现,这就是完全开悟的成佛境界。
  证悟本质是恒常、持续不断及不变的,染污是暂时的,但被铲除之后,染污会再出现吗?不!永远不会再出现。先前,我们提到误以为绳子是蛇的比喻。起初,我们以为那条绳子是一条毒蛇,但是,仔细審察之后,发觉那条“蛇”其实只是一条绳子;之后,不论多常看到那条绳子,都再也不会误以为它是一条蛇。同样的,一旦我们真正得到洞悉法界的内证,将永不再误解万法的本性。
  因
  达到恒常、持续不断及不变之证悟境界的因是什么?
  证悟之因可分为两个层面:
  ·无概念造作
  ·辩识的智慧
  证知一切现象的空性本质之后,行者将不造作、不执着任何事物是这样或那样的概念。就证悟而论,这称为“无概念造作”;若缺少这项特质,行者将继续造作关于现象的概念,不断有“好”、“坏”、“不好不坏”之类的想法。由于这些概念,贪恋、厌恶或冷漠的情感将应运而生;再因为这些情感,烦恼也将应运而生,轮回的痛苦将永续不断。因此,当概念造作——轮回的主要原因——由于了知万法本性的内证而净除之后,行者将能在证悟道上不断地进展。所以,无概念造作是达到证悟的主因。
  第二个原因——辩识的智慧——和无概念造作是共存的。这是清晰地辩认及识别一切事物的智慧,这种智慧是非概念性的。无概念并不表示这是一种空无的状态,或如同沈睡、空洞的状态;我们并不应该认为无概念如同白痴一般是非不辩,只是脑筋一片空白、张大嘴巴、两眼茫然地呆坐着。
  果
  第三点叙述证悟之果;烦恼和知识二障的全然净除。
  当贪执的烦恼净除时,证悟本质如同撒满莲华的净水;当瞋恚的烦恼净除时,证悟本质如同又圆又满的月亮,一点儿残缺都没有;当愚痴的烦恼净除时,证悟本质如同无云遮蔽的太阳。
  当云层消散时,太阳的光明就全然绽放;同样的,一旦这三大烦恼净除时,圆满的功德就自然展现。
  作用
  第四点称为证悟的作用或功用。全然证悟有同时得到自利和利他两种成就的作用,即圆满离弃的成就利益自己,及圆满证知的成就利益他者。
  功德
  因免于生、老、病、死,证悟本质具有恒常、持续不断、平静及不变四种功德。
  示现
  证悟境界如何显现?证悟境界藉由法身、报身及化身等三身示现。因为已达到两种圆满,行者于是自然得到自利的法身,然后展现利他的两种相对形相或色身——报身及化身。这两种色身依度化对象的清净程度而显现,因此,为初地至十地的菩萨众说法时,佛陀以报身的形相示现。
  报身是什么?报身的藏文是“龙确佐(格)培库”(Longcho dzogpey ke)“龙确”的字义是“喜悦”或“财富之丰沛”:“佐(格)培”的意思是“完整”或“无缺”,因此,这是全然的喜悦。合起来,报身一词的意思是圆满喜悦身。
  圆满喜悦身和证悟有何关联?我们必须了解佛陀度化众生的大愿。他计划先引导一切众生脱离轮回的迷惑及痛苦,把他们安置在清净的菩萨地;接着,圆满开悟的佛要引导所有住于菩萨地的菩萨契入完全证悟的境界。在引导菩萨成就圆满佛果的部分,佛陀以报身的形相示现,因此,报身的喜悦是圆满了达佛果大愿的喜悦。“圆满”表示愿望完全达成。
  一般而言,“库”的意思是“身”。就两种色身而言,“身”指能达成愿望的化现体;依此意义,化身是神奇的化现身。如果佛陀只以报身的形式化现,不清净的一般众生将无法有所进步,佛行事业因此将是有限的,于是,报身化现出化身。
  化身的显现形式非常多,可为殊胜化身,如释迦牟尼佛:可为受生化身,如转世化身;也可为事业化身,依不同众生的需要及性情而以不同的形相显现。
  简而言之,证悟是一种三重的显现,或称为三身;法身先化现为报身,然后再化现为化身。
  恒常
  从身为平凡众生直到完全开悟的整个过程中,佛性本身一直是绝对不变的,因此,法身的本质是恒常的。由于其化现是连续不断的,故报身具有恒常的连续性。报身不同于法身,其本质不是恒常的;但是,由于报身形相不间断地转动法轮,所以它是连续不断的。报身佛化现之后不会在消灭。由于这种不灭的存在,报身的连续性是恒常的。
  化身缺乏恒常的本质及连续性,但具有“无间的恒常性”。化身利益众生的事业活动从不间断,但是,化身在六道的任何一道都未保持连续性;当一化身形相完成利益某道众生之后,它在另一时间与地点重新出现,继续利益众生。化身的形相有生有灭,因此不具恒常的连续性。
  不可思议
  具有三身的佛果为何是不可思议的?一般众生无法理解全然证悟的境界,因为法身的彰显是由于证知一般众生尚未证知的究竟本性,因此,证悟是不可思议的。
  以上八点是第五金刚论题——证悟——的解释。
  问答:
  学员:为什么知识障不是轮回的因?
  仁波切:仅只造作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并不是轮回的因,起自概念的情绪——例如喜欢、不喜欢、不在乎等——才是轮回的因。知识障是烦恼障的基础,但是,有时我们仅有知识障,没有烦恼障,此时,知识障本身并不会导致轮回。
  学员:您能否解释“多样事业化身”是什么?
  仁波切:“多样事业化身”可能不是完美的翻译,它的意思是化身的形相不一定是人,例如,化身可能以狮子、兔子或山羊的形相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受生化身的例子包括未经受生而神奇地出现某一段时间的人。
  举个实例来说。佛陀有一位名为(上曰下阿)嘎(Rabga )的弟子,他是一位喜爱弹奏西塔琴(梵文sitar)的国王。(上曰下阿)嘎的琴艺相当杰出,常常一弹奏就是几小时,他的友伴也都是佛陀的弟子。虽然(上曰下阿)嘎对佛法有信心及兴趣,但是,当其他人去听法时,他却宁可在家弹琴,因此,他有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去听法,不过佛陀知道,收伏他的时机终于要到了。
  那时,佛陀化现为琴艺高超的乐师受生化身,此化身乐师前去皇宫,走入庭园,坐下来开始弹西塔琴。当国王听到这美妙的琴声时,他心想:“啊!这真是一位优秀的乐师。”于是,他召请这位应化的乐师,并问:“你是谁?”乐师回答:“我听说您是伟大的西塔琴乐师,所以我前来向您挑战。您愿意接受我的挑战吗?”国王同意和他较量琴艺。于是,他们走入国王的寝宫,开始演奏比赛;最后,化身乐师竟然得胜,这使国王非常讶异,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佳的西塔琴师。
  之后,两人又同意做更高难度的比赛。他们开始割断琴弦,每一回合都少一条琴弦,但化身乐师仍然技胜一筹;他们继续割断琴弦,直到一根弦都不剩,但是,化身乐师仍然每回必胜。由于具有证悟的大能力,佛陀的化身仍然弹奏出美妙的乐音——即使他的西塔琴已经没有琴弦了。(笑声)国王当然无法弹奏无弦琴,刹那间,他的傲慢及自尊全然瓦解了;于是,他终于诚心地前去接受佛陀的法教。这便是受生化身的例子。
  学员:是否曾经有化身化现为非佛教上师?化身一定都是佛教上师吗?
  仁波切:化身可能以各类各样的形式化现,例如狮子、兔子,甚至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