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

第14部分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第14部分

小说: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球上的人拥有一大块极其平滑、光亮如镜的青金石(帝青宝),天帝释及其天界的一切情景将反映在其中;如果凡夫看到天界的一切享乐及天帝所拥有的财宝及荣华,并了解这一切完全都是善行的果报,他们将会充满行善的决心与毅力。
  这是一种比喻,根据这个比喻,天帝释无意把他的影像映射在某处的青金石镜子中,这并不是他刻意营造的;虽然如此,这项行为也并非没有意义,它具有鼓励行善的效应。同样的,佛陀的心并未刻意生起在某时某地开示佛法的意义,佛在世间的示现完全是任运自然的,法教的传播也是如此。
  另一个例子是回声响遍天界的大鼓。由于广大的功德,天神有一个大鼓,安置在全胜宫的中央。大鼓任运自然地发出“四法印”的声音:
  ·一切和合皆无常(一切行无常印)
  ·一切因缘皆是苦(一切行苦印) 
  ·万法皆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印)
  ·涅盘是寂灭之境(涅盘寂灭印)
  大鼓并未造作所发之音,这个活动并非刻意计划而成,是自然生起的。这个例子象徵佛陀“语”的事业。佛陀从未思索:“现在,我必须给予某人大乘法教,给予另人一小乘法教。”佛的言说是任运而起的,不同的众生有的把它了解成小乘法教、有的把它了解成大乘法教。佛陀任运自在的言说,任运自然地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第三个例子是雨云。雨云时而出现在空中,并造成雨;由于所下的雨,花、草、树丛及林木得以生长,但是,云并未想:“我应该降一些雨,好让花生长。”佛陀的意也是如此,他从未想:“现在,我应该生起慈悲的感觉,因为这对众生有益。”
  这三个例子描述佛陀的身、语、意具有任运自然的功德。
  佛的化身像什么?第一个例子是梵天王(brahma)。虽然他住在梵天,他仍然能化现其他化身到较低的天界;他不须要离开所住的梵天宫,这些化身自然能同时在各处执行他的各种愿望。同样的,佛陀不须离开法身本性,即能同时以报身及殊胜化身利益众生。
  如同太阳不须刻意发光,而自然、不费力、不着意地将光芒散发至各处,佛陀的一切智慧化身不断散发出全知、慈悲及力量的璀灿功德。
  如同满愿宝,佛心奥秘不可思议。在此,“奥秘”表示凡夫不可能实际了解佛心的境界。佛心如同满愿宝,因为满愿宝以无数的方式满足众生的愿望。同样的,或利用了义、或利用不了义,佛心藉由授与众生适合其兴趣及需要的法教而满足他们的愿望。
  另一个例子是回声,这象徵佛陀言说的奥秘,自然、不费力地回响,如同回声自然、毫不着意地出现。
  虚空自然地遍及各处。如同虚空,佛的化身自然、不费力地化现,在任何需要之处显现。这个例子叙述佛身及化身奥秘不可思议。
  最后,佛陀的事业如同大地般蕴涵一切清净的现象,例如美丽的花朵、珍贵的宝石及深埋在土中的宝藏,及一切不清净的现象。大地无分别地蕴涵这一切。同样的,遍及一切的佛行事业涵盖一切众生,不论他们是清净的菩萨、阿罗汉、独觉者,或只是平凡、不清净的众生。诸佛不会想:“他们已经是菩萨,不需要我们的慈悲心了。”即使是十地菩萨,诸佛仍然一样以大慈悲心看待他们。
  诸佛也以同样的大慈悲心看待沈迷于贪、瞋、痴、慢、疑等烦恼的平凡众生,他们从来不会想:“我们无法帮助这些众生,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并没有用,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感动他们。”因为慈悲的佛行事业涵盖一切,如同大地一般,无分别是其根本功德。
  前三个例子——天帝释、天鼓及雨云——代表佛陀身、语、意的奥秘,它们说明佛行事业任运自在、不费力、不着意的功德特质;梵天王、回声及满意宝的例子,则说明佛行事业不可思议的本性。
  问答
  学员:仁波切可否多谈一下大手印四瑜伽?
  仁波切:大手印四瑜伽是专一、离戏、一味及无修瑜伽。这四种瑜伽的分别在哪里?通常四瑜伽的修持以“止”和“观”的禅修为始点,以无修或完全证悟为终点。
  “专一”表示心能完全安住于专注的对象。不修持禅定的人通常心很忙乱,注意力分散在各处,而专一的训练则是学习把心专注于一个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焦点。
  如实地证知心的本质时,行者将体认到佛性完全没有任何复杂的思惟造作,即远离戏论。“离戏”和证知佛性的单纯层面有关。
  当一滴水融入大海时,它和大海融合为一;同样的,虽然现象有不同的显相,但心的本性觉知一切现象为单一一味。因此,当行者对心的本质认识逐渐增长时,他将契入“一味”的阶段,了解一切经验觉受、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相同的,都是“一味”的。
  “无修”或“无学”表示行者已实际达到完全证知事物之如如本性、现实之根本状态的境界,此时,行者不须要再做任何修学或开展,因为他已全然证知一切。在较低的瑜伽层次时,行者必须开展对证悟本质的证知程度,但是,一旦达到完全证知的境界之后,就不必要再做什么了,一切都已自其中。因为这个理由,全然证知又称为无修。
  学员:凡夫如何能觉受到化身?
  仁波切:习气很重的人将无法亲见证悟化身而直接得受法教,所以,这视业障而定;如果累积了足够的福德,我们将可亲见如此的化身。此外,如果没有佛行事业,就不会有化身及法教。然而,将法教付诸实修与否及实修成就为何,完全决定于我们自己,否则,佛和上帝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学员:为什么证悟者会老死?
  仁波切:了解现象的方法有两种:事物如何显现,及事物的真相。就显相而言,诸佛化现出经历生、老、病、死的化身,此真相的相对层面(世俗谛)和众生共有的觉受一致;但是,就究竟的真相而言,这些全未真正存在——证悟化身并未真正出现,更不用提生、老、病、死了。然而,在众生的经验中,这些似乎都是真的,仿佛佛真正出世、住世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生病而死。
  学员:在什么程度上,众生可说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其了迷惑者对于他们的觉受吗?
  仁波切:其他众生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概念或念头,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概念或念头。法称(Dharmakirti)主张一切显相或外在现象都是心。他解释:房屋、树木、山……,甚至地狱道,都没有真正的客观存在性,它们全都只是心的觉受及经验。但是,除了自心之外,还有“他心”——其他人的觉受与经验。你经验到的和我经验到的不一样,你可能经验到我没经验到的,我也可能经验到你没经验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他心”。
  学员:当某一众生达到完全证悟时,这个事件对宇宙间其他众生有影响吗?因为,一般而言,一切事物在究竟上是一体的,此时众生在整体上是否有进步?例如,缝上一颗钻石之后,一块寻常的布的品质会因而猛然提升。
  仁波切:不!其余的众生不会有任何改变。例如密勒日巴、巴尔巴、帝洛巴及那洛巴证知一切显相及存在性皆是遍在清净的坛城、但是,他们的证悟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帮助,是不是?
  学员:当时我们并不在那里,不是吗?
  仁波切:我们或许不在他们面前,但是,我们活在某个地方。
  学员:什么是“四法印”?
  仁波切:“四法印”证明一法教确实是佛陀本人的言说。如同国王在文件上加盖具皇室标志的印章(玉玺),以取信大众这确实是国王的令谕。同理,“四法印”是记述全然证悟之佛陀所授与的法教的四种特性。如果一法教具足这四种特性,即是证悟的法教;如果一法教与这四种特性相抵触,则不是正法。
  四法印的第一印是“一切和合皆无常”(无常),亦即一切造作或聚合而成的事物都将毁坏、幻灭。
  第二,“一切因缘皆是苦”(苦)。在此,“因缘”和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有关。如果一法教符合这两种记述,则与佛陀言说一致。
  第三,“万法皆是空性”(空、无我)。任何现象或经验的本性都缺乏具体的自我本体,因此是无我、是空性的。
  第四、“涅盘是寂灭之境”(灭)。这表示烦恼、业力等皆已不复存在。
  以上四种特性称为“四法印”,也称为“佛法四大要义”,是认证一法教是佛陀所授的记述(无常、苦及无我又合称为“三法印”)
  学员:您能否更详细地说明回声是佛语的比喻?
  仁波切:回声的例子不是用来指示因果关系的,如同某人在山谷中喊“哈啰”!山谷回应“哈啰”!重点不在这里;回声这个比喻的要点是:回声本身并未涉及思考过程或刻意行为,虽然我们听得到回声,但无法确切地指出回声来自何处。同样的,佛语的本质是空性的,但是仍然清晰可闻;此外,回声不像具体的声音具有一特定、可循的出处。
  学员:“瑞(格)巴”(藏文rigpa)和慈悲为什么是相等的?
  仁波切:当我们说“瑞(格)巴”(本觉)是非概念性的慈悲(无缘慈悲)时,意思是:虽然佛陀之慈悲的本质是空性,但佛对众生的无量慈悲仍然存在,因为众生误解真相、是迷惑的;如果众生不误解真相,他们或许不需佛的慈悲。由于得受法教的需要存在,法教出现在已准备好聆听的众生心中;然而,法教并未出现在佛陀本身的非概念性之心或觉知。
  佛陀说:“众生认为我开示佛法。在他们的觉受中,有人在开示、有言说被表达,也有人得授证知万法本性的法门。但是,实际上,什么事情也没生发,这整个事件的生起是众生的幻惑。”佛陀只觉知到真相为何的智慧,他并没有经验到这些错误的觉知。
  学员:但是,他的确看见众生了。然而,众生在他眼里不是本尊吗?他不是觉受到本尊的坛城吗?
  仁波切:姑且说有一个人在做恶梦,他梦见自己在浓密的丛林中被一只老虎追赶,他非常害怕。一位有天眼神通的人坐在旁边,看见这个人正在做恶梦,他知道这个人经验到的并不是真的,他只是躺在床上做梦而已,所以,他打算采取行动,把这位可怜的梦者摇醒。佛就像是这个例子中的天眼通,众生则像是梦者。佛知道一般众生的迷惑及错误觉知对他们的影晌,众生因为无法觉悟真相——或你所说的:本尊的遍在清净——而遭受痛苦,因此,法教是必要的。天眼通觉知某人在梦境中的痛苦及摇醒他的必要。当然,睡觉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那个人只是安全地躺在床上——但是,由于梦中的经验是不正确的,故摇醒沈睡的觉知还是比较好。
  学员:但是,他们的显相是本尊吗?
  仁波切:佛是否视众生为男女本尊并不重要,因为众生不如此看待自己;如果佛视众生为已臻至清净,佛就没有必要给予众生法教了。毕竟,如果一个人睡得很安详,有人将他摇醒,他可能会很生气;但是,如果他在做恶梦,另外一个人将他摇醒,他可能会说:“多谢!” 

  结 论

  修持佛法时,试着记住七金刚论题的要义。如果我们热切地学习此七金刚论题,所累积的功德将甚于供养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溢满黄金及珍宝庄严的宇宙。事实上,聆听及彻底了解七金刚论题的功德,大于菩萨持守身、语、意戒律数劫的功德。此外,对此教本的内容产生强烈信心所聚集的功德,大于长期修持四静虑的功德。最后,《宝性论》本身宣称学习此七金刚论题所累积的功德,甚于修持布施、持戒及禅定波罗蜜多的功德。
  仅只学习如此一个教本,如何能累积甚于修持布施、持戒及禅定波罗蜜多的功德?开展布施心可累积极大的功德,终将增长个人财富;持戒重大功德,将带来生于较高之道的快乐及圆满的身相;禅定的成就,将使行者的心安住于定境,使一切烦恼暂时平息——还有什么会比开展此三种卓越的功德更为重要的呢?
  自轮回解脱并完全证悟的主要障碍是“二障”:烦恼障及二元知障(所知障),因此,清净、去除这些障碍至为重要。在究竟上,唯一能净除这些障碍的对治,是梵文所称的“般若”——自禅定生起的殊胜智慧。由于没有其他方法可铲除这些障碍,故开展“般若”是成佛之道极为重要的层面。但是,“般若”是如何升起的?
  智慧可分为三种:由学习升起的、由思惟升起的,及由禅定升起的。藉由禅定生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