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

第2部分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第2部分

小说: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弥勒尊者
  撰写《宝性论》的弥勒尊者,是圆满证悟者释加牟尼佛的法嗣,因此属于上上品的作者。弥勒尊者不仅已证知万法实相,且其证量已达十地菩萨,释迦牟尼佛指认他为法教的继承者。
  弥勒尊者将此无上的法教传给他的弟子无著圣者(Arya Asanga)。《文殊师利根本密续》(Manjushri Mula Tantra)预言一位名为无著的贤者将出现于世;此外,释迦牟尼佛也授记一位名为无著的僧侣将厘定及阐明经典的随顺意义(不了义、未了义)及真实意义。(了义)。
  无著圣者
  发中授记所言,无著出现于世,并作十二年的弥勒尊者禅修。起初,在禅修三年而无成果后,无著心想:“我受了这么多苦、这么精进不懈地修持,可是却一点成效也没有。”沮丧之余,他离开闭关的地方,毫无目的地漫游。他在路上看见一个人用双手正在摩铁棒,就问那人在做什么?那人回答:“我要磨一根针。”无著心想:“他要把一根铁棒磨成一根针,这是多么精进啊!和他比起来,我的精进心真是微不足道,我一定得回去继续禅修才行!”
  九年之后,无著再度觉得自己的修持毫无成果,失望之余,他又离开闭关之地。漫游到乡村时,他看到一只狗躺在路上;这只狗的下半身倒处是烂疮,长满了蛆。看到这翻情景时,无著生起强调的慈悲心。他衡量说:“如果我用手指把蛆挖出来,蛆会死掉;如果我不这么做,狗会死掉。”所以,他拿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放在狗的旁边;为了避免伤害这些蛆,他打算用舌头把蛆舔出来,把它们放在那块肉上。
  变下身时,他忍不住闭上眼睛,但是他的舌头碰到的却是地面而不是狗的身体;无著睁开眼睛,狗竟消失了,赫然显现在他面前的是弥勒尊者。无著激动地叫着:“弥勒尊者!你没有慈悲心!我修你的法修了十二年,但你从未现身。你为什么不来?”弥勒尊者回答:“我一直都在你身边,但是你的业障让你看不见我;现在,由于你的大慈悲心,残余的业障已经净除,所以你看得见我在这里。”
  会面之后,无著伴随弥勒尊者到他所住的兜率天,并得授闻名的弥勒五论法教。第一部论注是《现观庄严论》(Abhisamaya Lamkara),阐明二轮法轮教;接下来的三部是阐明释迦牟尼佛一切法教的一般性论注;《大乘庄严经论》(Sutra Lamkara)、《辩中边论》(Discerning the Middle and the Exttemes)及《辩法法性论》(Discerning Dharmas and Dharmata)第五论则阐明三转法轮法教的精义;《究竟一乘宝性论》,或简称《宝性论》。
  无著将弥勒五论的前三论传给他的弟子,但他认为后二论——《辨法法性论》及《宝性论》过于深奥,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所能真正了解,因此,他将这两部论注隐藏起来。成为岩藏法教。后来,梅纪巴(Maitripa)——马尔巴(Marpa)大译师的上师之一——发掘此岩藏;发掘此岩藏法教之后,梅纪巴在净观中看到弥勒尊者于彩云环绕中出现在他面前,并授与他此法教的完整灌顶及解说。之后,梅纪巴将此法教广传于世。
  礼敬
  通常,在藏文译本的开端,译者首先会礼敬传承诸上师。《宝性论》以“礼敬一切诸佛与菩萨”开章明义,译者将礼敬文作为译本的第一句,祈原能没有障碍或干扰地完成此经的翻译。
  弥勒尊者的开示及原来的梵文本都未包括译者的礼敬文,这是译者洛滇谢昃(Loden Sherab)后来加插的。在西藏,译者往往在法本加插个人的礼敬文,以祈求个人的本尊加持降临。后来,西藏国王规定,所有属于“阿毗达摩”(梵文Abhidharma)或“论藏”的佛教典籍,都必须以“礼敬尊贵之文殊菩萨”作为开端;属于“律藏”(梵文Vinaya)的法教,则必须以“礼敬全知者”开始。
  《宝性论》主要属于经典系统,也是三转法轮的法教,因为它涵盖见、道及果,也涉及其他许多论题,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被归纳为经典,因为“经典”一词的意义是“会合”或“由许多部分聚集起来的事物”。由于强调开悟本质——佛性,而佛性和大手印的基础不可分,故此法教被认定为噶举传承的重要著作。
  这个法教有两个传承之流:阐释的系统及禅修弥勒法教的系统,两者皆经由第一世蒋贡康楚(Jamgon Kongtrul)传给我们。我所采用的系统主要用于教导大手印修持者。
  “让通”及“贤通”系统 
  一般而言,此论注可用强调证悟本质之空性层面的“让通”(Rangtong或译为自空派)系统来解释,也可以强调证悟本质之智慧层面的“贤通”(Shentong,或译为他空派)系统来解释。今天,我们将采取“贤通”系统的方式,强调智慧层面。
  “让通”系统的推理方式是藉由逻辑了解真相。许多上谛遵循“让通”的方法,因为这种教法比较方便;但是,在实修上过于强调空性层面,有时会造成困扰。依照“班智达”(梵文Pandita)或学者的分析风格思惟空性时,修持者可能会想:“这就是空性!”或“空性是如此这般。”其实,那只是思惟的造作,只是一种概念,修持者并未实际体验空性。因此,“让通”只是渐进道上的一个阶段。
  “贤通”系统则鼓励修持者安住于心的自然明性,因此,它强调的是智慧或觉醒的层面。
  就学术性的了解而言,班智达方式或“让通”系统比较迅速;但是就实修而言,“贤通”系统比较迅速。第二种方式又称为“库速鲁”(梵文Kusulu)或单纯之禅修者(瑜伽士)的技巧。由于噶举传统强调单纯之禅修者的禅修技巧,因此“贤通”的见地被认为比较深入。

  七金刚论题

  此教本的主体包括七金刚论题。“金刚”(梵文vajra)的意思是坚固及稳定,金刚杵能击溃所有敌对者而不伤害持用者;换言之,当修持者证知这些法教时,一切无明及误解都被摧毁无遗。
  前三项金刚论题是三宝,指修持之果;
  ·佛
  ·法
  ·僧
  后四项金刚论题又称为“四不可思议之金刚”:
  ·佛性
  ·证悟
  ·功德
  ·事业
  佛性(如来藏)是佛果的因,由于具有这个因或种子,我们才能达到第五金刚论题——证悟。达到证悟时,特定的功德特质会显现出来;证悟的功德是第六项论题。具有这些证悟功德时,佛行事业自然会展开;证悟的事业是第七项论题。此七项金刚论题是此论注的主体。
  佛
  第一项金刚论题是“佛”。我们认定佛陀是导师,因为他具有两种非常殊胜的功德。在梵文中,佛的意思是证悟、圆满的智慧。在藏文中,佛是“桑杰”(sanggye)“业”(sang)的意思是已净化、已净除,表示所有瑕疵及过患——例如烦恼及业障——皆已完全被净化及铲除;“杰”(gye)的意思是揭显、完全开展,表示证悟者已完全开展一切证悟的智慧及功德。
  法
  第二项金刚论题是“法”,梵文为“达(尔)玛”(dharma)或“达摩”,藏文为(确)(cho),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但主要的意思是“改变或矫正某种事物。
  须要加以矫正的是什么?是我们自无始以来就养成的不良习气及倾向。藉由佛法的修持,如此长久以来一直习以为常的不良习气将转变成正面、有益的行为。
  僧
  在翻译为藏文时,第三项金刚论题“僧”或“僧伽”(sangha)变成“戳(克)”(tsok)或“给(恩)顿”(gendun),保持原来的“团体”、“聚集之众”的字义,但蕴涵着更深的意义。“给(恩)顿”的意思是“美德的意欲”或“为良善的目标而努力”,但其实际意义比较接近潜能。我们具有达到证悟的潜能,若没有这种潜能,解脱将是不可能的。例如,沙可能粹取出黄金吗?不可能,因为沙缺乏黄金的潜能,但是,金矿粹取得出黄金,因为它具有黄金的潜能;同样的,牛乳搅得出奶油,因为它具有此种潜能。以此类推,由于具有证悟的本质,有情众生具有证悟的自然潜能,因此,我们不仅能达到证悟,而且必须这么做。
  佛性
  第四及第五项金刚论题——佛性及证悟——之间有直接的关联。现在,我们证悟本质被烦恼的染污所障蔽,但是,它们可被净除;一旦这些染污被净除之后,我们自然就从轮回中解脱。
  证悟
  梵文“菩提”(bodhi)的意思是“证悟”,相对的,藏文是“江秋(不)”(jang…chub),意义类似于“佛”,但稍有不同。“江”的意思是“已净化”,指一切烦恼及业障皆已净化,一切必须断除的皆已断除;“秋(不”)的意思是“已至圆满”或“已开展”,指的是证悟的功德、智慧等。然而,“佛”和“证悟”都是道的果。
  功德
  第六项金刚论题叙述证悟的功德。在遵循修行道、断除应断除的、开展应开展的之后,我们达到的是什么?——某些功德应该被彰显。如果奶油没有用途了,努力地搅动牛乳将是无意义的举动。同样的,如果我们历经艰辛的学习及修持而达到证悟,所得到的果应该具有补偿此番努力的价值。
  佛行事业
  佛的功德会利益众生吗?仅仅为自己一人而达到证悟似乎有些不当。国王具有极大的权势,但如果他不利益臣民,那么,他的权势并没有什么意义。同样的,达到证悟之后,佛行事业将为了利益众生而任运自然地开展。这是第七项金刚论题——佛行事业。
  研习前三项金刚论题时,我们将会发现三宝的美德;研习后四项金刚论题时,则会发现达到此等成就的法道。

  佛

  皈依有两种;因位皈依及果位皈依。一般皈依,包括皈依三宝及加行法的皈依,属于因位皈依。皈依释迦牟尼佛,表示认定他是至高的导师,并相信唯有他才能引导我们走完解脱道。由于皈依圆满的导师,我们成为具格的学生;成为入门弟子之后,必须立志追随上师及其法道,如此才能在修持道上渐进而行,最后达到修持的果——证悟成佛。
  《宝性论》以果位解释皈依的意义。果位皈依指最后的结果——未来的证悟境界,修持者自轮回海解脱并达到圆满的快乐与自在。现在,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修持及达到果位皈依。
  通常我们说:“我皈依佛。”但是,这个佛和《宝性论》所叙述的佛稍有不同;或许应该说,《宝性论》所叙述的佛,实际上是成佛的状态或境界。
  为什么要努力成佛?证悟境界具有两种特殊的利益;自身的圆满利益(自利圆满)及他人的圆满利益(他利圆满)。
  根据这个教本,佛的功德可细分为六种:
  ·非造作(无为)
  ·任运而显(离作意)
  ·非依外因而悟(不依他觉)
  ·具大智慧
  ·具大慈悲
  ·具大能力(具力用)
  此六项功德中,前三项称为三自利圆满。
  非造作
  非造作或非整治而成的功德,表示佛的境界不是一种聚合物或制造、组合而成的状态。聚合物或和合物通常是由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如同飞机的构造,但不论这种物体显得多么坚固耐久,总有一天我们会说“这架飞机已经不能飞了”、或“这架飞机坠毁了”、或“这架飞机报废了”。飞机是由机身、引擎、电路及其他机械组合而成的,它或许极具价值,但迟早都会分解。同样的,不论其组合成分为何,一切聚合现象都是无常的;不论我们多么努力地加以维护,它们都不可能永久存在。因此,非聚合、非造作而成的全然证悟,才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的目标。
  佛的境界以三身表现:法身(梵文 dharmakaya)、报身(梵文sambhogakaya)及化身(梵文nirmanakaya)。为什么佛的法身是非造作而成的、更不是一种产品?从某个角度来看,法身似乎是证悟之后才能得到的,仿佛我们现在不具有法身,因为我们现在尚未开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法身指的是彰显我们原本就具有的证悟本质——成佛的潜能。就此而言,佛的法身并不是造作出来的,佛的法身是本具的、非造作的;由于证悟本质是非造作的,故佛的境界亦是不变的、恒常的。
  任运而显
  成佛的第二项功德是任运而显。当我们听说佛的境界是非造作的时候,可能会认为它不具任何功德特质。虚空的本质虽是全然空白、无聚合、不具任何善美的特质;但是,证悟却赋有无量不须作意自然显现的功德。
  非依外因而悟
  成佛的第三项功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