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菩萨地持经 >

第10部分

菩萨地持经-第10部分

小说: 菩萨地持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菩薩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師教。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疾病若無力。若知彼人作顛倒說。若自多聞有力。若先已受法
  若菩薩起五蓋心不開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見味禪以為功德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薩尚聽外道異論況復佛語。不犯者。專學菩薩藏未能周及。若菩薩於菩薩藏不作方便棄捨不學。一向修集聲聞經法。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聰明能速受學。若久學不忘。若思惟知義。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若於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薩善於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捨不作毒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謗。或隨順他故謗。是菩薩聞第一甚深義不生解心。是菩薩應起信心不諂曲心。作是學。我大不是盲無慧目。如來慧眼如是隨順說。如來有餘說。云何起謗。是菩薩自處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見法。正觀正向。不犯非不解謗。若菩薩以貪恚心。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輕毀外道稱揚佛法。若以方便令彼眨缜罢f。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
  若菩薩聞說法處。若決定論處。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聽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無力。若彼顛倒說法。若護說者心。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若多聞。若聞持。若如說行。若修禪定。不欲暫廢。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不往者。皆不犯。若菩薩輕說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毀呰。但著文字。不依實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住律儀戒。見眾生所作事。以瞋恨心不與同事。所謂思量諸事。若行路若如法興利。若田業。若牧牛若和諍。若吉會。若福業。不與同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彼自能辦。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義。若以方便令彼眨缜罢f。若先許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業。不欲暫廢。若性闇鈍。若護多人意。若護僧制。不與同者。皆不犯
  若菩薩見羸病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視。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無力。若教有力。隨順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屬。若彼有力能自經理。若病數發。若長病。若修勝業。不欲暫廢。若闇鈍難悟難受難持。難緣中住。若先看他病。如病窮苦亦爾
  若菩薩見眾生造今世後世惡業。以嫌恨心。不為正說。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無智。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識。若以方便令彼眨缜罢f。若為正說於我增恨。若出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復彼人性弊'怡…台+龍'悷。若菩薩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若等若增酬報彼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而無力。若以方便令彼眨缜罢f。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若菩薩見諸眾生有親屬難財物難。以嫌恨心。不為開解除其憂惱。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如前不同事中說
  若菩薩有求飲食衣服。以瞋恨心。不能給施。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無。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眨缜罢f。若彼犯王法。護王意故。若護僧制
  若菩薩攝受徒眾。以瞋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隨時。從婆羅門居士所求衣食臥具醫藥房舍。隨時供給。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眨缜罢f。若護僧制。若病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有力。多知識大德。自求眾具。若曾受教自已知法。若外道浮ā2荒苷{伏
  若菩薩以嫌恨。心不隨他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彼欲為不如法事。若病若無力。若護僧制。若彼雖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眨
  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說。亦不讚歎。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護彼意故。若病若無力。若以方便令彼眨H糇o僧制。若令彼人起煩惱。起溢喜。起慢起非義。除此諸患故。若實功德似非實德。若實善說似非善說。若為摧伏外道邪見。若待說竟
  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伏不罰黜。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與語難可教誨。多起嫌恨。若觀時。若恐因彼起闘諍相摺H粝嘌栽A。若僧諍。若壞僧。若彼不諂曲有慚愧漸自改悔
  若菩薩成就種種神力。應恐怖者而恐怖之。應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眾生消信施故。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彼眾生更起染著。外道謗拢删托耙姟R磺胁环浮H舯税l狂。若增苦受此事起菩薩戒。佛於處處修多羅中說。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律儀戒攝。此是菩薩藏摩得勒伽和合說。菩薩當精勤受持起上恭敬。專心修學從他正受。已極清淨欲學心。菩提心。利眾生心。從初受戒專精護持。若有所犯。即如法懺悔此一切菩薩犯當知突吉羅攝。當向大小乘人能解語。能受悔者如法懺悔。若菩薩以增上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失律儀戒。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悔。稱先所犯罪名。作是說言。大德憶念。我某甲。捨菩薩毘尼。如前所說事。犯突吉羅罪。餘如比丘突吉羅懺悔法說。若下煩惱犯波羅夷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懺悔。若無如法人。當起清淨心念言。我終不重犯此罪。於未來世中常攝持律儀戒。若能如是所犯即除。若無如是具足功德人可從受菩薩戒者。是菩薩應於佛像前自受應如是受。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身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於諸佛菩薩前受一切菩薩戒。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諸戒是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諸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餘如前說。若菩薩所犯無無餘犯。如世尊說菩薩起瞋煩惱。犯應更受。非貪欲起。當知此意。菩薩起愛念眾生為增上。凡有所作一切能作菩薩所作非作所作。犯應更受。菩薩瞋眾生者。不能自度度他。亦不能作菩薩所作。如是不作所作。犯應當更受。當知菩薩軟中上犯。如四攝品說。若菩薩於此律儀戒具足成就三正法者。得安樂住。一者方便具足。二者淨心具足。三者本因具足。菩薩於戒不穿漏。淨身口意業不數數犯。發露諸惡。是名方便具足。菩薩為法出家不為身命。為義為禪定。不為財利。為沙門為涅槃。不為非義。不為懈怠。精進不退。不雜眾惡不善之法。煩惱受有熾然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是名淨心具足。菩薩本餘生時。廣修諸善於今不乏。衣食床臥湯藥眾具。能修惠施。是名本因具足。住律儀戒菩薩具足三正法者。是名安樂住。與此相摺J敲咦闳徽ń洹.斨嘧 J敲哉f。廣說在家出家一切戒。此一切戒當知分別為難戒等
  難戒者。略說三種。菩薩具足大財大勢力。能捨出家受菩薩戒。是名第一難戒。菩薩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不令缺減。況具足犯是名第二難戒。菩薩於一切修行一切正受一切憶念。心住不亂。乃至盡壽。於細微戒終不缺減。何況重者。是名第三難戒。一切門戒者有四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性戒。三者習戒。四者方便成戒。正受戒者。菩薩已受三種律儀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性戒者。菩薩性自賢善身口意淨。習戒者。菩薩本餘生時如所說。三種戒已曾修習。以本因故。一切惡不樂行心常厭惡。樂修善行。方便成戒者。菩薩依四攝事。於諸眾生行善身口業。善人戒者有五種。一者自持淨戒。二者授與他人。三者讚歎淨戒。四者見同法者心生歡喜。五者設有毀犯如法悔除。一切行戒者彼六種七種一向略說十三種迴向大菩提。廣攝戒故。是名為廣。樂著欲樂。自身苦行。離此二邊故。是名無罪歡喜之處。盡其壽命常不還戒。一切利養行外道邪論。煩惱諸纏不能侵欺故。亦不能奪故。是名堅固戒。莊嚴成就故。當知戒莊嚴。謂聲聞地。離殺生等。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順戒不順戒。護隨護戒。大人相報。增上意報。善趣報。利眾生報。除惱戒者有八種。菩薩初作是思惟。如我不欲令他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手石杖等樱鼝漓段摇H缥也挥幌病1艘嗳缡恰T坪我源思屿端恕R允枪什粣漓侗恕D酥敛患邮质鹊扔|。作是思惟已。不以八事樱鼝辣娚J敲兴_除惱戒
  此世他世樂戒者有九種。菩薩遮處則遮。開處則開。攝處則攝。應降伏者則降伏之。菩薩於彼身口業。是四種戒。又檀波羅蜜俱戒。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俱戒。是五種戒。如是略說九種戒。是菩薩自己及他。現法樂住及後世樂。是故說名此世他世樂戒
  清淨戒者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為沙門為菩提不為身命。二者終不退減起於疑悔。三者不過持戒起非處疑悔故。四者離諸懈怠不樂睡眠。日夜精勤成就善法。五者攝心不令放逸如前不放逸說。六者修習正願不願財利及生天上。常修梵行。七者攝持威儀。善於威儀所作眾事。方便修習善。如法身口行正命具足。諂曲邪命種種過惡皆悉遠離。八者離於二邊離隨順欲樂及諸苦行故。九者修習出要。異學諸見皆悉遠離。十者於所受戒不缺不減。此十種名清淨戒。是名菩薩大戒聚得菩提果。菩薩依此戒已。滿足尸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未成無上正覺得五種福利。一者常為一切諸佛所念。二者終時其心歡喜。三者捨身在所生處。常與淨戒諸菩薩眾為善知識。四者無量功德聚戒度成就。五者今世後世性戒成就。如前所說。自性等九種戒。當知三戒所攝。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又復三種。略說能為菩薩三事。一者律儀戒。能令心住。二者攝善法戒自成佛法。三者攝眾生戒成就眾生。是名菩薩一切事。所謂現法。心得樂住身心不惓。能具足佛法成就眾生。是名菩薩戒。是名戒福。是菩薩所作無餘無上。過去一切諸菩薩等。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當學。現在今學
  菩薩地持經卷第五
  菩薩地持經卷第六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方便處忍品第十一
  云何菩薩羼提波羅蜜。略說有九種。一者自性忍。二者一切忍。三者難忍。四者一切門忍。五者善人忍。六者一切行忍。七者除惱忍。八者此世他世樂忍。九者清淨忍。云何自性忍。菩薩依思惟力。若性能忍他人不饒益事。一切諸忍。依無貪心。純一悲心。是名略說自性忍。云何菩薩一切忍。略說二種。一依在家。二依出家。此二各有三種。一者他不饒益忍。二者安苦忍。三者法思惟解忍。他不饒益忍者。從久遠來。無間大苦。他不饒益。現前迫切。菩薩作如是學。是我自業過惡所招。本作罪業得今日苦。今若不忍。復為未來大苦因緣。我今便為重自造苦。不由於他。又我身及彼。俱是一切有為行苦。彼無智故。於我性苦更增其苦。我今有智。云何復欲重加其苦。又復聲聞自利尚不以苦加於他人。況於菩薩廣利眾生。如是思惟。已修習五種想。於怨親中人下中勝品。若苦若樂有德無德。如是眾生一切能忍。云何五種想。一者本親屬想。二者法數想。三者無常想。四者苦想。五者攝取想。本親屬想者。菩薩作如是學。眾生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