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4年第01期 >

第23部分

长江文艺 2004年第01期-第23部分

小说: 长江文艺 2004年第0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念馆的最后一个大厅是纪念大堂。大堂中央的主题塑像是雪白大理石雕塑:祖国母亲与她战死的儿子。苏联在二战中牺牲了两千七百万人,其中军人有九百万。在纪念大厅,陈列着一排排死者名录册,所有在二战中死亡的苏联公民都在这一本本的名录中,留下了详细的记载:姓名、年龄、出生地、死亡地……这些人永远是苏联公民了,他们的名字能留在这个辉煌的纪念馆里,是他们作为战胜法西斯的苏联公民赢得的光荣。我们步出纪念馆的时候,悬在我们头上的是二十六万颗晶莹的珠子组成的宛若满天泪雨的垂帘。我想,这血与泪写成的胜利诗篇,是俄罗斯精神最生动的说明书。没有进过这个博物馆,就无法了解在俄罗斯人身上流动的是什么样的血液和泪水。
  我们向陪同我们的展馆负责人告别,他说:谢谢你们,你们让我有机会又一次展示俄罗斯的荣誉与自豪,我可以告诉你们,全世界的人都来这里参观,最多的是中国人。
  我们的俄罗斯之行在这样一个句号中结束了。晚上八点,在我们登上飞机的时候,机场电视机正在播送普京总统就人质事件发表电视讲话。我跟前浮现出探照灯中的巨剑纪念碑,浮现出母亲纪念碑弯顶上满天泪雨的垂帘,浮现胜利雕像下那句话:谁带剑而来,将死于剑下:啊,别了,俄罗斯……
  2002年10月草于莫斯科
  2003年8月整理于北京
  


二李一张打天下
■  邱华栋
  世界影坛上谁给华人电影和华人文化张目,那就要数二李一张了。这二李一张不是别人,就是李小龙、李安、张艺谋。
  
  李小龙:亚洲功夫之王
  
  提起黄皮肤的中国人在西方人中的知名度,李小龙肯定要排在前几名。我有一次遇到一个爱尔兰人,他告诉我,来中国之前,他就知道毛泽东、李小龙和巩俐,别的中国人的名字他就说不出来了。这一方面显示了西方人对中国的陌生,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说明这几个人的伟大。
  确实,很多亚洲电影人在世纪之交搞的那些电影人排名当中,李小龙都是很难被忽视的。李小龙只主演了几部“功夫”电影,就叫英语辞典里多了“功夫”这个词,这就是十分了不起的。这个出生于美国三藩市的华裔青年,死的时候才只有32岁。今天,他已经变成了一个神话和传奇,成为影响华语武侠电影的开山者。
  李小龙的电影形象,实际上是自五十年代开始的华人世界和华语电影崛起的先声,这一点现在也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而西方可以说是第一次从他的影片中,才知道中国武术的厉害的。我觉得,李安在2001年奥斯卡的获奖武侠影片《卧虎藏龙》,实际上也是李小龙功夫片在西方的延伸性发展——可能一些人不同意我的这个看法。你看,碰巧他们两个人都姓李,“李家军”把中国的国粹武术,通过银幕向世界呈现出了非凡的威力和魅力,壮大了华人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声势。
  李小龙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粤剧演员,他刚生下来不久,就被父母带回到了香港,童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这个家伙小时候就是一个小霸王。由于自小在香港的影视圈里长大,两个月大的时候,在襁褓里的李小龙就作为道具,出现在了一部叫做《金门女》的电影里。10岁以后,作为童星,他又参演了《人之初》、《细路祥》和《人海孤鸿》这些影片。在《人海孤鸿》里,他以13岁的年龄,扮演了一个缺乏父爱、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流连的街头不良少年,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实。
  李小龙在中学时代偶然遇到了香港武术师、咏春拳传人叶问,从此踏上了他的中国功夫之路,直到他自己创立了“截拳道”。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当中,门派林立,但是大都脱离不了“舞蹈加技击”的基本特征。而咏春拳是中国南派拳法,特别讲究实战,所以,李小龙向叶问学习咏春拳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很多的技击功法。整个少年时代,他就是一边在香港的影视圈里混,一边学习中国武术的南北各种拳派拳法,打下了深厚的武术功底。而李小龙张狂勇武的性格,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显现了出来,他经常和人过招比武,在他家附近也经常可以看见成群的挑战者,等在门口找他的麻烦。
  为了让这个惹祸精能够安静一点,他的父母亲在1959年又把他一个人送回了美国三藩市。在三藩市,一开始,李小龙是通过教“恰恰”舞谋生的。接着,他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哲学系就读。而哲学的学习对他后来创建“截拳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把哲学当中的智慧和中国武术当中的技击巧妙结合,从而成为了有理论支撑的一代功夫之王和武术宗师。
  我们在他的几部电影当中,都可以看到他挥舞着两节棍的雄姿。除了两节棍,他的截拳道还有连环腿、寸拳等绝招,这些都是李小龙自己在创立截拳道的时候琢磨出来的。他的连环腿可以在空中连续踢三脚,这是相当惊人的。而寸拳,则是在与敌手的身体相隔只是在一寸远的距离时,猛然发力,那种瞬间巨大的爆发力,可以把对手完全击倒。这几招是他的截拳道的绝招,即使是他后来开武馆教了那么多的学生,可是没有多少人学到了他的功夫的精髓,很多人后来可以照猫画虎地舞两下两节棍,但连环腿和寸拳,却几乎没有多少人可以达到李小龙的境界和水准。
  李小龙后来在美国西雅图开设了自己的武馆,教授自己创建的截拳道,从而把中国武术的名声在美国慢慢散布开来。李小龙认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在技击方面,要以最为简单直接的招数制胜于敌,而不要那些花架子,才能够使推崇拳击的西方人信服。他的功夫招数都强调了这一点。当时他有很多的挑战者,无论是西洋拳击、空手道、泰拳、摔跤、跆拳道、印度拳手等高手,据传都有人和他过过招,但是李小龙都赢了。据说只是在和一个泰拳师交手的时候,被对方踢中了一脚。
  后来,李小龙在好莱坞的邀请下,作过几部动作片的动作顾问,还在电视剧《青蜂侠》中扮演了一个司机,使不少美国人熟悉了他。
  他30岁的时候,放弃了在美国的武馆职业,回到了香港,参加嘉禾影业公司制作的功夫片《唐山大兄》的演出。在这部电影当中,他的刀枪棍剑全套功夫十分炫人耳目,让人眼花缭乱,而他的截拳道功夫更是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这第一部功夫片成为了功夫片的经典。
  后来他又主演了功夫片《精武门》、《猛龙过江》和《龙争虎斗》。在《精武门》中,他凌空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更是成为鼓舞中国人自信的、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动作。他自编自演的《猛龙过江》,打破了香港有史以来的票房纪录。好莱坞华纳制片厂请他主演了《龙争虎斗》,在这部影片中,李小龙发挥出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截拳道华丽的一面,镜头十分现代夸张。
  1973年,他在拍摄影片《死亡游戏》的过程中,突发脑水肿死亡。而李小龙生前希望将华语片打入国际市场、在西方制作的电影中担任主角的理想,已经或正在被吴宇森、李安、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人实现。
  
  李安:美国的儒者
  
  全球影响最大的华裔人士当中,李安肯定要占一席之地。2001年,李安执导的武侠片《卧虎藏龙》获得了美国奥斯卡电影奖的十项提名,结果最终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这是这个奖项设立七十多年来,第一次颁给华裔导演。李安和这个奖擦身两次之后,终于如愿以偿,由此李安也进一步成为了最具成长性的杰出导演。在此之前,他还获得了美国影迷投票选出来的“最不容错过的导演”称号,成为世界性的华裔电影导演。
  1954年10月23日,他出生在中国台湾省,祖籍中国河北省。1978年,他24岁的时候移民美国,在伊力诺州立大学戏剧系学习,获得了学士学位,后来继续深造,又获得了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硕士学位。1983年,他拍摄了一部学生作品《阴凉的湖畔》,获得了美国金穗奖的最佳剧情片奖。这虽然是一个小奖项,但是对李安的激励巨大。1985年,他又拍摄了短片《分界线》,同样获得了金穗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这都是他学生时代的练笔之作。
  1990年,他编剧的《推手》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剧本奖;次年,他执导了这部影片,获得了亚太影展的最佳影片奖,还获得了台湾金马奖的9项提名,可以说是出师大捷。这部影片描述移民美国的台湾老人和自己的儿子、儿媳之间的生活观念的冲突,实际上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显示了李安的独特视角。
  1993年,他推出的影片《喜宴》,是他的“台湾三部曲”的第二部,涉及了同性恋的题材,剧情有些冷幽默的成分:在台湾的父亲去美国看望自己的儿子,要给他举行一个中国传统式样的婚礼,但是儿子是一个同性恋。后来,在一场啼笑皆非的婚宴中,儿子组建了一个三人家庭。影片仍旧在探讨中西文化的内在冲突,也表现了人类的情感困境。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后来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台湾金马奖的5项大奖。
  次年,他执导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获选为法国戛纳影展的开幕影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虽然没有获奖,但是在美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这部影片讲述了台湾一个烹饪师傅的家庭,几个女儿有着不同的感情取向,最后面对今天风尚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分崩离析的故事。
  可能是有志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导演,或者是为了广泛地拓展题材空间,加上李安在美国所受到的很好的西式教育,1995年,他导演拍摄了影片《理智与情感》。这部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奥斯丁小说的影片,被李安完全拍出了英国文化的感觉,兼顾了艺术和票房的双成功。该片获得了奥斯卡奖的七项提名,但最终只是获得了一个最佳改编剧本奖。于是这成为美国主流白人社会压抑非白人后裔的一个“罪证”。
  1997年,他导演拍摄的影片《冰风暴》是被评论界严重低估的影片。这部影片以美国六十年代社会观念大变动和性解放为背景,描绘了美国一个小镇上,几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变化导致的一场悲剧,李安十分平实和缓慢的电影叙述,显示了类似冰层下的水流般的力量。这部影片比美国本土的导演审视自己那段历史的影片还要出色得多。但是这部不折不扣的杰作,没有获得重要的奖项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好在票房仍旧是成功的。
  1999年,他拍摄了影片《与魔鬼同骑》,这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历史背景的电影,有场面宏大的战争镜头和儿女情长的爱情故事。但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对非白裔拍摄自己历史的影片的评价,一向十分保守,加上这部影片的演员都没有太大名气,这部影片是他的影片当中受关注最少的。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文化资源的独特与宝贵,也可能就是为了实现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他为自己在2000年推出的武侠影片《卧虎藏龙》,已经准备了5年时间。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中国武侠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仅仅1500万美元的投资,为投资人赚取了五倍的收益,影片也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这部影片的故事,取材自中国20世纪40年代一部武侠小说《玉蛟龙》的第四卷,影片中的演员和制作人员,集合了大陆和美国、台湾、香港的华人演艺精英,他们一起共同打造了一个东方的神话传奇。
  显然,《卧虎藏龙》是拍摄给美国人和西方人看的,在整个华语片的市场上,尤其是大陆地区,并不是那么火爆,可能是因为影片含蓄和缓慢的调子,使看惯了香港武打片的热闹的东方观众觉得十分不过瘾,但是正因为如此,李安为武侠片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一种儒者风格的武侠片。
  现在,他正在为自己的新片《绿色巨人》而忙碌和准备,这同样是一部动作和剧情片,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科幻故事片。显然,他是一个将不断拍出杰作的、你可以对他有很高期待的导演。
  李安站在中西文化的交叉点上,两面审视,这使他的影片具有了独特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能够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发现民族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与沟通,交流和融合,困境与出路。他把电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