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唯识通论 >

第6部分

唯识通论-第6部分

小说: 唯识通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故說有空不空﹔勝義無相,言詮路絕,是故說言非空不
        空﹔法相唯識,至符事理。兩宗不同此其由也。乃若聞空言
        而惡取,聞識言謬執,自不達於本宗,奚足論於同異,遮而
        破之,互所宜也。

            小宗之義法有我無,唯識說言我法俱空,半滿之教自爾
        差殊。三科假實,在小多諍﹔其在唯識,依他如幻,亦自不
        同。然此俱大小之分,非但唯識。若就緣生說二異者,則阿
        賴耶識,曰所知依;末那思量,為染淨依;所緣識變,都無
        外境﹔三界虛妄,唯心所作;殊勝無邊,緣生至理。彼此判
        若霄壤矣。又心相應法不相應行;無為法等,或增或減,說
        假說實,亦多不同。緣生緣起,立義亦異。俱詳諸論,更不
        詳談。

            上述唯識與諸宗異義已竟,然四囗陀南為內法通義,二
        空無我為大乘通義,三性八識為法相唯識通義。異者自異,
        同者仍同,語不摺冢闶欠鸱ā韧庵郑瑥浾渺洞恕

            或佛問曰:唯識之義多由道理建立,展轉破立,全懀
        辯,此與西方哲學有何異乎?又西方

        

        384頁

        

        哲學亦有唯心論,彼此之殊,究為何等?曰:唯識之義,雖
        多由道理建立,然此道理多本拢粤浚释凭科涓荆藢W
        乃從實證得來也。而諸哲學,全不如是,都不外於凡情遍計
        ,妄所分別,方法不同,此其一也。又彼則汎爾空談,無關
        實際,此則加行見道,切身受用,期證涅槃。故一不免於世
        間戲論,一則正是還滅資糧。用無用別,此其二也。復次加
        行道中修唯識觀唯遣外境,外境遣已亦遣內識,真見道中非
        空不空,無識非識,真唯識境於斯始證。是故執有真實唯識
        可唯,亦是法執。故唯識言,唯遮不執。而彼則堅持固執,
        究竟興諍。執不執殊,不同三也。以是觀之兩家不侔,如白
        與黑。若其立說之差殊,問睿獯穑N種歧異,略如佛法
        非宗教非哲學中辯,此不更詳也。至乃西方唯心論者既哲學
        之一派,自與佛法唯識不同,以彼同出於遍計無用,有執故
        。又彼學內容但知六識,八識境界昧焉不明,於是始則撥無
        本伲^復遁辭逃責,謂諸境界始存自心,自不見時存於他
        心,俱不見時存於上帝之心,展轉支離,復又同於宗教之迷
        信矣。辨此是非於中篇明。此外宗教則執有主宰,科學則專
        逐外物,與此學異,更不待言。諸有以唯識作哲學科學講者
        ,信亦太事牽強矣。雖然世間真實,道理真實,苟不摺恚
        有益於事,佛不摺篱g,菩薩種智於五明處求,如彼能自守
        範圍不妄談勝義,則固無事與之興諍也。

            已辨與餘宗異同,次明此學與佛法之關係。如上言之,
        唯識之學最後晚出,時經二百載,人歷十數輩,甚深抉擇,
        最為殊勝。則其於佛法之關係,可不難明也。蓋佛法有二諦
        :一曰世諦義

        

        385頁

        

        ,說緣生;一曰第一義諦,詮表法性。然法性理,不離緣生
        ,緣生不明,法性即難安立。是故經言,諸法從緣生,自無
        有定性,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相,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
        相,若能知空相則為見導師。而掌珍立量,真性有為空宗,
        以緣生故為因,以如幻為喻。即此可知,若昧緣生,即難明
        法性矣。即此雖言一切佛法建立於緣生可也。然明此緣生義
        ,最深最精,莫唯識若。建立賴耶種子,諸法有其真因;即
        此遣除無因不平等因。建立唯心,而諸法展轉互不相離;即
        此眾生各一宇宙,因果感赴,流轉還滅不相攙雜,不斷不常
        ,不異不一。因果義成,法性義立。即此而遣除一切科學哲
        學外道異論。是故此學之興廢,即謂為內學外學之興廢可也
        。復次,方今科學盛行,專逐外物,不明唯心更何從救。況
        彼尚論理,非有至精確之析理,又何從引彼入此乎?而唯識
        者,又特於此擅長者也。是故唯識者,建立佛法之根本,障
        衛佛法之屏藩,摧伏邪執之利刃,接引新機之方便;其於佛
        法關係之重要自昔為然也,於今猶急焉﹔其存其亡,安危共
        之矣。

            雖然,唯識之義信則然也,顧其學術之組織,與所對治
        之邪見,及所討論之問睿弥袷溃瑒t不無有隔世之憾焉
        。故初學者每病其難入,或歎其不切,是所謂美中不足者歟
        。以是因緣,今作通論,謬欲擇其義理,釋今疑難,更其組
        織,以應今日之需。庶幾大法晦而得明,群疑結而得釋。然
        愧才力短絀,學業荒疏,無以勝其志。正而教之,是所望於
        同志耳。

            附錄:自昔古德,判別教時,異說紛紜,莫衷一是。要
        皆崇自所宗,抑餘宗也。故釋經論者

        

        386頁

        

        ,文前分別,必廣辨之。今通論唯識獨於此義未曾道及,似
        摺f制。然非忽之,找粤x非決定,可不從也。昔作起信論
        料簡答辨文中,有評判教一節,玆附錄之,以見愚意。

                  次評判教者,自昔判教,議論糾紛,西方則小大
              相非、空有互諍,大乘則說小乘為方便之談,小乘則
              認大乘為非佛說,空宗則說相宗空而不盡,未會究竟
              ,相宗則說空宗但偏一空,非中道義。故各自處第三
              時,而說他宗契經非了義。至於此方光德,議論更復
              繁多,一時,二時,三時,四時,五時等,雜說不一
              ,具如吾師唯識講義中述。非特判教多時,亦復立宗
              各異,其在西方,但有大小之分,於大乘中但有空有
              之別耳。 (其實大乘之分空有,始自清辨護法,然清
              辨固亟閑法相,護法亦特表般若,博大宏通,慧智無
              礙,各據拢裕髡恚m互諍難,真俗兩宗精義
              益彰,而啟後學之妙解,皆非守一家之言,而伐異黨
              同者。抑護法清辨亦絕未自立性宗相宗之名,特學性
              宗相宗者因二師之論辨特盛緣是而有二宗之分耳,然
              此但主張教理之異,其他行持戒律住持都無有異,故
              那耍铀拢滟t智光齊聲揚化,備座數百,小大同光
              ,此蓋與枺林魇匾唤洠髯∫凰拢阕試酪阅匙
              某宗者,小大宏局迥不相牟也。) 其在枺粒瑒t同講
              法相也,而地論攝論各自分宗;同宗地論也,而南北
              兩道又自分宗﹔成實俱舍,但小乘中一部論議;法華
              華嚴,但大乘教一部經典;所詮教義,各局方隅,或
              則教理不該,或則行果不備。夫境行果三,學佛之終
              始;三藏十二部經,拢灾暌帲蝗币徊蝗汶y修
              己化物;譬如人之肢體不具,即人之體用不備,而有
              顛躓殘廢之懼。況夫守一遺多,而可自為宗祖者也

              

        387頁

              

              。夫地論攝論兩宗之興,固原於佛法初來,經論不備
              ,守缺待全,江漢朝宗,終歸於海猶可說也。乃若教
              典既備,譯事已昌,猶復固局一隅而自尊大,則不得
              不歎其所見之陋矣。宗派既繁,判教愈雜,吾固非但
              不滿於此方先德五教四教而已,即於西土般若瑜伽兩
              宗之互自高下,亦未敢贊同;而一守佛法平等無有高
              下,佛語圓音隨類解別,教唯是一乘則有三之說。多
              本師聞,非自力也。        
        

            何言夫佛法平等無有高下耶?曰我佛說教,所為同故,
        所說一故,隨宜應機時無定故,同時聽法根有別故;以是四
        義不特無始終圓頓之分,亦且無大乘小乘之別。

            何言夫我佛說教,所為同耶?曰,如來大悲願,從初發
        心,以至成佛,常念眾生流轉生死,沉淪五趣,邪見僻執,
        虛妄顛倒,心斯悲愍,誓願拔濟;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
        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想若無想,我皆令入
        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法華經云,如來出世普為眾生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也。以是因緣,可知我佛平等
        大悲,說法因緣皆為眾生入於涅槃,成於菩提,所為是一,
        無二無三,是為說法所為同義。

            何言夫我佛說法所說一也?曰:一切佛教,二諦所攝,
        勝義明空以顯實相,世諦說有以明緣生,是故一真法界,無
        我無法,無作者受者,而善惡因果法相不壞。仁王般若經云
        :「以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
        法性,無二無別,猶如虛空。 (中略) 以諸法性悉皆

        

        388頁

        

        空故。由世諦故,由三假故,一切有情蘊處界法,造福非福
        不動行等,因果皆有﹔三乘賢拢拗T行,乃至佛果,皆名
        為有﹔六十二見,亦名為有。 (中略) 又云:佛言:「大王
        ,智照實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法性空故,是即色受想
        行識十二處十八界士夫六界十二因緣二諦四諦一切皆空。是
        諸法等,即生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復如是。 (中
        略) 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諸法,一切皆空,內空,外
        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無始空,畢究空,散空
        ,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般若波羅蜜多空,因空,佛
        果空,空空故空。諸有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
        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
        ,一切皆有。」無量義經云:「是一法門,名無量義,菩薩
        欲得修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
        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
        有二法。 (中略)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
        是。 (中略) 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
        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
        ,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
        生;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
        為實相。」又云「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
        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
        ,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滅,不來不去
        ,不出不洠А!谷缡

        

        389頁

        

        拢裕顝V無邊,不可備述。刻求其義,靡不同一。所謂勝
        義皆空,一法不立,世諦故有,萬法俱彰;空有兩輪,攝佛
        法盡;法性緣生說拢瘫M,而此兩輪相依而立,依法緣生始
        言法性,依法空性說實緣生。不即不離,非一非異,故無法
        外之如,亦無如外之法,離俗無真,離真無俗,世諦勝義,
        平等平等,此之謂我佛說法所說一義也。

            二義既明,則諸契經雖說法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