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275部分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75部分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有谋略心,就是心里图谋:这些财物如何才能归属于我。

    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由于贪欲烦恼覆蔽的缘故,自己不觉得羞耻,也不了知贪欲的过患,因此不知道应当从贪欲中出离。在前四种心态发生时,如果心里能认识贪欲的过患,就能由此止息贪欲的发展,而从贪欲之中出离。此处知过患是因,出离是果。

    壬三、非圆满贪欲

    若此五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这是讲贪欲非圆满的量,以上有耽著心等五种心,如果缺少其中一种,贪欲心相就不圆满,也就是如果只具有其中一种心乃至四种心,都不是圆满的贪欲。

    《瑜伽师地论》中,于十不善俱说加行。

    这一句,是对加行断疑。

    有人怀疑:贪欲只有意乐,为什么还说加行?这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而宣说的,在该论中对十不善业都说了加行。

    以下举例广说不圆满贪欲的种种情况:

    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谓作是念:云何当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

    有关非圆满贪欲之理,就是心想:怎样才能让这位家主成为我的仆人,符合我的所求?按唐译《瑜伽师地论》,是对家主心想:我如何才能和家主一样,能随意使唤奴仆,让他听从我,为我做事。这样希求别人侍奉自己,就是对供侍生起贪欲。

    又于其妻子等及饮食等,诸资身具,亦如是思。

    或者想:他的妻子、儿女、仆人等,或者他的饮食等资身之具,怎样才能全部归属于我。这是对摄受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成施性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让他知道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乐于布施等?“等”字包括“安住正念,寂定聪慧,诸漏永尽,守持戒律”等。这样希求别人对自己赞扬、称颂,是对名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主,四众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使这些国王乃至商主或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供养承事我,获得衣食等财物?譬如,遇上一位富豪,心想:以什么方法才能让他每月供养我一千元。这样希求供养,就是对供养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当生天上,天妙五欲以为游戏,当生猛利 、遍入世界,乃至愿生他化自在。

    或者心想:如何能让我生到天界,在天堂中以五种妙欲尽情地游戏。如何能让我生到大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让我生到他化自在天中。这样渴求升天以及享受天界妙欲,就是对天界妙欲及殊胜之生生起贪欲。

    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 ,所有资具,发欲得者,亦是贪欲。

    或者心想:如何能让我获得父母、妻子、仆人、朋友、宰官、亲戚、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拥有的资产,这样对资具发起想得到的心,就是对资产生起贪欲。

    辛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以上贪欲的业相,贪欲圆满的相,种种不圆满贪欲的相,学习时,如果不反观自心,只是字面上记忆宣说,那就和修行无关。上面讲过,一切佛语、菩萨语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闻思和修行脱离,这样听闻便得不到真实受用。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听受一切言教之后,返观自心、消归自心。这样对治,才能学一分,就以一分离过增德。譬如:这一段讲了贪欲的种种差别相,实际上都是直接指出我们内心贪欲的相状。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生于娑婆,必定是有贪欲,只不过所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没有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这段的学习就显得相当重要。我们应当对照论文来返观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贪欲,是贪名声?还是贪利养?贪恭敬?贪异性?贪财物?或者贪后世升天?这些要一一检查,如果一天之中贪心等恶念多,就是堕落恶趣的前相,不及时遣除,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贪心圆满的五相,应当把握一个要点,就是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生,一念微细之间不知防范,就会发展成严重的障碍。所以,起心动念时,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观照,习气一增上,心态就会逐渐转变。譬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习气增上就会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贪以成性就会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心态。这样成为贪结之后,就会严重障碍出离。既然知道业是起于心念,一念心虽然微小,关系却是极大,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巨大过患。因此首先应在起心动念上勘察,到底对于何物何人、何种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责或用心咒佛号转念,这样才能遮止恶趣、遮止轮回。

    下面看两则公案:

    佛在世时,有一位居士,信奉供养三宝。在他临终时,妻子在旁边悲伤痛哭,他听了心生悲哀,在对妻子依恋不舍的状态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并未离开,在妻子的鼻中化为一只小虫。有个修行人见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劝解她。恰好这时候妇人的眼泪鼻涕一块流出,虫子也跟着掉落在地。妇人见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脚把虫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诉她说:“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妇人说:“我丈夫奉经持戒,精进修法,没有人比得上他,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修行人说:“因为你对他非常恩爱,在他临终时,以你的哭泣使他动了眷恋之情,所以堕落成小虫。”修行人为小虫说法,小虫听法后忏悔,命终升到天界。

    从这则公案也能看到,临终时刻最为要紧。古人说“念不一,不生极乐”,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贪婪就会堕落。《楞严经》说:“纯情即堕,纯想即飞。”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一起贪欲,心是下堕的,临终时如果生起贪心,不论贪著亲友或名利,都决定是堕恶趣的因缘。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习,可是对妻子一念爱染,使他堕为小虫,可见贪欲是解脱的大障碍,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无欲或者不被欲尘所转,必须平时锻炼从一切欲尘中出离,如果只寄希望于临终时有种种顺缘辅助,这是不保险的,还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绵密治心,只有长久练习,临终时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触色声等欲尘,要保持高度警觉,心一住尘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语或佛号,像利剑一样斩断情思,如果不是这样,到临终一刻,一念生情,就会前功尽弃。学习贪心的业相,应当时时刻刻用在自心上观照。

    《释迦佛广传》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曾经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当时他带领五百人去海中取宝,误入了铜洲罗刹女的领地,和罗刹女们结婚,生儿育女。最终他们设法骑上具有神力的骏马王,准备逃离罗刹国。这时候,罗刹女们打扮好,携带着儿女对商人们高声喊道:“恳请你们能把我们当作家属,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以作我们的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这些是你们所有的饮食、妙衣、住处、珍宝、金银、右旋海螺……,请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儿女一同带走。”

    商人们听后,有些开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些人全部相继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把他们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

    这则公案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实我们正身处在现代罗刹世界,物质异常繁荣,外境令人眼花缭乱,充满了种种诱人堕落的色声欲尘。只要有钱,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时髦的巴黎时装、名贵的首饰、高档化妆品、奔驰宝马等高级轿车、犹如王府般的豪宅、种种奢侈享受方式、种种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处在这样的欲海当中,如果对这些似乎清净美妙的假相产生耽著爱染,决定是个个相继落马,成为罗刹女的俘虏。这些欲尘从本质上来说是虚幻的,而我们欲界凡夫从无始以来就对这样的欲尘有着强烈的贪执习气,认为是恒常的、真实的、清净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脱,唯有像桑嘎拉这样于欲尘中无染,才能真正地超脱欲界,否则我们决定只有堕落恶趣而已。

    《贤愚经》中有一则顶生王的因缘:

    顶生王是以宿世福报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经过三十三代天帝释,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释王朝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战斗,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顶生王出来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当时就坠落在地。顶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无人可比,今天还和帝释天共坐干什么?不如把他推倒,独霸为快。”他这个恶心一生,很快就堕在天宫的大殿之前。在他快死时,有天人问他:“假如后世有人询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的,应当如何回答?”顶生王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看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顶生王曾经统领过四大部洲四十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下珍宝雨,后来逐步发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仍然心无厌足,最后变成这样的下场。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到,顶生王的贪欲是一级级发展起来的,本来以宿世善业,享受福报,没必要再在这上面去执著。但是因为他在享福的同时,耽著利养不知满足,所以由耽著心恶化成贪婪心,不断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长;进一步又有饕餮心,对于帝释天王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的膨胀再生起谋略心,想独占天王之位;以贪欲不知羞耻,故不知出离,这样贪欲圆满,导致堕落。所以名闻利养实为修行者的大敌人,我们应当心中常常思惟出离,求得离欲的妙法。

    这个公案也具有现世意义,当今社会普遍赞扬对所谓权势、地位、事业、财富等的追求,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内心烦恼炽烈、恶业积累迅速,但最终无法逃脱因果律的严厉惩罚。

    贪欲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地狱痛苦深重,如果是转生饿鬼道和旁生道,也是没有衣食,即使抛弃的粪秽也难以得到,这样历经漫长的生死。即使以善业力恢复人身,仍然贫穷下劣,处处乞讨也是一无所获,即使能有少许收获也往往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贪欲黑业的障碍,将会使所愿无法实现。

    庚二、嗔恚分三:一、何为嗔恚 二、嗔恚之究竟 三、以公案教诫学人

    辛一、何为嗔恚

    嗔恚心中,事、想、烦恼,如粗恶语。

    嗔恚心的事、想、烦恼,如同粗恶语。嗔恚心的事,是能引生恚恼的有情。

    等起者,乐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杀、遭缚,若由他缘或自任运耗失财产。

    嗔恚心的等起,就是乐意打骂等的心,即心想:如何让对方遭受杀害、系缚等,或者通过其它因缘或对方自己自然损失财产。

    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

    嗔心的加行,是对所想发起加行。

    辛二、嗔恚之究竟分三:一、真实 二、圆满之量 三、非圆满嗔心

    壬一、真实

    究竟者,谓于打等,期心决定或已断决。

    嗔心究竟,是对于打骂等,心里做出决定或者已经确定。

    壬二、圆满之量

    此亦有五,全则圆满,缺则非圆。

    嗔心圆满也有五个条件,条件全分具足是嗔心圆满,条件缺一则属于非圆满嗔心。

    谓具五心:

    嗔心圆满有五种心:

    一、有憎恶心,谓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

    第一,有憎恶心,是心中随着与能损害相相应的法而分别的缘故。譬如:某人辱骂我,我心里随着他辱骂的表情、话语等,一直分别,也就是一直执著他人损害自己的相。这就是有憎恶心。

    二、有不堪耐心,谓于不饶益不堪忍故。

    第二,有不堪耐心,就是不能安忍他人对自己不饶益的缘故。这是难忍、难容之心。

    三、有怨恨心,谓于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

    第三,有怨恨心,就是对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之而忆念的缘故。

    因为数数非理思惟忆念,就转变成怨恨。有为法的恶心就是这样一步步串习而成的。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何当捶挞,何当杀害?

    第四,有谋略心,就是想要损害他人,就作意:我要用什么方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