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349部分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49部分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ya)之观智。行法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及十二缘起支。

    照见因缘生灭应以之前我已经解释过的缘起第五法及第一法来修行。例如照见无明等过去世的五因如何造成今世五蕴生起;照见于未来世证悟阿拉汉道时,无明等的息灭,以及最后般涅盘时五蕴的息灭。

    照见剎那生灭是你必须照见每一心识剎那中五蕴的生灭。这包括结生心(patisandhi…citta)、有分心(bhavavga)、死亡心(cuti…citta)生起与息灭时的五蕴。(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称为离心路过程心'3'vithi…mutta…citta);也包括六门心路过程(vithi)里,每一心识剎那中的五蕴。

    培育此观智的方法有两种:简略法及详尽法。

    简略法

    若要修行简略法,你应逐一地只照见下列诸法剎那生灭的本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与十二因缘。你应知见它们的剎那生灭,并照见它们的三相。

    详尽法

    详尽法分为三个阶段来修行。首先,你只照见诸行法的因缘生及剎那生,然后只照见它们的因缘灭及剎那灭,最后再照见它们的因缘生灭及剎那生灭两者。

    生起的观法(Samudayadhammanupassi随观集法)

    开始修行详尽法时,你应一再地只照见行法的因缘生起,以及它们剎那生起。

    以色法为例,依照前面讲述过的缘起第五法来辨识色法的因缘生。再次看向过去直到你前世临死的那一刻,照见引起今世业生色法的过去五因。逐一地照见无明、爱、取、行及业每一因的生起导致业生色生起。

    然后,你应只照见业生色法的剎那生起。

    然后你必须逐一地照见心生、时节生与食生色法的因缘生及剎那生。你照见心造成心生色法生起;时节造成时节生色法生起;食素造成食生色法生起。

    在每一项里,你也都照见其色法的剎那生。

    然后,你必须以相同的方法照见名法的因缘生与剎那生。然而,要列举细节必须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我将省略它们,而在每一个例子里只解说色法的细节。

    息灭的观法(Vayadhammanupassi随观灭法)

    照见名色法的因缘生与剎那生之后,接着应一再地只照见它们的因缘灭及剎那灭。

    在照见色法时,依据缘起第五法来观色法的因缘灭:看向未来,直到你证悟阿拉汉果的那一世。当你证悟阿拉汉道果(arahattamaggaandarahattaphala)时,所有的烦恼都息灭了。而在那一世结束之时,所有的行法都息灭了。这是直接照见你的般涅盘,从那时起不再有新的名法或色法生起。逐一地照见无明、爱、取、行及业每一因的息灭导致业生色息灭。

    如此照见业生色法的因缘灭之后,你应只照见该色法的剎那息灭。

    然后你必须逐一地照见心生、时节生与食生色法的剎那灭及因缘灭。你照见心的息灭造成心生色法的息灭;时节的息灭造成时节生色法的息灭;食素的息灭造成食生色法的息灭。在每一项里,你也都照见其色法的剎那灭。

    然后你必须照见名法的因缘灭与剎那灭。

    生起与息灭的观法(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随观集灭法)

    照见名色法的因缘灭与剎那灭之后,接着你应一再地照见它们的生与灭两者。这需要同时照见它们的因缘生与因缘灭,然后照见它们的剎那生与剎那灭。每一次都以三个步骤照见:一、因生起导致果生起;二、因息灭导致果息灭;三、因果两者剎那生灭的无常本质。

    以色法为例,你应逐一地照见无明、爱、取、行及业每一因的生起导致业生色生起,然后照见每一因息灭导致业生色息灭,最后再照见因果两者剎那生灭的无常本质。

    同样地,你应逐一地照见心、时节及食物这三因各别导致心生、时节生及食生色法生起,然后照见因息灭导致果息灭,最后再照见因果两者剎那生灭的无常本质。

    这就是照见色法的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的方法。

    之后,你必须照见名法的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

    因此,以我刚才概括解说的方法,你应照见五蕴的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以及照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你应如此照见过去、现在、未来的内在五蕴及外在五蕴。

    如此照见五蕴之后,你必须用缘起第一法来培育此观智。在此,当你辨识行法的因缘生时,只须以顺行的次第,照见十二因缘的每一支:

    「无明造成行,行造成识,识造成名色,名色造成六处,六处造成触,触造成受,受造成爱,爱造成取,取造成业有,业有造成生,生造成老、死、愁、悲、苦、忧、恼。」(《中部》)

    要辨识在阿拉汉以及最后般涅盘时行法的因缘灭,你应以顺行的次第,照见十二因缘的每一支:

    「无明灭尽无余所以行灭,行灭所以识灭,识灭所以名色灭,名色灭所以六处灭,六处灭所以触灭,触灭所以受灭,受灭所以爱灭,爱灭所以取灭,取灭所以业有灭,业有灭所以生灭,生灭所以老、死、愁、悲、苦、忧、恼灭。」(《中部》)

    像前面那样,你先辨识行法的因缘生与因缘灭及剎那生与剎那灭,然后结合这两种方法。例如:辨识无明时,你照见:无明造成行;无明灭尽无余所以行灭。无明是无常的;行是无常的。

    其它的缘起支也以同样的方法来辨识。你必须如此辨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内在与外在十二缘起支。

    这是对生灭随观智的修法非常简要的概论。

    十种观的染pakkilesa十种随烦恼'4')

    就在这个阶段,当你运用这些方法时,你的观智会愈来愈强,于是观禅的十种污染可能会发生。

    这十种污染是:光明(obhasa)、智(bana)、喜(piti)、轻安(pi)、乐(sukha)、胜解(adhimokkha)、策励(paggaha)、现起(up、舍(upekkha)、欲(nikanti)。这十种之中,只有光明与欲这两种本身不是善心所,其余八种都是善心所,它们本身不是污染。然而,如果禅修者执着它们,它们将变成不善心的对象。当你经验到这十种污染当中的任何一种时,你必须照见它们是无常、苦、无我,以便自己能克服可能因这些境界而生起的贪着与**,而能继续向前进步。

    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

    培育生灭随观智之后,你对行法的觉观已经坚定而且纯净,接着你必须培育坏灭随观智。要培育此智,你应不再注意行法的生起,而只注意行法的剎那坏灭:你既不见行法的生时,也不见行法的住时,不见个别行法的相,也不见行法的因缘;由于观智的力量,你只见到行法坏灭。

    你应照见行法的消失与坏灭为无常,然后照见行法不断地消失与坏灭的可怕为苦,最后照见行法没有恒常不变的实质为无我。

    当你以色法为对象并照见它的坏灭时,你知道它是无常的。这种照见对象无常相的智能称为观智。

    不单只应该照见名色法的三相,你也应照见观智本身的消失与坏灭为无常、苦、无我。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重复地修行,交替地照见内在与外在的名法、色法、因法、果法及观智为无常、苦、无我。

    其余的观智

    继续如此照见诸法的坏灭时,你那强而有力的观智将会提升,而经历其余的观智,即:怖畏现起智(bhaya…bana)、过患随观智(adinava…bana)、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bana)与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由于你已彻底培育最初的五种观智,所以后来这些观智会很快开展出来。还有一些关于这些观智的指导,但是我没有足够时间解说。

    紧接在这些观智之后,你继续照见每一种行法的坏灭,内心存着从它们当中解脱的愿望。结果你将发现所有的行法止息了,你的心直接透视,而且完全地觉知无为涅盘。

    那时你获得四圣谛的真实智慧,并且亲身证悟涅盘。由于这样的证悟,你得以去除邪见,而且心变得清净。若继续如此修行,你将能证悟阿拉汉果及般涅盘。

    关于观禅的修行方法,还有许多细节,但是我将它们省略,以便使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地简要。学习此法门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禅修的课程。那么,你就能有系统地、一步步学习上去。

    '1'要阐明任何一种究竟法的本质,必须透过四个方面来定义它:(一)、lakkhana相;特相;特征:事物或现象的显著性质。(二)、rasa味;作用:它所执行的明确任务或功能。(三)、paccup现起;现状:它出现时的状态。(四)、p足处;近因:它赖以生起的直接原因。(MAbhⅠ。3p。29)

    编者注:在此的观禅心是指辨识色法或名法为无常、苦、无我的心路过程(vithi)。

    '3'离心路过程心vithi…mutta…citta-不参与心路过程的心;发生于心路过程之外的心。(MAbhⅢ。8p。122)

    '4'随烦恼upakkilesa-污染、不净。(EssAbhp。412)

    问答(七)

    问7…1:想(sabba)与想蕴(sabba…k之间,受(vedana)与受蕴(vedana…k之间有何差别?

    答7…1:十一种想合称为想蕴。十一种受合称为受蕴。那十一种呢?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近、远。关于它们的解释,请参考《相应部?蕴品?蕴经K;KhandhaVagga;SamyuttaNikaya》。

    问7…2:记忆、推理与创造属于那一种心所?它们是五蕴的一部份,然而何以说它们是苦呢?

    答7…2:何谓记忆?如果你记得,或能辨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究竟名色(parammarupa)以及它们的因缘,并能辨识它们为无常、苦与无我,这是正念,是与观智相应的念。这个念与三十三种名法相应。它们合起来是四种名蕴(nama…k。记得佛、法、僧以及过去所做的善行也是正念。回忆过去的行为时若产生善法,则该回忆是正念。但若是产生不善法,则该回忆不是正念,而是与不善法相应的不善想(akusala…sabba),它们也属于四种名蕴。

    善与不善的名蕴都是无常的,因为它们一生起之后就立即消灭。它们遭受相续不断的生灭,所以它们是苦的。

    问7…3:「缘取对象」属于那一种心所?

    答7…3:所有的心(citta)与心所(cetasika)都能缘取对象,若没有对象则它们无法生起。若没有对象(arammana)则主体(arammanika)不能产生。主体(arammanika)指的是:能缘取对象的现象或法。换句话说,就是能认知对象的法。如果没有对象可被它们认知,则这些认知对象的法不会生起。不同组合的心与心所缘取不同的对象。总共有八十九种心(citta)与五十二种心所(cetasika),它们都缘取自己个别的对象。例如:道果的心与心所缘取涅盘为对象;安般禅那的心与心所缘取安般似相为对象;地遍禅那的心与心所缘取地遍似相为对象;而欲界心(kamavacara…citta)则缘取善或恶、好或坏的不同对象。如果要详细地了解,你必须研读《阿毗达摩Abhidhamma》。更精确地说,你应研读《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vgaha》的所缘(Arammana)部份。

    问7…4:为僧团工作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吗?这是否因人而异?禅修者能否不受影响,而在工作之后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定力?

    答7…4:佛陀在许多经中呵责有下列行为的比库:

    一、Kammaramata:耽乐于工作;

    二、Bhassaramata:耽乐于谈话;

    三、Niddaramata:耽乐于睡眠;

    四、Savghanikaramata:耽乐于友伴;

    五、Indriyesuaguttadvarata:不守护诸根门'1';

    六、Bhojaneamattabbuta:饮食不知节制;

    七、Jagariyeananuyutta:不警觉地努力修行止观;

    八、Kusitaorkosajja:怠惰于止观的修行。

    因此,如果必须为僧团或为自己做某些工作,你应尽快将它做完,然后以平静的心回到你的修行。如果过度耽乐于工作,它将成为修行的障碍。这种耽乐不能产生良好的定力,因为对修行对象强而有力的正念无法因那样的耽乐而获得。

    问7…5:若有人怀着邪恶的动机来求达到禅那,则达到禅那对他是否有任何利益?例如:若他将僧团的钱移来自己花用,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