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376部分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76部分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心理活动而生起风界的扩散作用」等这些话是用来证明行走纯粹只是名色生灭的现象而已。若能如此观照,你就做到了经文中所说的:「行走时他了知:『我正在行走。』」

    借着提到心理活动,注释者排除风界的扩散作用与无生命物的关联。借着提到风界的扩散作用,他排除产生言语动作的心理活动。他借着心理活动与风界作用来解释身体的动作。

    注释里谈到「我要行走」这个心会产生风界。而疏钞则解释说:「心会产生风界」是指心会产生风界特别强盛的一群色聚。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了解:「我要行走」这个心并不只是产生风界而已,而是产生了许多色聚。为什么呢?因为名色法都不会单独生起,只会成群地生起。由此可知:「我要行走」这样的心产生许多含有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这八种色法的色聚,而其中的风界特别强盛。依照世俗谛来说,这种风界能造成身体向前移动;然而依照究竟谛来说,风界使新生起的究竟色法在新的地方生起,而不在旧色法的地方生起。行走的时候,你必须照见这样的本质。

    在这里,「风界」是主要的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否则,动作中就不可能有所造色与身表存在了。

    了解上面所说行、住、坐、卧是缘生之法的人能以如此的态度来探究:「所谓『众生行走』、『众生站立』乃是根据世俗言语而说的,事实上并没有众生行走或站立。说众生行走或站立就像在说『牛车行走』、『牛车站立』一样,事实上并没有行走或站立的牛车。当一个善巧的牛车夫驾御着由牛来拉的车子时,人们依世俗的**说「牛车行走」、「牛车站立」。从无法依自己的意愿行走的角度来看,身体或四类色法就好比是牛车一样;心生的风界与俱生色法就好比是牛;心就好比是牛车夫。当「我要行走」或「我要站立」的心生起时,能产生动作的风界与俱生色法就会生起。借着心生风界的扩散作用,就会造成行走或其它姿势。然后就会产生这一类的世俗言语:「众生行走」、「众生站立」、「我行走」、「我站立」。因此古代的注释者说:

    就像船受到风的推动而行驶,

    又像箭由于弓弦之力而发射,

    身体向前走也基于同样道理,

    完全由于风界的扩散所促成。

    正如木偶的背后有绑线操纵,

    同样道理身体木偶被心操纵,

    由心驱使才使身体行立动作。

    如果没有支持的因素与条件,

    那里能有借着自己内在力量,

    而能够行走站立的有情存在?

    因此在行、住、坐、卧当中,你都应当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以及观照名色法及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若能如此修行,我们就可以说:当你行走的时候,你清楚地了知自己正在行走;站立的时候,你清楚地了知自己正站立着等等。

    我们解释时是整体地解释,而佛陀说法时则是逐步地说法。他教导在行、住、坐、卧时首先你必须了知究竟名色法与它们近的因缘,还不包括远的因缘。然后佛陀继续开示说: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在自己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近的因为无常、苦、无我之后,也必须观照外在他人的四威仪中的究竟名色法等,然后必须在一次修行时间里,内在与外在交替地观照。为什么呢?因为只观照内在的名色法不足以使你证悟涅盘;只观照外在的名色法也不足以使你证悟涅盘;若想证悟涅盘,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都必须观照。佛陀继续开示说:

    「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里,你必须修行缘起法以观照远的因缘,即由于前世的无明、爱、取、行、业生起,所以今世的果报五蕴生起。这是观照因缘生。然后也必须观照由于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因完全坏灭,所以般涅盘时五蕴完全坏灭。这是观照因缘灭。如此观照因缘生灭之后还必须观照剎那生灭,即五种因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果报五蕴也是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因此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是剎那生灭。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这两种生灭。

    这段经文中包含三种观智,即:

    六、 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观照因果关系的智慧。

    七、 思惟智na bana):观照行法无常、苦、无我本质的智慧。

    八、 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bana):观照行法的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及其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

    当你的生灭随观智成熟时,就可以进一步修行坏灭随观智等等,因此佛陀继续开示如下: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段经文是指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这些上层的观智。当你的观智成熟时,四种道智与四种果智会逐步地生起,所以佛陀继续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为什么他能够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呢?因为他的道智能灭除所有的烦恼,所以他能够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一切的五蕴(世间)。

    在这里,修行四威仪的正念及正念的目标(五取蕴)是苦谛;造成今生五取蕴的五种过去因(无明、爱、取、行、业)是集谛;苦谛与集谛这两者都不生起是灭谛;了知苦谛、舍弃集谛及取灭谛为目标的正道是道谛。

    如此精进地修行四圣谛之后,就能达到寂静。这是致力于修行四威仪的比丘证悟阿罗汉果、达到解脱的方法。

    解释了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教导四威仪的修行方法之后,我要举出古代的尊者们在四威仪中修行的例证,尤其是阿难尊者的故事。很多人误解阿难尊者修行证果的方法,因此在这里要特别加以解释。

    在佛陀成道后度过第一次雨季安居之后,他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Kapilavatthu)。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离开迦毘罗卫城,途中停留在一个芒果园里休息。有六位释迦族的王子在那个芒果园中跟随佛陀出家,包括阿难尊者在内。从佛陀那里学习禅修的法门之后,他们就前往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度过出家后的第一次雨季安居。那时阿难尊者精进地修行止观,并且就在安居期间证悟初果须陀洹。他是如何证悟的呢?

    阿难尊者精通八定,并且善于修行身至念业处(kayagatasati kamm。什么是身至念业处呢?在《中部.后五十经篇》里的《身至念经》(Kayagatasati中,佛陀教导身至念业处,包括安般念、四威仪、正知、三十二身分、四界分别观、九种坟场观、四种禅那、五神通、依四圣谛而灭除烦恼。因此可知身至念业处并不只是三十二身分而已,也包括其它的修行法门。阿难尊者就是专注于修行身至念业处。他以禅那为基础,进一步观照内外的究竟色法、内外的究竟名法、内外的究竟名色法以及分辨内外的究竟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并且观照名色法的因,也就是修行缘起法以透视因果关系:过去世的五种因造成现在世的五蕴,现在世的五种因造成未来世的五蕴等等。从《长部》的《大因缘经》(Mahani中,我们可以得知阿难尊者精通于观照缘起法。观照缘起法之后,他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在那次雨季安居中,阿难尊者就是如此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

    在《身至念经》中佛陀教导说,如果有系统地修行身至念业处,禅修者可以证得五种世间神通及出世间的四道与四果。要证得神通必须先以十四种方式来精通十遍与八定,因此这些修行法也都包括在身至念业处中。当阿难尊者证悟圣果的观智将要成熟时,他得以听闻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Ven。 Punna Mantaniputta满慈子)说一部简短的经,那即是《相应部》中《蕴品相应》(Khandhavagga Samyutta)的《阿难陀经》。

    在那部经中,富楼那尊者以镜子为譬喻来说法。譬如有人站在镜子前面,他可以清楚地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影像。那个影像是谁呢?我们能否说那个影像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呢?不能。为什么呢?如果那个影像真的是他,那么当镜子移动时,他也会跟着移动。然而事实上,当镜子移动时,那个影像只会消失,不会跟着移动,因此那个影像不是他、他的等等。只是因为有身体与镜子的缘故,所以才有影像暂时出现。同样地,五蕴只是依靠因缘和合的缘故而暂时存在,它们不是他、他的或他的自我。

    再举个例子来说。假设现在我面对着一片玻璃门,门上显现出我的影像。如果有人用枪射击我的影像,我是否会死呢?不会。如果那个影像真的是我,那么我应该会死。然而我并不会因为他射击那影像而死,由此可知那个影像不是我。同样的道理,五蕴只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法,它们一生即灭,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也不是你、你的或你的自我。再者,如果五蕴真的是你的,那么五蕴应当会听从你的指挥:你要它们变美丽,它们就会变美丽;要它们变长,它们就会变长;要它们变短,它们就会变短。五蕴能如此听你指挥吗?不能。五蕴不会顺从你的意愿而改变,因为它们不是你的。

    接着,富楼那尊者问阿难尊者好几个问题。首先他问说:「阿难,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阿难尊者回答说:「无常的,尊者。」那时,阿难尊者清楚地了知色法的无常本质。他并非不知而假称为知,因为听完那部经之后,阿难尊者就会证悟须陀洹道果,如果他在当时说谎的话,就不可能在听经之后证悟圣果。因此阿难尊者是在清楚地了知色法为无常的情况下才如此回答的。接着富楼那尊者问说:「既然色是无常的,那么它是乐的还是苦的呢?」阿难尊者回答说:「苦的,尊者。」由此可知阿难尊者了知色法的苦本质。富楼那尊者又问:「既然色是无常的、苦的,那么能否说色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不能,尊者。」由此可知阿难尊者了知色法的无我本质。这些问答显示阿难尊者彻底地了知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以同样的方式,富楼那尊者又问了受、想、行、识这四蕴,阿难尊者也一一给予了相同的答案。由此可知,当时阿难尊者彻底地了知五蕴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问过这些问题之后,富楼那尊者教导阿难尊者再度修行观禅。他如何教导呢?他说:「贤友阿难,你必须照见十一种色蕴为无常、苦、无我。那十一种呢?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的、细的、低劣的、优胜的、远的、近的。这十一种色蕴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是我、我的或我的自我。」

    阿难尊者当下就依照教导而修行。他能够清楚地观照这十一种色蕴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富楼那尊者以同样的方式教导十一种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阿难尊者当下一一地依照教导而观照。如此,他能够清楚地照见这十一种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当富楼那尊者说完这部经时,阿难尊者证得了初果须陀洹,能以须陀洹道智与果智来了知涅盘。

    在这里还有另一个要点:阿难尊者证悟须陀洹果的同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要在证悟圣果时也得到四无碍解智的人必须具备五项条件。其中第一项是今生的,其余四项是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得到的。这五项条件是:

    九、 证悟(adhigama):他必须在现在佛的教化期中证得某一种圣果。

    十、 精通教理(pariyatti):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学习经、律、论三藏。

    十一、 质问(paripucch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研究注释与讨论疑难之处,藉此清楚地了解三藏。

    十二、 闻法(savan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恭敬地听闻佛法,未曾以放逸心听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后四项条件就是波罗蜜。阿难尊者曾经于十万大劫以前在最胜华佛(Padumuttara)的座下修习这样的波罗蜜。因此他并不是在最后一生才修行而已,他已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