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问一智慧 >

第2部分

一问一智慧-第2部分

小说: 一问一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九八八年结夏安居

【译注一】一九六六年,泰国政府因滥用权力,实行专制,又派兵镇压示威游行的大学生
          ,捉拿学生领袖,社会因此动荡不安。

志同道合的学佛朋友们: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 Lak Dhamma Samrab Nak Seuksa (给学习者的法义原则)。

    在此我想先向大家说明,今天的演讲只谈佛法重要的基本原则,所以主要是针对学生,也可以说是针对知识份子而说的。我将采用问答方式来讨论这些法义原则,也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问你们,再提供答案,如果你先听过问题,就会发现比较容易了解并记住答案。我认为对学生或知识份子说法,这是最恰当的方式。在佛世时,知识份子除了问及佛法的基本观点和重要原则外,不会再问其他事情,因为他们不想要冗长迂回的解释,以便能节省时间。

    因此,今天我会这麽做:先提出问题当成主题,然後从基本法义原则的观点回答这个问题。用这种方式会帮助你掌握论题的要点,并且能建立良好的基础。拥有这些基础知识,将来会蕴育出美好的果实,方便各位日後自行阅读或听其他人演讲。再者,我演讲的另一个目的是,以後如果有其他国家或宗教人士问你问题时,这些问答内容能帮助你回答,而且不会引发对教义的误解。

    好好记住这些主题或其主要内容,如果你能把它背下来,那是最好不过了!而且,我相信这样对你们会有很大的益处。现在我们依次来讨论这些主题。

。。。。。。。。。。。。。。。。。。。。。。。。。。。。。。。。。。。。。。。。。。。。。。。。。。。。。。。。。。。。。。。。。。。。。。。。。。。。。。(1)假如有人问你:
     「佛陀教导什麽?」                                           。。。。。。。。。。。。。。。。。。。。。。。。。。。。。。。。。。。。。。。。。。。。。。。。。。。。。。。。。。。。。。。。。。。。。。。。。。。。。。

      这个问题最好引用佛陀所说的话回答:「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 dukkha )和苦的止息。」(泰本巴利藏第12册,278页)。  

      不管这回答是否符合你原来的想法,请好好思惟它。我们当然也可用其他方式回答,但是在这段话中,佛陀确实已将自己的教导归纳得相当简洁了。

      佛陀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所有和止息苦没有直接相关的问题就不回答,例如「死後会再投生吗?」、「是什麽去投生呢?」这些问题可以以後再思考。

    所以,若有西方人问起这个问题,我们应依照这个准则回答:佛陀除了教导「苦」和「苦的止息」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

。。。。。。。。。。。。。。。。。。。。。。。。。。。。。。。。。。。。。。。。。。。。。。。。。。。。。。。。。。。。。。。。。。。。。。。。。。。。。。(2)接下来,可能有人问我们:
     「佛陀有什麽特别的教导?」
 。。。。。。。。。。。。。。。。。。。。。。。。。。。。。。。。。。。。。。。。。。。。。。。。。。。。。。。。。。。。。。。。。。。。。。。。。。。。。

    如果有人问起这问题,我们可以由许多不同角度来回答:

    (一)首先我们可以这麽说:佛陀教导我们践行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为它只会带来无谓的困扰和麻烦;另一方面也避免纵容感官的满足,对於只爱享受感官乐趣的人,有一个相当贴切的反讽:「明天可能就要死了,好好地吃喝玩乐吧!」

    相反地,中道则主张不自我折磨,同时强调不耽溺在感官的满足上。践行中道能使生活、学习、修行和灭苦各方面都恰到好处,它可广泛地应用在许多不同情况,而且让你不会误入歧途。践行中道与「七知」    知因、知果、知己、知节、知时、知人、知众,是并行不悖的,「七知」让我们懂得践行中道。这是一种回答方式。

    (二)我们也可采用另一种回答:佛陀教导「自助」( self…help )。 「自助」的意思你们可能都懂,似乎不必再作解释。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别想依赖运气或命运,也不应该依赖天神和所谓的「上帝」,我们必须自己皈依自己,这在巴利文藏经中有记载。甚至有神论者也这麽说:「上帝只帮助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其他的宗教里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助」的教义,但在佛教中则要完全「自助」,例如当一个人在悲惨、迷惑的处境中,身心遭受痛苦时,他必须「自助」。佛陀说:「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则需要靠自己。」换句话说,佛陀教导「自助」,我们应谨记在心!

    (三)另一种回答是:佛陀教导一切都是缘起,随因缘而改变,有其自然的法则。这种叙述很像舍利弗出家前,由一位比丘那  所得到的答案:「佛陀教导一切事物由因生起,必须认识现象的因和现象因的息灭。」这个教义在本质上相当科学,可以说符合科学原则。佛教是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宗教。

    (四)还有另一种可被用来实修的准则。佛陀如此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个在一起被称为「别解脱教诫」( Ovada…patimokkha )意指「教诫总纲」( 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释,但是「自净其意」的意义就不是那麽一目了然了。人一旦执着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会混乱:害怕得不到善报或担忧善报会消失,并执取一切为「我所有」,而这一切都会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恶事,也作了许多善事,仍必须知道如何放下。别执着任何事为「我」或「我所有」,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就像背负或执着某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换句话说,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虽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是同样沈重的。因此不要背着岩石,也不要背着钻石,别把岩石或钻石放在自己的头上(在此意指心中)!不论善或恶都不要执着,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导。

    (五)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教导提醒我们: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在不停地流转迁变,这就是「诸行无常」。各位同学虽然还年轻,但我希望你们能仔细聆听,佛陀的教诲适合各种年龄层的人,甚至不分性别,这是各位必须要明白的。希望大家不要放逸,所谓「不放逸」就是不与因缘假合的事物游戏,而沈迷其中。不然它将会咬你、打你,把你绑得紧紧的,你会不由自主地痛哭一场,甚至可能自杀而白白送掉生命。

    总结上面各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佛陀有那些特别的教导?」我们可以有下列的答案:

    他教导践行中道;
    他教导自助;
    他教导正确认识因果法    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它的因,才能获取想得到的结果;
    他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实修原则;
    他提醒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变迁的,应自精勤,不可放逸!

    这个问题有这几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起,可任选其中一种回答。

。。。。。。。。。。。。。。。。。。。。。。。。。。。。。。。。。。。。。。。。。。。。。。。。。。。。。。。。。。。。。。。。。。。。。。。。。。。。。。(3)如果有外国人问你:
      「佛教中最简要的根本思想是什麽?」。。。。。。。。。。。。。。。。。。。。。。。。。。。。。。。。。。。。。。。。。。。。。。。。。。。。。。。。。。。。。。。。。。。。。。。。。。。。。。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最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简明格言。我们不必花时间到浩瀚的三藏( Tipitaka )中去寻找答案,因为佛陀已用这句话,把佛教教义描述地相当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这麽一句话    「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提醒我们:执着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为什麽人会犯戒?因为他有所执着,如果没有任何喜欢或讨厌的执着,就不会犯戒。为什麽人的心会散乱不定?因为执着某些事物。为什麽人会没有智慧?因为他愚痴而执着某些事物。如果一个人能修证到「一切都不执着」的地步,他当下便能悟道、证果,得到究竟涅  。

    佛陀是个完完全全没有执着的人,佛法教导「不执着」的「行」和「证」,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经修证「不执着」的出家众。

    当有人问佛陀:「可否将你的全部教导归纳成最简短的一句话?」佛陀回答:「可以!」接着说:「一切都不要执着!」

。。。。。。。。。。。。。。。。。。。。。。。。。。。。。。。。。。。。。。。。。。。。。。。。。。。。。。。。。。。。。。。。。。。。。。。。。。。。。。(4)如果他接下来又问:
      「如何修习不执着?」。。。。。。。。。。。。。。。。。。。。。。。。。。。。。。。。。。。。。。。。。。。。。。。。。。。。。。。。。。。。。。。。。。。。。。。。。。。。。。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    不执着?」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这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麽动作是正确、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麽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    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拨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    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国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5)假设外国人或他教教徒问你:
      「可以去那儿学习?可以到那儿研究?」。。。。。。。。。。。。。。。。。。。。。。。。。。。。。。。。。。。。。。。。。。。。。。。。。。。。。。。。。。。。。。。。。。。。。。。。。。。。。。

    我们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这结合心、想【译注一】的六尺之躯内学习」(泰本巴利藏第 21 册, 62 页),也就是在这结合「心」、「想」的身体中学习。这六尺之躯要随着「心」、「想」活动才成为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认知,「想」存在就能醒觉。

    如来( Tathagata )曾开示世间( world )【译注二】、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当他说到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