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材料 >

第1150部分

材料-第1150部分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其书凡八篇。‘列子这种重道而轻富贵名利的思想及能‘御风而行‘的神奇传说,使其成为道教崇敬的修道成仙人物。
  至于《列子》其书,西汉永始三年(前14),刘向在上所校《列子书录》时称:‘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他于内外书二十篇中,校除复重十二篇,定为八篇,即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汉书-艺文志》亦著录《列子》八篇。今传《列子》八篇,与刘向所定之篇目、顺序均相同,系东晋孝武帝(373~396)时,光禄勳张湛收集整理并作注。但从书中多处称‘子列子曰‘的情况看,当系列子后学所辑。
  《列子》关于万物化生,形神聚散的思想;关于华胥氏之国的自然化理想社会,关于周穆王游昆仑之丘会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故事;关于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的神话等等,对后世影响颇大,特别受到道教的崇信。注解《冲虚至德真经》的著作,收入《正统道藏》的有:林希逸述《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八卷,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二十卷,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六卷,高守元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即晋张湛、唐卢重玄解;宋政和训;宋范致虚解)二十卷,以及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之《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义》二卷等。

通玄真经
更新时间2009…12…24 11:56:19  字数:937

 《通玄真经》即《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汉书-艺文志》仍刘向《七略》之旧,著录《文子》九篇,并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于是,文子其人和他生活的时代,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看法为楚平王(前528~前516)时人,老子弟子(其姓名则有多种说法)。有的道士也持此说,并予以仙化。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云:‘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名钘,字计然,文子其号。家睢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釿,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有二篇,曰《文子》……
  楚平王聘而问道,范蠡从而师之,勾践位以大夫,佐越平吴,功成不有,退隐封禺之地,登云仙去。‘
  今本《文子》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作十二卷(篇)。该书以老子之言为教,特别强调以老子之道德论治国。他在楚平王问及YIN乱之世能否行老子之道时答称:‘夫道德者匡邪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美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YIN乱之世矣。‘又曰:‘故以道莅天下,天下之德也;无道莅天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天下为仇,虽欲长久,不可得也,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据说,‘平王信其言而用之,时天下治‘①道教对《文子》一书评价颇高。
  默希子曰:‘其书上述皇王帝霸兴亡之兆,次叙道德礼义衰杀之由,莫不上极玄机,旁通庶品,其旨博而奥,其辞文而真。
  故有国者虽淫败之俗可返朴于太素,有身者而患累之质可复至命于自然。‘②被认为是治国治身的重要典籍。杜道坚亦称:
  ‘《文子》归本《老子》之言,历陈天人之道,时变之宜,萃万古为一编,诚经世之枢要也。‘《正统道藏》所收注本有:唐默希子《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经注》七卷(缺《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五篇),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其自注云:《文子》十二篇,凡一百八十八章,道坚随义析之,增八十一章,章别其旨,题曰《缵义》,以便观览云。
  注:
  ①②③《道藏》第16册673页,673页,75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洞灵真经
更新时间2009…12…24 11:56:38  字数:790

 《洞灵真经》即《庚桑子》,或称《亢仓子》《亢桑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尊《庚桑子》一书为《洞灵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关于庚桑子其人,《庄子-庚桑楚》称庚桑子,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谓:庚桑子,陈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居畏垒之山,其臣去之,其妾远之,居三年,畏垒大穰。后游吴,隐毗陵盂峰,道成仙去。
  《亢桑子》一书,《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皆不载。《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士元《亢桑子》二卷,注云:
  天宝元年诏封四子真经,求《亢桑子》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因以《庄子-庚桑楚》篇为基础,取诸子文义相类者编造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然士元亦文士,故其书虽杂剽《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刘向《说苑》《新序》之词,而联络贯通,亦殊亹亹有理致,非他伪书之比,其多作古文奇字,与卫元嵩元包(经)相类。‘
  《亢桑子》全书,以论道为中心,分为《全道》《用道》《政道》《君道》《臣道》《贤道》《训道》《农道》《兵道》九篇。
  多方发挥老子思想。《全道》篇论养性全神之道,曰:‘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是故圣人之于声也,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称‘故圣人之制万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全矣。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为全道之人‘。《用道》篇称高士之道为‘咽气谷神,宰思损虑,超遥轻举,日精炼仙。‘称人主之道为‘清心省念,察验近习,务求才良,以安百姓‘。《政道》篇谓:‘政烦苛则人奸伪,政省一则人醇朴。‘皆与《老子》之旨相合,故为道教一并崇奉。注本有何璨注三卷,收载《正统道藏》。

太平经
更新时间2009…12…24 11:56:58  字数:2743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东汉后半叶,宫崇,襄楷曾先后分别向顺帝和桓帝进献此书。宫崇称此书为其师干吉(或称于吉)得于曲阳泉水上。故过去有人称此书为于吉或宫崇所作。据近人研究,《太平经》非出一时一人之手,是西汉末至东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于吉、宫崇等仅是其撰人之一,或为集大成者。
  《太平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计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时,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唐末道士闾丘方远以《太平经》卷帙浩繁,乃节录经文,编成《太平经钞》,仍按天干分为十部,每部一卷,合为十卷。南唐沈汾《续仙传》与宋贾善翔《犹龙传》称闾丘方远诠《太平经》三十篇,宋邓牧《洞霄图志》说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其实仅篇卷分法不同。今本《太平经钞》甲部,乃后人伪补,癸部实际上为甲部,故癸部实阙。癸部内容篇目于敦煌钞本斯坦因第4226号《太平经目录》中可见。闾丘方远还从《太平经》中选辑论述精、气、神之关系及守一之法的内容,编成《太平经圣君秘旨》。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道德真经广圣义》等二十多种道经中,有《太平经》引文。今人王明以《正统道藏》本《太平经》残卷为底本,辑录《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种书之引文,编成《太平经合校》,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太平经》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标题,末附篇旨,总摄大意。行文以‘真人‘与‘天师‘相问答的形式阐述经义。
  该经卷帙浩繁,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其主要内容可分以下四方面:
  一,‘太平世道‘的社会政治思想。《太平经》以‘太平‘名书,有其解释:‘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太平经》追求的理想世界是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
  主张帝王当行道德,黜刑祸,理政应法天地、顺自然。它将帝王分为上君、中君、下君、乱君及凶败之君。认为帝王是天然的统治者,理想的政治是以有道、德、仁治理天下的明君,实行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满足人民生活之急需,方能致太平,得人心而称天心。它还强调君、臣、民三者关系的协调。认为君明、臣良、民顺‘三气悉善‘,是太平长治的根本条件。‘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国。还以阴、阳、和比拟君、臣、民,君阳臣阴,应依阳尊阴卑之则,各居其位。阳盛则阴衰,君盛则臣服。阴、阳、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天下立平不移时‘,太平盛世即可实现。
  《太平经》还主张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下可革谏其上;
  反对贱视和残害妇女,提倡人人应力作以获衣食;反对为富不仁,提倡救穷周急;反对以智欺愚,以强欺弱,提倡孝忠诚信,主张断除金兵武备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即襄楷上疏所称的‘兴国广嗣之术‘,主要反映了当时处于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向往太平盛世思想。
  二,‘奉天地顺五行‘的神学思想。《太平经》称‘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告诫信道者当奉天地,法天道,得天心,顺天意。天可顺不可违,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帝王为天之贵子,尤应顺承天道;顺天地者,其治长久,否则当遭天罚。‘天人感应‘是《太平经》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天人之感应,表现为自然界之变异灾祥,‘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灾异乃天警告人君之‘天谏‘,若不听从,必降重殃。认为天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能赏善罚恶,具有无上的权威。
  阴阳五行说是《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阴阳五行体现天道之理则,恒常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三,善恶报应思想与承负说。《太平经》谓天地及人身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使,鉴人善恶,掌人命籍,‘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对人之善恶,天皆遣神记录在簿,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天赏罚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恶不止,则减其寿算,不得天年;或使凶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善恶之标准,最要者为孝、忠。行孝者可被荐举,现世荣贵,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罪不容诛,天地鬼神皆恶之,令其凶夭,魂神受考。
  《太平经》在《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说的基础上,提出承负说。何谓承负?‘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即为善可遗福子孙,作恶将遗祸后人。
  承负的范围是:承负前五代,流及后五代。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余殃。国家政治也相承负,前朝纲纪失堕,后朝遂被其灾。但承负代代积累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力行善,反常得恶;或力行恶,反常得善的现象。《太平经》认为,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所致。承负说是道教立教的理论依据之一。
  四,长寿、成仙、祈禳、治病诸方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