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材料 >

第750部分

材料-第750部分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
  重力加速度1G(9。8米/秒)地球的主要数据
  近日点日距147,100,000千米(每年1月3日左右)远日点日距152,100,000千米(每年7月4日前后)
  平均日距1个天文单位(pc)赤道半径6378。14千米
  极半径6356。75千米赤道周长40075。7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质量5。976e24千克
  密度5。52克/立方厘米公转周期365。2422平均太阳日
  公转行程9。4亿千米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1。09秒(平均太阳时)

地球知识
更新时间2008…9…2 14:17:54  字数:2820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
  轨道半径:149;600;000千米
  (离太阳1。00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12;756。3千米
  质量:5。9736e24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亥亚,大地母亲)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在空间拍摄的地球照片有很高价值;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而且这些图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与地震性质被分为不同的岩层(深度-千米):
  0-40地壳2700-2890D‘‘layer-D〃层
  40-400Uppermantle-上地幔2890-5150Outercore-外核
  400-650Transitionregion-过渡区域5150-6378Innercore-内核
  650-2700Lowermantle-下地幔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不连续断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下列数值×10e24千克):
  大气=0。0000051
  海洋=0。0014
  地壳=0。026
  地幔=4。043
  外地核=1。835
  内地核=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构成(或镍/铁),虽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较轻的物质。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500K,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榄石,辉石(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这些都是通过地震技术获得的资料(所谓地震技术是指在地表人工制造一个震源;如炸弹之类的;通过接受地下的回波来确知地下结构的方法);我们只能在岩浆中获得上地幔的采样;对于其它层则无能为力。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就整体看,地球的化学元素组成为:34。6%铁29。5%氧15。2%硅12。7%镁2。4%镍1。9%硫0。05%钛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
  其他的类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月球至少有一个小内核;水星有一个超大内核(相对于它的直径);火星与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与水星可能没有由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地壳;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颗有内核与外核的类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有关行星内部构造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地球。
  不像其他类地行星,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比如加利福尼亚的SanAndreas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目前有八大板块:
  ¤北美洲板块-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岛
  ¤南美洲板块-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非洲板块-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与澳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及大部分印度洋
  ¤纳斯卡板块-东太平洋及毗连南美部分地区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还有超过廿个小板块,如阿拉伯,菲律宾板块。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发生。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轻。在5亿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学标准),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这样一来,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迹(比如星体撞击产生的火山口)。这样一来,地球上早期历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亿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头只有40亿年,连超过30亿年的石头都屈指可数。最早的生物化石则小于39亿年。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
  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态水(虽然在土卫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态乙烷与甲烷,木卫二的地下有液态水)。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许也有这种情况)。
  地球的大气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几乎都被组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给活着的植物消耗了。现在板块构造与生物活动维持着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稳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对维持地表气温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温室效应使平均表面气温提高了35摄氏度(从冻人的-21℃升到了适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而生命将不可能存在。
  丰富的氧气的存在从化学观点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气是很活泼的气体,一般环境下易和其他物质快速结合。地球大气中的氧的产生和维持由生物活动完成。没有生命就没有充足的氧气。
  地球与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每世纪减缓了2毫秒。当前的调查显示出大约在9亿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时。
  地球有一个由内核电流形成的适度的磁场区。由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场和地球上层大气引发了极光现象。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极在地表处相对地移动;北磁极现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卫星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月球。
  未知点
  -我们有关地球的知识全部是由极不直接的证据逐步导出的。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仅管太阳〃常数〃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温度却数十亿年来非常稳定。最好的解释这个的理由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改变,控制温室效应来完成。但这到底是怎么完成的?亥亚假设主张是由生物圈的活动维持了它。更多的有关金星与火星的详情可能会提供某些线索。
  -在形成像金星一样大气前我们能将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大气环境
更新时间2008…9…2 14:18:50  字数:4395

 大气运动风的形成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运动的呢?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水平的风,垂直的升降气流,不规则的乱流运动,都各有其复杂的成因。这里先就风的成因谈起吧。
  自从十七世纪出现了气压表,指出空气有重量因而有压力这个事实以后,为人们寻找风的奥秘提供了开窍的钥匙。十九世纪初,有人根据各地气压与风的观测资料,画出了第一张气压与风的分布图。这种图不仅显示了风从气压高的区域吹向气压低的区域,而且还指明了风的行进路线并不直接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而是一个向右偏斜的角度。一百多年来,人们抓住气压与风的关系这一条从实践中得来的线索,进一步深入探究,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风的理论。风朝什么地方吹?为什么风有时候刮起来特别迅猛有劲,而有时候却懒散无力,销声匿迹?这完全是由气压高低、气温冷暖等大气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在支配着的。人们不仅用这种规律来解释风的起因,而且还用这些规律来预测风的行踪。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收太阳的热量,但是由于地面每个部位受热的不均匀性,空气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样,于是,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冷空气冷却变重后下降,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了风。在气象上,风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并用风向、风速(或风力)来表示。风向指风的来向,一般用16个方位或360度来表示。以360度表示时,由北起按顺时针方向量度。风速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空气的行程,常以米/秒、公里/小时、海里/小时来表示。1805年,英国人F。蒲福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几经修改后,得出了风力等级表。风级名称风速(米)*陆地物象海面波浪浪高(米)
  0无风0。0-0。2烟直上平静0。0
  1软风0。3-1。5烟示风向微波峰无飞沫0。1
  2轻风1。6-3。3感觉有风小波峰未破碎0。2
  3微风3。4-5。4旌旗展开小波峰顶破裂0。6
  4和风5。5-7。9吹起尘土小浪白沫波峰1。0
  5劲风8。0-10。7小树摇摆中浪折沫峰群2。0
  6强风10。8-13。8电线有声大浪到个飞沫3。0
  7疾风13。9-17。1步行困难破峰白沫成条4。0
  8大风17。2-20。7折毁树枝浪长高有浪花5。5
  9烈风20。8-24。4小损房屋浪峰倒卷7。0
  10狂风24。5-28。4拔起树木海浪翻滚咆哮9。0
  11暴风28。5-32。6损毁普遍波峰全呈飞沫11。5
  12飓风32。7-摧毁巨大海浪滔天14。0
  注:本表所列风速是指平地上离地10米处的风速值
  大气中的光现象
  ▲TOP▲
  【极光】
  极光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由于带电粒子速度很快,碰撞空气中的原子时,原子外层的电子便获得能量。当这些电子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便会辐射出一种可见的光束,这种迷人的色彩就是极光。
  地球的两极有两个大磁场,带电粒子流受地球磁场的影响,飞行路线就要向两极偏转,两极地区形成的粒子流较中纬度更多,在高纬度地区人们能观察到极光的机会更多些。出现在北极的叫北极光,出现在南极的叫南极光。
  极光通常有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等多种形状。由于空气中含有氢、氧、氮、氦、氖、氩等气体,在带电粒子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气体便发出不同的光。比如氖气发出红光,氩气发出蓝光,……因此极光的颜色也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极光往往突然出现,连续一段时间以后又突然消失。
  在瑞典、挪威、前苏联和加拿大北部,一年可以看到100次左右的极光,出现的时间大多在春季和秋季。在加拿大北部的赫德森湾地区,每年见到的极光多达240次左右。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