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材料 >

第922部分

材料-第922部分

小说: 材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与闽南的腊月23日送灶神一样。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湾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台湾人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家家都用这种糕来敬奉抚育万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门拜年要请吃糖果和甜仁,并按男女老少说不同的吉祥话。如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各地春节习俗——浙江
更新时间2008…9…5 15:01:26  字数:8114

 温州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正月初四,民间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与〃死〃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都认为是失礼。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在洞头,同样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意思是说,生下儿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荸荠等。旧俗,若拜年不去,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
  厅房布置: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