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兵器知识 2009年第11期 >

第1部分

兵器知识 2009年第11期-第1部分

小说: 兵器知识 2009年第1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卷首语] 
2。 不忘K字是核心 苏恩泽 
3。 [阅兵专访] 
4。 专访我国现代预警机事业奠基人之一王小谟院士 何 懿 
5。 [托起千里眼]关于预警机的载机平台 秦 蓁 
6。 尤军局长&武装直升机 祝 翠 
7。 张洪康副总设计师&高速两栖突击车 王 瑾 
8。 杜志岐总设计师&空降车 王 瑾 
9。 冯益柏&坦克装甲车辆 王 瑾 
10。 崔万善&履带自行加榴炮 山 水 
11。 [阅兵装备] 
12。 65年 世界预警机划代与评述 曹 晨 
13。 解析受阅飞行 王旭东 
14。 如何改进苏-27 王振宇 
15。 从天安门走过的海军装备 文 泽 
16。 弹道导弹阅兵方队武器性能分析 闻 成 
17。 由阅兵看陆射巡航导弹 成 敏 
18。 97-2式18 小 荷 
19。 我的阅兵我评说 杜文龙 
20。 [阅兵历史] 
21。 漫谈毛泽东时代的天安门阅兵 徐 焰 
22。 开国大典第一师 林儒生 
23。 1995年国庆阅兵式徒步方阵专辑 佚 名 


[卷首语]
不忘K字是核心



作者:苏恩泽 

  K是什么? 
  毁伤力或火力 
  K正是武器集成系统的核心 
  俄罗斯之所以能与美国抗衡 
  就是因为 
  毁伤力或火力的突出 
   
   
  从骡马到摩托,从机械化到信息化,60年强军之路的步伐铿锵有力。2009——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乙丑年的大阅兵无疑是这一系列变革的最精髓表现。 
  信息化之重要毫无疑问。C3I、C4I、C3ISR——早不再是浅蓝色的开放,已然渐渐变成了一潭很深很深的水。当然,我们又岂能忘却:还有一个“K”字,亦是系统的核心。 
  K是什么?它的意思是:Kill(毁伤)。即毁伤力或火力。K正是武器装备综合集成系统的核心,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击敌要害的威力。 
  俄罗斯之所以能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抗衡,就是因为毁伤力或火力的突出是俄罗斯武器装备的第一特色。 
  这一方面来源于俄罗斯历史上常年战争的实际经验,其中包括斯大林把大炮称为“战争之神”的军事思想传统,一直把毁伤力或火力作为武器装备的核心指标,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仍然将其作为信息系统为之服务的终极目的。 
  另一方面则与俄罗斯在燃烧和推进动力学方面的深厚技术基础有关。俄罗斯不仅在能源、燃料、燃烧理论、爆燃理论……等一系列学科领域保持着世界先进的地位,而且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还接收了德国在火箭技术方面的完整实验与生产设备,以致在世界上率先制成了大型动力装置,使人类挣脱了重力的束缚,实现了航天理想。 
  1957年8月26日,当时的苏联宣布:8月21日,世界第一个多级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向太平洋试验成功。这条消息震动了世界。因为这表明苏联已具备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了。 
  果然。仅一个月后的10月4日。苏联就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80千克。紧接着,又过不到一个月的11月3日,又发射了第二颗,重500千克,从而开创了人类历史新阶段。而美国虽然拼命在后面紧迫,于1958年1月31日匆匆发射了美国的第一颗卫星,但仅8千克重,是苏联第一颗的1/10!被戏称为一个“山药蛋”!美国的相形见绌竟这样明显,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惊呼为“第二珍珠港”!所以,至今俄罗斯在太推力火箭技术方面仍保有优势,美国对其还有购买的意向。 
  此外,俄式的防空导弹与美式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还略胜一筹。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在下台之前,曾公开承认:“爱国者”导弹在海湾战争中的实战表现不好,而C…300在世界上却颇受青睐,日渐走红。 
  围绕着这个“K”字,实际是反映了军方的直接需求,因此使俄罗斯的武器装备显得更贴近部队作战的实际。例如,在可靠性方面,俄罗斯往往肯投入更大的精力,着眼长期而不是一时的表现,强度储备较多,安全系数较高。又如:在总经费支出不足、零部件性能不及的情况下,通过整合、互补的方法,达到总体性能与美国抗衡的做法,也使世界叹服。 
  总而言之,综合集成C3IKSR系统,突出“K”字,注重毁伤力,以“K”生威。惟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这把“利剑”的绝大威力,方可激发信息化储藏的所有潜力。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贴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阅兵专访]
专访我国现代预警机事业奠基人之一王小谟院士



作者:何 懿 

  王小谟,著名雷达专家,1938年11月生于上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电子工业部预研局局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世纪60年代,王院士创造性提出雷达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高频系统大大简化。7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坐标雷达的研制。80年代,王院士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部数字化、集成化和自动化引导雷达——JY…8和世界优秀的低空雷达——IY…9,很好地解决了雷达数据率、精度和威力三者的矛盾,并因此分别于1985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末,王院士开始从事预警机系统的研制,是我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在中以合作期间,王院士作为中方总设计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新型相控阵雷达方案,并部署国内同步研制,为中以合作中止后国内立项研制预警机创造了条件。王院士提出了我国预警机系列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了我国预警机发展的谱系,并曾亲任某型预警机总设计师。王院士长期工作在预警机科研领域的第一线,并于2002年和2007年两次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年获“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 
  何:王院士,首先感谢您接受《兵器知识》的专访。国庆阅兵典礼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预警机了。您作为我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一定也感到非常自豪! 
  王:这个自豪并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我们集体、我们国家。预警机的研制要集中全国的百余个研究院所和工厂,覆盖到很多行业和很多专业,要耗费巨资才能坚持下来,不仅研制的费用很高,研制出来后还要进行各种试验和数千架次的试飞,费用常常更高,仅靠单位和个人是无法做到也是负担不起的。因此,预警机的研制是国家的行为,国家不支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预警机,预警机的成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何:我国从60年代末就开始研制自己的预警机,曾经试制出了“空警一号”,但不久就中止了,是从什么时候重新开始正式研制预警机的? 
  王:我们重新开始研制预警机有两个大背景,第一个大背景是我们已经具备了技术条件我国从20世纪50代就开始自主研制雷达。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雷达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该怎么做,研究人员就跑到中苏边界用望远镜看人家的雷达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雷达界就有了自力更生的传统由于雷达上天后往下看会碰到严重的地杂波反射,“空警一号”未能解决反杂波问题而中止,总结“空警一号”的经验教训,我们从基础做起。首先要攻克“两高一低”技术(高纯频谱发射机、高性能信号处理器、超低副瓣天线),因此,70年代初我们下决心要在这三项技术上突破。那时美国人已研制出预警机,我们也提出自己研制预警机,贵州的某研究所开始搜集国外资料做预研工作,相当于技术储备。我们攻克了超低副瓣天线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接着,高纯频谱发射机也做出来了。唯一待解决的是高性能处理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集成电路开始小规模发展,到80年代末期已发展成为中大规模,这样我们做滤波器已感觉较轻松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高性能处理器现在已经变得非常容易。过去的多功能处理器像十几个柜子那么大,现在一块板子就做下来了。 
  第二个大背景就是在世界军事转型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预警机在局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当时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军方更加迫切需要作为信息化武器装备的预警机。因此在90年代初就决策重新开始研制工作。 
  何:当时国家决定立项研制预警机,是不是很不容易? 
  王:是的,这时国家要上预警机,而我们已有了十几年的预研基础,我认为我们能做,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不能做,意见未能达成统一。1992年,我们十几位专家,向上级领导陈述了我们自己能干预警机的理由和决心。为了统一意见,国家组建了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考察团赴国外考察。我是其中的一员。当时有三种购买选择:英国的,以色列的,或者是俄罗新的,考察三家后再做决定。我们考察回来后,有人认为为尽快具备作战能力,倾向于购买。以色列的东西好,但是不成熟,因为它是相控阵的。而当时世界上的主流预警机,就是以美国E…2和E…3为代表,都是机械扫描的。俄罗斯的较为落后,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倾向是买英国的,而英国人也说能很快、很便宜地卖给我们比较简单的预警机,就是“猎迷”。但是最后他们自己也没做成。项目下马了。 
  我们认为最好是自己来做。如果引进,以色列的比较有价值,因为相比之下他们的技术比较先进。国家最终决定双管齐下:如果着急可以先买英国的预警机以备急需:工业部门继续跟以色列谈,通过国外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急需的型号被称为基本型,我们自己的型号称发展型,是为今后做准备的。 
  最后国家同意从以色列先引进一架,希望通过这一架预警机把技术学到手。但以色列入也在打自己的“如意小算盘”,说“我可以给你做一架,之后如果需要我还可以再多卖你们几架”。1992年,我们与以色列谈好,称作两家“合作”研制,共同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中以合作拉开序幕。随后双方谈判了四年,1996年正式签订合同。合同中明确,双方一起提出设计方案,共同选择了俄罗斯的伊尔…76作为载机平台。但我们对以色列的方案并不满意,他们提出的是机身头部和前部两侧配置三块天线阵面扫描260度的方案,存在很大的方位盲区,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于是我们提出了更有新意的技术方案。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雷达的探测距离,我们在俄罗斯A…50预警机天线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加大,做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线罩。 
  何: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天线罩,研制过程中一定有很多难度,您能介绍一些吗? 
  王:天线罩不仅是保护雷达天线和改善飞机气动外形的一个结构件,还要把它里面的电磁波透出来,同时又不能让波束产生过大的变形。它中间厚两边薄,是异形结构,精度要求高,很难做,而对于我们所采用的相控阵雷达,就更难了,比美国E…3预警机的天线罩要复杂得多。因为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不转的,波束本身相对于天线罩要转动左右60度。因此天线打到罩体上的入射角不一样,特别是相控阵天线本身随着扫描角的增大,性能就要下降。所以,我们的天线罩需要在各个入射方向上都要做好。而E…3的天线罩是跟着天线一起转的,天线波束始终对着罩体的一个位置入射出来,只需要把对着天线波束的这一部分的透波性能做好就可以了。天线罩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靠非常复杂的计算和模拟,在前十年我们就做不了,没有那么太的计算能力,现在我们已有自主开发的软件,可以在做之前先进行计算模拟。另一方面,天线罩采用复合材料。里面做成蜂窝状,然后灌上树脂,再在热压罐里加压固化。出来就成形了。现在机翼也做成这样。对于我们这么大的天线罩,不仅模具要做得很大,还要大的高温热压罐。我们原来没有,只有小的。国家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贴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2



投入了一大笔钱,做了一个亚洲最大的热压罐。 
  何:对于相控阵雷达的认识,我们很多人是从“宙斯盾”军舰开始的。它上面有四面天线,各负责90度。看世界各国用的相控阵雷达,基本上也都是用四面天线覆盖360度。我国同以色列合作的预警机的雷达只有三面天线,是不是更有难度? 
  王:是的。美国人曾提出了一个接替E…3预警机的方案,叫作“游泳池方案”。它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