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兵器知识 2009年第11期 >

第10部分

兵器知识 2009年第11期-第10部分

小说: 兵器知识 2009年第1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体来说,这种自动化水平的体现主要又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自行火炮的瞄准控制的自动化,一个供输弹系统的自动化。05式的瞄准控制过程包括数据的自动采集,作战命令的自动传输,自动解算弹道诸元和调炮诸元(含修正),自动调炮到位、自动瞄准和射后的复瞄以及行战自动转换和战行自动转换,还有就是自动在线检测等等。05式的自动供输弹系统是一种创新设计的先进的高速度、高精度、多自由度、大载荷,而且需在火炮射击时的强冲击震动工况下能够可靠工作的机械臂系统。自动供输弹系统不仅提高了装填速度,而且提高了装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发重40多千克的弹丸由人力在战场恶劣环境下来装填,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好吗?具备了这两点,05式就可以完成从指挥到射击击发的全自动作战流程,从而具有很强的快速反应能力。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05式的自动供输弹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任意射角自动供输弹、自动选弹种、自动抛/排壳功能的大口径自行火炮供输弹系统,其持续射速与最大射速显著提高,居世界先进水平 
  这里向读者朋友们解释下任意射角自动装填05式可以在它高低射界的任何一个射角自动装填弹丸,而世界上许多自行火炮和坦克只能定角装填、定角抛壳,比如只能固定在10°角装填,在这个角度装好弹药后,再调炮到需要射击的角度,射击完成后,再调炮到10°角完成抛壳,再装填可想而知,这样的过程有许多无用的工作行程,延长了调炮时间,影响了射速 
  记者:05式的精确打击能力怎么样?射击精度能达到什么水平?在技术上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崔总:精确打击是现代战场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但火炮弹丸在飞行过程中是无控的,与导弹和制导炮弹不一样,它的飞行轨迹只能靠瞄准和弹道来保证对于无控飞行的弹丸来说,要大幅度提高它的射击精度,难度较大,但提高其精度的意义也非常大 
  因为这类炮弹与相同威力的导弹和制导炮弹相比,成本很低所以,如果能大幅提高无控弹丸的精度,比较而言,可以大幅提高它的性价比从这一意义上看,提高传统火炮的射击精度,是种更为实用的高新技术。 
  火炮的射击精度包括射击密集度和射击准确度。关于射击密集度,前面已提到了05式在这个指标上的水平,是很高的关于射击准确度,其误差源主要是目标测量误差、气象误差、射表误差和瞄准误差对于自行火炮来说,主要是后两项,即射表误差和瞄准误差,05式综合集成了惯性陀螺定位定向、初速雷达的实时测量、初速综合预测、计算机弹道解算、车体姿态的实时测量与修正等技术,确保了良好的射击准确度。 
  通过综合采用多项技术措施,05式具有优异的密集度和良好的准确度,具备全寿命周期不经校射直接进行效力射的能力,具备多炮射击首群覆盖、单炮多发射击同时弹着的能力。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相信,05式自行加榴炮的研制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军事爱好者对我国军工科研力量的信心,那么,请您谈谈05式会带来什么影响?会有可能往哪个方向发展? 
  崔总:因为05式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完整性,目前它已成为一个远程压制武器系统的基型平台,不仅可以为我军优化炮兵装备体系、简化口径系列、精简装备型谱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可成为其它军种发展155毫米火炮良好的技术基础。它的火炮和弹药系统已成为我军最大口径压制火炮的基型平台,而且它的许多分系统技术都可以为其它装备所借用,它的研制成功,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大口径压制火力装备技术的发展。 
  根据战略和战术需求,大口径火炮的发展前景会很广阔比如为了提高机动性,可以减轻重量,发展轻型化的155毫米火炮;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发展多种智能弹药,等等。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和军方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全体参研人员共同努力,完成了该装备的研制任务并形成了生产能力,今后还需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为国防建设再续辉煌! 
  记者:最后,我也代表广大读者感谢您以及您的团队为国家研制出这样一型性能优异的自行加榴炮,也谢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贴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阅兵装备]
65年 世界预警机划代与评述



作者:曹 晨 

  1944年世界上第一架预警机TBM…3W诞生至今,预警机发展已经历了65年。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我国自行研制的预警机闪亮登场国庆大阅兵,是对世界预警机发展65周年的最好献礼。65年来,预警机发展了三代产品。 
   
   
  第一代预警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 
   
  初步解决雷达升空后带来的问题 
  预警机的发展起始于美国海军,美国装备的第一代预警机共有12个型号(不合E…2和E…3)。 
  第一代预警机最显著的技术特征是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初步解决了雷达升空后在探测低空飞行目标时遇到的反杂波问题。它经历了动目标显示、机载动目标显示和多普勒滤波器组技术的发展,随着“三高”技术(高的天线主瓣…副瓣能量比、高性能信号处理技术、高的发射机频率稳定度)的逐渐成熟,70年代后期终于开始在预警机上广泛应用。 
  以美国第一代预警机的12个型号(含E…2A/B,不含E…2C及后续型号以及E…3)以及英国的“塘鹅”和“沙克尔顿”为代表的第一代预警机,标志着预警机作为新型特种战机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当初把雷达搬上飞机的初衷。但是,雷达探测距离不远,只初步具备下视能力,仅适于在海面上工作,因此海军发展的预警机型号远远多于空军。此外,预警机探测到情报后最早是通过莫尔斯电码,后来是通过话音报告至地面指挥所,不具备指挥控制能力。 
   
   
  第二代预警机(20世纪70年代到新世纪初) 
   
  探测能力比较完善且解决了指挥引导能力 
  第二代预警机始于美国的E…2系列。1964年1月19目,第一架批生产型E…2A正式交付海军使用,历经多次改型,形成了E…2A、E…2B、E…2C、E…2C Group 0、E…2C GroupⅠ、E…2C GroupⅡ、“鹰眼”2000及E…2D等多个型号。预警机在探测性能上逐步完善。一方面,由于“三高”技术的进步,雷达的下视性能在陆地条件下也比较完善,另一方面,预警机的探测手段越来越丰富,既有有源(雷达)探测手段,也有无源(侦察)探测手段,还能识别部分情报的致我属性。此外,通过加装专用数据链来指挥战斗机并分发雷达情报,预警机具备了指挥引导能力。 
  在美国海军研制E…2的同时,美国空军于1965年12月正式提出研制新型预警机的计划,载机平台为商用B707…320B客机,预警机编号为E…3A“哨兵”,1977年交付美国空军使用。E…3系列除了E…3A/B/C各型外,还有E…3D和E…3F等出口型。 
  以E…3系列为代表,通过E…2系列。第二代预警机在探测性能和指挥控制方面的技术均得到进一步加强。E…3系列又称“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AWACS)”,它标志着预警机由“情报探测”为主向“情报探测和指挥控制”并重的转变,真正确立了“指挥与控制”功能在预警机中的地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E…3A上第一次采用了相控阵体制。只是这种体制是无源相控阵,发射机的能量还是集中辐射,没有本身能分别辐射功率的收发组件,通过计算机控制天线辐射单元后面的移相器来改变辐射信号的相位,从而改变辐射方向,且只用于波束在俯仰上的扫描。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出现有源相控阵技术,且用于俯仰和方位上的二维扫描。例如,以色列分别为智利和印度装备的“费尔康”、瑞典的“爱立眼”和美国的E…737等。雷达采用相控阵体制特别是有源相控阵体制后,使得雷达在时间和能量的分配方式上有了根本性改进,具有良好的多批目标跟踪能力和可靠性。但天线副瓣还不如机扫体制低,在强杂波中的检测能力有待提高、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第二代预警机发展期间,与E…3A同时代的预警机还有苏联的A…50,使用伊尔…76作载机,在机背上安装有一个直径10。2米的天线罩。机上装有s波段脉冲多普勒雷达,没有电子侦察系统,但有电子自卫系统。其雷达性能与E…3A的有多处相似,但总体来说,性能不及E…3系列。此外,除了采用固定冀飞机作为平台之外,也有一些选用了直升机平台,例如英国的“海王”以及俄罗斯的卡…31预警直升机等。虽然直升机存在续航时间短、航程近、飞行高度较低、自身防护能力较差等缺陷,但它轻便灵活,研制、维修和保养技术难度低,不需要专门的起降场地。 
  第二代预警机的特点有三。首先是探测手段比较完善,主要体现在多样性,有源、无源及识别探测手段结合使用;雷达本身的“三高”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较好地解决了探测海面、陆地、低空目标问题;相控阵技术开始在预警机上得到应用,使雷达的工作模式增加,探测性能增强,可靠性提高。除了探测手段的完善外,飞机升空的同时还扩展了通信距离,加上数字通信的发展保证了空地情报的发送,大飞机平台可以装载较多的人员和电台,并且配备了计算机处理,预警机通信从话音向数据链转换,普遍装备了数据链,形成了C3I系统,在八十年代多次局部战争中展示出了空中指挥所的威力。其次。通过装备数据链,具备了较强的指挥控制能力,使得预警机从单纯的雷达站变成空中指挥所。第三,产品多样化。有机械扫描,也有相控阵;有固定翼,也有旋翼:有陆基,也有舰基;有空军的,也有海军的。 
   
  第三代预警机(新世纪开始) 
   
  构建基于预警机的作战体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单一的预警机已经难以完成复杂战场需求。必须把预警机融入信息化作战体系中,成为其核心枢纽,预警指挥机的体系作战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数据/信息服务功能能够融合和提供网络内部用户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例如作战资料、作战计划和作战命令,各种作战情报(目标、威胁、电子侦察情报),地图(通用作战图、地形地貌),地球空间信息等。 
  传感器管理功能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融合和开发利用。利用预警机优良的空中枢纽地位。通过数据链实现网内所有传感器统一管理,形成高质量的态势感知,提供“单一综合态势图”、信号情报、战斗识别等。作战体系中各组成单元共享态势感知,达到自动同步/协同作战。 
  战场管理功能在共享态势感知的基础上。预警机利用其优越的信息系统承担战斗管理职能,如人机交互、可视化、任务规划、决策辅助和知识代理等。 
  新世纪开始,美军一直致力于完善上述功能,发现、定位、瞄准、打击这样一个“打击链”所需时间不断缩短,1991年海湾战争为100分钟,1999年科索沃战争为40分钟,2001年阿富汗战争为20分钟,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10分钟,基本实现“发现即摧毁”,就对方而言,“被发现即死亡”。此阶段的预警机不再是单一的作战平台,已成为战场信息化作战体系核心。 
  第三代预警机的技术特征是系统化、一体化、多元化和小型化。系统化是指预警机实现“网络中心战”的核心枢纽作用,它将快速地融合整个网络内多个天基、空基和陆基的各种侦察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贴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2



雷达数据,并在机上对机载传感器和机外传感器所获取的目标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形成动态的、三维的作战空间态势图,使整个网络的所有平台都可以得到一幅“共用相关的作战图像”,为战场指战员及时产生目标指示信息,并有效地控制目标。以较目前更快的速度发出对目标实施打击的命令。预警机在高数据传输系统中也扮演战术中枢骨干网络的角色。目前16号数据链是静态的、预先规划的网络,不能实时重新配置。时分多址导致数据传输率较低,难以满足高速机动平台的实时应用要求,需要建立基于IP的网络通信体制。满足各成员间的互操作需求。美军正推出的TINT新型网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