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俱舍问答 >

第27部分

俱舍问答-第27部分

小说: 俱舍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作已积集业:须具备六种条件:
(1)故意做的:并非事先全未动心(思虑)或随便(考虑)而做,而是想到一定要做而故意做的;
(2)业的支分圆满完成:有的须一业或二或三等而堕恶趣,此中几种业皆圆满完成则叫做作已积集业,业的支分不圆满者,不叫做作已积集业;
(3)已做不悔:做了以后,不生后悔心,则成,若生后悔心则不名作已积集业;
(4)无有忏悔等对治法:没有忏悔,不发露;
(5)具足随喜等从属:做已随喜等;
(6)必定感受异熟果:定有异熟果。
具以上六种条件名作已积集业,余名作已不积业。

507、 请举例说明,作已积集业等四种类别。
答:(1)作已积集业,如故意杀生等;
(2)作已未积业,如虽已做偷盗,但有真实忏悔;
(3)积而未作业,如有杀心,但未行杀;
(4)未作未积,如以威仪路心而行走。

508、 供养佛塔、佛像等,但供养境无有接受之心,怎么会有福德呢?对旁生或恶人作布施,或放生野蛮的动物,为什么有功德?
答:福德有二:
(1)发心与被供养者接受的心结合起来,则有福德:如布施乞丐,施者有悲心,乞丐有接受心;供僧,供者有恭敬心,僧有接受心,这些都具有福德。
(2)供养者发心殊胜,则有福德:如佛塔虽无接受心,但发心胜,则有福德;如修四无量心,虽无直接利益他众,但依自心力量可获得无量福德。
所以说虽佛塔、佛像无接受心,但因这些是殊胜田,并且供养者发心殊胜,可以具无量功德。
对旁生或恶人作布施,从对境田的角度所生的功德可能较微弱,但以自己发心来说仍可以是强有力的,所以果报也可以很大。若放生野蛮的野生动物,也许所救众生会去伤害其他众生,但放生是从不忍其受残杀角度出发,令其得安乐,并无发心令其残杀别的众生,所以放生者有功德而绝无恶业。

509、 清净戒律的四种功德是什么?
答:(1)不被破戒所染;
(2)不被破戒因所染;
(3)依止能对治破戒的正念住(依正念住能对治破戒及破戒因);
(4)依止回向解脱之寂灭。

510、 受戒和修行所生的福德有什么重要差别?
答:从获得善趣的角度来说戒律重要,因为戒能感人天果报;就依靠无间道直接断除所断,远离烦恼方面而言,修行更重要,因为只有依修行才能断烦恼。修行:如同芝麻被花熏染一样,心染上善的习气并串修而起作用。

511、 什么是四种梵天福德?怎样了知其四种福德之量?其他经论中所说四种无量功德是什么?
答:四种梵天 福德:
○1 于以前未做之处造如来灵塔;
○2 供养四方僧众欢喜园于其中造经堂;
○3 调解声闻分裂;
○4 修慈无量心。
其他经论中所宣说四种无量福德:
○1 对众生修慈悲心;○2 宣说大乘佛法;
○3 发菩提心;   ○4 修空性。

512、 法布施须具何条件?据其他经教详说法布施的各种功德利益?
答:法布施须具足的条件:
意乐等起:不为名声;不为利养;不求恭敬。
行为:如理无误地讲解十二部契经或三藏。
其他经教中所说法布施的功德:布施中法布施与无畏布施最殊胜,财布施次之,因财布施只能利益这一世,而由法布施对有情的熏染以此可令有情生生世世受益;另外供养如来最殊胜者就是法布施,对上师佛陀报恩最殊胜的也是法布施。
听法亦有殊胜功德:听到海螺的声音,前往经堂迈步乃至听法中的呼吸皆是功德;随喜赞叹听法也具有殊胜功德。

513、 诸经论中所说法布施及听法应具足哪四种愿力?《梵施妙贤请问经》所宣说的法布施者四种条件是什么?
答:诸经论中说传法听法发愿应具四种条件:
(1)具足意乐:如听法时发愿,现在听法,将来要弘法利生;
(2)发善妙愿:如传法听法时发愿不为己利而是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3)诚心祈祷:祈祷上师三宝,十方诸佛菩萨垂念我一定实现此愿;
(4)发坚定誓愿:如发愿弘法利生永不退转等。
《梵施妙贤请问经》所宣说的法布施者四种条件:
(1)知足;(2)少欲;(3)性格贤善;(4)利他之心。

514、 《俱舍论自释》中所说的法布施者的条件和《善解密意疏》中闻法者和说法者的条件是什么?
答:《俱舍论自释》中所说的法布施者的条件是:无染心;为有情如实辨契经等令生正解。
《善解密意疏》中闻法者的条件:
说法者:(1)不为名闻利养;(2)如理如法讲授经论之意。
闻法者:(1)没有染污心而闻法;(2)法义未颠倒而受持。

515、 什么是随福德、随解脱、随抉择分善业?佛经中所说的如理善业是什么?
答:随福德分善业:能够获得轮回中的悦意果报的善业;
随解脱分善业:于资粮道中向往涅槃的善业;
小乘:真正生起出离心时开始造作之善业;
大乘:真正生起菩提心时开始造作之善业;
密乘:获灌顶后,真正生起等净无二的定解时开始造作之善业。
随抉择分善业:是指暖、顶、忍、世胜法位四加行道时的善业。
如理善业:身语意三业以及能够引发此三业的五蕴的自性。(能够引发即是等起之意。)
书写刻印是身业,以及能引发者总是五蕴为体。
计算及诗歌是语业,以及能引发者总是五蕴为体。
数量合计是意业,以及能引发者总是四蕴为体。
(身语二业是色蕴摄,意业是思行蕴所摄;能引发的是心、心所,法,四蕴为体。)

516、 烦恼和善业等有什么不同名称,他们当中最顶峰的是什么?
答:烦恼的异名:
有覆:由于烦恼具有遮障的作用,因此叫有覆;
下劣:由于具染污而呈黑色并遭受圣者呵责,所以也称下劣;
具罪:与烦恼同住,故又称具罪;
无漏善法最为清净,故称善妙;
烦恼绝对下劣,无漏善法绝对善妙,除二者外皆是中等。解脱涅槃是最顶峰。
 
第五品分别随眠品问答题
517、 为什么说三有的根本是随眠?什么叫随眠?各宗派对此有何解释法?
答:(1)虽说由业可以产生世间,但必须以随眠为前提,即由随眠引发而是业,由业而生世间。如同唯有种子而没有水,则种子不能生芽一样,仅仅凭业而没有烦恼不能生果。如阿罗汉有不定业,但由于无有烦恼而不会投生轮回。所以说三有的根本是随眠。
(2)随眠:藏文意义是从细微开始增长,一般来说,随眠就是烦恼的异名。
(3)有部认为:现行烦恼称为随眠;
经部认为:烦恼的细微种子是随眠;
犊子部认为:烦恼的得绳是随眠。

518、 怎样分六随眠,七随眠和十随眠?什么叫欲贪、有贪?
答:六随眠:贪随眠,如是嗔、慢、无明、见、疑随眠等是六随眠。(贪随眠是根本,以贪执为我所,然后余五随眠才得以生长。)
七随眠:欲贪、有贪、嗔、慢、无明、见、疑是七随眠。
十随眠:贪、嗔、慢、无明、见、疑、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十随眠。
欲贪:欲贪是指缘欲界的色、香等欲妙而产生的贪心,欲界中才有;
有贪:上二界中生起的贪为有贪,上界贪等至而喜内观入定,又为了遣除有人对上界起解脱想,而立有贪名。

519、 五种见属于随眠,为什么傲慢等七种分类不属于随眠的分类?
答:因为五见各自的本体和所执著的相不同,如坏聚见是执近取蕴为我和我所,边执见执断、常二边等。而且五见的作用也不同,所以五见有必要分开。
傲慢虽然分为七种,但其并非从各自本体而分,而是以对境的不同而分,其本体都是对他人比较而令心高举,所以没有必要以七种而于随眠中安立。

520、 请分析以界所分的九十八种见修所断,《大乘阿毗达磨》所说的一百一十二见断,四百一十四种修断是如何计算的?
答:见所断唯以界分八十八随眠:
苦谛十——贪、嗔、无明、慢、疑、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集谛七——贪、嗔、无明、慢、疑、邪见、见取见
灭谛七——贪、嗔、无明、慢、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八——贪、嗔、无明、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苦谛九——贪、慢、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集谛六——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
灭谛六——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七——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苦谛九——贪、慢、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集谛六——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
灭谛六——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七——贪、慢、无明、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修所断以界分十随眠:
欲界——贪、嗔、慢、无明
修断  色界——贪、慢、无明
无色界——贪、慢、无明
三界见修所断共分九十八种,欲界见修五类所断共分三十六种,色界分三十一种,无色界分三十一种。
苦谛是果,执此近取蕴(果)为我及我所而有坏聚见;对于所执近取蕴,执断执常而有边执见,非因谓因,非道谓道,而有戒禁取见;
集灭道谛无近取蕴(果),故没有执其为我的坏聚见,也没有依坏聚见而起的边执见,于道谛无知,非道谓道,故缘道谛有戒禁取见;
《大乘阿毗达磨》宣说一百一十二见断,四百一十四修断。
一百一十二见断:(以界分)
欲界苦集灭道四谛见断各十个随眠,共四十
色界苦集灭道四谛见断各九个随眠(无嗔),共三十六
无色界苦集灭道四谛见断各九个随眠(无嗔),共三十六
修断:以界分,为十六个随眠:
欲界:贪、嗔、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
色界:贪、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
无色界:贪、无明、疑、坏聚见、边执见
以形象差别分,共四百一十四个:
欲界一地九品,6×9=54个
色界四地三十六品,5×36=180个
无色界四地三十六品,5×36=180个
共四百一十四个。
或:欲界先除嗔九个随眠。九地各九品共八十一品,每一品各五个随眠,5×81=405,405+9=414个随眠。

521、 本论若以形象来分修断,有多少修断?如何计算?
答:                    上上
上品  上中
上下
中上
欲界:(贪、嗔、慢、无明)五趣杂居地  中品  中中  九品
中下
下上
下品  下中
下下
初禅离生喜乐地    九品
二禅定生喜乐地    九品
三禅离喜妙乐地    九品
四禅舍念清净地    九品
空无边处地     九品
识无边处地     九品
无所有处地     九品
非想非非想处地   九品
欲界:三十六;色界:一百零八;无色界:一百零八,共二百五十二修断随眠。

522、 详细说明五种见解的各自本体。
答:坏聚见:将近取蕴视为我与我所,即坏聚见。
边执见:视近取蕴为常有或断灭,即边执见。
邪见:认为四谛、三宝、业因果等不存在,即是邪见。
见取见:本来前三种见等是下劣之见反而执为殊胜,为见取见。(等字是说其他劣者亦执为胜。)
戒禁取见:大自在等本不是因反而认为他是因,视非道为正道,身体依靠五火、绝食,这些是戒禁取见。

523、 哪些是唯一的见道断、唯一的修道断,既是见道断又是修道断?
答:四谛十六刹那:
苦 苦 苦 苦 集 集 集 集 灭 灭 灭 灭 道 道 道 道
法 法 类 类 法 法 类 类 法 法 类 类 法 法 类 类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
忍毁见断,智毁修断,法智忍及智断欲惑,类智忍及智断上二界惑。
忍所毁随眠:八十八见断随眠。
(1)唯一见道断:有顶见断,唯以见道时之类智忍断;
(2)既见道断又修道断:除有顶见断,余八地见断,以见道断与修道(有漏)道断(有部宗观点)。
具缚圣者以见道断;
凡夫以世间修道断(伏断)。
智所毁随眠:
(3)唯一修道断:智所毁随眠唯以修道断。
圣者用无漏智以修道断,或以世俗智断;
凡夫用世俗智以修道断。

524、 四种颠倒是什么?从哪些见解中产生?其他见不安立颠倒的理由是什么?
答:四种颠倒是常、乐、我、净。
常:无常执为常有之颠倒,由边执见中的常见产生
乐:苦执为乐之颠倒
净:不净执为净之颠倒
我:无我执为我之颠倒,由坏聚见中产生
安立颠倒须具足三种条件:(1)于对境始终有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