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01愣伽经-修学圣道的次第 >

第2部分

201愣伽经-修学圣道的次第-第2部分

小说: 201愣伽经-修学圣道的次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识的经论说小乘佛教学者只能断除人我执,不能断法执;如果进一步能学习《般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才能悟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的胜义。由於舍利弗尊者是学习《阿含经》而得圣道,未能了知一切法毕竟空之深义,所以天花落到身上,他就有点相似的厌恶心,认为花之着身不合戒法,所以要去掉。此时,其心有法和非法、持戒和破戒的对立分别;心里这麽思惟分别的时候,就感觉不对,所以要去掉它。 

    「花着身」,在大乘佛法来说,就是你心有所着;心里有所执着,花即着身而不落。如果像大菩萨那样心无所着,花就从他身上掉落於地了。「去花」,不是去掉眼见的花,而是要去掉内心的执着。但是这些阿罗汉现神通要去掉花,没有反省内心尚有分别,所以花才着身而不能去。若能除掉内心的分别,花自然就掉落了。所以天女说:「是花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此正是声闻学者的法执。我们凡夫的习惯,是依表面上虚妄的形象在分别,不能观察一切法的本性,故有执着。若是我们能通达「本性无分别」,修习止观破除执着,就没有分别了。
    《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是要吾人学习无为法,然後如是修止观,才能破除内心的分别。你不学习无为法,老是在世俗谛上执着分别?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可爱的、这是可憎的¨¨各式各样的分别。则远离无为法,不得解脱;即使修禅得到非非想定,也还是生死凡夫。
    佛法重视定、也重视慧的!《金刚经》特别注重智慧:「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正是现证无为的真智!没有智慧不得解脱,但是智慧要假借定的帮助,散乱心中的智慧没有力量。然而,若没有智慧而只是定,也不能断烦恼。禅定中的「般若」,是通达无为法的胜慧,有胜堪能断除一切烦恼,所以叫做「金刚般若」。
     
    十、「言说安立」唯识现
    现在说第二义。《解深密经》说:一切因缘所生法可分二类:一是「自相安立」,一是「言说安立」。
    「自相安立」者,此事本身有形相、有体性,是自相有。
    「言说安立」者,是说这件事自相空,必须名言诠示,才知道有这回事。譬如:房子内坐了很多人,里面没有龙在飞;但我说有条龙在房子里面飞,你随顺如是语而作忆想,则「有龙在飞」之事,就叫做「言说安立」。
    「言说」,就是我们的说话,是以一切的文字、名句组成的。譬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 
    树给孤独园…。。」这是名句文字。又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也是名句文字。我们会说话就是因为有名句文字的关系,所以善於说话的人是读书人。譬如小孩子初开始学说话,母亲告诉他「1、2、3、4、5¨¨」「妈妈、爸爸¨¨」各式各样的名句。他名句学多了,连接起来就会说话了。所以名句和言说有紧密关系,没有名句就不会说话;我们内心的思惟分别也要有名句为增上缘才能现起。
    《瑜伽师地论》云:「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名为先故想」:要先有各式各样的名句,我们心里面才能思想。「想为先故说」:要先有内心的思想,我们才能够说话。可知「名、想、说」互相有连带关系;离开了想不会说话,而没有名句,内心也不能思想。故知「言说安立」也就是「名句安立」;「名句安立」也就是你内心的思想安立。所以唯识的经论说「一切法唯心所现」,也就是「一切法名言安立」,两者意义相同。
    现在说「一切法名言安立」,就是你有名言,心里面会想,就有这些事。这和「自相安立一切法」有关系,但不是同一回事。「自相安立一切法」是离言的,不须名言显示,那件事自相有。譬如说房子在这里,我说不说话、心里想不想,都有这房子,那就叫做「自相安立」。反之,若藉名言诠示,而後出现这件事,那就叫做「名言安立」。
    如说,我现在想念我的母亲,母亲的面貌、身相都会显现出来,心里不想就没这回事,可见所想的影像是无自性的,这就是「名言安立」。但是母亲本身的体相,是他自己的业力所成,对名言安立而言,即名为「自相安立」。又如说修不净观,内心忆想种种不净,这是「名言安立」,你不忆想则无种种不净的相貌。又如静坐的时候感觉身体很大,但是睁开眼睛一看,身体还是一样,并没有变大。变大只是自己的虚妄分别,所分别的事离能分别即无体相、自相空,是名「名言安立」。《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即是此义。那件事的体相因思惟而显现,不能离开思惟而独立,故名自性空、或自相空。但有虚妄分别,无所分别的义(事),所谓唯识无义。
    「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本身既无体性,为什麽我感觉是有呢?因为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现故!你这样想,就这样显现;显现出来的那件事本身无体性,这是思想的特异功能。其实社会上很多事情,都是在「言说安立」上做分别,而不是「自相安立」。譬如有人来对你说:「某某人说你的坏话,造了很多的谣言破坏你的名誉!」你听了以後就很忿怒。你的忿怒根据什麽而来?就是根据第叁者免费宣传的那几句话而来。没听到那些话之前,你心里会有这些感觉吗?《显扬圣教论.成空品》云:「由唯依名起义执故!」(T31,557c)名是能诠,义是所诠,名能诠义。吾人闻名之时,因名思义,於义执为实有,因之而有虚妄分别,爱憎繁兴、多诸苦恼。不知观察所诠之义,因名而有、无自然性。若名所诠之义,有实自性,未闻名时,亦应觉知才对。云何无名之时,未能觉悟耶?故《显扬圣教论.成空品》又云:「若义自体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觉於义应先已有。」(同前)故知名所诠义,自性空寂;名言虽是有,义实是无!无义故名言亦不能自存;无名言故,心无分别。若能通达名义本空,无分别智现前,岂非圣人乎?谈到这里,可以作一结论: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自性空的,然有作用,令你心动。
    佛为我们说了很多的法门经典?《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六波罗蜜、十二因缘、苦集灭道,这是真如、这是涅盘¨¨,这些都是名言安立。若是没有这些名言时,也就不会有这些修学圣道的事情。
    《金刚经》云:「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证悟诸法实相,观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是毕竟空寂的。你若认为佛真实有所说,有名有义,那就是说佛同於凡夫有执着了,这不是诽谤佛了?如此,「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者,则彼「名言安立的一切法」的本性,实在没有如名言所分别的这些事;换言之,就是你心一动就是假的,都是空无所有的,没有真实体性。你若能常常这样观察思惟,就能得到大智慧。所以佛陀还是为众生说法了。
     
    十一、假名无实毕竟空
    再引用《摄大乘论》话来解释此义: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於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叁。 
          彼无故此无,是即入叁性。」
  ( T31; 353b )
    此二颂文义长於前文,故略为解释。
    「名事互为客」:名如前所说是能诠显的;事,也就是义,是名所诠显的。「客」表示它不是真实的,来了还会走,也就是空的意思。「名事互为客」者:因为有这件事才安立很多的名,名则是自性空,不是自性有;也因为有名,才显示有这件事,事则是自性空。无名之时,名所示事不能自立,故云:「非离彼能诠,智於所诠转。」名与事乃相依相待而有的。譬如说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事,记者写一篇文章介绍发表;其它地区的人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某某地方发生什麽事。记者若是不写那篇文章作介绍,别的地方则不知道有这件事;反之,因为若没有那件事,也就没有这篇文章的名了。因名而有事,事本身是无所有的,即是自性空;因事而有名,名本身也是不真实的,也是自性空。即使是佛为我们说法时,种种名相也是假安立的,不是真实有那件事。如说:「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你读这句话,就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了吗?这只是一句空话,不是真获得了!要经过长时期努力用功修行,得到根本无分别智及後得智圆满後,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才能成就,那是属於「自相安立」的 
    畴了。又如说火、说饭,这只是火、饭的假名字,并非口内真实有火、有饭。名与事(义)都不是真实的。
    「其性应寻思」:名与事的体性,要在禅定中思惟,故云「寻思」。禅定中思惟和散乱心的思惟不一样!禅定有力量,能令你的智慧深入观察;没禅定时的思惟分别,如风中之烛没有照明的力量。但若有禅定而不思惟也不行!不思惟则难解其义。所以就算得到了色界四禅或无色界的四空定,成就了高深禅定,但若缺少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依旧是个生死凡夫。吾人要尊重佛陀的智慧,依据佛陀的法语去思惟观察,才有力量见第一义谛。若是你不依圣言量,自己坐在那里冥想,是不行的! 

    「於二亦当推」:「二」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和差别。如说「色」法,则以变碍为性;心法的「识」,则以了别为性,这就叫做「自性」,与《中论》的「自性」含义不同。而色法有色法的作用,和其他的法不同,这就是「差别」。譬如同样是房子,这个房子是这样,那个房子又是另一个样子。又虽然通名为人,但是人与人不一样,有各式各样的差别。
    「唯量及为假」:「量」就是分别;「假」是不真实。要知道彼二事都是自心的分别,没有真实体性。譬如做梦时,梦到有人请吃饭、或者被狗咬¨¨,梦里一切都像真的,但醒了以後才知道无如许事。我们现在也都在无明大梦里,执着真实有种种境界。但是为什麽你做这个梦,而我却做那个梦?因为这个梦是行缘识?也就是业力所成就的,所以人人不同。有人跑到天上做梦,有人在人间做梦,有的则落到叁恶道做梦。要是觉悟了,这些梦都是虚妄的,皆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於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就是要你深入去思惟,认知一切法都是自心的分别而已,本性是毕竟空的。
    「实智观无义」:通达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毕竟空的智慧,名实智。用如是慧观察一切名所诠显的义,都是空无所有的。前文的寻思是推求意,这里的实智是决定无疑之意。「唯有分别叁」:所诠显的义无所有,只有叁种虚妄分别?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 

    「彼无故此无」者:彼所诠显的义既无,此能诠显之分别亦无。何以故?若有所分别义,可有能缘分别,由义无所有故,当知分别亦无。「是即入叁性」者:观见名事互为客故,即是悟入遍计所执性。观见义之自性、差别皆无所有,唯有名、自性、差别,即是悟入依他起性。亦不观见此分别故,即是悟入圆成实性。如是名为悟入叁性。
    综前所述,「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这句话,以二义释之:一、「缘起的一切法」本性空无分别;二、「言说安立的一切法」本性空无分别。本性为什麽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我们所分别的境界,如是显现、不如是有,皆是自性空的。
     
    十二、证无分别智解脱
    「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所分别无故」这件事不管你修行不修行,从本以来都是无自性的。你不修行,所分别是无,你修行,所分别也是无。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不修行所分别也是无,为什麽我不能得解脱呢?譬如说:我们感觉痛苦,痛苦是所分别,「所分别无故」,痛苦即无痛苦,我们应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不感觉痛苦,为什麽我们未能解脱呢?「无分别智无!」因为你没有无分别智,老是分别执着有,所以就不能解脱。若於诸法无分别理,智证现前,现见诸法无分别性,即得解脱。
    有一回我从美国回到香港,在住处的後山上看见一个人;他在那里好像和人打架一样,嘴巴又叫又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