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 >

第21部分

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第21部分

小说: 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王充《论衡》说:“《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词语尚略,故复选录《国
语》之词以实之。”另一种说法是:《春秋》的传只有《公羊传》和《谷梁传》,根本就没
有《左传》这部书,有的只是《国语》。司马迁《史记》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就
是指此。西汉未年刘歆为了抵制“公羊”,乃把《国语》割裂,成为《左氏传》和《国语》
两部书,《左氏传》就变成《左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主此说最力)。
  但是,实际的结论似乎是:《国语》和《左传》不是同一个作者。《国语》在内容上,
和《左传》不同、重复或矛盾的地方不少,有的与《春秋》也无关。语法结构上,也有不同
之处。说他门语出一人,是不太妥的。


刘向:《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策士、说客提供策略的结集,记录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
、魏、秦和西周、东周、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的史事,以国为单位,共收三十三篇,前后
包括了两百四十五年的历史。这就是说,它包括的,不止一般所谓战国时代一百八十一年的
历史(战国起算方法,照《史记》是公元前四七五,照《资治通鉴》是公元前四○三,有七
十多年的误差。从宽来算,战国早期也是春秋晚期)。
  《战国策》的作者非一人,作成也非一时一地,汉朝刘向校勘宫中藏书,将皇室保存的
各种文书加以订正,命名为《战国策》。后来刘向的本子也残缺了,宋朝曾巩曾加以增补,
而成为今日的祖本。
  一九七三年冬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上了相当《战国策》的帛书二十六篇,这
一发现,给这部书平添了许多身价与兴趣,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帛书中能跟今本《战国策》
对得上的,有十一篇,约占二十六篇中的五分之二;它们埋藏在地下两千一百五十年,再重
见天日,在发潜寻幽上面,可有极大的帮助(大陆的部分学者怀疑帛书不是《站国策》而是
《苏子》,看是不能成立的)。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前一四五~约前七八),字子长,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是中国第一部正史的作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大家。他父亲是汉朝的史官,他
继承了这一行业。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发生了李陵投降匈奴事件。汉武帝问司马迁的看法
,司马迁说了真话,替李陵开脱,因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判死刑。当时死刑可以用两种方法
代替;一种是拿钱来赎,一种是割生殖器。司马迁没有钱,为了完成他父亲和他自己著作
《史记》的宏愿,就忍受割生殖器的处罚。三年以后,他被赦出狱,仍旧被汉武帝用做秘书
(中书令),隐忍苟活,终于在五十五岁那年,完成了《史记》。
  《史记》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现在传下来的,有一点残缺。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在《史记》的字里行间,他不但随处写出了历史,也随处写出
了正义。
  古代的史家被:“倡优畜之”,但却不乏直笔;后代的史家不乏被礼遇,但是直笔却在
哪儿?-历史变了?还是时代变了,关心世道的人,请叹息而看此书。


班固:《汉书》

  班固(三二~九二),字孟坚,陕西咸阳人。从小聪明好学,十六岁进大学。他的父亲
班彪是名学者,著《史记后传》,没完就死了。班固继承父志,并私撰《汉书》。五年以后
,被人告发,下狱。他的弟弟班超为他奔走,被放出来,还封了兰台令史的官,负责修国史
,续作《汉书》,努力了二十年。后来跟大将军窦宪征匈奴胜利,在燕然山勒石记功,由他
撰文记盛。不久窦宪以谋反被杀,班固被牵连,二度下狱,终于以六十之年,死在牢里。
  班固死后,《汉书》遗稿经汉和帝叫班固妹妹班昭〔曹大家〕续成,书中八表成于班昭
之手、在天文志上,马续也帮了忙。
  《汉书》是记刘邦到王莽之间二百三十九年的事。分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
,共有一百篇、八十多万字,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因为它的成就,跟《史记》辉映,所以
古书中,常常见到“史汉”、“班、马”、“迁、固”等合称。
  在文采上,《汉书)虽不如《史记》,但在详赡上,《汉书》却比《史记》严密。《汉
书》的完成,前后经过班家两代三人的努力,总计有三四十年以上。


陈寿:《三国志》

  陈寿(二三三~二九七),字承柞,四川南充人。他是《三国志》的作者,《三国志》
是二十五史中最简洁的一部。《晋书》中记陈寿:
  仕蜀为观阁令史,……及蜀平,……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
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
“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病卒,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
等上表曰:“……
  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功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体不若相如
,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一般人读四史,因为后
汉在三国之前,总以为范晔的《后汉书》也在陈寿的《三国志》之前,这是错的。事实上,
范晔在陈寿死了一百年后才出生,范晔写《后汉书》,其中外夷传还是取材于陈寿的著作。
故上接司马迁、班固的第一史学家,自是陈寿。
  《三国志》的优点是行文雅洁、斟酌功深。它虽以魏为正统,但仍三国并列,并无尊卑
之分,并没像《晋书》那样,另以“载记”降级处理;它的缺点是有了回护之处,这也许是
格于现状的苦衷吧!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山西夏县人。
  司马光二十岁时候,就中了宋朝的进士,后来一直做官。宋哲宗时做到宰相,可是只做
了八个月,就累死了,活了六十八岁。
  司马光在思想上比较保守,王安石变法时候,他是带头反对的人,坚决不担任朝廷中重
要职位,转任地方官。此后十五年问,他绝口不谈政治,专心著书。
  《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参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
十二种历史书,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由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助编,内
容精审,文字细致,司马光说他“毕生精力,尽萃于此”,可见他精神的一贯。大功告成以
后,司马光说只有他的朋友王胜之看过一遍。别的人看了一页,就爱困了。虽然如此,这部
两百九十四卷的大书,还是中国的名著。
  司马光为人但白真诚,他说他一生没做过不可告人的事。他上朝以前,执着上朝的手版
,凝神端坐,必恭必敬,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想到国家大事,怎么可以不恭敬呢?


郑樵:《通志》

  郑樵(一一○四~一一六二),字渔仲,福建莆田人。
  郑樵十六岁时候,死了父亲。他决定谢绝人事与科举,专心在山中苦读。他对知识界的
流弊,是很轻视的,他说:
  义理之学,尚攻击;辞章之学,务雕搜。耽义理者,则以辞章之士为不过渊源;玩辞章
者,则以义理之士为无文采。要之,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
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未,而非为实学也。因此,他所从事
的方向,是“实学”的方向。在这种方向里,他订下庞大而周密的写作计划,想继《史记》
之后,完成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一部“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大书。他以三十年闭户读书
的基础,最后写出了两百卷的《通志》。
  《通志》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纪传”,就是一般的历史与传记,共一百四十八
卷;第二部分是“二十略”,就是分类记述典章、制度、文化等的沿革演变,起自上古,下
到唐朝,乓五十二卷。“二十略”是郑樵一生功力所在,其中六书略、七音略、谥略、乐略
、校雠略、金石略、昆虫草木略等,尤其是他创造的精华,他的伟大,尽于是矣。


王夫之:《船山遗书》

  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士他是明朝
的举人,在清兵入关后,自己做了明朝的遗民,决计退隐,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
,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
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清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清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
很中肯。但他们为时代和知识所限,除掉经籍的考证与训诂一途外,绝少能把历代思想发扬
光大。在发扬光大方面,玉夫之最为博大精深,但却及身而绝,没有传人。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
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
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
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
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赵翼:《廿二史札记》

  赵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他是一个神童,三岁时
候,就能每天认识几十个字。三十四岁中进士,后来在广西、福建做官,机警而有谋略。晚
年主讲安定书院,八十八岁去世。
  赵翼在史学上面,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等书,能用归纳法治史,读书得间
,极有见地,在中国史学著作上,是划时代的名著。
  赵翼在文学方面,诗写得极好,袁枚说他的诗“忽奇忽正。忽庄忽徘”,蒋士铨说他的
诗“奇恣雄丽,不可迫视”。他对自己的诗也很自负,在有人说“君诗虽不能及杜子美,却
已胜过杨诚斋”的时候,赵翼傲然答道:“吾自为赵诗,安知唐、宋!”
  赵翼有论诗绝句说:“满眼天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
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他的气派,于此
可见。


崔述:《崔东壁遗书》

  崔述(一七四○~一八一六),字武承,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他是清朝举人,五十六
岁做福建罗源等县太爷,六十二岁北归。这段官场生涯,由于他反对“武弁多借海寇邀功,
诬商船为盗”,特为被诬者做了几十人的平反,因此被坏人反咬一口,说他“擅释巨盗”。
最后巡抚汪志伊查明他被诬赖,得以免议。
  崔述一生最大的功劳,在于他能把历来的许多神话推翻,把许多不可信的事件一一点破
,他把许多荒唐的古史给剪掉了。《清史稿》说他:
  其著书大旨,谓不以传注杂于经,不以诸子百家杂子传注。以经为主,传注之合于经者
著之,不合者辨之。异说不经之言,则辟其谬而削之。
  述之为学,考据详明如汉儒,而未尝墨守旧说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
尝空谈虚理而不核乎事之实。然勇于自信,任意轩轾者亦多。
  崔述在五十三岁时候,收了一位三十二岁的徒弟陈履和,两人一生只相聚过两个月,但
陈履和却一直为崔述传布著作,在崔述死后九年,陈履和以六十五岁之年也死了,死前为老
师刻书,穷得“宦囊萧然,且有负累”。自己五岁的儿子,连家乡都回不去。全世界的学生
,没有比他再伟大的了。


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义庆(四○三~四四四),江苏铜山人。他是六朝时候宋的皇族,从小就被宋武帝刘
裕看重。十四岁跟着刘裕北伐;刘裕称帝后,封为临川王。后来做文帝亲信,做过大官。他
“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
唯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少善骑乘,及长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招聚文学之士,近远
必至。”
  可见为人的一斑。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唐朝改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