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2005年第24期 >

第9部分

2005年第24期-第9部分

小说: 2005年第24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他享受到片刻凉爽和幸福
  2002.6.5
  
  探望病危中的嫂子
  
  嫂子躺在302医院病床上  光线
  从玻璃  切入窗台那束鲜花
  
  下午静极了  能听见输液管
  一阵比一阵短促的滴答声
  有几朵玫瑰在枯萎  那凋落的瞬间
  和我的目光碰在一起
  我似乎听见了  落花的呻吟  听见
  药水在嫂子体内和癌细胞的厮杀
  这一切竟源于我的瞬间闪念
  源于我触目惊心的闪念!
  
  嫂子的病情  随病志的增厚而加重
  只能靠那些昂贵的进口药物  和一些麻醉剂
  来维持生命  可哥哥偏不信
  总说:“会好的  好了我们去省城”
  
  这个一生也不会说谎的男人  这个说这话时
  双眼红润  蹲在医院长长走廊上的男人
  一夜一夜地挥霍烟草
  一夜一夜地捶胸顿首  泣不成声
  2004.11.28.
  
  那是我经常下跪的地方
  
  嫂子静静地走了
  这个来我家我才三岁  父母早逝
  把我抚养成人的女人
  这个不让自己和孩子吃  让我吃饱
  送我上学  给我背书包的女人
  静静地走了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
  没让我回去见她最后一面
  留在人世最后一句:
  “让老三  在外面好好干”
  也就是带着这句贯穿她一生的叮咛
  静静地走了  再也不能对我生气
  流泪或是说些什么了 再也不能站在村口
  等我探家回来或送我出远门了
  我只能用她抚养大的身躯  面对家乡
  长跪不起  电话里  我不敢出声
  我怕那年迈的兄长挺不过这一关
  但最终还是痛哭失声  话筒那边
  传来了从牙缝里挤出的抽泣:
  “为什么曾经揍过她”  可以想象
  那个村里个头最高的男人  此刻
  说这番话的重量  我没有往下问
  知道嫂子睡在了母亲的身边
  那是一块山清水秀  风中摇花的油莱田
  也是我经常下跪的地方
  
  雪野,暮归的老黄牛
  
  雪野  落日像一顶草帽
  缓慢地  移动金黄
  最大的一块金子  是深处
  走来的那头老黄牛
  
  老黄牛停下了  雪野呈现辽远
  那一串串深浅的蹄印
  像一枚枚古钱币  谁要购买
  这片古老的土地
  
  老黄牛停下来  抬头看了看
  大地啊  上秋你还是一地的庄稼
  满山草芥  何时变成这般苍白?
  老黄牛不说话  它只对苍天吼了吼
  
  那吼声穿过村庄  一个驼背的人
  开始恐惧并大骂:妈的
  谁让那畜牲跑出来的!
  
  没人回应那嘶哑的尖叫
  村庄愈加沉默
  只有冷飕飕的风  一个劲地
  低低吹过
  
  在莲江口
  
  开车去莲江口  要经过一排
  晚霞涂抹的白杨树  一座
  炊烟绕顶的松花江大桥
  一片一望无际的黄豆地
  
  沿途村屯  依岸而栖
  那缓缓流动的江水  像一条白色的带子
  轻轻地系着这些散落的鞋子
  只有桥  像一个驼背的哲人
  让我的车在它最弯曲的部分爬行
  
  如此地接近  多么新鲜  多么久违
  江风  潮湿  喘息  体温
  授粉  荷香  饭香
  充满车厢  也充满我的身体
  
  放慢车速  停下来
  伸展一下腰
  那玻璃上的天空  田野
  变得如此湛蓝  如此地清晰起来
  
  宁古塔
  
  要是有一匹马拴在宁古塔
  要是有一条猎狗叫醒宁古塔
  要是有亿万片纷飞的雪花
  在漆黑的夜里封住宁古塔的院门
  我就能想到  在北大荒与清王朝的道义里
  流放的脚步  保持了怎样的忍耐
  太阳坠入山谷有着怎样的重量
  
  要是这些不见狼烟的地域
  还能见到豺狼的出没
  要是这些脱落记忆的城墙
  还残留有无耐的体温
  我将借助这荒原落日的一角
  写下宁古塔的风景与幸福
  
  黄花遍地
  
  穿过村头那座石桥
  绕过槐树遮蔽的那口井
  你就能看见  风中
  那片油菜田
  吹动着  春天的软绸
  
  那么多黄色的小拳头
  脏了又洗净
  它们最硬的骨头  在三月
  也经不住雨水的敲打
  
  也抵不过  那些追花的蜜蜂
  细细的针刺
  哪怕一个轻盈的吻
  也能穿透灵魂  疼痛着
  并伤痕累累
  
  诗歌左岸,生活右岸
  陈树照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诗歌在我的左岸,生活则在我的右岸。二者已构成了我的命运,想远离是不可能的了。
  我出生在大别山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常常有这样的记忆:月光河流、灯盏渔火、孤帆远影、高高的稻草垛和大片大片的水草荷塘;常常是人躺在河滩,鸟儿寻找落脚的牛,在身旁吃草或走远。偶尔向旷野喊几声,那回音很快就从对岸撞回来。
  当那些苍凉、沉郁、幽远美丽而又肮脏的乡村,当像父亲母亲一样驼背而满面皱纹的农人,在记忆里挥之不去,我心里总是重复那句刻在骨子里的呐喊:耕作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
  正是这种童年的乡村命运和现在都市生活的强烈反差,构建了我的诗歌框架。越是生活得富裕、辉煌,越是增强我对乡村苦难的回忆和反思。那些用力气与土地签约的农民,永远无法理解有些城里人看他们的眼神,永远无法理解是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构成现代都市人远离乡村的生活。
  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的我更清醒、感受更深。
  在法国,人们总是把河流的两岸称为左岸右岸。左岸是一些浪漫、艺术、温柔情调的建筑,右岸则是一些相对正规的政府办事机关。左岸代表个性与浪漫,右岸则是现实与规则的象征。它们彼此辉映成趣,却又坚守各自的领域。
  这正好与我现在的生活吻合。我的职业,就是那些用规则程序和现实方块堆砌的右岸。试想一个工作在当今最热门的税务机关,不按规则、不合现实行吗?这是一个专门和经济、商人、钱打交道的职业,面对的是当今众多的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势利、浮躁、甚至欺骗与正义、正常夹杂的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要想静下心来,谈何容易。所以,只有让我内心深处的那条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我一起抵达我的左岸。岸上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汉字森林,它们正在沐浴阳光雨露,它们风和日丽。我被置人这辽阔浩瀚的原野已身不由己。也只有在我的左岸,那种自信、清醒、开阔、放松、解脱,才呈现出我的原本,让我的心身有如行云流水般的畅快、宁静。


“诗”绸之路:26个字母里的新疆诗旅
■ 杨 墅 魏 峰
  序
  
  十月的北京,秋意正浓,金风送爽;十月的新疆,苍茫辽阔,瓜果飘香。“十一”黄金周刚过,诗刊社与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联合举办的“南疆·第21届青春诗会”便开始了神奇壮阔的诗歌之旅。遗憾的是,《诗刊》主编叶延滨本来要领衔指挥这届青春诗会的,因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使他退掉了已买好的机票而坚守岗位,《诗刊》二编室主任林莽也因事未能参会,他俩都为本届青春诗会做了大量的阅稿及指导工作。于是,本届“青春诗会改稿采风团”组成了以副主编李小雨为团长,副社长王青风为“政委”,杨炳湘、史岚为后勤,杨志学、周所同、大解、大卫为辅导老师的阵容,更有朱先树(诗歌评论家、《诗刊》编委)、黄礼孩(诗歌办刊人和活动家)、王山(《文艺报》记者)、罗四鸽(《文学报》记者)等热情加盟,而诗会的主角——来自全国各地神采奕奕的16位青年诗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汇聚天山脚下,从10月9日到19日,以空旷神奇的南疆大地为舞台,辗转一万余里,走出了一条令人难以忘怀的“诗”绸之路……
  
  A:啊……
  
  2005年10月9日,乌鲁木齐天山君邦大酒店,迎来了全国11个省区市的16位诗人:王顺彬、郑小琼、唐力、木杪、金所军、谢君、周斌、姚江平、晴朗李寒、郁笛、梁积林、李见心、张杰、曹国英、邓诗鸿、陈树照。啊——这个轻声调的叹词,真切自然地传达了各路诗友见面的心理状态:喜悦、期待。啊,原来是他:那小子比我想象的要年轻,这家伙居然是大胡子……从陌生到熟悉,从礼节性的握手到热烈的拥抱。当太阳从新疆的肩头缓缓落下,“南疆·诗刊社第21届青春诗会”的大红横幅,在君邦天山大酒店的第十五层多功能厅,徐徐升起……
  
  B:巴郎
  
  巴郎,维吾尔族小男孩的称谓也。万里行程,浩荡车队,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车上驶过,“青春诗会”人员分乘8号、9号车;中坤集团为9号车安排的导游木拉提江,算得上一位大巴郎:额宽,眉浓,眼深,鼻挺……说话慢条斯理,对汉语的把握能力超过了维语。他不无幽默地说:维吾尔人眼里,水有公母之分,公水就是河流,经过日照,喝后,可治腹泻。母水就是自来水。
  维吾尔语带巴字的不少,像巴札(集市),巴依(财主)等。而在此次诗会期间,《文学报》的罗四鸽第一时间向我们公布了一条短信:巴金老人去世了,享年101岁。搞得我们心里酸巴巴的。年少时读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印象最深的当数《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如果在新疆大地重读,当别有意味。阿里巴巴最动人的一句话是:芝麻开门——或许,诗歌就是灵感对生活的一次次芝麻开门。
  
  C:灿  烂
  
  维吾尔人,笑得多么灿烂、无邪。在喀什,四个大小不一的孩子,当街走着。其时,正是放学时间,他们背着书包,瘦削但精神饱满。当我们要与他们拍照的时候,他们愉快地接受。我们记得他们脸上的笑容。那是一种恍若经过了ISO9001认证过的笑,胞生生地亮,像钻石的芒,或者铜的光。我们真怀疑他们心里装了一个愉快的发动机。微笑,若泉涌。倘大笑,则是雪崩,不由不溅你一身。从乌鲁木齐到喀什,只要见到他们,都笑得不带一点修饰,像原木,有自在的清香。
  
  D:大漠·读诗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新疆相当于16个江苏省。我们这次主要走的是南疆,穿越世界上最长的一条沙漠公路塔里木公路,全长500多公里。塔里木公路横穿塔克拉玛干腹地,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是“进去了就出不来”的意思。浩瀚的沙丘,无尽的沙浪,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仿佛一片金黄的海洋。车子在戈壁滩上狂奔,有时数百里地,不见人烟,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形容,亦并不为过。“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呼呼风声,从窗外刮过,仿佛听到若干年前的厮杀之声,凄迷,哀婉,壮烈……
  追寻着远古诗歌与诗人的足迹,走来了今天的16位青年诗人。他们是从近千名报名者中选拔出来的。先是编辑初选出100名备选者,再经副主编审选25名优秀作者,最后由主编慎重审定16名。他们又以怎样的诗句丰富着我们当今的诗坛呢?他们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的创作母题:或打工的工厂,或蹲点的乡村,或交警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或西部边陲的风土人情,或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与内心涌动——谁也不会想到,充满大气、阳刚的钢铁之诗竟然来自此次诗会中年龄最小的女诗人郑小琼,尽管她的笔法还嫌稚嫩;谁也没有想到,排在头条的王顺彬的诗是来得最晚的一份稿件(离诗会人选确定只剩几天时间),但他仍以诗中的机智、新鲜和明亮打动了我们;唐力对人生的深刻把握;周斌、晴朗李寒、谢君在看似轻松中,以奇特的想象力为我们展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郁笛、梁积林写出了他们风雪苍凉的西部、古长城下的小村;姚江平、金所军同来自太行老区,都有着生长在农村的经历,他们的诗具有永不消散的泥土的气息;木杪与李见心以女性细微心理的灵动为我们展示出凝神的感觉;而曹国英、陈树照诗歌的朴实直接;张杰、邓诗鸿对小城众生相的悲悯之情都让人深深感动;连同他们各异的创作风格和语言技巧,为我们营造出当今中国诗坛青年诗人写作的多种态势和可能。
  
  E:E键钟情
  
  来新疆之前最担心的是上网不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