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千宋 >

第166部分

千宋-第166部分

小说: 千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展铭见欧阳这态度不再说什么,而是静静看着远去的轿子。展铭读书,而且读过很多书。文学的造诣绝对不在欧阳这个状元之下。而几千年先人所遗留下的文学智慧展铭也略有心得。他直觉告诉自己,完颜兰不仅不是表面看得那样,而且还另有所图。也许阳平沉尸案真是她干的,也许沉尸案不过是所有阴谋的一个前奏罢了。也许一切都是自己多想,但展铭知道,完颜兰绝对不只是第一次来阳平的完颜兰那么单纯。展铭感觉今天的欧阳处事有点妇人之仁。那也更说明完颜兰的可怕,欧阳竟然忘了问金三的事,虽然问了也是白问。
……
又过了一些日子,皇家报报道了李纲接任相印的过程。至于李纲在西北军道遗留下的空缺,将由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接任。欧阳知道这个宇文虚中也是有大才的人。和李纲不同的是,他不会指责谁是奸臣,谁做得不对,而是专心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并且性情坚忍,不仅能承受**之苦,还能承受精神之苦。乃是大宋少见有远见有胆识的实干爱国大臣。
又过了几天,刚上任的李纲奏请赵玉定王黼之罪。期间把大量人证物证造表成册,并且还有各苦主的状书。墙倒众人推,百官也上表弹劾王黼。王黼的下场已经决定,不会重也不会轻,流放是必然了。但是朝内在一致同意法办的气氛下,却分了两派,一派是李纲为首的要求抄没家产,一派是李邦彦为首的认为,非附逆等或者是刑事大罪,祖制是不对士大夫抄没的。
其实官员们倒不是对王黼有同情心,而是怕此例一开,将来事情落到自己头上,恐怕也是同样下场。但是新拜相的李纲意志非常坚决,认为王黼乃是百贪之首,必须严惩。赵玉这时候才知道,让李纲这个黑白分明的人上位有什么副作用。
赵玉深知,百官中贪污者多如牛毛。其中弊病甚大,如果不是因为持续打仗,朝廷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早就会暴发。有人能贪,并不是人人都能贪。比如一个是气象局,一个税务局。哪个有油水呢?如历史记载那样,陈东等人实在是看不下去,上书把蔡京等人列为六贼,要求严办,最后也因为这事,让六贼都没有好下场。
同意抄没吧,百官中必然人心惶惶,李纲还会变本加厉。不同意抄没,那就是对新任宰相不负责。在这样左右为难的情况下,赵玉宣布:投票吧
投票时间是半个月后的朝会,而李纲在亲信提醒下,连夜来阳平找欧阳问计。他知道欧阳的手段,他读太多圣贤书,想不到如何用君子行为来解决问题,但他相信欧阳一定有办法。
“啊?”欧阳听说李纲亲自跑来阳平,吓了一跳。拜托,这不是西北时候,我当钦差,你当下属。你现在是正一品大臣,我只不过是从六品的芝麻官。再说你这么大张旗鼓的感谢我举荐你,就没觉不合适吗?
“什么?”欧阳听说李纲来的目的再吓一跳。由于李纲是当天就开马车到阳平,欧阳甚至不知道朝会发生的事。
李纲正色道:“自古邪不能胜正,食君之禄,替君分忧。而今朝堂上下污官遍地,难得皇上认真处置王黼。如不趁此机会,严肃朝纲,势必后患无穷。”
欧阳苦笑道:“李大人,我们私下说话就直接点。皇上未必不知道污官遍地。而处置王黼则是因为蔡京一事而平民愤。总不能将已经告老的蔡京抓回来审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凡剥削民脂民膏则为恶国之首。亏空军需中饱私囊为恶中之恶。我也知道群臣皆恶,百官欲清亦无法,皇上欲治而无方。而今皇上圣明非常,难得又开吏治之道,所以我认为应当趁热打铁,即使无法根除弊病,亦能警示世人。身为大宋之相,也是职责所在。”
道理欧阳也懂。非法占田占地剥削人民,会引发民变。宣和元年,也就是被篡位的前一年,王黼置应泰局,苛取四方水陆珍异之物,据为己有。王黼听说朝廷有意联金抗辽,王黼竭力怂恿,不遗余力,且大肆搜括,计口出钱,得钱六千余万,相当欧阳二十几年的暴利收入。亏空军需,更是要命,一旦打仗没后勤,甚至连武器都不好用,那还打个屁。但……欧阳实在不想搅和到这种事中。






战龙在野 第两百二十五章 游行示威
 更新时间:2011626 20:29:35 本章字数:4366

第两百二十五章  游行示威
李纲见欧阳不说话诚恳道:“欧大人,我李纲长你十余年,又有交情。称呼大人一声老弟不为过。就请老弟帮我这忙,惩凶除恶,为国除奸。”
欧阳沉思好久后道:“李大人,在下有一策,就是大人要担待点。但是如果办成,不仅能抄没王黼家产,还有可能取了王黼首级。不过……李大人,小弟没有李大人这般魄力,也不想参与朝堂的事。我就不参加,还请李大人自己找人把戏给演足了。”
李纲大喜:“老弟请讲。”
“在朝臣中真正支持李大人恐怕就陈东那群太学生;可惜官不过八品;莫说上朝,连表章都递不上去。”太学生相当现在国办大学,包学费、包伙食、包分配。但别小看他们,东汉时期连皇帝都关注朝廷事件的议论,而这议论中心就在太学中,被称为清议。东汉太学清议也出现最早的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的例子。对太学的重视尊重和气氛的开放,比较出名是东汉和宋两个年代。东汉时期有刘陶千人上书,剑指权势最大的宦官集团,汉桓帝趋于压力,只能处置。议郎皇甫规被宦官陷害,张凤三百人发起集会,朝廷只能将皇甫规免罪。还有数百的太学运动更是连绵不绝,极大遏制宦官专权,延缓了东汉灭亡的脚步,可以说得上是热血青年,和科举不同,科举出来有的二十不到,有的已经白发苍苍,很难有什么共同语言。
而宋朝太学更是受到祖制的保护,就是老赵定下的规矩,连当朝皇帝都不敢轻易处置太学生。哲宗时期太学生就提出,外抗强权,必先内除奸贼。追着贪官穷追猛打,导致哲宗心疲不已,无奈将数名贪官问罪应付。在现代台湾还出版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一书,表明太学生在宋的地位。明以前,国子监太学生的门槛高,地位也是比较高。他们可以直接补官缺,有得甚至直接到达从五品,从而正式进入权利中心。这些人不懂政治,有得就有一股热血。热血青年当枪很好使的。
但是……李纲听欧阳说道苦笑:“大人也应该知道太学生可议政,但不参政。连基本的投票权都没有。”
欧阳笑道:“他们只要不附逆,连皇上都不敢轻易将他们治罪,有些我们不敢干的事,他们敢干。我们会被治罪的事,他们不会。这样也就足够了。”
……
国子监虽然只是学院性质,但是宋朝管理国子监的官员品阶颇大。比如祭酒从三品,先生也叫博士五品,专门教导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而太学生也有分等级,主要是看父母的官阶,也有专门庶民子弟的,四门馆、律学、书学都是教导庶民才俊子弟。
在投票开始前五天,国子监七成以上的学生走上街头,到处张贴字报,并且在东京各处设讲台,慷慨陈词,历数王黼的大小罪状三十余条,强烈要求朝廷将王黼斩首示众,以平民愤。
赵玉才收到消息,陈东的千人请愿书已经送到了宫门外。也不怕皇帝不接,带了几十个人一跪,把原本被小贩占地经营的宫门堵死。围观群众上千人,还有太学生大声念读请愿书,解释其中内容给群众们听,群众们听说王黼的灭绝人性的贪污搜刮,皆愤恨不已。
赵玉吩咐:“来人,把请愿书上呈。让一干人在偏殿等候。”
“是”一名内卫应声而出。
赵玉道:“朕从来没想到李相还有如此手段。现在莫说抄没,王黼脑袋能不能保住都难说。”
九公公回答:“听说李大人还去阳平游玩了一趟。”
“朕也猜到了。欧阳任西北监军时候,张邦昌就被他利用太学生摆了一道。唉……自东汉来,除了携器欲图宦官,被宦官抓了口实冠之造反,下狱千人。哪朝哪代敢动他们,必然被冠暴君之名。”赵玉苦笑道:“如果就这样算了,欧阳阴坏,不出点子就罢,一出点子必然是要置王黼于死地。”
九公公道:“太学还是有大功,一心只为社稷着想。宋开国来,太学递交献策、节操、抚盗、清议、驱逐京尹赵师彝诸人、招抚群盗、楮币及公田等等都是大利大宋之法。”
赵玉摇头:“难道朕真要杀王黼?王黼毕竟是两朝重臣。”
九公公道:“陛下,不是您要杀不杀,而是百官说杀还是不杀。陛下不是吩咐投票了吗?”
赵玉倒来兴趣:“你意思是欧阳有办法让百官投死?”
“这个咱家真不清楚。”九公公道:“不过如果欧大人不拿出让李大人满意的办法,李大人哪有那么容易就离开阳平。而今全东京人都知王黼之罪,还有什么后续手段,咱家真猜不出来。”
……
接见了陈东一干太学生后,赵玉就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陈东道:“陛下顺百官之意来裁决此事,学生自然没有意见。但学生会带领大家挨家挨户拜访投票官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是大宋的栋梁,必然不会眼看奸人得逞而不理会。”
挨家拜访,这是绝户计。赵玉叹口气,突然想到如果是李纲这忠义之人和欧阳利益之人搭配的话,朝廷上下将永无宁日,官员们必然是如履薄冰。赵玉和太学生们说,既然此事已经交给百官裁决,她也不再过问。但是提醒太学生不要扰民过甚。
一干太学生走后,赵玉道:“派人叱责欧阳,既然只当地方官,就本份当个地方官。再妄干涉朝政,朕绝不轻饶……这句改下,再妄干涉朝政,即刻调任京师。”前一句太没说服力了,绝不轻饶,还能怎么样?罢官?欧阳现在就没干官事。谁都知道真正的阳平知县是甘信来着。
九公公问:“是密派,还是……”这个有很大区别,密派虽然只有欧阳知道,但是就比较严重,如果是大内带赵玉手谕公开申斥,那反倒不痛不痒。
“让大内派人送去吧。”还是公开的好,这样还能让人知道自己的态度,不过大家就会把欧阳归纳到李纲一党。
“这个……恐怕不太合适。”九公公一反常态道。
赵玉惊讶问:“为何不合适?”
“陛下没看今天的皇家报吗?”九公公道:“欧大人接受采访时候说,希望陛下看在王大人劳苦功高,网开一面。又说王大人是两朝重臣什么的。”
“哈合这做人是他,当鬼也是他。”赵玉道:“他倒落个逍遥自在。”
“咱家看,欧大人也是被李大人逼的,否则是不会喜欢在这种事上发表意见。”九公公道:“再说,这个王大人也太胆大了点。如果这笔钱充入国库,倒是件好事。”六千万贯,虽然说不上大宋财富版第一,但也在前十名。
“恩,王黼确实过份,只可惜李纲,一上位就大动干戈,将来朝廷事端就多了。”赵玉道:“密传欧阳,让他不得再管朝堂之事。将来李纲还要找他帮忙,他也能拿这手谕当圣旨用,推搪过去。”
赵玉这边议论欧阳,太学生们已经开始了串联。但第一家就吃了个闭门羹,李邦彦的的李府家门紧闭。但欧阳显然早考虑了这点,太学生们锣鼓全拿了出来,一起高喊:“请李大人勿与奸人同污。”
这句话杀伤力是巨大的,如果李邦彦再不开门,老百姓都会认为,李大人和王大人是一路货色。但是一旦开门,太学生们讲的是字字在理。如果这边当面答应下来,又在朝廷投反对票,那传出去就个小人。虽然是不计名投票,但赵玉和九公公是看得见的,九公公又和皇家报关系不错。
李邦彦不是没想过用武力驱逐,但是家丁们敢吗?这边虽然不是人人有官职,但人家是天子门生。在这样情况下有幕僚就出主意:“大人,如果还要周全王大人,恐怕不仅王大人周全不了,下个倒霉就是大人您了。”
“此话怎讲?”
“大人有所不知。将王大人问罪虽然是枢密院张玄明的奏章,但小的听说真实是皇上授意欧阳调查。也就是说,蔡京那事之后,皇上不仅丢人,而且民间议论颇多,王大人只不过是拿出来遮羞的特例。小的看,皇上未必想大动拳脚。再者,皇上那么明白暗示李纲要接任相位,王大人偏偏挑头将大人您推出去挡风档雨。这不仅让大人难做,更是触了皇上的怒头。所以王大人已经不可保。大人如果不趁现在摆明态度,恐怕会有人将大人和王大人相提并论。大人也知道,真要抄没,这大宋有几个官员能清白的?您就说李纲,任节度使时候,也常动用每月公钱私下面恤下属。他也是有良田百亩的人。小的看,这李纲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把火要熄了,他只能点把更大的火来挽回面子。所以小的认为,当今如此形势,就只能是顺着圣意,牺牲王大人。”
“恩,有道理”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