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逍遥灵帝传说 >

第278部分

逍遥灵帝传说-第278部分

小说: 逍遥灵帝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
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
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却认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
临行前他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么!”
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
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
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因为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
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
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
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之后,都对他无限钦佩。
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的私事重要。
郭子仪的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而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
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
譬如,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之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于是,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一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郭子仪麾下的老将军,有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而且,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领兵打仗时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着减轻人民的负担,郭子仪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
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战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也是到处可见。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
在他被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十万大军进逼京师。
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
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
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
他还说,自己早已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
但这位四朝柱石,卫国功臣,理应受到宠遇。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德宗尊他为“尚父”。
他既富贵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的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
建元二年,郭子仪以八十五岁的高龄辞世。
德宗沉痛悲悼,废朝五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
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一丈八尺,特下诏给他加高十尺,以示尊祟。
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一代名将,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郭子仪,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七宝金幢。
那宝幢似幡非幡,略似华盖,共有七层,四边璎珞垂珠,每层上面各现出一种不同形式的宝光:头层上,是两个连环宝圈;二层是一朱轮,四边烈焰环绕,熊熊欲燃;三层是一钵盂;四层是一金钟;五层是一慧剑;六层是一梵铃;七层是一宝镜。
全宝幢上,本就宝气精光上烛霄汉,这七层七宝又各具一色,光华分外强烈,精芒射目,不可逼视。一共是七色光华,融会成一幢彩霞,庄严雄丽,气象万千,一望而知具有无上威力。
此时,郭子仪拿着一把长枪,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郭子仪周旋起来。
——黄金甲……召唤!绝对防御!伤害反弹!紫金晶壁!
——扫霞衣……召唤!驱除一切状态!
——青莲宝色旗……召唤!白气悬空!金光万道!
——玉虚杏黄旗……召唤!三角宝罩!绝对防御!
——番天印……召唤!重如泰山!冰封千里!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郭子仪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郭子仪被杀死之后,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薛兰英和薛蕙英,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薛兰英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薛兰英和薛蕙英,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薛氏姐妹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俩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一十五章 田娟娟与木元经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是明朝的田娟娟。
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有时姻缘一事十分奇妙,素不相识的一对男女,只因为一把折扇牵线,竟然结成情深意笃的恩爱夫妻,真难说是天定,还是巧合。
田娟娟与木元经的折扇姻缘,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木元经是山阴的一名才子,年少才俊,仪表轩昂。一年盛春,他只身一人来到泰山,领略雄伟东岳“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为了第二天清晨在泰山绝顶观日出,夜里停宿在秦观峰。
山风清爽,夜里睡得十分香甜,美梦翩然入睡乡。他梦见自已漫步在一片秀美的山水中,忽有一位美女飘然而至,遗下一诗扇,转身隐入一所雅致的宅第中。
他拾扇展读,还没等他看清扇上的题诗,忽闻一阵清脆的晨钟轰鸣,把他惊醒。清醒后,虽然没有记住诗文,而梦中所见山水宅第却历历在目。
第二年,木元经被当地府学推荐入朝廷太学,赴京途中经武清县。到武清时,适值落红遍地,柳絮飞锦的暮春时节,此地风景清丽宜人。
离太学开讲还有一段时间,因而木元经决定在武清小作停歇。
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安排妥当后,就到了夕阳西斜的时候。迎着和暖的晚风,木元经信步走出客栈,不知不觉走到了郊外。
过了一座小石桥,前面不远处就是一个翠绿葱郁的山凹,一条小径通向深处,四周嫩草如茵。
木元经十分惬意地左顾右盼,忽然眼前一亮,发现道旁草地上躺着一把娟秀的折扇,拾起一看,是一把精致的檀香木骨绢面小扇。
扇头上用红丝绳系着一对小巧玲珑的水晶蝴蝶,展开扇面,上面题着一首诗:“烟中芍药朦胧睡,雨底梨花浅淡妆;小院黄昏人定后,隔墙遥辨兰麝香。”
诗意清雅优悠,春意甚浓。再看字迹,是一笔娟秀的小楷,似是出自姑娘之手。
木元经体味着诗韵,再次抬头四顾,猛然觉得眼前的景致十分熟悉。
仔细一想,原来是与去年在泰山上所经历的梦境如出一辙,心中不免惊奇。
他再沿着小径往前行,远远看见有一妙龄女郎,带着两个年幼的婢女在溪畔花丛间游玩采花。
木元经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还不待他靠近,那女郎似乎有所察觉,唤了两个婢女,一阵莲步轻移,循小路走进山凹前的一所院落中,只抛下一路轻盈的笑语。
木元经不知是进是退,眼巴巴地望着那所院落,竟然也与当初自己梦中所见一模一样。
他不由得有些心神恍惚,既兴奋又怅然,掏出佩刀,在路旁杆上刻下一首七言绝句:“隔江遥望绿杨斜,联袂女郎歌落花;风定细声听不见,茜红裙入哪人家?”
眼看已暮霭四合,此地不能久留,他怏怏地转回了客栈。
夜里,他悄悄向店家打听郊外山凹中住的是什么人家,店家告诉他:“此去三里许,有田将军园林,公子所见,莫非是田将军的爱女田娟娟?”
这山野之中,为何会住着一个单门独院的将军呢?
原来,这田将军是上轻车都尉田忠义,在征讨西北敌寇时,被流矢射伤,凯旋后伤口始终不愈,于是携带妻女,回故里武清养伤。田夫人钱氏是世家之女,精通文墨,雍容淑静。
田将军夫妇膝下只有一女,闺名娟娟,在母亲的悉心教育下,通晓经史,擅长音律,配上她的天生丽质,在武清县内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佳人。
娟娟随父母隐居在山青水秀的郊外,每天主要的事情是在父亲病榻前侍奉汤药,闲暇时便带着她的两名婢女游玩在山水间,日子虽然清寂,却也别有趣味。
再说客栈中的木元经,这一夜心潮起伏,难以成眠。
天刚破晓,他立即起身盥洗,又兴致勃勃地循旧路来到郊外溪桥畔,徘徊在树荫花丛中,希望再次与佳人不期而遇,聊慰他渴慕之心。
一直等到中午,除了风摇花动,不见佳人踪影,他只好返回客栈用午膳。
午后,木元经又回到桥边,静坐在草地树荫下,等待着奇迹出现。
片片落花随溪水而去,转眼又是黄昏,奇迹却不曾发生。无奈之下,木元经又在另一棵树干上,刻下一首诗:“异鸟娇花不耐愁,湘帘初卷月沉钩;人间三月无红叶,却放落花逐水流。”
由于学业在身,木元经不能在武清久留,只好怏怏地离开,进入京城。
在太学中,承教名师,埋头苦读,却总是情不自禁地拿出拾到的折扇把玩,视如珍宝。
三年后,木元经完成了学业,被派往洛阳为官,走马上任,真可谓少年得志。
又是一个春天,洛阳的牡丹花开得争奇斗艳,城外更是繁花似锦。
公务余暇,木元经独自骑了一马,往郊外踏青。
一路清风送爽,不知不觉地来到人迹稀少的远郊。行至一溪桥边,木元经牵马到溪中饮水吃草,然后自己手摇折扇,站在桥头观赏远近阳春美景。
见不远处路旁有一处人家,木元经感觉有些口渴,便牵上马,想去讨口茶喝。
出来开门的是一个慈善的老翁,热情地邀请木元经进屋歇息奉茶。
木元经随老翁入内,里面的院子很大,前面是几间茅舍,通过一道内门,却是另一番天地展现眼前:其中有楼台亭榭,花木成荫,一条小径穿花而过。
木元经又觉似曾相识,原来是与泰山梦境酷似。
他大感意外,心想其中必有天机,于是故意拿出在武清拾到的折扇来扇风。
老翁叫人进了茶水,自己与客人在厅中落座,见到客人手中的折扇,十分客气地借过来看了片刻,又问客人折扇的来由。
木元经把武清拾扇的经过如实禀明,老翁嘱他稍等,自己则持扇隐入内室。
不大一会儿,老翁喜滋滋地走出来,对木元经说:“天下真有这般巧事,我见你这把扇上的字迹似我外甥女的手笔,恰好我妹妹和外甥女住在我这里,因此借了让她们去看,果然此扇是我外甥女的失物。你们甚是有缘,舍妹请公子入内一见!”
木元经怀着兴奋又惶惑的的心情,被引入内院的一处花厅。刚一坐下,一位年约五十的老妇走了出来,雍容华贵,神情慈霭。
木元经见过礼,老妇徐徐开口道:“老身钱氏,先夫上轻车都尉田忠义,前岁因战伤归故乡武清休养,小女娟娟不小心失落此扇,不想到了公子之手。然而当时树干上刻的两首诗,不知何人所为?”
木元经听田夫人念了那两首诗,恭敬的答道:“是在下昔日所题,不想惊扰了夫人。”
接着又关切地问:“不知老夫人何时由武清来洛阳?”
田夫人神情黯然的道:“先夫已经离世,年前我们母女从武清投奔到此地的哥哥家。”
说完后,她折回内室。一会儿,引出一位美丽的女郎,云鬓花颜,款步轻移,宛若天仙一般。
木元经看了这女郎,大吃一惊,她竟然与泰山梦中所见美女一模一样,心想必定是机缘天成。
双方见过礼,木元经把自己泰山神梦的情形细细叙述了一遍,在座的人都惊叹不已。
田夫人暗中示意他可央媒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