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54-难经集注 >

第9部分

454-难经集注-第9部分

小说: 454-难经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所以不别出。阴与阳相离者。阴阳隔绝不相朝使也。腠理泄者。阳气已下。毛孔皆开。所以然也。绝汗。乃汗出如 
珠。言身体汗出着肉。如缀珠而不流散。故曰贯珠也。旦占夕死。夕占旦死者。正得半日也。惟少阳绝得一日半矣。虞 
曰。阴阳相离。气位隔绝。腠理开疏。汗乃大出。夫如是。则六阳皆绝。其死明矣。况三阳之脉。亦有离合。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开者、司动静之基。阖者、执禁固之权。枢者、明转动之微。三经不得相失。今六阳已绝。失其 
动静之司。弛其禁固之枢。止其动转之微。三经相失。故曰死也。六阳者。素问曰。上下经乃成六也。 

卷之三
经络大数第二(凡二首)
属性: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 
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丁曰。言少阴与心主别脉者。谓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也。少阴是真心脉。为君火。心主者。共三焦 
相火。故别也。相行君命。故有心名无位也。杨曰。手少阴。真心脉也。手心主。心包络脉也。二脉俱是心脉。而少阴 
与小肠合。心主与三焦脉合。三焦有位而无形。心主有名而无脏。故二经为表里也。五脏六腑各一脉为十一脉。心有两 
脉。合成十二经焉。据此而言。六腑亦止五腑耳。虞曰。心主者、手厥阴脉也。三焦者、手少阳脉也。二经合为表里。 
乃合为十二经也。手厥阴心包络脉者。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 
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准此推之。心包外有经脉。出于 
中指。内相维络于三焦。归于少阴之经。配手厥阴之脉。手少阳脉者。出于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 
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准此推寻。乃 
与心包更相维络。三焦配手少阳。心包配手厥阴。二经俱外有流行经脉。内无脏腑。故配之为表里。诸家脉惟言命门与 
三焦为表里。在右手尺中。惟此经言。则三焦与心主为表里也。又左寸火。右寸金。左关木。右关土。左尺水。右尺火。 
左尺男。右尺女。可验之。经有夫妇对位。若三焦配命门为表里。则水火同位也。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 
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丁曰。十二经十五络者。谓每一经各有一络。其肝、心、肾。经在左即络右。其脾、肺、心包。经在右即络左。其 
阳跷。经在左足外踝。络在右足外踝。其阴跷。经在右足内踝。络在左足内踝。此者是阴跷阳跷之络也。脾之大络者。 
脾象土。主中宫。王四季。分养四脏。故曰脾之大络。是名大包穴。在渊液下三寸。布胸中。出九肋间是也。杨曰。十 
二经各有一络。为十二络耳。今云十五络者。有阴阳之二络。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也。人有阴阳两跷。在两足内外。 
男子以足外者为经。足内者为络。女子以足内者为经。足外者为络。故有阴阳跷二络也。经云。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 
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此之谓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此则脾有二络也。凡经脉为里。(按为下原衍表字。 
根据灵枢脉度篇删。)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也。 

卷之三
奇经八脉第三(凡三首)
属性: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 
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 
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 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 
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丁曰。前言十二经十五络。二十七气相随上下。流通气血。相贯无有休息。今此八脉谓别道而行。故曰奇经八脉也。 
其所起言在后章。杨曰。奇、异也。此之八脉。与十二经不相拘制。别道而行。与正经有异。故曰奇经也。其数有八。 
故曰八脉也。虞曰。奇音基也。奇、斜也。奇、零也。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 
故曰奇经也。所以经言八脉不拘于经。以此可验矣。杨氏言奇异之义。非也。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 
入于脑。(别本入下有属字。) 
丁曰。督脉起于下极之俞者。长强穴在脊 。肾脉络任脉络会之所。并于脊里上至风府。穴在发上一寸。肾脉阳维 
所会。奇经之一脉也。吕曰。督脉者、阳脉之海也。杨曰。督之为言都也。是人阳脉之都纲。人脉比于水。故吕氏曰阳 
脉之海。此为奇经之一脉也。下极者、长强也。虞曰。经言督脉起于下极。上入属于脑。吕氏曰。诸阳之海也。杨氏曰。 
阳脉之都纲。据其督脉流行。起自会阴穴。循脊中上行至大椎穴。与手足三阳之脉交会。上至喑门穴。与阳维会其所。 
上至百会穴。与太阳交会。下至于鼻柱下水沟穴。与手阳明交会。准此推之。实谓为诸阳之海。阳脉之都纲也。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丁曰。中极者、穴名也。在齐下四寸。其中极之下者。曲骨穴也。是任脉所起。其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者。天突穴 
也。是任脉之所会。奇经之二脉也。杨曰。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故曰位中极之下。长强之上。此奇经之二 
脉也。虞曰。据针经推寻。任脉起于会阴穴。上毛际者。乃是曲骨穴。在少腹下毛际。与足厥阴会于此。上至关元。乃 
齐下二寸也。至咽喉。与阴维脉会也。素问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也,故杨氏 
曰。生养之本。良由此也。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吕曰。冲脉者阴脉之海。丁曰。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内。挟任脉之外。上行至胸中而散。皆起于两间。此者 
是三焦行气之府也。故吕氏云。一本曰冲者。此之谓也。杨曰。经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如此则不独为阴脉之海。 
恐吕氏误焉。冲者、通也。言此脉下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冲焉。此奇经之三脉也。虞曰。素问 
曰。冲脉起于气街。难经曰。起于气冲。又针经。穴中两存其名。冲街之义俱且通也。素问曰。并足少阴之经。难经却 
言并足阳明之经。况少阴之经。挟齐左右各五分。阳明之经。挟齐左右各二寸。气冲又是阳明脉气所发。如此推之。则 
冲脉自气冲起。在阳明少阴二经之内。挟齐上行。其理明矣。大体督脉任脉波脉此三脉。皆自会阴穴会合而起。一脉分 
为三岐。行于阴阳。部分不同。故名各异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丁曰。季胁下一寸八分。是其带脉之穴也。回身一周。是奇经之四脉也。杨曰。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 
调柔也。季胁在肋下。下接于 骨之间是也。回、绕也。绕身一周。犹如束带焉。此奇经之四脉也。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丁曰。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者、中冲穴也。上入风池穴者。项后发际陷中。是奇经之五脉也。杨曰。跷、捷疾 
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故曰跷脉焉。此奇经之五脉也。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丁曰。阴跷脉亦起跟中。循内踝者、照海穴也。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又至目下承泣穴。是阴跷脉始终也。是 
奇经之六脉也。杨曰。其义与阳跷同也。此奇经之六脉也。虞曰。阴跷者、起于足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循阴股入阴。 
而循腹上胸里。入缺盆。出人迎之前。入 内廉。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丁曰。阳维者。维络诸阳。故曰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者、维络诸阴。故曰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杨曰。维者、 
维持之义也。此脉为诸脉之纲维。故曰维脉也。此有阴阳二脉。为奇经八脉也。 
比干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 
不能拘之。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丁曰。凡八脉为病。皆砭射取之。杨曰。九州之内。有十二经水以流泄地气。人有十二经脉以应之。亦所以流灌身 
形之血气。奉以生身。故比之于沟渠也。虞曰。十二经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邪在八脉肿热。蓄积。故以砭石射刺 
之。故曰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吕曰。怅然者。其人惊。惊即维脉缓。故令人身不能收持。惊则失志善忘恍惚也。丁曰。阳维者。(○按阳维下脱阴 
维二字)是阴阳之纲维也。而主持阴阳之脉。今不能相维者。是阳不能主持诸阳。阴不能主持诸阴。故言怅然失志也。 
溶溶者缓慢。所以不能收持也。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吕曰。阴跷在内踝上。病则其脉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也。阳跷在外踝上。病则其脉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 
缓也。丁曰。奇经八脉者。而圣人图设沟渠之理。(按而字疑当作乃。)以备通水道焉。非自生其病。尽诸经隆盛而散入 
也。乃砭射取之。诸阳脉盛。散入阳跷。则阳跷病。诸阴脉盛。散入阴跷。则阴跷病。故阴跷阳跷乃为病耳。其阴阳缓 
急者。即是虚实之义。阴跷为病。则阳缓而阴急。即病阴厥。足劲直而五络不通。阳跷为病。则阴缓而阳急。即狂走不 
卧死。跷者、健也。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丁曰。逆气、腹逆也。里急、腹痛也。吕曰。冲脉从关元。上至咽喉。故其脉为病。逆气而里急。虞曰。冲脉并足 
少阴之经。挟齐上行。病故逆气里急矣。巢氏病源曰。肾气不足。伤于冲脉。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吕曰。督脉在脊。病则其脉急。故令其脊强也。丁曰。督脉起于下极之俞。行脊里。上入风池。病则脊强。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吕曰。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脉结。为七疝瘕聚之病。丁曰。任脉起胞门子户。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病则男 
子内结为七疝。女子为瘕聚。虞曰。任脉当少腹上行。故其内苦结。男子病七疝者。谓厥疝、 疝、寒疝、 疝、咐疝、 
野狼疝、气疝。此七病。由气血虚弱寒温不调致之也。女子病为瘕聚。瘕有八瘕。谓青瘕、黄瘕、燥瘕、血瘕、狐瘕、蛇 
瘕、鳖瘕、脂瘕。瘕者、谓假于物形是也。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吕曰。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则其腹缓。故令腰溶溶也。丁曰。带脉者、回带人之身。病则腰溶溶也。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吕曰。阳为卫。故寒热。阴为荣。荣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丁曰。阳维主于诸阳之经。病则苦寒热。阴维主于 
诸阴之经。病则苦心痛也。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杨曰。一本云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于咽喉中。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挟齐上行。至胸中。二本虽不 
同。亦俱有所据。并可根据用。故并载之。吕氏注与经不同者。由此故也。虞曰。据素问言。冲脉起气街。挟齐上行至胸 
中。任脉起于中极谓当齐心上行也。以上吕杨氏所举。皆非也。 

卷之三
荣卫三焦第四(凡二首)
属性:三十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 
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 
丁曰。夫人之生。禀天真之气后。饮水谷食入胃。传于五脏六腑。化为精血。其精血各有清浊。其精中清者。归肺 
以助天真。其浊者。坚强骨髓。故血中之清者。归心。荣养于神血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