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尚宫宫略 >

第12部分

穿越,尚宫宫略-第12部分

小说: 穿越,尚宫宫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媚娘你是不晓得,这个人心高气傲的很,一向看重门第,未必肯为媚娘呐喊助威。”李治当下为难,除了慕容家父子,此时也寻不出合适的人选,“好了,还是朕亲自走上一遭,直言其中利害,机会只有这一次,就看她肯不肯帮忙了。”
  武昭仪玩笑道:“陛下真会打算,公私一并解决了,不过才几个月不见,竟是如隔三秋吗?不如等大功告成,索性把她安置在六尚任职,日后也好有个说法儿,这样不明不白算什么?”
  “还是媚娘考虑的周到,六尚就六尚,咱们就说定了。”李治扬眉一笑,翩然而去,走到宫门处又折返回来,“还是媚娘走一趟吧!每每见了她,朕就语无伦次,吵架总是落了下风,如今迫在眉睫,还是慎重一些为好。”
  “陛下也真是的,堂堂天子,见了一个女子便不知所措,不是有什么把柄在她手上吧?都怪陛下平日宠她太过了,今晚就看媚娘如何对付她,您就躲在帷幕后头听着就好。”武昭仪叫来高延福,吩咐道:“你去紫云阁一趟,就说本宫有要事相商,请她速来。”
  高延福匆匆跑到紫云阁传话,萧可理都不理,虽然被人软禁,也晓得最近废立皇后之事,对于早已注定好的一切,冷眼旁观便好。若还是因为慕容天峰,她不能担这个干系,万一有一天他凶性大发,后果便不堪设想。
  “您就走一趟吧!哪怕是站一站,能让我交差就好。”高延福跪在那里不走,死磨硬泡,“您不去,我就跪死在这里。”
  毕竟认识了许多年,萧可算是了解他,以他的个性,能跪死在这里,又怕他吵着英华不能睡觉,走一遭也不会掉一块肉。当下,乘肩舆来到宣政殿,内外皆是灯火辉煌,看来是个不眠之夜,纵使有要事,也轮不到与自己相商吧!
  宣政殿内,武昭仪正襟危坐,凤目修眉,盛妆华服,通身的雍容华贵。相比之下,萧可单薄无力,素衣白裙,发间不饰任何簪笄,神情困倦,一付没有睡醒的样子。
  武昭仪直言道:“如今也不必瞒着你,我们今番对付的敌人,是位高权重的长孙无忌一党,明日就是最后一搏,生死一战。诚如你所言,许敬宗、李义府均已现身,如今不为你的亲家,慕容将军留条后路吗?程知节前车之鉴犹在,你就不怕陛下把他也调到葱山道去对付西突厥的沙钵罗可汗?”
  他们果然是为天峰一事,调走了程知节,左卫大将军一职便空了下来,他们还念着天峰,是有眼无珠,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慕容天峰是好是歹,是他的事儿,你们要对付谁,那是你们的事儿,只是别在说什么报仇雪恨,人无力回天,纵然报了仇,又有何用?”
  这算是推得一干二净,好像不管她的事儿似的,武昭仪微微起身,“说到底,是你一直在误会陛下。不错,当年确实是国舅诱供房遗爱,可陛下有什么办法?诏令不经陛下之手,也会经中门、门下、尚书起草审核执行,三省均是国舅的人,陛下无可奈何。”
  “不要再提当年的事,行吗?”往事历历在目,他们一个个全是明白人,原来自己最糊涂,“好,不就是慕容天峰吗?是啊!昭仪娘娘说得对,我是该为他着想,因为我知道谁才是最有胜算的一方。昭仪娘娘句句在理,是,我该找长孙无忌报仇,因为三郎自己都说过‘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我们才是同一条战线上的人。”
  高延福恰在这时出现,很合适的插了一句嘴,“回禀昭仪娘娘,慕容将军到了。”
  猝然被召到宣政殿,慕容天峰已经猜测到了,却不想他的亲家也在这里,软帘内的女子,想必就是武昭仪了,随即行礼,“臣见过昭仪娘娘,不知昭仪娘娘惫夜召见为臣,有何要事?”
  萧可静了静心绪道:“天峰,不要再明知故问了,到了这个时候,也是该为自己打算了,一味的装糊涂算什么?你就不怕陛下把你也调到葱山道,去对付西突厥的沙钵罗可汗?昭仪娘娘自然知人善任,你也该表明心迹才是。”
  慕容天峰瞪大眼睛,是一脸不屑,现下只有许敬宗那种小人才为武昭仪摇旗呐喊,他堂堂皇族之后,岂肯为一介出身不高的女流效力,何况她曾事先帝,人尽皆知,其父武士彟是木材商人出身,她自然是木材商人之女。
  萧可心如明镜,唯有投靠武昭仪,才是他的最终出路,劝道:“你答应了吧!我一辈子不说那个‘把柄’,你是仁儿的岳父,我不会害你的,我拿一个一千三百年后,所知道一切的人向你保证,跟着武昭仪不会错。” 
  慕容天峰被她吓了一跳,武昭仪就在帷幕后头坐着,她居然提起了‘把柄’,看她如此坚决,再不能推脱,嗤鼻道:“其实,我也看不惯长孙无忌那狂样儿,如果武昭仪能做皇后,我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她。”话音刚落,李治与武昭仪一齐现身,他一看即明,上前一步跪倒,“臣愿为陛下、昭仪效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帝妃相视一笑,禁军一事终于有了着落,可以高枕无忧,“爱卿平身,朕已下诏晋封爱卿为左卫大将军,千牛卫将军一职仍保留。”
  “臣自当肝脑涂地报答陛下圣恩。”慕容天峰复又跪下,“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小婿千里,本当朱邸之尊,深覆巢之祸,留落荒隅,恳请陛下赦免。”
  “那是自然。”不等李治答话,昭仪移步上前,“高阳公主一案,本就是国舅在大兴冤狱,排除异己,枉加株连,日后,陛下必定为枉死之皇亲国戚平反昭雪,复其爵位。”
  “昭仪所言极是。”李治不否认,得此爱将,自是乐在心头。
  今晚果然是不眠之夜,他们君臣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要推倒那棵大树。可是,时间不能倒流,纵然追复爵位,无奈阴阳两隔,只愿早日离了这所让人窒息的宫殿,哪怕岭南是瘴疬之地,蛮荒之所,也比这里强了百倍。何况今晚他亲口答应天峰,会特赦千里重返长安,是不是能安心了呢?
作者有话要说:  

  ☆、第十六章

  天未亮,甘露殿内灯火通明,四位国之重臣鱼贯而入,皇帝在视朝前叫他们,必是有要事相商,四人心知肚明,现今最紧要之事莫过于废王立武。
  与胖大的长孙无忌相比,诸遂良瘦的可怜,干巴巴一个小老头儿,现任尚书省右仆射,与国舅同气连枝,对废除王皇后持特别强烈的反对意见,眼光一一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沉默不语的李勣身上,他握有军权,如持反对意见,陛下必不会坚持废王立武。
  “今天圣上召见,多半是为了后宫之事,圣上恐怕主意已定,万难更改,违抗者必是死罪,我们受先帝托孤,不以死谏,也无颜去见先帝。”
  一席话说完,长孙无忌、李勣均是默不作声,于志宁张了张嘴,见众人都不吱声,又低下了头。
  半晌,李勣站起来,步履有些不稳,“登善说的极是,那就太尉先进言,太尉是陛下的舅父,德高望重啊!”
  长孙无忌脸色一沉,这老狐狸真不是东西,居然想让他打响第一战。
  诸遂良忙又踢了回去,“不可,太尉是国舅,一旦触怒陛下,岂不是让陛下承担不敬尊长之名,还是司空素为圣上依重,当先言之。”
  李勣神色微变,登时倒在坐塌上,摆手道:“老毛病又犯了,头昏眼花的,众位还是替我告个假吧!以免在圣上面前失了仪态。”说完,竟颤巍巍走了,把那三个国之重臣全晾在了那里。
  诸遂良是干着急没办法,本想四人同心协力苦谏,这下倒好,没上阵就少了一个,“也罢,遂良是平民起家,且接受先帝托孤之重,不以死谏,无颜去见先帝。”
  一时间,天子落坐,三位大臣依次跪坐于软茵,李治一瞅,少了李勣,不再东攀西扯,直言道:“皇后无子,昭仪有子,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看怎么样?”
  “不可。”诸遂良阻止道:“皇后出身名家,是先帝为陛下娶的,从未听说有什么过错,怎能轻易废掉,臣不敢曲意顺从陛下,以违背先帝遗愿。”
  跟国舅的词是一模一样,李治气愤道:“皇后杀我女儿,又在宫中施压胜之术,还没有过错?”
  诸遂良临危不惧,直言劝谏,“陛下非要易后,也应择天下大族,何必非武氏不可?武氏曾事先帝,人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李治气得七窍生烟,子纳父妾,行同乱伦,就是给先帝戴绿帽子,不知死活的诸遂良尽把他的丑事宣扬在众目睽睽之下。
  “臣触怒陛下,罪当万死。”诸遂良依旧直着脖子硬顶,又将朝笏放在地下,“朝笏还给陛下,乞求让老臣回家思过。”
  这是以‘罢工’来威胁,先是用刻薄刁钻的语言贬损,再是用顾命大臣的身份相压,根本就没有把他这个天子放在眼里,李治愤然起身。“来人,把他拖出去,重打四十杖。”
  天子一声令下,慕容天峰带众千牛卫而入,抓起诸遂良就向殿门外拖。
  被众千牛拉扯着,诸遂良仍在大叫,“陛下准许老臣告老还乡,陛下准许老臣告老还乡。” 
  “何不扑杀此獠。”一个女声在帘后响起,殿内一时静默,诸遂良如此相辱,武昭仪终于忍不住了,一会儿说她出身寒门,一会儿说她曾事先帝,尽把短处来揭,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眼看到了不可收场的地步,于志宁哆哆嗦嗦不敢说话,长孙无忌上前一步道:“遂良是顾命大臣,有罪也不能加刑。”
  太尉言之有理,天子拂袖而去,他轻飘飘一句话就保住了诸遂良的不敬之罪。
  五鼓临朝,灯火相映,众臣立于丹陛之下,最末一个进来的是李义府,立即引来群臣的刮目相看,只因支持武昭仪,一夕之间高升,叹羡、鄙夷之声此起彼伏。
  许敬宗随即扬言道:“庄稼汉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换个老婆呢!何况天子要改立皇后,我们何必妄生异议。”
  附和的人多,沉默的人少,李勣‘抱病’在身,立在一侧不语。
  长孙无忌慢慢移过来,低声道:“英公,适才遂良已然顶撞了陛下,现在就指望你了,一定要力谏呀!”
  李勣面无表情回答:“太尉所言极是。”
  待天子坐定,中书侍郎李义府、礼部尚书许敬宗上奏:“右仆射诸遂良,长令安裴行俭,出恶言诽谤陛下,应当贬黜他们。”
  “准。”李治当然求之不得,打压这些人的感觉就是爽,“贬裴行俭为西州长史,诸遂良为潭州都督。”
  一声贬黜,两人一下子给贬到边少荒寂之地去了,侍中韩援、中书令来济不惧前车之鉴,仍然上奏,坚持不可立武昭仪为后。
  李治对这些劝谏的话早已烦透了,抬眼相问李勣:“朕欲立武昭仪为后,国舅、遂良等固执以为不可,卿怎么看?”
  满朝文武都等着李勣作答,他是功臣元勋,又握有军权,一言九鼎。
  李勣抚须而笑,轻飘飘来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卿言之有理。”李治喜出望外,原来李勣是站在自己阵营的,何况他军权在握,国舅必不敢放肆,“就这么定了,朕决定立武昭仪为后。”
  长孙无忌立即出来阻止,“臣……。”
  李治起身打断他的话,“朕改日再聆听国舅教诲,退朝。”
  只因司空一句话,局势立即改变,长孙无忌的心情可想而知,瞪起铜铃大的眼睛扫向李勣。李勣装作没看到,清了清嗓子,直接出了朝堂,当年就是这位国舅以高阳公主一案,一手制造了名将李道宗与薛万彻之死,前车之鉴犹在,不可不防。
  “先帝呀!”长孙无忌伏地大哭,“臣辅佐不当,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您。”
  “太尉请起,我们已经尽力了。”眼见朝臣们一一走远,个个冷眼旁观,谁也不愿多管闲事,只有韩援、来济扶他起身。
  在两人的搀扶下,长孙无忌呼天抢地,老泪纵横,“老臣无能,老臣无能呀!悔不听先帝之言,雉奴懦弱,武氏奸滑,如立为后,大唐为祸不远也,老臣万死难赎其罪呀!”
  圣意已明,遂后许敬宗连络百官上表,请立武氏为皇后。
  永徽六年十一月一日,李治正式册立武昭仪为皇后,由司空李勣主持册后大典,文武百官、各国使节汇集肃义门朝见,同时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正和》之乐渐渐远去,萧可犹立紫云阁苑内,遥望承香殿,此时已是人去楼空,新皇后入主立政殿,灼灼光华之后,是否会想起‘暴卒’的小公主?
  落日余晖,一班宫娥盈盈而来,捧着钗钿礼衣、印绶,女官洋洋洒洒宣了皇后之令:“萧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今日册封为尚宫局正五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