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我坐的飞机穿越啦 >

第6部分

我坐的飞机穿越啦-第6部分

小说: 我坐的飞机穿越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具有限,半个月来日夜赶工也仅仅只得三百多只箭,平分的话一个人只有三四根,每一只都要珍惜着用。
  这种弓箭射不远,也不需要多少力气,其实跟小孩的玩具也没两样,不过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将就着,现在主要练得就是眼力和角度,等学会并熟练了技巧,在老李的指导下由建筑系学生和工程师小黄动手的那些真正的弓箭就能用上了。
  午后的阳光晒得人懒洋洋的,这一个月来夜里的温度有些下降,白天还是一样,并没有明显变化,大家曾有一度担忧冬天很快就会到来,但看草叶并没有逐渐枯黄的迹象,天上也没有成群的鸟往南迁徙,便依旧按照计划每日存粮、锻炼。八十多人的食量是惊人的,所以大家觅食的范围在一天天扩大,目前已经发展到灌木林另一头的草地上了,傍着河流,鱼是不愁没得捕的,如今每天都有人划着救生艇沿河查看投放的几处草网,捕鱼变得更加容易,而灌木林里的野物渐渐不再靠近营地这一面了,不得已,大伙只得另寻出路。
  草原上的啮齿动物是很多的,外出觅食的人经常会碰到大大小小的洞和小土堆,通常是兔子和各种鼠类的窝,有时候也会遇到一种长毛动物,有些像狐狸,有些像臭鼬狍子之类,反正没人认得,还有蛇蝎之类,遇到的人往往被吓跑。
  食谱上的主食除了鱼和各种肉,还有蛋类,飞禽不好抓,鸟窝却是扎堆筑的,往往遇到一群鸟就能捡许多蛋。
  齐叶正在考虑今天要不要跟队出去碰碰运气,就听见营地外面一阵喧哗,她隐隐感觉到脚下的土地正在微微颤抖,似乎远处正有千军万马在奔腾而来,她不由得一惊,抓上弓箭,拔腿朝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在高地边缘,老李和他的学员们正目瞪口呆地瞧着下面,那从河对岸成群结队而来的一群不明生物体,正挤挤挨挨地奔着河边走,“哞哞”的嘶鸣声让人莫名想到了牛,只见这群野牛四散着布满了河岸,连远处的“橄榄湖”都被他们占领了,这些牛身上长着长长的毛,有着高壮挺拔的身姿和长长的尾巴,它们的头顶有的长着长而弯曲的双角,有些则光秃秃什么都没有,个个都瞪着铜铃大的眼睛,警惕地观察着河对岸的人群,等它们发现对方没有动静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争抢着饮水。
  此时,齐叶的心里是满满的惊叹:这些都是肉啊!                    
作者有话要说:  

  ☆、追踪

  这群不知从何处而来的牛让整个营地的人都跑出来围观了一遍,当然,就以数目而论,这已经称不上围观,而只能是窥视观察了。
  尽管知道这些肉即使能吃到嘴里也会是淡巴巴的,齐叶以及和齐叶有着相同想法的小伙伴们还是不由自主地剧烈分泌起唾液来。
  啊,牛肉啊!
  即使在物资丰富的现代地球也很少吃到牛肉的一众屌丝们纷纷被这移动的肉堆给瞧花了眼,迷晕了头。
  往河边去的小路上跑回来两个人,他们大惊小怪地朝大家伙叫唤道:
  “好多牛!它们可能是想过河呢!”
  “我看见有一只还会凫水!怎么办?”
  这两个是去检查渔网的,在河面上近距离地看到这些动物,惊吓不轻,慌手慌脚就跑了回来,赶来报讯。
  “喏,你们自己看!”老李挥挥手,指点着对岸的牛群说,“喝饱了水的那些不是已经上岸吃草去了?我看不会过来的。”
  “它们的毛那么长,之前一定是呆在寒冷的地方,现在迁徙——老李,是不是冬天已经开始了?”机长忧虑地猜测着。
  “你发的什么愁啊!唉,该来的总会来,愁心思只会让你头发掉的更快,小孙啊,我们的计划可能要提前了。”老李调侃了一句,对囧脸的机长轻声说道。
  机长皱眉,半天才下定决心,点头问:“我去跟他们商量商量,您替我掌眼?”
  “谁好谁赖,你自己心里不清楚?就那么几个人,你也好意思让我替你挑?”老李也斜一眼,不满道。
  机长挑挑拇指:“您是这个,我嘛,就只会开飞机,别的都是凑活罢了。”
  两个人说了半天,最后还是老李帮着定下了探险队十五个人的最终人选。
  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清楚草原上食草动物也是需要摄取盐分的,往往跟着他们,就能找到盐碱地,若是露天的盐池盐泉甚至盐湖,那是最好,即使只能寻到一小片含盐分的土,那也聊甚于无。
  “这些牛长着角,就是没长角的,踢也能把你们踢死,所以,追的时候别靠太近,远了看不清的话,就用望远镜,虽然是个玩具,不过能用就行!记住啦——?”老李拉长了调,一边问一边挨个儿看了他们一眼,小伙儿们头皮一紧,大声喊:“记住了!”
  耿大力轻轻摸了摸手里的望远镜,四岁的童童友情提供的仿真玩具,塑料壳薄的他都不敢多用一点力气,就怕捏碎了,这么个精贵玩意儿放到自己手上,也太坑爹了!
  啊,不是说他有当童童爹的意思,只是语气词,语气词!
  心思向着奇怪地方发展而去的二副陷入了胡思乱想里,浑然没发觉老李瞪着他的双眼已经快冒火了。
  “都给我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要把这件事当作关系到咱们所有人生死的大事来对待,眼睛睁大点,腿脚利索点,注意力集中点!谁敢给我守夜的时候打瞌睡,看回来我不削死他!”
  耿大力莫名脊背一冷,和另十四个人一起大声回答:“是!”
  一行十五人的小队伍背着各自的衣物和营地里给他们配置的野外生存工具以及大量食物,带着三个帐篷、武器和无数期盼划船过河,潜入到牛群后方,就此开始了他们的探险之旅。
  这一走,不知归期,营地里的人久久的徘徊在高地边缘,看着他们随着不断迁移的牛群逐渐消失在视野里。
  齐叶叹了口气,为了生存,这样的冒险总是必要的,只能祈求老天多多保佑他们了!话说回来,好像他们这些人从半个月前开始就把主食换成了半生半熟的烤肉了,吃了这么多血,应该不会软手软脚的跑不动路的,嗯,好像也不用太过担心!
  营地里去了一小半青壮,觅食的人少了,而机长担忧的冬天在下过两场雨后终于来临,所有人都变得忧心忡忡起来,机长组织大家收集干草和灌木枝叶,捆扎成堆,赶着天气好的时候又起了一间小屋,专门用来放柴火,大屋的明间里挂满了各种肉干,鸟蛋也尽量储存起来,留着慢慢吃,童童曾经好奇地问过这样能不能孵出小鸟来,大人们苦笑着说:“真孵出来了就给童童玩!”
  对岸的那群牛在附近逗留了两三天,留下了许多粪便,等它们走远之后,机长让人过河去捡了一堆回来,也亏得这一个多月的苦没白吃,被分配到任务的人倒没抱怨什么,反正轮流来,独臭不如众臭嘛!
  这些粪便富含纤维,晒干后也能烧火,这还是乌日娜想起来的,她虽然在外地读书 ,放假的时候还是要回老家牧场去的,蒙古人都这么干。
  天气虽然变冷了些,白天多穿两件衣服也还是过得下去的,晚上那么多人挤在一起,堂屋里还烧着火,也不是太冷,女人们把干草编成的草席在地上铺了厚厚的四五层,用来隔绝地上的寒气,把猎物的皮毛和禽鸟的羽毛都利用起来,做成大衣或者铺盖给年老体弱者用。
  女人们曾经用来开玩笑的针线如今真的需要起来,果真没什么好法子,只能找来一头粗一头细尖锐而坚硬的骨头,用折叠刀慢慢磨出针眼,再打磨成均匀的细长针身,一根针就耗费了两天时间,大家轮流着打磨,一刻不停,整整两天才算能用了,整个针比普通针要大一号,类似于农村缝被子的那种大针,线用的是麻线,说到麻就要感谢之前下的那两场雨了,一堆收割后忘记收回来的草在泡了整整六天水后,被人发现它发臭了,想要挪开的时候才看见那水坑里漂浮的细细的纤维,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妈试着把这些沤烂了的纤维清洗干净,最后晒干用小木棍纺好,就成了现如今女人们手中穿梭来回的细麻线。
  营地里的人挨个儿都去认了一遍那堆发臭的植物长什么样,之后的觅食过程中陆陆续续有人发现成片成片的麻草,都被割下拉了回来,泡到水里制成麻线,暂时还没人想到要用这麻线织布,因为没人会做织布机。
  因为麻草,人们外出觅食的时候就格外留意四周的植物,发现一些特别的就折回来给年纪大些的辨认,多数都是没用的杂草,要么就是那些经历丰富的老人也认不出来,偶尔有一两个似是而非的都得到了重点关注,竟然就这样被大家找到了来这里之后头一种发现的淀粉类植物——野荞麦。
作者有话要说:  作者好拼,没有存稿一天三章的人都是真勇士~

  ☆、过冬

  野荞麦和作物荞麦不同,是爬藤类的,想要让它变成高产的作物需要进行人工培植,不过,能够找到它就已经是侥天之幸了,此时的野荞麦正在结籽期,粉粉的白色小花已经枯萎了许多,青绿色的籽壳呈现荞麦经典的羊蹄状,估计再过上些时候就要变黄了,机长决定每天都让人到这一片看看,以求及时留种。
  “好歹算是有了点希望,我本来还以为咱们都撑不了一个月的,你看这不是都过来了?”机长摩挲着自己的脑门,低声和芳姐嘀咕着,自从找到荞麦,他的性子就变得有些唠叨,时不时就要和以前的老同事说上两句,大家都很理解,毕竟负担着这么多人的生计,他的压力的确很大,没见他本来就不多的头发已经被他自己拔得差不多了嘛!
  日夜温差越来越大,女人们一起研究出了如何配合着用木棍来织布,尽管那成品坑坑洼洼的,可后来做的熟练了,除了毛啦啦的刺人,别的都挑剔不出毛病来,这麻布放到以前只能用来装东西,现在却成了不舍得裁剪的稀罕物,最后干脆整个对折缝合,做成了一个大被套,里面塞上干草,用针线缝住固定,白天放到太阳下晒晒,晚上盖上到底暖和了许多。
  草原上的生活是乏味的,尤其是夜晚,没有任何消遣,人们往往躺在草席上瞪大了眼听着屋外呼啸而过的风声,有一句没一句谈论以前的生活,是的,生活,而不是现在单纯的生存。
  隔壁堂屋里几个守夜的人凑在一起用木制的纺锤纺麻线,火塘里生着一小堆火,大家都凝神专注着自己手里的工作,偶尔侧耳倾听外面的动静,然后接着干活,麻线的需求量太大,要日夜不停地纺才能够用,几乎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手指在极短的时间内生出茧子,可没人抱怨,即使是最爱漂亮的女孩子们。
  营地里陆陆续续有人感冒受凉,老人小孩都不再整天呆在户外,而是守在堂屋里,一边纺线,一边看着童童和小悦做作业,两个孩子的教育在大屋建成后也被他们的家人给抓了起来,一个幼儿园一个小学二年级,这种程度随便一个人都能教,不过他们的课业主要由十二岁的乌日娜来教授,毕竟她也不过才刚刚脱离小学阶段不久,该学些什么她知道的比较清楚,同时她还会和大人们商量讨论自己的课业,请教对象主要是建筑系大学生和工程师小黄,这孩子初中还没上几天,就开始接触高中乃至大学的理工科课程了。每个人都很忙,早上讲一个小时课,剩下的全是做作业,大的给小布置,小的给更小的布置,最小的那个给他讲讲故事,教他认认字就得,大多数时间是在玩和捣乱中度过的。
  能够无忧无虑玩耍捣乱的童年才是幸福的,看着童童快活的身影,听他欢快的笑声,甚至是被他恶作剧捉弄一下,这都是营地里的大人们难得的开怀。
  乌日娜是个很懂事的孩子,除了复习功课,照顾管束两个小孩,她还会跟着齐叶锻炼身体,和爷爷奶奶们聊天说笑,帮干活的姐姐们递东西,大人们都很喜欢她,又因为她是蒙古族人,有许多草原上的生活经验,也知道许多游牧民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生存技巧,所以也都把她当大人一般平等对待,商量事情的时候还会征求她的意见。
  幸存者们的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他们要赶在真正的寒冬来临之前,储存够足量的食物,织出大批量的麻布,甚至因为卫生用品的匮乏,草木灰也变成了抢手货,它的去污效果不错,泡出来的水能当洗涤剂用,并且,除了能在女性经期发挥作用,还能储存起来留到来年用于耕种,端的是个好东西。
  各种原材料和工具的缺乏造成了生产力的低下,进而使得生活水平急速下降,所有人都在忍耐中逐渐适应这种近乎原始的生活,每一日每一日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希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