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18部分

春秋小领主-第18部分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匠师闭眼想了想,开口说:“主,设想虽然奇妙,但总要试试才知道,我只能尽力而为。”
赵武闭眼想了一下,总感觉到有点不放心,他又问:“我刚才说了,用青铜不行,这东西软,但你既然能拉出青铜丝来,能不能拉出铁丝来?”
匠师闻言,面现为难之色:“主,把青铜拉成丝这活儿,大多数匠师都干过,但把铁件拉成丝,这样我们无从下手。主既要编织铠甲,又让我们想办法拉铁丝,我恐怕,两样都来的话,两样都完不成。”
赵武摆了摆手:“那好,你就全力给我制作金镂铁甲,我让人全力配合你……”
匠师目光闪动,似乎还在推敲赵武刚才说的道理,他神不守舍的起身告辞,赵武忽然又想起一事,他赶紧伸手叫住了匠师:“等等……”


第十七章 “领主武装”的要求(上)
赵武在想:似乎,我还有一个汽车后箱盖,一个车顶棚是完整的铁片——记得某个成就展览中曾经说过,第一辆解放汽车的外壳是用榔头敲出来的,榔头既然能敲出汽车外壳来,那么汽车外壳能否敲出一副板式铁甲……
嗯,我有榔头、有剪刀、有锉刀,剪出一个大概形状来,用榔头敲打一番,再用锉刀修理一下……我可是拥有一座城市的人啊,一个城市的人为我敲不出一付板式甲的人来,我这个领主也太失败了。
赵武想通了,马上问:“你拉出的金丝(铜丝)有多长?”
匠师比量了一下,赵武估计他比量的长度也就是二十厘米出头。那匠师看赵武有点失望,马上又说:“主,串接几个甲片不需要多长的金丝,这么长足够了。”
赵武点点头:“你晚上来,我告诉你一种更好的拉丝办法。”
匠师一脸明白的神情,又是兴奋,又是神秘:“主,我保证,晚上悄悄来——我谁都不说,打死也不说。”
在心中,匠师呐喊:“太好了,越神秘越神圣,我就说嘛,制作出《百器谱》的人怎么会没有两三招仙法,太妙了,咱也要学一学仙法。”
在场的其他人也一脸神秘兮兮的神情,但他们竭力掩饰,齐策低头翻着地图,似乎地图上突然开出花来,师偃仰脸望着屋顶,师修闭着眼睛低着头,胡子频频抖动,东郭离一脸钦佩,频频点头。
赵武再喊:“唤木匠来。”
金匠兴冲冲的跑了出去,木器匠师满脸期待的冲了进来,赵武又问:“你做过战车吗?”
木匠回答:“做过!”
赵武带着思考的神情,慢慢的说:“我需要造形似比较奇特的战车,嗯,它没有车轮,有四个腿,还有四个柱子,比战车少一面厢板……唉,形容起来比较麻烦,我给你画画吧。”
赵武画完,木匠愕然:“主,这东西没有轮子,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赵武叹了口气:“你知道的,我快要结婚了,是吧……这眼看冬天就要到了,睡在地下十分不方便,我造这辆不能行走的战车,准备把它命名为‘床’——大冬天躺在地上,又湿又冷,还是睡床舒服。”
师偃晃了晃身子,他还没说出来,这次齐策忍不住了,他咆哮道:“主上,我们至少需要出动二十辆战车——二十辆啊!”
按照周礼,旅由五卒——即20辆战车、士兵500人组成;师由五旅,即100辆战车、士兵2500人组成;军有五师,即500辆战车和士兵12500人组成。
然而这是春秋早期的军制,到了春秋末期,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大国需要动用的军队数目也不得不增加。但礼制规定“天子有六军”,其他的诸侯只要拥有三军以上,就算违反了礼制……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通方法,比如晋国曾在上中下三军外增加三行,称之为“上中下三行”——由此诞生了“中行氏”。
装模作样的“三行”使晋国达到了六军,但最后迫于诸侯的压力,晋国撤消了三行,随即,晋国又悄悄的将军队编制增加了一倍,而后再增加了一倍——现在,晋国一个旅依旧是五卒、二十辆战车,但士兵总人数达到了1500人,是原来的三倍;而一个师则达到了7500人。
韩厥要求赵武组织至少一个旅的私兵,也就是说赵武至少要制作二十辆战车,1500人份的武器与铠甲……现在他不考虑战车问题,张口要把战车改装成睡觉的地方,这……让齐策也觉得怒不可遏。
赵武摆摆手,又转头问木匠:“你测算下,需要多长时间?”
木匠回答:“约一个季度!”
赵武随手指点着自己的草图:“怎么会呢,你看这四根柱子,从底下直升到顶端,这四根柱子可以找专人制作,一样长的柱子,一样部位掏眼做耸绑,岂不简单。
这床四周有三根‘长横杆’,也可以专门找人制作;宽度方面两根短横杆,可以组织专门一组人制作,你瞧,长横杆一组人马,不同的横杆都是一组专门的人手,而后是横撑竖撑……床板也不用发愁,我们正计划将原木分割成一块块木板对外销售,所以你不用担心制作床板……这样,如果人手足够的话,做一张床需要多长时间?”
木匠笑了:“一个师傅,在几根木扛上掏两个眼做榫卯,那还不是半日的工夫?”
赵武笑了:“那么,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又要花多长时间?”
老师傅点头:“一天就够了。”
赵武马上又指点着那张床,继续说:“做战车的原理跟这张床也一样,不过床这一面少了一根横档,而战车多了一根车轴、两副车轮。对,车轴,我的战车都要安装车轴,可以让战车的重量分担在车轴上。
另外,这车轮最好也做成能拆解的,比如辐条,由专门的人手制作同样长的辐条,而车外圈部分,一个圆整体做起来麻烦,我们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四个部分,比如……如此分割,分割成边缘成梯型的四根弧形木条,这四根木条形状完全相同,但拼接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
什么?你怕这样拼接的圆不结实,没问题,我们再加一层铁圈底衬,铁圈不要很厚,要减轻车的重量,让我们在铁圈壁打上眼,你将木条铆到铁圈上,会不会比纯木制的车轮更坚固?”
木匠想了一下,钦佩的望着赵武,赵武却没等他说话,立刻又问:“你做过一个轮子的车吗?”
木匠摇头:“一个轮子,那怎么让车走?”
赵武马上启发说:“赵地全是山区,人们只能靠肩挑手拿运动货物,如果有一种独轮车……你推过车吗?如果我们将车轮安放在车子正中……”
赵武随手在沙盘上一画,画出一个丑陋的鸡公车模样。
说实在话,赵武绘画的技法太拙劣了,画出的东西很不具形象,但木匠一眼扫过,再闭目一想,马上体会出这物件的原理……


第十七章 “领主武装”的要求(下)
看到木匠半天都在回味,赵武用手中的树枝抽打着木匠,说:“一日之内做出一张床来,一月之内做出二十辆——不,做出三十辆战车来,我许给你‘国人(自由民,近似现代的市民)’的身份,允许你住在赵城城内开店,专门销售马车。”
木匠看了下天色,立刻跳起来,似乎唯恐耽误时间,紧着向赵武告辞。赵武忽的又想起一事,他想起这时代一个著名刺客的事迹——可惜那个刺客的名字他忘了,只记得他是中国四大刺客之一——据说这名春秋刺客为了接近刺杀对象,脸上涂了生漆以引发皮肤过敏症,改变了相貌,而后嘴里吞下火炭以改变嗓音……
那个故事里提到漆——“我们如今有油漆的技术吗?”
木匠连声答应:“有有,我们会制备彤弓,上红漆没问题。”
赵武摇头:“彤弓——天子用的东西,我怎能用红色……我再缓你十天工夫,你把我的床漆成其它颜色。”
木匠笑眯了眼:“主,如果再给我缓十天的工夫,我保证把那张床绘制的如花似锦,漆的光亮如镜。”
赵武笑了:“如果这样,我再告诉你一个秘诀——你看过我们制作的新弓吗?”
木匠点头。赵武继续:“用一个工具将整根木棍固定在一个横木上,而后木棍两头绑上绳索,几个壮汉拉锁绳索让木棍弯曲,每弯曲一点,木棍两端就绷上新绳索紧固,让木棍保持弓形,慢慢来,于是就成了弓……你有没有想过,几名壮汉在拉扯那根绳索,突然放松了手中的绳索会怎么样?”
木匠想了一下,答:“弓臂会一下子弹直!”
赵武又启发:“如果壮汉松开绳索之前,在绳索上绑一支箭,又会怎样?”
木匠回答的很快:“当然是把箭射出去了,弓不就是干这个用的吗?”
赵武笑着再问:“如果有一种装置,可以让弓张开之后,把弓弦一直勾住,而后在必要时松开弓弦,射出箭去,又怎么样?”
木匠轻笑:“这不还是弓吗?”
赵武拍拍对方的肩:“没错,还是弓,但也可以叫做弩——你给我把这种武器造出来,明年开春至少给我造十张这样的弩弓,能做到吗?”
木匠笑眯眯的走了,齐策脸色渐渐变了:“如果有这样的武器,主上,这意味着弓箭兵随时处于待发状态,自己却不需要十分费力,反而能腾出精力来搜索敌人。”
赵武想了一下,又说:“当然——当初,我在射箭的时候,发现箭射不准,主要原因在于发箭的时候,手吃不住弓弦的张力,不停的抖动,所以箭射出去没有准头……
我听说训练一名合格弓箭手需要七年,而一旦箭杆被固定在弓弦上,或者固定在一个滑槽内,而后通过弓弦射出,我估计新兵都能完成,而射击准确率也高了很多?”
齐策慢慢的点头,师偃跳了起来:“主上,这绝对是一种新武器,请主上给它命名?”
赵武点头:“就叫它‘弩’吧。”
由此,“弩”诞生了。
这一次会议后,赵氏四大家臣都非常兴奋,用一句现代话说,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几位家臣从这次会议中感受到胜利的信心,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当天晚上,赵氏的铁匠头目很神秘的进入赵氏庄园,他站在赵武的门口左右打量,发现身后无跟踪者,而赵氏的武士头领都站的离门口足够远,不可能听到屋里的谈话,他才小心的钻进门里,一见面就跪地叩首。
赵武正在地上转圈子,他似乎在考虑该用什么语言让春秋人明白他讲的一些内容,又或者他在犹豫,是不是该把他知道的东西传授给工匠们,停了一阵子,他迟疑的问工匠头目:“赵氏的铁矿都是从哪里采集的?”
匠师指了指西边,回答:“通往蒲城的大山里,可惜我们的矿石质地不好,需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练出好的铁?”
赵武小心的问:“你知道淬火吗?”
工匠茫然的摇摇头。
赵武仔细的组织语言,将他所知的淬火技术传授给匠师,匠师听懂了之后,恍然大悟:“主,你说的这些我好似听说过,恍恍惚惚,有人传闻能让铁变的更锋利,也更坚硬,只是这种方法向来人云亦云,未辨真假,原来真有这种法子。”
赵武又问:“你知道齿轮吗?”
工匠不知,赵武伸手在怀里掏了半天,手从怀里拿出来的时候,他似乎鼓足了勇气:“给,这玩意可以帮助你进行拉丝,我告诉你法子……”
赵武连说带比划,恨不得撬开工匠的脑袋,将他所知道的知识直接灌输进去,这种单项式解说直持续到半夜,赵武有气无力的又问:“我们现在的武器过于简单,我想把戈再变化一下,比如戈前方加一根刺,使它带有刺杀的功能……”
也许是工匠被连续的智力击到开发了大脑,这次他回答的很机敏、很迅速:“主,你说的戟吧?这是楚人的武器,我们国中倒很少用。”
赵武愣了一下,马上又说:“既然这是楚人的武器,咱也不好完全照搬,那就改一下,将戟的横枝变化一下,将它变成一个类似小勾子状的东西,这样,戟的啄击功能还在,但因为是钩子,它的啄击功能反而强化了,而刺的方面,我认为我们完全用铁铸造,只要研究出淬火方法,或许能比楚戟更加锋利……”
稍停,赵武又思索的说:“我们的武士可以用铁甲,但我还需要几副铜甲,这是送人的礼物,所以要尽量做的华丽。现在人都以为铁是恶金,拿铁甲送人恐怕别人会不愿意,甚至怨恨我们,所以我需要几副铜甲……”
工匠头点点头:“主,其实还是铜甲好,这铁甲穿在身上,即使不下雨,士兵们出一身汗,铁锈就沾了一身,使得皮肤发痒,很是难受,故此士兵称之为恶金,不愿意披挂在身。主要是制作铁甲,我恐怕士兵们都不愿穿上……”
赵武在屋里转了几圈,愁的直用脑袋撞墙:“有什么既简便又便宜的鎏金方法……”


第十八章 有关“赵武”的历史之谜(上)
工匠现在态度轻松了,显然他认为刚才赵武的传授,已经把他当作了入室弟子。而春秋时代,能够得到知识传授的机会并不多,有一点点知识就是人才了,可以成为卿大夫。
在这种心态下,工匠居然也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