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235部分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235部分

小说: 穿越之帝王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灵儿知道了。”

    “好,各位,想必大家都饿了,我们边吃边聊。”

    十来个人围成一桌,倒也颇为热闹,在座之人以姜央大巫师见识最广,且苗家的故事本就和汉人的传说有所不同,大家边吃边听姜央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游历经历,自是听得津津有味,就连我这个来自八百年后的穿越者也是越听越觉得兴致盎然。

    七月中旬,对于大宋各部门的工作流程都已了解清楚的琉球制置使蔡畅在军务院院长文天祥、院士赵顺孙的陪同下,来到了福宁殿的御书房内。

    作为省(路)一级的文职制置使,蔡畅可以说是进入我的御书房之第一人。

    “参见皇上。”

    “恩,免礼,各位爱卿,请坐。”

    “谢皇上。”

    “蔡爱卿,对于我朝的政务情况都已清楚了吧?”

    “皇上,臣都清楚了。”

    “好!”我点点头道,“宋瑞,蔡爱卿返回琉球之事安排好了吗?”

    “回陛下,都安排好了。这一次和蔡大人一起前往琉球省的官员一共有七十二名,几乎涵盖了我朝所有的部门,这些官员在琉球省工作的时间暂且定为二年,二年之后如果琉球省的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他们便会回到临安。”

    “恩,支援琉球省的官员除了要协助蔡爱卿搭建好琉球省的省级机构外,还要重点培养出一批能够接上班的当地官员,琉球的建设最终还是要靠琉球人的。”

    “陛下放心,这些官员都已经清楚他们的职责了。按照陛下的指示,除了七十二名官员外,还从太学外舍生中挑选了三十名太学生一并前往,到琉球开办学校,以传播我朝之文化。陛下,为了使琉球省的政务早日正常,同时也为了对我朝在海外的行省有直接的了解,赵大人这次会亲自前往。”

    “可以,只是赵爱卿不能在琉球省等上两年。”我笑笑,“赵爱卿,朕可不会给你这么长时间在外逍遥的,政务院的事务本身就够繁重,加上又要进行行省制的变革,而且,明年朕就打算将中书省撤掉了,到时,政务院的事务会更多,所以,赵爱卿你最迟需要在明年二月份以前返回临安。”

    “是,臣遵旨。”

    “蔡爱卿,你回去之后,除了要健全琉球省的各级机构外,还要多和原岛上的山南、中山和山北之人进行交流,尽管他们算是归顺了我朝,但却是被我朝的军力所镇服,所以你们还要多花时日和精力,让他们知道,跟着大宋朝,是一定会过上比原来日子更好的生活的。蔡爱卿,琉球省原有五方势力,你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那些心有不轨者,则要坚决打击。朕相信,只要再过二、三十年,琉球之人就都会被汉化了,这一点朕说过,爱卿将此事做到,无疑就是开疆拓土之功绩。”

    “是,陛下,臣明白。”

    “蔡爱卿,琉球省是我朝在海外的第一个行省,朕和朝廷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其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件,这就需要你们在不违背我朝制度的原则下灵活处理了。至于这个灵活尺度的把握,朕一时也无法量化,只能靠你们自己去摸索了,朕认为,这个大原则应该是,维护我朝之统一,发展当地的经济和促进民生以及遵守我朝之律法。”我又对赵顺孙说道,“赵爱卿,你是我朝进士,深谙我朝文化,又在朝中为官多年,这方面你要和蔡爱卿一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地方条例,朕就将琉球省当做我朝第一个特区来看待吧。”

    “特区?”

    “恩,所谓特区就是指相对于其它省(路),有更多的自主权,也就是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的地方条例来弥补我朝律法和制度之不足。朕也是刚刚才想到特区之名,一切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了。”

    赵顺孙和蔡畅对视一眼道:“是,陛下。”

    “宋瑞,你们政务院也考量下吧,或许今后的特区会更多。”

    “是,陛下。”

    赵顺孙道:“陛下,臣明日便和蔡大人一起前往琉球省,臣另外有事禀报。”

    “爱卿请讲。”

    “陛下,今军务院之院士大都由各大军区制置使兼任,而他们又常年在外,军务院时常显得人手不足,臣推荐沿江制置副使汪立信到军务院任职院士。”

    “汪立信?”

    赵顺孙道:“陛下,这汪立信于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登进士第,曾得先帝理宗赏识曰,‘此帅才也’,授乌江簿、知桐城县、判建康荆湖制置使。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改知江州、充沿江制置副使,后又担任过江西安抚使、荆湖南路安抚使等。此人为人正直,治军严谨,通兵法,后因马光祖与赵葵两位大人之争而见恶于贾似道。”

    尽管我对汪立信没有什么印象,但我了解赵顺孙,其推荐之人绝不是无能之辈,而军务院的确如赵顺孙所讲,院士人员不足:“好,小七,传旨下去,令汪立信前去军务院报道,让陆秀夫审视,并从吏部调其档案与朕。”

    “是,官家。”

    历史上的汪立信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忠贞之士,以至于蒙古侵宋大元帅伯颜也为之叹息,并曰:“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果用,我安得至此。”。据宋史记载,1275年,曾任兵部尚书的汪立信被朝廷再度起用,担任沿江制置江淮招讨使,受诏之日,立信抛妻别子赶至建康,守兵悉溃,率所部转至高邮,闻贾似道兵败芜湖,江汉守臣望风降遁,知大势已经无法挽回,乃慷慨悲歌,大恸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竟扼吭而卒。汪立信在芜湖与贾似道分别时,就连贾似道也哭泣送别道:“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当然,这一切都不会再出现了。

    蔡畅等人走后,周公公来报:“官家,文璋将军在宫外求见。”

    “文璋?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周公公带着文璋来到御书房。

    “末将文璋参见陛下。”

    我笑道:“文璋,何事?”

    文璋道:“陛下,末将昨日接到家师道法传信,让末将请示陛下,可否在今年九月初九前后请假十日,返回龙虎山。”

    “当然可以,文璋,你知道是为何事吗?”

    “陛下,末将也不知原由。”

    袁棘道:“陛下,定是为了论道之事,道法才让文璋回去观摩的。”

    “论道?”

    袁棘笑笑:“陛下,有关论道之事臣原本打算下月再告知陛下,到时臣也要前往龙虎山。陛下,每隔十年或二十年,武林中的顶尖高手便会在龙虎山会聚,竞技比武,因为是龙虎宗主办,所以就叫做龙虎山论道。相传,这是一百多年前由龙虎宗的某位天师创办,当时,那一代的张天师无意间获得一本武学秘籍,却无法参透,于是邀请了三位顶尖高手前往龙虎山共同研究,哪知三人的看法完全不同,言语不合间,竟然大打出手,结果是胜负不分,遂相约,十年后再到龙虎山比试,并请那一代的张天师担任仲裁。自此以后,武林中便形成习俗,每隔十年,有时也间隔二十年,比如这次就间隔了二十年,仍由龙虎宗作为主办者,邀请武林中的顶尖高手,前去龙虎山比武论道。”

    我暗道,“这不就是华山论剑吗?”

    文璋颇为兴奋:“袁先生,原来是这事啊,一定有很多高手参加吧?”

    “文璋,天下高手屈指可数,哪会有很多的。”

    “袁先生,都有哪些高手呢?”

    袁棘道:“应该就是一寺一盟、天涯、帝王谷和你师傅道法大师吧。”

    我道:“怎么,蒙古天涯也会来人?”

    “是,陛下。当今武林公认的五大高手分别为少林寺达摩院主持云空法师、天涯神尊印天涯、天道盟盟主‘老大’、龙虎宗道法大师以及微臣。”

    “先生,那二十年前呢?有哪些高手参加?”

    “陛下,参加二十年前论道的有少林云空、印天涯、老大和微臣的师兄火离四人。当时的道法大师还不是龙虎宗的散人,按照习俗不能上场,因此没有参加。那一次的论道,四大高手并没有决出胜负,全是以平局收场。”

    绝世高手之争,自是难得一见。

    我想了想道:“先生,文璋,到时朕与你们一同前往。”

    文璋道:“好啊,陛下正好可以去观赏下龙虎山的胜景。”

    我见袁棘低头沉思,便道:“先生,有何不妥吗?”

    “陛下,蒙古印天涯也会前往,臣担心。。。。。。”

第364章 第七军区

    第364章第七军区我知道袁棘的担心,笑道:“先生,朕认为此行无妨。五大高手中,仅有印天涯一人可能会对朕不利,但朕有先生和道法大师相护,自是不该惧怕的,少林云空乃出家之人,天道盟老大是我朝之人,想必都不会胡来的,况且朕和他们也都不认识,他们不会知道朕的身份。再说了,龙虎山是我朝之领地,既然是论道,那印天涯又是武林中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朕相信他也不至于在朕的领地上动手吧。”

    文璋道:“是啊,袁先生,何况陛下还会带上我们这一群人,比起上次前往大理要安全得多。”

    袁棘略微思忖,知道龙虎山论道对于任何一个喜好武学之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观摩机会,答应道:“好吧,陛下,那就在八月底一同出发前往龙虎山。”

    “恩,就这么定了。”

    文璋喜道:“那末将就先行告退。”

    “好,小七,你送文璋出宫,另外通知洪源大巫师明日朝会后到后殿开会。”

    “是,官家。”

    次日,大朝会。

    在各部汇报完毕后,我问道:“工部汤爱卿,临安大学新校址第一期工程可否如期完工?”

    汤汉出列道:“回陛下,按照原有计划,在本月底即可交付使用,目前已经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程了。”

    “好,教育部江爱卿。”

    “臣在。”

    “今年秋季的招生工作进展如何?”

    “陛下,招生工作从五月下旬就已经开始,按计划,今年会招收两千名新学员,其中五百名来自我朝各省、各路,这部分学员是由当地官府进行初试后选拔出来的,此项工作已于六月中旬结束,另有三百名来自各大书院的推荐,剩下的一千两百名则会在本月二十二日举行的临安大学公开考试后录取。”

    “二十二号,也就是后天了,目前报名的人数多吗?”

    “陛下,截止到昨日午时最后报名时间,报名人数一共有二千三百一十一人,大都来自临安及附近的两浙路、江南路、福建省和江西省。”

    “恩,人数还不少。”

    “是啊,陛下。现在不少读书人都知道临安大学是未来的方向,而且不像科举考试,中榜率低,特别是在科技月后,大宋皇家报做过一次**调研,愿意将子女送到临安大学读书的家庭已经占据了大多数。”

    “这是好事,教育是项长期国策,只有天下之百姓都能知书达理,才能使我朝早日中兴。”我高兴道,“江爱卿,临安大学一下扩招这么多人,师资力量和其它配套措施都能跟上吗?”

    江万里道:“陛下,最近这些时日,臣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安大学,与何校长一起协调各方事务,配套措施都已解决,只有师资略显紧张,臣与何校长、沈副校长商议后,决定从原有学员中挑选一批成绩优秀者,担任基础课的助教,这样就能让先生教授们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辅助教学的任务则由这批助教来完成了。”

    “不错,这是个好方法。江爱卿,你可以和何爱卿商议下,大学第一批学员毕业后,除了某些部门急需的人员外,可以让他们留在大学服务一年,再行安排事务。”

    “是,陛下,这样就可以解决临安大学扩招带来的师资问题了。”

    “恩,江爱卿,各地送来大学进行委培的学员在此行列吗?”

    “陛下,不在此列。各地的委培生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时间为半年,中学教师的培训时间是一年,他们和正常招生的时间并不是一致的。”

    “对,朕倒给忘了。各位爱卿,有关教育方面的事务还有本上奏吗?”

    礼部侍郎李伯玉出列道:“臣李伯玉有本上奏。”

    “李爱卿,请讲。”

    “陛下,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今我朝之教学体系逐步清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如此阶梯状,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臣觉甚好,因此臣提议,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

    有关童子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还在科举制之前。

    古人把那些幼而敏慧,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