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

第3部分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第3部分

小说: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长就有资格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了。“未来”通常都会被展望得一片光明,仿佛未来必然就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但是且慢,世界上当初有两个超级大国,现在只剩了一个,哪有什么绝对的胜利!就一个人来说,一辈子的时间可能比一个国家的寿命还长,要经历太多的事,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漫长人生,还是要一天一天过的。
  在瞬间的成功之后,更多的是琐碎的人生,不为人知,由你自己去过。
  美国发生过一个中国的钢琴神童杀死恩师的事,后来法院判定这个神童是得了精神病,不用负法律责任。他的童年就是在十分严厉的教育下刻苦学琴度过的。当然,并不是所有这样的孩子都会精神分裂,但至少这是他得病的因素之一。
  当年他也辉煌过,也让人羡慕。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为什么家长们还不警醒呢?说到底,我们太缺乏对人的尊重,对名利之类的东西还是看得太重。或许这又从反面说明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恶劣,普通人生存的压力太大,人们不得不拼命奋斗。
  人都是血肉之躯,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是有血有肉的,当我们把那些所谓崇高而伟大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时,我们实际上是剥夺了他对丰富多彩的生命的体验,剥夺了他对人生的选择权,剥夺了他的快乐和健康,是对他的囚禁和压迫,我们有这个权力吗?
  一天,我把这个钢琴女孩的故事讲给鲁鲁听,我笑着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管教你。如果我也像那个爸爸一样,狠狠心,严厉点,说不定你现在也拿了一个冠军。拿不了冠军拿个亚军也好。拿不了亚军拿个季军也好。什么也拿不了,也比现在好吧?”
  鲁鲁脱口而出:“我就是拿了冠军,也要把奖杯砸了!”
  我的话,就是很多家长内心深处情不自禁的渴望。
  儿子的话,却是孩子内心深处情不自禁的愤怒和反抗。

成功是人生的营养

人的自信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必须通过成功!
  成功才会有自信。孩子生下来就在学习,生下来就在努力,从活动自己的身体,从抓住一个东西,从学说话、学走路,每一个进步,都是对自己的肯定,成长的过程就是确立自信的可程。
  付出努力是自信的前提,成功如果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就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自我肯定和赞许。同样,努力而总是失败,自信心也无从建立。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自信就是在不断的努力和成功中滋长。
  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有自信的,他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本身就是无数次努力和成功的结果。自信心其实深埋在人性之中,几乎是一种本能。但随着孩子的长大,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参与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难免经受失败。
  失败本身并不可怕,每一个孩子学走路的时候,都是摔过无数跤的,但那时候为什么没有影响到他的自信呢?因为我们大人的宽容。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人会苛求他。学步的孩子,即使走得晚一点,姿势差一点,大人仍然是疼爱的,呵护的,没有人会因此而将他归入另类,报以白眼。更重要的是,孩子终究能学会,每个孩子最终都能走路,他成功了,他必然能成功,这就是他力量的源泉,更是他继续上进的基础。
  长大以后就不一样了,大人们渐渐不能容忍孩子摔跤,不能容忍他的落后。一方面是孩子的个人意识增强,对自己要求更高,而学习的东西更复杂,更不容易达到目标;另一方面是大人不宽容,将失败的压力加倍放大。这些就构成了一种可怕的环境,更可悲的是,他再也不是必然成功了,也许失败之后还是失败。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可能是一直不好,甚至越来越差。孩子在这样的境况下,还怎么可能像小时候那样,从容快乐地学步?
  长大以后的学习就成了一种可怕的生涯。
  这其实是个误区。孩子的失败并不是他无能,而是目标和能力没有匹配。如果他努力了而达不到目标,那就是失败,就是打击,就是对他自信心的扼杀。
  我们为什么不把目标定低一点?
  儿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一直不好,学校年年举办学科竞赛,一年两次,他从没得过一次奖。看见别人拿着大红的奖状,儿子有点羞愧,我总是心平气和地说,没关系,你能够跟上,不是班上最差的,已经很不错了。儿子慢慢赶上来,学习越来越轻松,到三年级下期的时候,他终于拿到了一个数学的奖,其他科成绩也处于中上水平了。这在其他家长看来,也许只是个很平淡的表现,但我已经很满意,我对儿子说,人生犹如马拉松,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坚持到最后才是赢。我希望的不是最好,是越来越好。
  每一步都有合适的目标,每一步都能获得成功,总趋势是越来越好,这样的人生才是踏实快乐的。
  成功是人生的营养,没有成功的生活必然是畸形的。几乎所有问题儿童,都是正常秩序中的失败者,得不到正常的成功,他们只能从别的途径寻找肯定,比如沉溺游戏的少年,比如一些走歪门邪道甚至犯罪的孩子,那都是他们寻找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让他在那个方面获得成功吧。给他机会,给他宽容和鼓励,帮他得到成功——小小的成功,会把他带向更大的成功。

和最强的人联系在一起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为什么呢?
  一方面,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必有其过人之处,做名师之徒,得名师真传,自己也就变成高人了。
  其二,名师通常占据着某个圈子的制高点,名师身边的人,也自然接近了圈子的核心,在圈子中占据了有利地形。
  师徒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二者资源共享,彼此支撑,有了名师,哪怕徒弟天资一般,也很可能变成高徒了。
  永远要和最强的人联系在一起。如果可能,选择一个在事业和生活上比较成功的人做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一个人不成功,必定是有原因的,在外部环境大致相当的条件下,成功与否主要由自身的素质决定。作为一个老师,如果他本人都是个失败者,他又怎样去指导别人成功呢?不仅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传授,更糟的是,失败者的消极心态以及导致他失败的不良性格等,都有可能不知不觉地传染给学生。
  固然,对什么是“成功”,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标准的成功,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就是失败;一些人引以为豪的成功,另一些人可能会不屑一顾,任何一种标准都不可能取得所有人的共识。但只要我们并不希望孩子成为另类,希望他的成功是符合主流标准的成功,希望他的奋斗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相应的回报,那我们就必定要追求一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和一个老朋友聊起往事,她说有一天在公园遇到两个以前的学生,其中一个是王老师班上的,另一个是燕老师班上的。在谈到毕业这几年的感受时,王老师班上的那个说,很感谢王老师,当年教给他们许多很实际的东西,出去以后受益非浅。燕老师班上的那个说,燕老师当年教的都是风花雪月,当时觉得很浪漫,现在觉得受害不浅。
  两个老师本来就属于不同类型,后来的命运也大相径庭。王老师调去教委,一路向上。燕老师则调到另外一个学校,后来婚变,再后来,还是不说了罢,反正很不幸。
  两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因为学生在那个年龄阶段,处于那种位置和身份,必然会受到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很有可能是终身的。任何事情都很难说清绝对的对错,事物本来就是祸福相生,但是,一件事总有它的基调,大体上的好坏还是容易判断的。无论孩子将来做什么,都需要有积极的心态、理性的眼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是成功者的共同标志。
  成功的人大同小异,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原因。作为家长,大多数时候并不能为孩子选择老师,但家长可以了解老师,多和老师沟通,在孩子和老师之间做一个中和剂,把一些不良的东西化解掉。

永远争取坐前排

人在社会上生存,就是一个找位子的过程,你可以自己去早点,占位子;也可以有几个朋友,相互帮忙占位子;还可以让本领高强的人帮忙挑位子……不管怎么样,你只要进了场,总要有个立足之地,总会有个位子,前期的混乱过去之后,慢慢就固定了,几轮下来,基本上大家都有了老位子,都随遇而安了。只要有了固定的位子,纵使你偶尔去得晚了,那个位子还在,没有人动你的,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各就各位。
  习惯造就秩序。所以,开一个好头,在竞争的初期,占一个好地形,巩固成老位子,以后就好办了。
  记得鲁鲁刚上剑桥少儿英语时,每次总是坐在教室后排。后排还有两个男生。其他男生都坐在教室前面靠窗的位置,女生都坐在教室前部靠墙和讲台位置,唯有那两个男生,坐在教室最后,显得孤零零的。
  鲁鲁是插班生,一去,就选择了他俩,跑去挨着他们坐。上了两次课,其中一个男生就不来了,后排就只剩了鲁鲁和另一个男生。这个男生成绩不太好,性格比较内向,上课很少发言。鲁鲁也是成绩差的,也不发言,他们俩便成了缩在角落里的一小撮,连下课都是他俩一起玩。
  后来,鲁鲁慢慢适应了,上课能跟上了。我坚决让他换座位。他往前移到了教室中部,坐在女生的后面。虽然仍然是在后面,但和大部队已经没有明显的距离了。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到剑桥班结束。
  刚上公共英语一级班时,他仍然是坐在后排。第一次是因为我们去晚了,只剩了最后一排有空位。那时候他口语极差,第一堂课正是口语课,老师抽他,问了几个最简单的问题,他竟答不出口,也许是太紧张,结结巴巴的,急得脸都红了。他一急就回头看我,眼光带着无奈和求助。教室的后面坐满了家长,别人的孩子都回答得很流畅,我当然觉得很没面子。但是当儿子回头看我时,我还是微笑着,轻轻点头,告诉他“没关系,我很满意”。第一堂课下来,他得了个棒棒糖,那是老师Ida给他的奖品,全班只有四颗。当时他就豪情万丈,因为老师说了,他进步很大。为此我永远感激Ida,她让鲁鲁第一次对英语有了信心。
  第二节课,我们就去占位子。我们第一个到,挑了个教室中间靠窗的座位。我知道,他还没有信心坐前排。这一节课,又得了棒棒糖。
  这连续两个棒棒糖,对他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的荣誉,上英语课因而成了一件很期待的事。
  上了几次课后,鲁鲁进步明显。我告诉他,我们应该坐第一排,因为第一排离老师最近,听课听得最清楚,也最容易被老师注意,被抽问的机会最多。总之,第一排是最有利的位置,最好的学生就要坐前排。
  我们特意去早点,占了一个前排的位子。后来,鲁鲁就一直坐前排了。坐得久了,位子都固定了,即使偶尔去晚了,那个位子还是空着,等他。
  学习并非我们想的那样可怕,学习本身就有乐趣,不仅能学到知识,还可以让人更开朗、更自信。学习可以给人力量,因为学习让人具有更强的能力,让人可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自己也有了成就感,对未来更有把握和信心。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往往一件事能成为人生的转折点,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是自卑还是自信,决定着人生的基本态度,也决定着最终的成就。学英语,儿子有了坐前排的心态,无论最终学习成绩如何,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自己

一些教育专家、社会名流总是指责那些对孩子要求太高的父母,说他们把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公平。
  其实,很多父母并非是想让孩子为自己争光,替自己实现未竞的理想,而是他自己在生活中吃了亏,认识到当年的欠缺和现在的恶果,才强调孩子的学习,不愿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这可以说来源于自己血的教训。这种心理,不是几个专家指责几句就能扭转得了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没有文化,没有文凭,就是要吃亏,铁的事实,摆在那里。
  现在大学是扩招了,好像每个人都有上大学的希望,但人人都上了大学,大学也就不值钱了,花极大代价换来的大学文凭,却是个不值钱的玩艺儿,这就是现实。
  事实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