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骁雄 >

第159部分

骁雄-第159部分

小说: 骁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当今天下的八大绝世高手,加上永固宫的那位小姑娘,谁最有可能破出绝世高手的境界,老道以为,恐怕就属野狐禅了!而且,老道认为,他迟早会达到那一步。”醉道人语出天惊。

    “这是为何?”李风云不解,“因为他天资天下第一么?”

    论进入绝世高手的时间,玉虚道人和了然大师远比野狐禅要长的多。说这两人中的哪一位突然哪一天破出了绝世高手的境界,李风云都不会感到奇怪。

    实际上,这八大绝世高手武功境界都差不多,难分伯仲,这八人中,最终有没有谁能突破这一境界,又会是谁会突破这一境界,都很难说。

    “不是因为他的天资有多高,而是因为他足够的纯粹!”醉道人答道,“就比如你,如果你能掌握随意进入在你所说的空冥之境的方法,你认为,成为绝世高手还会有问题吗?

    这也是老道之所以佩服你师父的地方。他居然能找出一种方法,让他的徒弟能提前进入与天地合一的状态,而且,进入这种状态的方法还是可以再现的,这岂能不教人敬佩?从古至今,恐怕也只有他一人做到了这一点。”

    因为纯粹,所以伟大。

    李风云低头沉思。

    “如果你也与老道这般,看着野狐禅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那么,你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虽然他成为绝世高手时,年纪比你两位师兄,还有耶律明都要大。”

    醉道人接着说了下去:“老道说的这一切,你可能不信,其实野狐禅没有师父,从没有人教过他高深的功夫,他这一身的绝世武功,其实都是他自己一点一滴悟出来的!”

    “什么?这怎么可能?”李风云惊掉了眼珠。

    一个没有名师指点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绝世高手,这就像是一个神话传说一样教人难以想象。

    “事实便是如此,他原本出身于一个占卜算卦的世家,只会一套强身健体用的最寻常的拳法,叫“野球拳”。这套拳法连三流武功都算不上,简直是不入流。

    从占卜算卦中,他悟出了武功的基本原理,在原有的野球拳基础上,反复删改,才有了他今日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即使是现在,他的绝技也是那套野球拳。

    在没有加入我轩辕台之前,他几乎没得到像样的机遇,但是就是在那种情况下,他依旧练成了一流高手。

    所以他才给自己取了‘野狐禅’这个外号,意思便是,他修炼的并非什么正路子的武功,而是一些自己胡乱琢磨出来的偏路子,三脚猫功夫。

    所以,他才会两次练偏,不得不废去自己的修为重新再来,所以他才会比别人更晚才踏入绝世高手的境界。

    也因为此,他的见识比其它人都要广阔许多,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问题。”

    醉道人解释道。

    李风云完全惊呆了,他完全没有想到,野狐禅的过往居然是这样,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名师指点,更没有像样的武功,只凭一部野球拳,居然练成绝世高手。

    野球拳是流传在乡间的一种健身的拳法,说是拳法,实际上并无太大的攻击力,甚至算不上是一门武功。在清平镇就有人练,主要是用来打熬筋骨气力的。稍微有点基础的人,都不会考虑这套拳法。

    如此说来,醉道人说野狐禅是天下第一天才,一点也不过份。

    从古至今,能像野狐禅那般崛起的武林高手,世上能有几人?反正李风云除了野狐禅外再想不起还有哪一个。

    比起野狐禅来,李风云的基础实在是太丰厚了。

    讲完野狐禅的事情,醉道人抖了抖身上的衣袍,笑道:“叨扰这些时日,老道也该走了!”

    李风云有些不舍,道:“老道如若没有其他事情,何不多留一段时日?小子还有许多不懂之处还要请教前辈。”

    醉道人哈哈笑道:“老道来定州原本只想瞧瞧如今你这臭小子,是不是真如野狐禅说的那般。见到你居然自创出那招‘风云起’,像模像样,起了爱才之心,一时兴起,现身相见,打算指点你一番。没想到居然在你这儿呆了三四天。

    武学研究得越深,问题就越多,这是必然的。

    不过,臭小子,那些问题,先别忙着问别人,自己先仔细想想,对你有好处,自己想通的问题,你的体悟才会更深。实在想不通的,再去问别人。日后老道若是有空,还会来指点你。

    如今眼看契丹大汗耶律德光就要退出中原,老道要赶去盯住耶律明,以防出现什么意外。耶律明这家伙,算是契丹国的死忠,为了契丹,什么事情他都干得出来。”

    醉道人笑了笑,解释道:“这是老道与野狐禅早就分好的,他盯住萧齐瑞,老道盯住耶律明,不许他们直接插手这场战事。否则,绝世高手一旦插手战事,这场战争会惨烈很多,结局也很难预料。”

    这一点李风云很明白,绝世高手就像是高悬于头顶的屠龙宝刀,不用则已,一用必定会出大事。

    晋国之所以在对契丹的战争中占尽劣势,就是因为没有一名肯死心塌地为晋国效力的绝世高手。

    醉道人和野狐禅就不说了,能够做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玉虚真人与了然大师不问世事,闭关自修,指望不上他们。

    路惊鸿根本不管中的事情,他毕竟是南唐扬州人,对晋国有多少好感都很难说。

    唯一倾向晋国的恐怕只有燕无双,或者燕无双倾向的并非是晋国,而是中原的百姓。

    燕无双本是幽州人,而燕云十六州就是被石敬瑭亲手割让给契丹的。若说燕无双对晋国的朝廷有多少好感,几乎是不可能。要想燕无双向石家效忠更是不可想象。


………………………………

第二百五十九章 军议

    张家庄那场战事过去了足有两三个月,契丹入寇中原,前后两次南进,算上中间休战的那半年多,这场战事已经打了接近一年半的时间。

    契丹这头北国苍狼也疲惫了,耶律德光率领着八万契丹铁骑,押着从中原劫掠来的无数金银财宝,缓缓北撤,似乎准备回到塞外舔噬伤口。

    杜重威尽起定州二十万大军,在契丹军身后遥遥北进,收复失地。

    这场烽火眼看就要熄灭下来,河北的黎民百姓或许又有几年的安定日子可过。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本来耶律德光率领的八万契丹虎狼之师已经撤到虎北口(注1),眼见就要出关,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忽然之间又调转马头,转身又重新扑向中原。

    得到探报后,杜重威大惊,一时摸不清楚契丹军的来意,急聚众将议事,李风云也列席会议。

    军议明显分成两派,一派激进主战,一派持重主退。

    主战的一方认为如今已经集中了二十万大军,其中骑兵也有一万五千多,而契丹军只有八万铁骑,加上一些新降军也才十一二万,实力不如晋军。而且此时,将士士气高昂,一举收复河北之声,喧嚣其上,这时再退,实在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此时正应与契丹军针尖对麦芒,扬大晋之国威。

    就算不主动攻击契丹军,也该扎营驻守,岂能将刚刚收复的国土转手让人?就像檀州之战一样,消磨尽契丹人的锐气。锐气一尽,契丹人自然不得不撤回北地。

    而主退的一方则认为当河北之地多为平原,适合契丹骑兵作战,而晋军虽有二十万之众,但大多是步卒,对上骑兵本来就吃亏。虽有一万五千骑兵,但分属数家诸侯,而且战力参差不齐,原不及契丹骑兵精锐。从整体战力上来看,晋国最多只能说与契丹相齐而已。

    而另一方面,这二十万大军,是由见过战阵,与契丹铁骑血拼过的将士组成,可以说是晋国的精锐所在,如若战胜还好,但若是战败,在契丹铁骑的追击下,能撤出多少人来,实在难说,很有可能一战而全军覆灭。

    这些精锐之师若是就这般全部折损在这里,中原的形势就会立刻急转直下。河北之地尽落敌手不说,河南、河东也会岌岌可危。

    这中原还哪有能力再凑出三十万勤王之兵?

    胜,只能伤其皮毛;败,则有亡国之险。

    何去何从,几乎不需要多考虑。必须退,择险要之地防守。契丹骑兵耐久战,相持一久,契丹人必定退兵。

    双方争吵得很激烈,各有各道理,让人感觉委实难以抉择。

    李风云战功虽高,但资历却浅,这种场合是容不得他说话的。

    不过就李风云的本心来说,他是主战的。他的心性如此,即便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所想到的也是进攻,而不是防守。

    历数李风云历次经历的战事莫不是如此:

    第一场战事,在那个无名小村庄中,他想的是如何伏击杀了那近五十名契丹铁骑。

    第二场战事,在那个山坡上,万般危急之时,他想到的是如何偷袭敌军主帅萧远奇,如何利用马群,马踏契丹铁骑。

    第三场战事,在镇州城外,他作势围着四座城门打转,调动杨光远的兵力,直接导致了镇州东门大捷。后来又奇袭南门,杀散那堵住南门的一千仆从军,只可惜杜弘琏不许他们进城,这才导致后来的损失惨重。

    第四场战事,是镇州城墙之战,他死战不退。

    第五场战事,是西出镇州求援之战,更是没有退路。后来在树林中伏击杨光远的大将杨瞻,直杀得杨光远的骑兵彻底没了士气。

    第六场战事,是忻州之战,他率领数十名高手,乔装成契丹仆从军,计斩萧远楚,挽救了危在旦夕的忻州城,并逆转了形势,大胜契丹。

    第七场战事,更是李风云得意之作,献计刘知远,火烧耶律安端的粮草大营,导致耶律安端的大军彻底溃败。挫败了耶律安端的西路军。

    第八场战事,奇袭斜阳道,从背后进攻杨光远的大将杨瞻,大败杨瞻,间接导致了镇州大捷。

    第九场战事,火烧马家口,以小股兵力引开敌军重兵,偷袭得手,导致后来耶律麻答登录黄河北岸失利,郓州北津大捷可以说与李风云火烧马家口是分不开的。

    第十场战事,就是偷袭耶律麻答的军营,搅动契丹军军心,导致炸营,大败耶律麻答。

    第十一场战事,便是潜入小阳岗,仅凭他一个人烧了小半个粮草大营,并刺探到了契丹军佯装后退,实欲围歼晋军的图谋。拯救了三十万晋军。

    第十二场战事,就是张家庄之战,一人单骑杀入重围,救出了皇甫遇三千兵马,后来更是单骑突入契丹军,万军丛中追杀耶律天德,直杀得契丹军闻风丧胆。

    这样的李风云,有怎么可能接受退兵的决议?

    如果是李风云,他会尽可能想办法重挫契丹铁骑,而不会是靠死守耗走契丹大军。

    只可惜杜重威毕竟不是李风云,他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就比如他在镇州城,明明可以重挫杨光远,打破杨光远的包围,却偏偏选择困守愁城一样。

    这场军议,直吵到日落时分,杜重威才最终接受了退守的决定,命令各营将士,即刻准备,次日起营退守定州。又商讨了一番各部撤退事宜,军议草草结束。

    军议结束后,杜重威将李风云留下,道:“风云贤侄,很失望,对吧!”

    李风云点点头,道:“当今的局势哪有他们说的那般不堪?此地的地形也非他们说的那般多我军全然不利。只要运用得好,这一仗未必就会输。千里奔袭,必撅大将军。契丹军来势甚猛又快,如果能选择好伏击地点,未必不能打一场大胜仗。”

    杜重威叹了口气道:“本帅怎会不知这个道理?风云,你道刚才军议中那些主战的人,就真心想战?那些主退的人真的是想保存这二十大军的实力?”

    李风云一愣,问道:“难道不是?”

    注1:虎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古北口。


………………………………

第二百六十章 各怀鬼胎

    杜重威呵呵苦笑了数声,道:“哪有那般简单,若真是那样,契丹又岂敢举倾国之力入寇我中原?

    别人不说,就说河东节度使,北面行营都副招讨使刘知远刘帅,这此军议他虽没说话,但是与他走得比较近的几位节度使可都说了话,他们的意见都是主退的。

    他们既然这么说,那说明刘知远的意见也是主退的。刘帅与本帅有相救之恩,他的意见,本帅又怎能不听?”

    李风云奇道:“刘帅为何要主退?”

    杜重威叹了口气道:“风云贤侄,你看问题还是太浅,老夫便与你说说吧!

    风云,你说这场中原与契丹的大战,刘帅与本帅,谁立下的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