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骁雄 >

第452部分

骁雄-第452部分

小说: 骁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乌启想了想,暗道:“这个女人心机虽深,也许会说一个不相干的地点,以求脱身,但是这样一来,对她何用,对白苗族何益?她武功全失,蛊术也被废去,此生是没有可能将蛊术修炼回来了。《苗禁全书》对她来说也是无用之物。

    她虽然可能欺骗于我,但不可能欺骗她的女儿。就算她日后偷偷取了《苗禁全书》,也只可能传给灵儿。灵儿是她的女儿,也流着我乌启一半的血脉,而且性格柔弱,还做不出杀父的行径来。就算灵儿得到了《苗禁全书》,也不可能做出对本巫王不利的事来。反倒是本巫王还有机会夺得那本《苗禁全书》,总比这样彼此僵持着好。”

    想到这里,乌启点了点头,道:“本巫王没意见,不过那《苗禁全书》乃是我苗人的圣书,绝不能容忍他族之人染指!”说着,乌启望向李风云。

    李风云心中知道,乌启这是顾忌自己会强夺《苗禁全书》,笑道:“李某对你们苗人的圣书没有丝毫的兴趣。这样吧,你们取书之时,我会呆在玉兰寨,不会参加。而且我保证,就算你们真取到了《苗禁全书》,我也绝不会强行索要。这样可以了吧?”

    李风云本就无心掺和苗疆的事,只是因为灵儿为耶律鸿雁解蛊,他算是欠灵儿一个人情,才不得不涉足其中,当然不会在乎一本不知是什么的《苗禁全书》了。他之所以说会留在玉兰寨中,一来是安众人之心,二来也是为了防止巫王乌启出尔反尔,万一得到《苗禁全书》后做出对灵儿等人不利的举动。他相信,只要他在玉兰寨一天,巫王乌启就不敢轻举妄动。

    乌启这才道:“那好吧,这样本巫王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白神通又道:“既然如此,巫王,可否让我们将巫后接回玉兰寨?”

    “不成!”巫王乌启断然拒绝,“这件事一天没有水落石出,她一天也不能离开此地。此事事了,若真如李大人猜测的那样,有人在其中作祟,本巫王自然会放了她。”

    白莲冷声道:“白大长老,不必求他,我在这里已经呆了十年,再呆三个月又有何妨。三个月后,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不想再见到这个人!”

    巫王乌启囚禁巫后白莲十年,虽然这十多年来并未为难她,只是施展各种手段逼问《苗禁全书》的下落,但两人之间的那点情义,早已经在这十年间消磨一空,已经恩断义绝,再无情义可言。即便是证明有人从中作祟,两人之间已经没有复合的可能。

    只可叹数代巫王、巫后为了黑白两族苗人和睦相处的努力,到了乌启、白莲这一代,就这样毁于一旦。人心呀,便是如此,相互之间的信任也许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建立起来,但毁掉这种信任,却可能只需要一件事情。


………………………………

第七百五十章 倒霉的公孙无忧

    三个月后,白灵儿顺利出关,两颗天眼丹足以能够保证碧眼金蚕成熟。有碧眼金蚕成熟体,祛除耶律鸿雁身上的乌蚕噬魂蛊不成问题。而这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语侬也早就利用小白的血液调制出可以解掉耶律鸿雁体内九花七虫之毒的解药。所以,给耶律鸿雁解毒的过程也十分顺利。

    为耶律鸿雁解掉乌蚕噬魂蛊后,思恋母亲的白灵儿立刻出发,在白神通、龙云凤等长老的护送下,去了与巫王乌启约定的地点,一同去取《苗禁全书》。

    一个多月后,白莲、白灵儿等一行人归来,果然不出李风云所料,在本应藏有《苗禁全书》地点,根本没有找到《苗禁全书》。十多年前,有人利用那本《苗禁全书》的残页布置了这个圈套,让黑白两族苗人反目成仇。

    至于那本苗人的圣书《苗禁全书》也许在数百年前,真的被烧掉了,也许被人藏起来了,总之下落无人知晓。黑、白两族苗人剑拔弩张的局面平息下来,但这十多年的彼此厮杀,死了不少的人,彼此间的仇怨却不是想平息就能平息得了的。时间也许能化解这一切,也许不能,谁知道呢?恩情或许能被记住十年、二十年,但仇怨就算是用一辈子,也未必能化解得开。

    苗疆事了,李风云记挂中原的形势,立刻告辞,带着苏语侬、耶律鸿雁离开了苗疆,赶回定州。回到定州,李风云第一件事就是要迎娶苏语侬和耶律鸿雁,因为当初要解碧血蛊毒,苏语侬的醋坛子被彻底打翻了,李风云的日子很不好过,隔三差五就要腹泻。如果再不将苏语侬、耶律鸿雁的名分定下来,李风云担心从今以后,他都要在茅房里安家。

    当然,李风云也不会让耶律鸿雁作为妾室嫁给他,怎么说耶律鸿雁也是辽国的郡主,虽然她并不在乎名分,但是无论是辽国,还是大汉,都不可能允许他纳她为妾室,这是对皇族尊严的亵渎。

    所以李风云想尽了办法,说尽了甜言蜜语,许诺了无数个自己都记不得的承诺,终于说服苏语侬答应给耶律鸿雁一个平妻的名分。以李风云如今的身份与地位,娶一个正妻与一个平妻,名正言顺,没人能挑得出毛病来。

    一路无话,三人将小白送回到鬼雾森林后,一路向北,三人回到了定州城时,已经是九月中旬。

    中原在李风云离开的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事情。定州、易州、深州也发展良好,民力逐渐恢复了过来。公孙无忧不负所托,果真从他师父野狐禅那里弄来了一百多万两纹银,从各地买来大量的补给。

    有了这些补给,风云卫大量扩军,战兵已经扩充至两万人,编为二十个折冲府,即二十个营。其中十个上折冲府,编制为一千二百人,分为五个两百人的步兵团,和一个两百人的弓箭团。另外十个折冲府为下折冲府,只设有四个两百人的步兵团,不再另设弓箭团,编制为八百人。

    至于辅兵,则扩充至四万余人。

    只可惜,由于风云卫这几年来扩充得太快,兵力骤然从区区两千多人扩充到如今的六万多人,兵源素质有所下降,真正经历过大战洗练的兵卒并不是太多,战力非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有所下降。

    要想将这批新兵真正打练成当初那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军,恐怕没有数年的磨砺是不成的。

    好在李风云暂时还没有立刻取燕云十六州的打算,还有时间训练新兵。

    在李风云不在定州的这段时间内,公孙无忧带着风云卫一连跟辽兵打了好几个漂亮的胜仗,或是急袭,或是伏击,直杀得辽兵不敢南望,再不敢来中原打谷草,也逐渐树立起他的威信来。

    李风云的婚礼办得有声有色,虽然李风云并没有刻意宣扬此事,但是这件事却在不经意中被密布在定州的各方的探子探知。为了结好李风云,中原各路的诸侯都派来了使者,送来丰厚的礼品。即使是辽国皇帝耶律阮,在得知消息后,也专门派使臣为耶律鸿雁送来了极其丰富的嫁妆和贺礼。

    大汉皇帝刘承祐,更是阔绰,大笔一挥便为李风云送来五万两白银,并册封苏语侬为安国郡主、一品诰命夫人,册封耶律鸿雁为一品诰命夫人。刘承祐此举无疑是在收买李风云,但不管怎么说,也总算终于为苏语侬解决了身份问题,让她在耶律鸿雁跟前不至于太过尴尬。

    李风云也趁机大捞了一把,婚礼结束后,变卖各方送来的礼品,所得竟然不下五十多万两,这意外的收获倒是让李风云发了一笔横财,让定州捉襟见肘的财务宽裕了不少。

    事后公孙无忧肠子都悔青了,私下抱怨李风云为何不能将婚礼分成两次举行,这样一来,就能多发一次财。又建议李风云再多娶几房老婆,最好能娶几十个,这样,定州就再不愁没钱了。

    李风云听了直翻白眼,就这两位的醋坛子,他都扶不过来,要是真要再娶几个,干脆直接把他扔进醋缸里,加上几把腌起来算了,来年或许还能做成酸菜下酒喝。什么人呀,不去想着怎么从他师父那里多捞点银子回来,却老算计着李风云那几根骨头能卖多少钱。

    这件事后来不知怎么被苏语侬、耶律鸿雁知道了,于是,公孙无忧被宣布为不受欢迎之人,每次见到公孙无忧,两人直翻白眼。最让公孙无忧受不了的是,苏语侬竟然经常要给花解语做媒。整个定州城谁不知道,花解语是公孙无忧的禁脔,两人之所以没有成亲,不过是因为花解语有心结,又因为脸被划花,自认为自己配不上公孙无忧。

    此事弄得公孙无忧连连向李风云告饶,希望李风云能说服苏语侬高抬贵手,放他一马。早被两位老婆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李风云笑嘻嘻不肯答应,心中却道:“没想着法子让你天天蹲茅坑,家里的那一位已经够给面子了!语侬是那么好得罪的吗?”


………………………………

第七百五十一章 骤变(1)

    李风云的婚事办完,时间转眼就到了十一月初,这一日,忽然一条从京城开封飞鸽传书传来的消息让风云卫上下大吃一惊。

    乾祐三年十一月初,史弘肇和杨邠、王章奉命上朝时,在宫殿外边的走廊中被几十名武功高强的侍卫当场杀死。毫无疑问,设计杀死三人的正是当朝皇帝刘承祐。

    此事传出,朝野震惊,无故擅杀大臣,这是历朝历代的大忌,是昏君、暴君的标志之一。

    这可与当初刘知远临死前杀杜重威不同,当时刘知远自知必死,而且杜重威乃是降臣,心怀不诡,投降刘知远不过是权宜之计。所以,就算刘知远杀了他,其造成的影响并不太大,随着刘知远的驾崩,这件事的影响也就逐渐消散。

    而刘承祐擅杀史弘肇和杨邠、王章三位大臣则不同,这三人都是顾命大臣,受先帝刘知远的临终嘱托,辅佐刘承祐。

    史弘肇和杨邠虽然飞扬跋扈,但终究是忠于大汉,并无反心,对刘承祐虽然不敬,但那也是武将本色,当今世上的武将有几个不是如此?这两人就算有罪,也罪不及死。

    王章更不必说了,他是文臣,虽然跟史弘肇走得近一些,但并没有犯什么错,更是无辜。

    刘承祐不教而诛,以暗杀的手段在大殿门口诛杀了三名顾命大臣,已经犯下了帝王的大忌。

    华夏传承,非常讲究先教而后诛,即使大臣有罪,也应该交由三司会审(注1),确定其罪当诛,将其罪行公布天下后才可以问斩,这样才算是名正言顺。并非是皇帝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想杀谁便杀谁。若是任由皇帝乾纲独断、肆意妄为,对触怒他的大臣任意诛杀,那还要三省六部做什么?还要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做什么?

    作为大臣,如果连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保证,全在帝王的喜怒之间,那天下还有几人会去做忠臣、诤臣?不如直接讨好皇帝,说些皇帝爱听的话,做皇帝喜欢的事,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岂不更好?

    毕竟在这世上,有谁真的不怕死?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当面指责皇帝错误的人又能有几个?古往今来,翻遍史书,也才不过区区那么些个人。要不然,魏征又怎么能因为面叱大唐太宗皇帝之过而扬名青史?

    这是对皇权的限制,也是对华夏传承的保护。

    皇帝纵使是贵为九五之尊,代表上天统治万民,但也不能横行无忌,否则就是无道昏君。真到了皇帝可以无所顾忌、横行无忌之时,那就意味着离灭国已经不远了。

    夏桀王如此,商纣王如此,隋炀帝也是如此……

    如果时间再往后拉久一点,到了那个人人脑袋上留着一根猪尾巴的朝代,也是如此。

    在那个留发不留头的荒唐朝代,皇权的统治到了从未有过的极致,所有的大臣都成了皇帝家唯唯诺诺的家奴,汉民百姓更成了奴才的奴才,连作为人起码的尊严都难以保证。

    皇帝可以毫无忌惮,某一个民族整整数百万人可以笼起袖子玩鸟,无所事事,受人供养。整个华夏几乎退回到了奴隶社会。

    那么,当鸦片战争的炮火在华夏大地上响起时,就不能责怪百姓非但不帮助统治者的军队,反而为侵略者引路。因为那不是侵略者与华夏的战争,而是侵略者与统治者的战争,华夏只是战胜者的战利品,那场战争与百姓何干?

    那么,当倭国的屠刀举起来的时候,就不能责怪东南诸省居然宣称中立,偌大一个国家,竟然只能凭着区区几省之力在抗争,在倭国没有露出它狰狞的面容之前,实在看不出统治者比倭奴好出多少。

    那个朝代,历史可以根据需要被肆意更改,说真话会被杀头,说错一个字,也会被杀头。华夏的脊梁骨被硬生生地折断,华夏传承几乎被终结,让整个华夏都充满了自卑,后来连承载文明的文字都因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