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朋友 作者:贾平凹  >

第13部分

朋友 作者:贾平凹 -第13部分

小说: 朋友 作者:贾平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疆军区的检察长,是接到周涛的电话来迎接的,问我们将住在什么宾馆?我们还不知道公安处的安排,郭玉英说:
“喀什就那么些大,到时候我来找,话说死,明日下午两点我来接你们去军区!”到了喀什,住在一家宾馆,宋丛敏就
忙得鬼吹火。他是曾在这里工作过,给一个熟人打了电话,这个熟人竟联络了十多个熟人,于是,我和郭不又随着他不
停地接待拜会,又去拜会他人。第二天的下午两点,专等着那个郭玉英,可两点钟没有来,直过了两个小时,估计郭玉
英寻不着我们,正好是礼拜日,她去公安处了不好打听,我们又未留下她的电话,只好以后再说吧。四点二十,宋丛敏
的旧友老曾来了电话,一定要让去他家,说馕已买下了,老婆也和了面,晚上吃揪面片。我们应允了,老曾说五分钟后
他开车来接。刚过三分,门被敲响,惊奇老曾这么快的,开了门却是郭玉英。郭玉英满头大汗,说她在城里一个宾馆一
个宾馆地找,找了两个多小时的。正说着,老曾就来了,这就让我们很为难,不知该跟谁走?郭玉英说:“当然去军区,
老曾你得紧远路客吧。”老曾无可奈何,就给家里挂电活,让老婆停止做揪面片,相跟着一块去军区。
    军区在疏勒县,郭玉英的丈夫并不在家,郭玉英让我们吃着水果歇着,她去找检察长,约摸五分钟吧,一个军人抱
着一块石头进屋,将石头随手放在窗下,说他姓侯,抱歉因开会没能去城里亲自迎接。我们便知道这是侯检察长了。接
着郭玉英也进来,也是抱一块石头,径直放到卧室去。我是痴石头的,见他们夫妇都抱了石头回来,觉得有意思,便走
到窗下看那石头,不看不知道,一看就大叫起来。这石头白色,扁圆状,石上刻凿一尊菩萨的坐像。我忙问,“哪儿找
的?”老侯说:“从阿里弄的。”我说:“你也收藏石头?”他说:“给别人弄的。”老侯似乎很平静,说过了就招呼
我们去饭馆吃饭。我把石头又抱着看了又看,郭不悄悄说:“起贪婪心啦?!”我说:“我想得一块佛画像石差不多想
疯了,没想在这儿见着!”郭不笑笑,再没有说话。
    在饭桌上,自然是吃酒吃菜,我不喝酒,但大家却都喝得高兴,也没那些礼节客套,一尽儿随形适意。老侯是言语
短却极实在人,对我们能到他这里来感到高兴,说新疆这里也没什么好送的,只是英吉莎小刀闻名于世,他准备了几把。
郭不就给老侯敬酒,说,老侯,你真要送个纪念品,我知道贾老师最爱的是石头。我去过他家,屋里简直成了石头展览
馆了,你不如把刚才抱的那个石头送给他。郭不话一出口,我脸就红了,口里支吾道:“这,这……”心里却感激郭不
知我。老宋更趁热打铁,说:“平凹也早有这个意思!”老侯说:“贾老师也爱石头?那我以后给你弄,这一块我答应
了我的一个老领导的。你说那石头好吗?”我说:“好!”郭不说:“贾老师来一趟不容易,给老领导以后再弄吧,这
一块让贾老师先带上。”老侯说:“那好。这一块给贾老师!”我、老宋、郭不几乎同时站起喊了个“好啊!”给老侯
再续酒,又续酒。
    吃罢饭,去老侯家就取了石头。这石头我从疏勒抱回喀什,从喀什抱回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抱回到西安,现供奉
在书房。
    日日对这块石头顶礼膜拜时,我总想:如果当时在乌鲁木齐决定去北疆还是去南疆时不因老宋曾在喀什工作过而不
去南疆,这块佛像石就难以得到了。如果到了喀什,周涛未给郭玉英打电话,这块佛像石也难以得到了。如果那个礼拜
天郭玉英迟来两分钟,我们去了老曾家这块佛像石也难以得到了。如果去了郭玉英家,老侯先一分钟把佛像石抱回家然
后在门口迎接我们,这块佛像石也难以得到了。如果老侯抱了佛像石如郭玉英一样抱放在卧室,我们不好意思去人家卧
室,这块佛像石也难以得到了。如果老侯的老领导还在疏勒,这块佛像石也难以得到了。如果酒桌上郭不不那么说话,
我又启不开口,这块佛像石也难以得到了。这—切的一切,时间卡得那么紧,我知道这全是缘分。我为我有这个缘分而
激动得夜不能寐,我爱石,又信佛,佛像石能让我得到,这是神恩赐给我的幸运啊!
    为了更好地珍藏这块佛像石,我在喀什详细了解这佛像石的来历,在乌鲁木齐又请一些历史学家论证。回到西安再
查阅资料,得知:一、此佛像石来自西藏阿里的古格王国。古格王国始于七百年前,终于三百年前。王国城堡遗址至今
完好,有冬宫和夏宫,宫内四壁涂赤红色,壁画奇特。墙壁某处敲之空响,凿开里边尽是小欢喜佛泥塑,形象绝妙。但
为模范制作。王国传说是在一场战争中灭亡的,现随处可见残戈断剑、人的头骨、马的遗骸。山下通往山上的通道两旁,
摆着这种佛像石,是当地佛教徒敬奉或来此处祈祷神灵而择石凿刻的。
    二、阿里属西藏的后藏,从喀什坐三天三夜汽车,翻越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雪原,再行二百里方能到城堡的山下,
一般人难以成行,成行又难以安全翻越雪原。即使到了城堡,还有藏民在城堡看守,并不是想拿什么就能拿了什么。
    三、石是雪原上的白石,不是玉,却光洁无瑕,质地细腻,坚硬有油色。菩萨造型朴而不俗美而不艳,线条简约,
构图大方,刻工纯熟,内地四大佛窟的塑像和永乐宫彩绘皆不能及。更可贵的是,任何人见之,莫不感受到—种庄严又
神圣的气息,可能是当地的信徒是以极虔诚的心情来刻凿的,与别处为塑像而塑像或纯艺术的塑像雕刻不同,又在西藏
佛教圣地数百年,有了巨大的磁场信息。
    有缘得此佛石,即使在喀什,许多信佛者、收藏奇石人、学者、画家、作家皆惊叹不已,他们知道有这种佛石,谋
算了十多年未能如愿以偿的。此佛石归我后,正是我《白夜》出版的本月,对着佛石日夜冥思,我检讨我的作品里缺少
了宗教的意味,在二十世纪的今日中国,我虽然在尽我的力量去注视着,批判着,召唤着,但并未彻底超越激情,大慈
大悲的心怀还未完全。那么,佛石的到来,就不仅仅是一种石之缘和佛之缘,这一定还有别的更大的用意,我得庄严地
对待,写下文字的记录。
 
夏河的早晨
    这是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七点或者八点,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安静,使我醒来感到了一种恐慌,我想制造些
声音,但×还在睡着,不该惊扰,悄然地去淋室洗脸,水凉得淋不到脸上去,裹了毛毡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这边。想,
夏河这么个县城,真活该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圣地之一,空旷的峡谷里人的孤单的灵魂必须有一个可以交谈的神啊!
    昨晚竟然下了小雨,什么时候下的,什么时候又住的,一概不知道。玻璃上还未生出白雾,看得见那水泥街石上斑
斑驳驳的白色和黑色,如日光下飘过的云影。街店板门都还未开,但已经有稀稀落落的人走过,那是一只脚,大概是右
脚,我注意着的时候,鞋尖已走出玻璃,鞋后跟磨损得一边高一边低。
    知道是个丁字路口,但现在只是个三角处,路灯杆下蹲着一个妇女。她的衣裤鞋袜一个颜色的黑,却是白帽,身边
放着一个矮凳,矮凳上的筐里没有覆盖,是白的蒸馍。已经蹲得很久了,没有买主,她也不吆喝,甚至动也不动。
    一辆三轮车从左往右骑,往左可以下坡到河边,这三轮车就蹬得十分费劲。骑车人是拉卜楞寺的喇嘛,或者是拉卜
楞寺里的佛学院的学生,光了头,穿着红袍。昨日中午在集市上见到许多这样装束的年轻人,但都是双手藏在肩上披裹
着的红衣里。这一个双手持了车把,精赤赤的半个胳膊露出来,胳膊上没毛,也不粗壮。他的胸前始终有一团热气,白
乳色的,像一个不即不离的球。
    终于对面的杂货铺开门了,铺主蓬头垢面地往台阶上搬瓷罐,搬扫帚,搬一筐红枣,搬卫生纸,搬草绳,草绳捆上
有一个用各色玉石装饰了脸面的盘角羊头,挂在了墙上,又进屋去搬……一个长身女人,是铺主的老婆吧,头上插着一
柄红塑料梳子,领袖未扣,一边用牙刷在口里搓洗,一边扭了头看搬出的价格牌,想说什么,没有说,过去用脚揩掉了
“红糖每斤四元”的“四”字,铺主发了一会呆,结果还是进屋取了粉笔,补写下“五”,写得太细,又改写了一遍。
    从上往下走来的是三个洋人。洋人短袖短裤,肉色赤红,有醉酒的颜色,蓝眼睛四处张望。一张软不沓沓白塑料袋
儿在路沟沿上潮着,那个女洋人弯下腰看袋儿上的什么字,样子很像一匹马。三个洋人站在了杂货铺前往里看,铺主在
微笑着,拿一个依然镶着玉石的人头骨做成的碗比画,洋人摆着手。
    一个妇女匆匆从卖蒸馍人后边的胡同闪出来,转过三角,走到了洋人身后。妇女是藏民,穿一件厚墩墩袍,戴银灰
呢绒帽,身子很粗,前袍一角撩起,露出红的里子,袍的下摆压有绿布边儿,半个肩头露出来,里边是白衬衣,袍子似
乎随时要溜下去。紧跟着是她的孩子,孩子老撵不上,踩了母亲穿着的运动鞋带儿,母子节奏就不协调了。孩子看了母
亲一下,继续走,又踩了带儿,步伐又乱了,母亲咕哝着什么,弯腰系带儿,这时身子就出了玻璃,后腰处系着红腰带
结就拖拉在地上。
    没有更高的楼,屋顶有烟囱,不冒烟,烟囱过去就目光一直到城外的山上。山上长着一棵树,冠成圆状,看不出叶
子。有三块田,一块是麦田,一块是菜花田,一块土才翻了,呈铁红色。在铁红色的田边支着两个帐篷,一个帐篷大而
白,印有黑色花饰,一个帐篷小,白里透灰。到夏河来的峡谷里和拉卜楞寺过去的草地上,昨天见到这样的帐篷很多,
都是成双成对的鸳鸯状,后来进去过一家,大的帐篷是住处,小的帐篷是厨房。这么高的山梁上,撑了帐篷,是游牧民
的住家吗?还是供旅游者享用的?可那里太冷,谁去睡的?
    “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这里的人间。”
    “看人间?你是上帝呵?!”
    我回答着,自然而然地张了嘴说话,说完了,却终于听到了这个夏河的早晨的声音。我回过头来,×已经醒,是她
支着身与我制造了声音。我离开了窗口的玻璃,对×说:这里没有上帝,这里是甘南藏区,信奉的是佛教。
    1995年10月31日夜记

名角
    杨凤兰是西安南郊人,十一岁上跟李正敏学戏,翌年即排《三对面》,饰青衣香莲。凤兰个头小,家人牵着去后台
装扮,一边走,一边嚷道要吃冰糖葫芦。家人说:“你是香莲了,还贪嘴?”凤兰嘴噘脸吊。但到锣鼓声起,粉墨登场,
竟判若两人。坐则低首嘿答,立则背削肩蹇,抖起来如雨中鸡,诉起其冤,声口凄婉,自己也骨碌碌坠下泪来,一时惊
动剧坛。李正敏说:“这女子活该演戏,但小小年纪竟能体味苍凉,一生恐要困顿了。”愈发爱怜栽培,传授《三击掌
》、《徐母骂曹)、《二进宫》给她。
    渐渐长大,凤兰已是名角,拥有众多戏迷,她不喜张扬,见人羞怯,伏低伏小。剧团多有是非,无故牵扯到她,旁
人都替她蛮脸作怒了,她仍只是忍耐,静若渊默。一年夏天,回村探母,正在屋里梳头,墙外忽有枪声,有东西跌在院
中一响。出来看时,有鸟坠在捶布石下,遂矮墙头上露一人脸,背着猎枪,挤眉弄眼,示意鸟是他打中的。凤兰有些恼,
提了鸟丢出去,那人却绕过来,收住了脚,在门首呆看。凤兰耳根通红,口里喃喃,微骂掩门不理。又一年后,女大当
嫁,有人提亲,领来了一小伙见面,竟是打鸟人。小伙笑道:“我早打中的。”时凤兰二十三岁,谭兴国大其九岁,且
带有一小孩。亲戚里有反对的,但凤兰不嫌,认定有缘,遂为夫妇。
    秦腔虽是大的剧种,历来却慷慨有余,委婉不足,出西北就行之不远。李正敏毕生力戒暴躁,倡导清正,死时紧握
凤兰手,恨恨而终。凤兰见宗师长逝,哭昏在灵堂,立誓发扬敏腔艺术,此后愈发勤苦,早晚练功不辍,冬夏曲不离口。
出演了《白蛇传》、《飞虹山》、《谢瑶环》。每次演出,都在家叩拜宗师遗像,谭兴国在旁收拾行装,然后骑自行车
送至剧场。谭兴国那时在一家话剧院做美工,凡有凤兰演出,必坐于台下观看,一边听观众反映,一边作记录,回家便
为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