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陷世 >

第203部分

陷世-第203部分

小说: 陷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明白了,你们要什么?”
“我们想要一些菜。”
“你们要菜做什么?”
“我们买菜做饭吃啊。”尹懋有很多话。
“你们不是当官的吧?”
“不是。”
“不是当官的,那到村里来干什么?”
“不是当官的,就不能来村里吗?”
“哦,不是,一般来说,当官的来村里,来了看看就走了,你们还做饭吃,看来,不是一般当官的。再说,当官的来了,谁还买菜做饭啊,都是村里招待了。”老板娘说。
“你说得对。我们不是当官的,所以要自己做饭吃。你是哪里的?”
“我?我是隔壁村的,就是卸甲村的人。我的房子的地基就属于卸甲村的,这里和柏松村搭界,我的房屋那边,就是柏松村,这边,就是卸甲村。”老板娘说。
余哥挑好了菜,然后放在电子秤上一一地称了,老板娘一边说话,一边按着语音计算器,算出了钱数,去掉了零头,大家都很高兴,想不到这老板娘还真懂事,知道还利于民,这样让大家都尝点甜头,下次还来买。
她家的菜比较新鲜,看起来还比较嫩,比如说大芹菜,明显是从平原运上来的,尹懋有高血压,网上说,多吃芹菜可以降血压,他就买了,看上去,那芹菜像是才摘的,其实已经放了几天,肯定用了保鲜剂啥的,让芹菜保持新鲜。
这样的小店,里面的东西很多都是三无产品,特别是副食,德志看了一下,没有产地,没有保质期,没有厂家的名字,可能都出自一些小作坊,德志不敢买,也不敢吃,倒是对当地出产的东西,还比较感兴趣。
在这样的小副食店里,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大世界,这里很很多的东西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
在家带孩子的一般都是老人,孩子想吃什么,他们都会满足,不会让孩子失望。孩子们都渴望到这样的小店来,来了,就会有吃的,绝对不会空跑一趟。老人也不愿意常来,索性买了一大包,带回去慢慢地吃,因他们下山一次特别艰难。
结算清楚后,他们离开小店,刚走几步,发现在小店旁边有一家粮油店,中间隔了一间裁缝店,很好,这里衣食住行都包含了。说到行,在店门口停了不少的麻木车,司机站在那里,有的坐在车里,在等客人。要想消费,这里都有,不用多跑路。
粮油店很有意思,也卖猪饲料,看到这样的招牌,会让人想想自己是人还是猪。进粮油店买猪饲料,到卖猪饲料的店里买粮油,看来没什么问题,可总觉得别扭,谁让这是村里的大世界呢。没有什么,只有适应,多看几次,就不觉得碍眼了,多想想,就不觉得别扭了。
卖粮油的老板是个高个子,戴着眼镜,嘴巴突出,老板娘个子矮,小眼睛,总像在笑,眯缝着眼,严肃的时候,才露出一点眼睛珠,看得到一点眼神。
店里看起来脏兮兮的,灰蒙蒙的,看不太清楚,老板在闲的时候,竟然还有笔记本电脑,放在一堆面条中间,上面也布满了灰尘,不知道他这笔记本能用多久,看上去,就像刚从灰堆里找回来的一样。
粮油店里的货还不少,有几种油,本地菜籽油分两种,外地色拉油分两种,有好有一般的,德志更喜欢本地菜籽油,好的菜籽油,经过了加热处理,是熟油,一般的菜籽油,没有经过加热处理,是生的,吃的时候还要加热,否则会很难吃。
这些都是尹懋介绍的,当然,卖油的眼镜更愿意卖好油,油越贵,他赚的钱就越多。
考虑山里人比较实在,只要菜里带点油,就行,也有嘴刁的,油少了就不吃,觉得不好吃,有了这些类型的消费者,就有了这些产品,卖油的眼镜大概深谙此道,就明白了这些道理。
买了菜籽油,然后买了米面,大家满载而归,付钱的时候,余哥有些为难,尹懋看出来,他说:“你不要为难,我们不会让你吃亏,在白鹳村,我们不是也买了吗?你到柏松村,这个地方你吃的比在白鹳村吃得好。你还不清楚吗?”
余哥还是不高兴,他问:“我们的东西,马上就有人来吃了。”
“谁?”
“金莲啊。”
“这不是正合你的意思吗?”
“为什么?”
“你有女人陪,我们是光棍啊。”尹懋说。
“她是有主的,不是野花。”
“不一定是一个主。”尹懋说。
“为什么要这样说?”
“你很清楚,金莲不是省油的灯,才结婚不到一个月,就有了孩子。”尹懋说。
德志不说话,有权说这事的,只有尹懋了,因他和她是乡里乡亲,邻居,很清楚对方的底细,这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谁说的,还真想不起来了。
很快就到了住点,大家把东西归类,放在橱柜里,然后锁了厨房门,到了自己的房间,下午基本上是休息。没有人管,自由支配时间,这也是做社工的好处。
德志继续读书,读书是为了写作不困难,写书还没达到那种程度,只能先装备,后来再爆发,这叫厚积薄发,让自己的知识沉淀,然后运用出来,得到升华。

第二百七十九章 自由发挥

读书要动笔,这样的话,印象才深刻,否则就很难记住。记住的知识越多,越能自由发挥。知识的积累,就是记忆力的锻炼和加强,没有什么捷径。这是德志领悟到的东西。
下午的时间很好混,转眼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楼底下飘来饭菜的香味,是房东梁马江家的饭熟了。他家有一个铁炉子,常年烧木柴,炉子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烧水做饭。当然,炒菜是在厨房,炒好了后,就拿到炉子上炖着,吃饭的时候,就围着铁桌子吃。
铁桌子的桌面是铝合金的,看上去比较干净。
饭菜放在上面,可以保温,因金属传热,吃起饭来,热热乎乎的,非常舒服。
但是,德志他们没有这个桌子,即便有,也没有柴,即便有柴,也没有会用,说到底,还是没办法用,加上不是常年在这里吃住,如果常年在此,也可以考虑买一个。
现在的项目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越做越难做,人家扶贫,都往大山深处,不方便去的地方,那里的需要才大,可是,现在的项目做到了平地,想象一下,平地的人没有几个感恩的,他们还巴不得倒过来,让他们感谢平地的居民呢。
晚饭吃面条,中午吃得好,晚上就要节俭些,原因很简单,晚餐要吃少。
这个大家都没意见,可是尹懋做饭做得多。不能浪费,这就增加了肠胃的负担,因为买这些粮食和菜,大家都出了钱,觉得要想收回成本,就得拼了命去吃,吃少了,人家吃多了,就让人家占了便宜,也就不管不顾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进行海吃海喝的。这种贪食,就是贪心的表现,当时所遇到的朋辈的压力,以及怕吃亏的心态主宰了他们。结果个个都吃饱了。而且很胀。
吃了饭。没说的,还是德志洗碗,没有水。到卫生间里提。卫生间的水龙头的水很小,可能是在用水高峰期,没办法,大家都在用,就显得有点不够用,还有,水彻底解决了,就不需要德志他们来解决自来水问题了。
卫生间里有地板砖,有墙砖,还有吊顶,有洗脸盆,看起来样样都不缺,但是不够上档次,还是有一种缺憾。地板砖上有灰,长期不用的地方,多少都不干净,蜘蛛网也有,那些蜘蛛们就是靠着这张网才有吃的。
网上挂着的,是苍蝇的翅膀还有空壳,肉被蜘蛛干掉了。窗户也很脏,要想看到窗明几净,必须每天都要来打扫,没有人来打扫,是不可能干净的。
水桶接了水,叮叮咚咚的,非常考验人的耐心,不过,德志已经习惯,除了这个地方有水,不知道哪里还有,要是有水,在远处的坑里,还有一些,柏松村公路旁边,有一个水井,那里的水井,里面有水,需要一根短绳子,绑上一个水桶,就能打出水来。那水的水面上漂浮着叶子,还有一些断草根,更奇怪的是,有时候还能从水里打上来青蛙,青蛙可能早就等候在那里,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借着人的力量,出得井来,好看看外面的大世界。
接了一桶水,仿佛过去了二百年,德志将水桶提到厨房,关上卫生间的门,然后到厨房烧了一会锅,锅里有水,放进去清洁剂,但是没有抹布,抹布在尹懋那里,他把抹布当成了擦写字桌的布了。
德志没办法,只有从一条废弃的毛巾那里想办法了,他将旧毛巾撕成两半,一半做洗碗布,一半当成擦饭桌的布。
然后洗碗,洗碗用半条毛巾足够了,加上用洗洁精,洗起碗来更是方便。
第一次在柏松村洗碗还是很艰难的,希望以后会轻松些,不过,这样的清洗还是需要再次进行,要熟悉,要适应,在水少的地方,更要节约用水。不像白鹳村,宿舍在村委会,村委会在学校里,学校离河水很近,不担心没有水,不过,河水看起来清冽,实际上流经了很多地方,不敢说水很干净,干净到足可以直接饮用。
房子后面的两位老人,不吃河里的水,他们在河对岸的山坡上找到一处水源,然后用劣质水管将水引过来,放到他们家门前的胶皮水缸里,盖上盖子,水总是满的,吃水就吃那缸里的水。才去的时候,大家都不清楚,还以为吃河水,直到老人回来后,说了这个事,他们才弄明白。
白鹳村驻点的水的确很充沛,不存在缺水的情况。
余哥不满意的地方是,他在这里呆的时间不长,但要平摊生活费,被尹懋抵了回去,可他心里还是不满意。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人无法从自私里走出来,可能是需要努力克服这一点,努力学习舍己的精神吧,这个舍己需要加大力度,让更多的事情来检验个人是不是舍己。
余哥不洗碗,从来都不洗,他是工程师,自然要高一个级别,比领导稍微差一些,但是,比同事要高一些,在这个等级思想的操控下,他不洗碗也就不难理解。德志考虑最多的还是将就着和人和睦相处,尽量不闹矛盾,为了生活,为了家人,在有时间学习的同时,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不至于让家里人吃了上顿操心下一顿,当然,如果有了钱,当然好,有了钱,不用担心吃饭穿衣问题,会更加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当吃饭和穿衣问题都解决的时候,也就是想到要超越的时候,比如,此刻解决了衣食,马上想到要解决住行,住行解决了,想到了孩子的教育,这些难题会一个接一个。要想实现,恐怕要付出努力才行。
上了楼,德志看书,写字,好在梁马江家还有写字台,本来是装杂物的,现在收拾一番,成了德志的宝贝。梁马江看来从来不看书写字,写字台是给他孩子们用的,有些陈旧,实木的,不怕磨损,越磨越亮,另外,掉了漆的桌子,显出木头的本来面目,自然纹路,看起来比较赏心悦目,德志要的,就是这个自然的本来的东西,不喜欢掩饰,不喜欢伪装。
窗户外面是来往的车辆,偶尔发出较大的声音,空车是进山里拉矿石的,重车是拉着矿石出深山的,谁赚了钱,是矿石老板,最终是谁赚钱,是个别人。
当晚无话,又是睡觉,又起床,然后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来支书邀请大家去水源处看看,大家当然没意见,那个地方领导去看过,在签协议之前,德志他们也去看过,签了协议以后,还需要再去看看,因为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大家估计一下,大概需要投资多少钱。
当然,要去看水源,目标不仅仅是水源,更重要的,还是要看看水源到蓄水池的距离,计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水管。
这个工作,比较艰巨,同时,需要技术员的参与。技术员是乡镇水管站的工作人员,他们属于政府部门,听命于政府,邀请技术员来村,也需要政府的出面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领导认可这个项目,支持这个项目,愿意负责这个项目。
前期工作不做到位,恐怕就没办法进行下一步,因此,就不能掉链子,一环扣一环,才能最终达到目标,中间的环节缺失,就没办法来弥补了。
即使勉强弥补,也有断裂的痕迹,修复不到位,还容易出现断裂,这个危险还是存在的。
对于技术员,来支书并不看好,觉得技术员的技术的确不好,他们只是在混国家和政府的工资,这样的干部,简直太多了,来支书见过了不计其数的伪君子。

第二百八十章 水往哪流

来支书邀请大家一起去看水源,没有和技术员联系,尹懋不干,说没有技术员,去了没用,要看看地形,没有仪器也无法测量,仅凭目测,是无法知道位置高低,那么,水往低处流,没有了位置标高,这个水能不能来还是个问题。
在尹懋的坚持下,来支书做了让步,他和乡水利站的联系,他们说马上派人来。
大家只好坐等,在等人的同时,来支书和当地司机取得联系,就准备用车。
那些车就在三岔路口那里等候,当车开来的时候,水利技术员还没来。
司机开来的是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