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陷世 >

第54部分

陷世-第54部分

小说: 陷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莲借着在村里实施养殖项目,利用去外地买羊的机会,顺便带回两只小羊羔,说是自己买的,按批发价卖给她,她就把羊羔寄养在一户农户家。那农户面露难色,但又不好说什么,就接受了这一条件。
等到快过年了,羊也长大了,金莲把羊欢天喜地地牵回家,仅对养羊的农户说了一句“谢谢!”就算了却此事。
这件事过后不久,她转到另一个村子。没有人检举此事,但和她是同村的人,尹懋先生,却看到了这两只羊。很是奇怪,就追问下去,这金莲在一次喝酒之后,透露了这一真相。尹懋看得很准,因金莲在家不养羊,不养鸡,也不种菜,虽然她家在农村,但从不把自己当成村妇,虽然她的胳膊残疾,但是她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健康无比的。
真是缺少什么,就掩饰什么。
村里人喜欢打麻将,喊她,她准去。在领导面前,却装淑女,并特别痛恨赌博。她同村的人不想打麻将,她去叫,人家说:“我不像你啊,坐着玩就有工资。我今天不做活,就怕活不成,地里不长,吃啥喝啥?”
村里人三缺一,打牌喊她,她最积极,生怕落了后。在打牌时,忘了吃饭,主人家,抽头,每人10元,算是饭钱,吃完饭,继续战斗。平时买东西,讨价还价,恨不得把人家摊子掀翻了,为的是少出两块钱。钱出了之后,还不解恨,临走又拿了人家一双袜子或者手套啥的。人走了,摊主还恨得牙根疼。
换了村之后,她家本来有自留山,山上野生的竹子很多,即便想用点竹子,也有邻居或者尹懋家的竹山,满山遍野都是竹子,她在项目村看到人家村民的竹子,看得眼热,顺便砍了两根粗的、直的、好的,放假的时候拿回家。路上见了邻居,人家问:“你家那么多竹子,还千里迢迢地往回拿竹子,不嫌麻烦啊。”金莲说:“这竹子好。是人家送的。”
宋浪和金莲在负责一个村的时候,因为宋浪看不起这样的女人,没有共同语言。金莲就十分想念另一名同事,名叫帅治安。
这人在参加机构的招聘面试的时候,谈笑风生,上衣的口袋里挂了两支钢笔。刘小姐看了,很是满意,加上他长得高高大大的,眉目清秀,很清爽,初次见面,很讨人喜欢。
帅治安来机构之前,在深圳打工,经常参加面试,频频换公司,对于面试,夸夸其谈,简直是小儿科,不在话下。难怪齐老师和刘小姐都被这位帅哥迷惑,毫不犹豫地录用了。
金莲是哭进来的。
招聘的时候,她哭诉自己的不幸的遭遇,说从小因意外摔坏了胳膊和腿,走起路来总是不协调。加上从小家贫,没有读到什么书。只上完初中,就被迫辍学了,想读书却读不起,真是太苦了。说着说着,竟又哭个不停,仿佛只有哭才能掩饰她的谎言。
当问到春燕觉得录用他们中的谁谁谁的时候。春燕心直口快,马上说不能要金莲。因为金莲没文化,像农村妇女,加上身体有残疾,处处都会影响dashing基金会的形象,也不利于机构的健康发展。
春燕一说完,就遭到齐刘的一致反对。
刘小姐说:“我也有残疾,难道我也影响机构形象吗?”
大姨妈齐老师说:“我的身体也不好,我影响了机构的健康发展了吗啊?”
既然领导力保金莲,春燕自然无话可说了。最后,领导决定录用了金莲。金莲听说了春燕的一席话,就在心里种下了仇恨她的种子。
在决定是否录用帅治安的时候,领导问尹懋,尹懋说:“这人不能用。”
领导问:“为什么不能用?”
尹懋说:“他不适合做扶贫发展事工。”
领导说:“先试一试吧。”
因为,帅治安和金莲都差点没有录用,所以,他们俩同命相怜,逐渐有了好感。
帅治安后来真的像尹懋所说的那样,不适合做扶贫。
这时候,领导准备开赶他走,此时尹懋又反对,说:“他现在刚有了点进步,最好给他机会,再看看,先别慌着辞退他。”
这次领导听了尹懋的建议,决定延长帅治安的试用期,如果不行,再决定辞退他。
金莲和帅治安后来分在一个村。
一次,村民送来一只老母鸡,他俩都不要,推让了半天,就是不要。村民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认为他们真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好工人。谁知金莲说:“帅治安那么大块头,一只鸡恐怕吃不饱。”
村民会意,回家后立马又送来一只鸡。
这一回,他们收下两只鸡,煮了,两人,一人一只,捧着啃,这件事,后来村民无意中透露给了宋波,宋波又在笑谈中和尹懋提到,尹懋将此事反映到德志这里。接下来,全机构的人除了领导蒙在鼓里以外,都听说了,暂且称其为肯德基事件。
宋浪却从没有这口福。不是啃全鸡,就连半只鸡都见不到。
宋浪从骨子里已经把金莲当成了死人。
他不甘于和金莲这样的人当同事,所以,在江城开会的时候,宋浪从不和金莲说一句话。每逢金莲在领导面前吹牛,他就走开,也不发言,也不愿意聆听。领导已经明显看出金莲的虚伪,但是齐老师不松口,说不要金莲,作为外来人的刘小姐,也犯不着去得罪大姨妈,权且留用这么一个活宝,每月损失一些工资罢了。
在评比去香港参加亚太地区的农村发展会议时,领导不知道哪一根神经搭错了火,硬要派金莲去。
宋浪更是对领导的决策表示失望,以至后来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宋浪的命运因着金莲这位女人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宋浪认为,领导有眼无珠,经看不清这位邪恶的女人,机构有德有才的人一抓一大把,偏偏用一个满嘴谎言和虚伪到极点的女人。明明来自农村却不认为自己是村妇,明明身心不健康却装作很阳光,明明处处阴谋害死人却猫哭耗子假装慈悲。无论从哪一点,她都不符合去香港参加国际会议的条件,领导偏偏信赖这个人,并且给了她极大的荣誉。
宋浪约了德志在大原火车站见面。德志快到车站时,给宋浪发了短信,宋浪回复说,已经在出站口了。
德志出了火车站,见到了宋浪,他很高兴,如果说那一年关于去香港开会的事,两人都没有份儿,那么,这一次被派到大原阳曲来,算是一种弥补。
说明领导在一些事情上,比较注意影响。
此时的大原,比较寒冷。德志联系了大原阳曲养猪中心的杨志勇,他是这个项目的内地负责人。
杨志勇在电话里说要坐几路车,到哪里下车,他派面包车去车站接。
好在德志自小在城市长大,很懂交通,到了陌生的地方,就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挺方便的。宋浪也不傻,他原来开过班车,对交通很熟悉。
就这样,两人坐上了车,到了杨志勇说的站台下车。
下了车,才看到在一些角落里,有一些积雪还没融化。难怪这里冷呢。德志从归州来,那里好像还是深秋的天气,叶子还没完全变黄,也没有飘落,这里却是初冬的天气了。
好在德志穿了羽绒服,比较暖和。
大原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宽广的平原,这里应该算是黄土丰厚的地方,到处都是厚重的泥土,有些窑洞还清晰可见,只不过有些败落,显得很久都没有人居住的样子。说不定这里的人早已告别了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也说不定。
杨志勇派的车停在他俩面前,用有力的sx话问:“是不是从hb来的?”
德志看看宋浪,他好像没听到,不理人家,德志连忙说:“是的,是从hb来的,到阳曲养猪中心。”
那司机又问:“是杨志勇派我来接你们的,请上车吧。”
德志明白了,这司机说的没错,他向宋浪示意,宋浪上了车,德志也紧随其后。
车大概行驶了半小时,就到了养猪中心。
杨志勇迎接出来,给了面包车司机了车费,多少钱德志没看清楚。
杨志勇说:“欢迎欢迎,hb来的朋友!我是这中心的负责人,我们的投资方在大原开会,他们本来想亲自来迎接的,实在没空,就委托我来迎接。请你们跟我来。”
他带着德志和宋浪,到了室内,里面很暖和,真的不错。
原来里面有暖气,真的像春天般的温暖。在房间里摆着花盆,一些花正在开放,红色花朵很醒目,给寂寥的冬天添了许多生机,给人许多暖意。因那红花红得如燃烧的火,花名,德志确实不太清楚。
男生寝室在最里面,德志和宋浪放下行李。
考虑到自己年轻,德志选择住在上铺。没想到,杨志勇也是这么安排的,毕竟,还有其他学养猪的学员,其中有些年纪比德志大,住在上铺起居确实不太方便。
床上的铺盖确实不太厚,薄薄的被褥,怎么能抵御北方这么冷的天气呢?
杨志勇看出大家的疑虑,说:“不用担心,暖气一天24小时都会开放,不会冻着大家的。”
德志和宋浪这才放了心。
宋浪经过了这一路的奔波,确实很累,倒头就睡。德志见此情形,悄悄地离开了宿舍。到外面到处看看。
正在此时,外面嘎的一声,一辆墨绿色的大商务面包车停在门前,从车上下来三位老外。

第七十八章 养猪培训

三位老外说着英语,不知在交流着什么。
见了德志,向德志打了招呼,原来他们会说中文,杨志勇连忙向他们介绍德志。德志在高中的时候,学过英语。且水平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的英语作文,曾被当做范文,被英语老师后来成为校长的人工工整整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学习。英语老师哪里知道,这位英文作文家,在数理化方面却一无是处,甚至都想辍学不读了。在家人的力劝下,才勉强将高中三年读完。
如果现在有了提前招生、自主招生,德志没准儿就被清华或北大录取了。
但是,命运就是不同,不是那么地顺利。总要经历一些风雨,未必能见彩虹。德志没能考上大学,偶尔有些遗憾,但他马上恢复正常,仿佛高考对他来说,只是很好玩的闹剧。他不想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总体上能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足够的把握,所有的坎坷和波折都是人生的财富,不会因着困难而退缩不前的。
德志的英文底子雄厚,对老外的对话,偶尔听得懂一些,这要归功于经常听英语的广播,还有壮着胆子跟到项目点参观对话。开始的时候不敢讲,在领导的支持下,才说出一些学过的书面语和句子,结果大呼上当,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十分巨大,总是闹笑话,好在这些老外都是有信仰的人,会原谅不太会说他们母语的中国人,而且,他们还很佩服姚德志,竟然会讲他们的母语,并且会说中国话,真是难得。
老外说中国话,是很困难的,但是颠倒过来,不一定难。
刚才到养猪中心的三位老外,有两位是美国人,另一位是荷兰人。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来到中国,就是做扶贫,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养猪中心是下属机构,总部在美国,三溪的分部在大原,叫永清基金会。创办人是美国人,是抗日战争前夕来中国传道的基督徒的孙子。那名传道士在黄河之滨的一个小县城里,开诊所、办学校,做好事。可惜在日军飞机的一次轰炸中丧命。好在上帝爱护他的家人,提前几天,他雇了毛驴,将三个孩子连同夫人,一起送到了天京卫,然后从那里回到美国。
时隔多年,传道士的孙子,继承他的遗志,创办了永清基金会,又回到了他爷爷来过的地方,继续组织一些医生和爱心人士来黄土地上做好事。
今天这三位老外中,没有这老板,听说已经回国了。
三人中有两人都是美籍华人,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曾是大公司里的人事主管。他们都凭着爱心,离开美国,离开舒适的家和富饶的农场,来到三溪,为这里的村民服务,培训医生,帮农户发展养殖,还有办流动图书室,送书籍下乡等等公益活动。
德志看到他们打完招呼就去忙了。
来参加培训的人陆陆续续地进入中心,来自不同地方的学员,有男有女,大部分都有基督教的背景。分在各自的宿舍,平静的中心变得格外热闹起来了。
德志看看宋浪已经起床,外面冰冷刺骨,越到晚上,越是寒冷。宋浪见到这些人,根本不怎么理睬,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人确实一眼看上去都是些老老实实的庄稼人。宋浪清高,因为他有才。加上他看上去有病,所以,常在痛苦当中,根本没人能察觉。反正他是不爱张扬的人。
晚饭很丰盛,主要是三溪的面条,确实很好吃。他们说,三溪水硬,要用醋来中和,所以,三溪的醋是天下一绝。德志初来乍到,根本不知道三溪的醋为什么出名,只是觉得它格外酸一些罢了。
一位胡子拉碴的人,从外面进来,杨志勇说:“王师傅,快来休息休息一下,喝点水吧。”大家都很惊奇,这么一个普通的人,走在街上,就不容易找到的人,竟然被杨主任尊敬得不得了。
杨志勇说:“这位王师傅是烧锅炉的,要不是他,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