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166部分

中国道教-第166部分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鹕瘢蝗趾仙牌⒕盘臁>盘熘河舻ノ蘖刻臁⑸仙响莆蘖渴偬臁㈣蠹嘈胙犹臁⒓湃欢凳跆臁⒉弈崦懿唤纠痔欤丛ι臁⒘榛蟾ㄌ臁⒏咝榍迕魈臁⑽尴胛藿嵛薨臁E其后虽有人加以引用并希图将其和三十六天说相糅合,终因得不到后人的阐发而中断了。
注:
①《庄子集释》第1册28页,中华书局,1961年
②③⑤⑥⑦⑧⑨ABACAEAFAGAHAIAJAKLBLCLE《道藏》第2册189~190页,198页,226页,214页,216页,216页,217页,234页,210~211页,213~217页,231页,233页,234页,216页,第24册787页,795~796页,787页,795~796页,第5册843~84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以三界划分三十二天,或许不始于严东,但现存资料中可明确断代者,以严东为最早。
AD《魏书》第8册3052页,中华书局,1974年
LD敦煌卷子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云:〃《九天生神章》,一卷,已出。〃《广弘明集》卷九甄鸾《笑道论·太上尊贵十六》云:〃今据《九天生神章》,太上住在玄都宫也。〃可见该经亦出于南朝宋前。

三清天 
三清天又称三清境。是道教所称最高神(三清)所居之最高天界。即元始天尊所居之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所居之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所居之大赤天太清境。其理论基础是《老子》的道论和汉代的元气说。《老子》第一章称: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言毒》篇曰: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②道教初创时,即以上述思想阐发自己的宇宙观和修道论。如《太平经》在论述天地万物的起源时,曰:〃夫物始于元气。〃③〃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按上下文义,本句'一'与天字当互换引者注);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④在论述人的生命本原时,亦据此一分为三的思想模式,将其分为精、气、神三者,曰:〃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⑤〃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⑥道教在塑造最高神及其居处时,亦运用上述思想模式,将其分为三尊而分居三个最高天界。
据诸书所记,〃三清天〃之说经过两晋南北朝至唐代始最后形成。晋代成书的《九天生神章经》提出了此说的最初构想。略谓天地万物,皆本于三元、三气,由此化生出三尊神:
〃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
〃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是赤混太无之气……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即洞神之尊神,……是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此三号,虽年殊号异,本同一也,分为玄、元、始三气而治三宝,皆三气之尊神〃。⑦此处对玄、元、始三气及三清境的表述尚不十分明确。南北朝以后,许多道士继续对此问题加以阐发。大约成书于南北朝的《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曰:〃宁君告黄帝曰:窈寂法身而生空洞,空洞之内而生太源,太源之化,三气生焉,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元始气,三境玄根,上应三境而立三尊。〃⑧〃于龙汉劫时,应为天宝大洞圣君,上生玉清十二圣天;……
赤明劫时,应为洞玄灵宝真君,次生上清十二真天;……上皇劫时,应为神宝洞神仙君,次生太清十二仙天〃。⑨隋代成书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曰:〃《九天生神章》云:'天地万物,自非三元所育、九气所导莫能生也'。……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气;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紫虚之气;三曰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气。〃AB唐代成书的《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对上述思想作了概括:〃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大洞迹别,出为化主,治在三清境。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青始;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其气白元;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气黄玄。
故《九天生神章经》云:'此三号年殊号异,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AC此书卷下再对〃三清境〃、〃三天〃作出解释:〃三清境,从下第一大赤天,第二禹余天,第三清微天。……三天,一曰始气,化为清微天,二曰玄气,化为禹余天,三曰元气,化为大赤天。〃AD大约活动于唐高宗和则天朝的孟安排,在所作《道教义枢》中,对上述思想作了更为明确系统的阐释:〃《太真科》云:三天最上号曰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三气,合为九气以成九天,九天名号具在洞真经中。九天各生三天,三九二十七天,就本九天,合三十六天,名号出《外国放品经》下。〃AE由上可见,〃三清天〃说与〃三十六天〃说大体上皆于唐初基本形成。其主要内涵有三:第一,三清天由原始态的玄、元、始三气所化生。即玄气化为大赤天太清境,元气化为禹余天上清境,始气化为清微天玉清境。《九天生神章经》等称此三气为三元,即认为它们是天地万物之源头,故云:〃天地万化,自非三元所育、九气所导莫能生也。〃AF《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和《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则称此三气源于〃妙一〃,由妙一分化而来;但既给它们以玄元始之名,无疑仍然认为它们是元气〃妙一〃初分时的形态,仍具初始性质。
因此,无论哪种说法都在于说明三清天是天地之原始,万化之根本。第二,三清天位于天界之最高处。据《九天生神章经》的〃三元〃思想,无疑已赋予三清天以无先、无上的意义,自然居于天界最高处。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和《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所阐述的三十六天说,则称三清天之上弥盖大罗天;但他们又称三清天为〃无上三天,皆是证果极地〃。AG〃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行教。〃AH似又将大罗天与三清天视为一体,皆为三清尊神所统的最高天界。
第三,三清天为道教最高神(三清)所居之地。即天宝君居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君居禹余天上清境,神宝君居大赤天太清境(此三清尊神,后改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诸天仙圣皆需至此请求教化,故为神仙世界的最高层次。
注:
①⑦⑧⑨ABACADAEAFAGAH《道德》第11册474、478页,第5册843页,第33册732页,731页,第24册736页,782页,796页,829页,第5册843页,第24册796页,78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论衡注释》第2册607页,第3册1295页,中华书局,1979年
③④⑤⑥《太平经合校》第254页,305页,728页,96页,中华书局,1966年

昆仑山 
昆仑山又名昆仑丘,昆仑墟,是中国古神话中的神山,道教奉为神仙所居的仙山。
昆仑山的神话起源很古。在先秦许多文献中,皆曾留下记载。《穆天子传》卷二有〃戊午,……天子(指周穆王引者注)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癸亥,天子具蠲齐牲全,以禋P昆仑之丘〃等记载。①《竹书纪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②战国大诗人屈原,在所著《楚辞》中,又多处引进昆仑山神话,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其《离骚》有〃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县圃〃;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③之句。《九歌·河伯》云:〃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④《天问》云:〃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⑤《九章·涉江》云:〃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⑥《山海经》之《西次三经》《大荒西经》《海内西经》等,更对昆仑山的位置、形貌、景物等作了详细的描绘。
至汉代,《史记》《尔雅》皆曾记述昆仑。《淮南子》及《河图》等谶纬书对昆仑山的描绘更多。可以说,昆仑山神话至秦汉时已经流传很广了。其后,魏晋南北朝所出之《博物志》《拾遗记》《神异经》《十洲记》,以及道书《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洞真太霄隐书》等,又对之再加增饰,使昆仑山神话更加瑰丽多姿。
据诸书所记,昆仑山之状貌大体如下:
(一)位置。据较多文献记载,昆仑山在中国之西方。如《竹书纪年》谓:〃周穆王西征昆仑丘。〃《山海经》之《西次三经》谓:〃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⑦《大荒西经》谓:〃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⑧《海内西经》谓:〃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⑨但《海内南经》《海外北经》等又称昆仑山在东南方、西北方。其后,汉魏两晋南北朝所出之书,说法更为纷歧。《河图括地象》云:〃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千里,名曰神州。〃又云:〃昆仑者,地之中也。〃AB《十洲记》云:〃昆仑号曰昆陵,在西海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咸阳去此四十六万里。〃AC郦道元《水经注》卷一云:〃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AD于是古人在注《山海经》时,提示昆仑山有多处的说法。晋郭璞谓,除海内昆仑外〃海外复有昆仑山〃。清郝懿行更称:
〃荒外之山,以昆仑名者盖多焉。〃AE清人毕沅也称:昆仑实非一地,〃高山皆得名之。〃AF实际上,诸书所记之昆仑山,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并非地理上某山之真实记录,是无法确定其地理位置的。这一点,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已有卓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云:〃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AG篇末又云:〃《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AH因此,根据传闻或神话描写的昆仑山,似非实指地理上之某山,而是超世间的仙山、乐土。
(二)形貌。《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又云〃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西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AI《大荒西经》云:〃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AJ《淮南子·地形训》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又曰:〃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弱水出自穷石,……洋水出其西北陬,……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AK《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LB又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LC以及〃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
其泉东南入中国,名曰河水。其山中应于天,最中,八十城布绕之〃。LD等等。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云:〃昆仑之墟,……
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