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169部分

中国道教-第169部分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
以上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李思聪《洞渊集》所说,顺序及具体名称均多与此异。兹录北宋道士李思聪所编《洞渊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备考:地肺山、盖竹山、青远山、安山、石磕山、东仙源、青屿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顶后、君山、桂源、灵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马岭山、鹅羊山、真墟、清玉坛、光天坛、洞宫、陶山、洞灵源、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白水源、逍遥山、阁皂山、始丰山、金精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罗山、彰县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马迹山、地德山、蓝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张公洞、鱼湖洞、中条山、地灵墟、绵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灵山、北邙山、武当山、女儿山、少室山、庐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犊山。
附记本文所列古地名皆引自较早的有关道书。为方便读者,作者又根据道书记载分别括注相应的今地名。但我国历史悠久,古今行政区域的划分屡有变易;加以幅员辽阔,异地同名或同地异名及一地数名者,亦不在少数;且道书几经流传,或由于编校的不慎,誊抄的疏忽,所载古地名也多不一,致使括注的今地名难以完全准确无误,请读者注意并不吝赐教。
注: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ABACADAEAF《道藏》第25册11页,第20册553页,第25册11页,11页,第22册198页,第11册55页,第22册199页,199页,第11册55页,第20册555页,第22册201页,第25册10页,第9册86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⑤《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85页,中华书局,1985年

泰山 
泰山古称岱山,亦称岱宗。为中国五岳之东岳。地处山东中部,津浦铁路东侧,绵亘于济南市与泰安、历城、长清三县之间。总面积四百二十余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县城北,海拔一千五百三十多米。高度次于华山和恒山,居五岳第三位。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认为它在五岳中地位特别重要,推尊为〃五岳之长〃。《风俗通义》曰:〃东方泰山。《诗》云:'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①明成化兖州《重修东岳庙记》曰:〃五岳众山之宗,泰山又诸岳之宗也。〃②故古代帝王多在即位之初,或太平之岁,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以祈福祥。
道教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士理想的修行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六朝所出之《茅君传》称:〃仙家凡三十六洞天,泰山周回三十余里,名三官空洞之天。〃③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二东岳太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④因此泰山成为道教名山,由来已久。但道教何时进入泰山,已难确考。明查志隆《岱史》卷八《遗迹纪·列仙遗迹》所列西汉及其前之仙人,如泰山老父、稷丘君、安期生、崔文子等,虽见之于神仙传记,但因所记〃事迹〃,皆在道教产生之前,姑且不论。其中所记晋道士张忠事,则见于史传。《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称:〃张忠,字巨和,中山人也。永嘉(307~312)之乱,隐于泰山。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引之法。……不修经典,劝教但以至道虚无为宗。其居依崇岩幽谷,凿地为窟室。弟子亦以窟居,去忠六十余步,五日一朝。……立道坛于窟上,每旦朝拜之。〃⑤后苻坚遣使征至长安,欲留为官,辞还归山,行至华山而逝,谥〃安道先生〃。这是目前所知居泰山最早的道士。
泰山何时始建宫观,也难稽考。据现有资料,泰山庙宇以岱岳庙肇建最早。《重修东岳庙记》曰:〃古之祠祭岳神,设以坛土遗,自魏始立以庙。〃⑥此〃魏〃盖指北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有该庙的早期情况,其卷二十四引《从征记》云:
〃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广八尺。树前有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尝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⑦当时住庙者是否为道士,此处没有记载。《重修东岳庙记》云:唐因魏之归,〃各立一庙于其岳之麓〃。⑧此即泰安城北之下庙和泰山东南麓之中庙。中庙后称老君堂,成为唐代皇帝醮祀泰山神之处所。该处现存唐碑二块(合束为一,称鸳鸯碑),记载其事。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岱岳观造像记》云:〃泰山之东南麓王母池有唐岱岳观,今存小殿三楹,土人称为老君堂。其前有碑二,高八尺许,上施石盖,合而束之。其字每面作四五层,每层文一首或二首,皆唐时建醮造像之记。〃⑨所记唐代六帝一后派遣道士建醮造像事十七则,最早一则为唐高宗显庆六年(661)所记,文曰:〃显庆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AB王昶《金石萃编》卷五十三收载此文,按曰:〃郭行真称东岳先生者,道士而主东岳也,未有赐号,但谓之先生。〃AC即是说,郭行真是唐显庆(656~660)年间主持东岳观的道士,且有弟子多人,证明至迟在唐高宗时,东岳观(岱岳庙)已成为道教宫观。
除东岳观外,泰山还有很多道教宫观。明查志隆《岱史》卷九《灵宇记》、清聂钦《泰山道里记》等,曾胪列泰山宫观二十余所,清乾隆《泰安县志》卷三,又对它们的位置作了简要记述:〃泰山在府城北五里,亦曰岱宗,一曰东岳。
……其前一坊曰岱宗,凡登岱者自此始。坊之东为酆都庙,西为升元观,又西为青帝观。坊之北为三皇庙,其北为玉皇阁,又北为金龙四大王庙。庙之东为后土殿,又东为老君堂,又东为瑶池,其旁有古洞,又东为眼光殿。庙之北为关帝庙。……
涧北为三阳庵。红门北为万仙楼,其北一山曰龙泉,旁有斗母观。……迤东为凤凰山,其阳有白云洞,洞之北为今上驻跸行宫。又迤东为碧霞元君庙。其旁有玉女池,一名圣水池。
又迤东折而上为东岳庙。……〃AD正如《岱史》所谓:〃佛老之宫,群灵之府,倚岩缘谷,比比而是。〃AE以上宫观,除东岳庙建造最早外,大都建于唐宋,少数建于元明。据《岱史》《泰山小史》等载,建于唐宋者,有:
青帝观、王母池(古称群玉庵)、升元观、天书观(即乾元观)、斗母宫(古称龙泉观)、碧霞元君祠、玉帝观、会真宫等,建于元明者,有:长春观、三阳观、酆都庙、万仙楼、灵应宫等。
历代住山道士缺少记载,唯元代之全真道士訾守慎、张志纯略有记述。女道士訾守慎,李志源(马钰之徒)之弟子。
癸未(1223)秋,闻邱处机西觐回,迎而师礼之,遂置观住于燕。丙申(1236)受命去泰山,与赵守渊等营建长春观,历二十余年,至丁巳(1257)落成。〃张志纯,号天倪子,泰安埠上保人。六岁能诵五经,十二岁入玄门,居会真宫数载,道行起群辈。初名志伟,元主改今名,赐号崇真保德大师,授紫服。重建岱岳、升玄二观及上岳庙。〃AF徐世隆《岳阳重修乾元观记》载其重修升玄观事,该碑立石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重建时间当在此年前。AG张志纯又曾重修嵩里山神祠,亦有徐世隆所作《重修东岳嵩里山神祠记》载其事,该碑立石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修年亦在至元间。
至明清,除东岳庙、碧霞元君祠屡经修葺外,其余宫观多年失修,渐次废圮。明万历间成书的《岱史》卷九《灵宇记》叙曰:泰山宫观〃大都肇构于隋唐宋元间,今其存者不及十半,然亦倾颓甚矣。唯岳巅诸宫观,当世严奉不废。乃绝无翼室以居黄冠,黄冠固甚贫,率散处麓下觅食。则神明香火之谓何,即居守安所借也。〃AH今仅存东岳庙、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碧霞元君祠、玉皇殿等处。
注:
①⑦⑧《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2册409页,第573册380页,第683册748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⑥⑧ABACAF《道家金石略》1262页,126页,126页,56页,58页,536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③④AEAGAH《道藏》第35册682页,第22册199页,第35册724页,723页,72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⑤《晋书》第8册2451~2452页,中华书局,1974年
AD清乾隆《泰安县志》卷三

衡山 
衡山在湖南中部衡山县。为中国五岳之南岳。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上引《湘中记》云:〃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轸宿,铨德钧物,应度玑衡,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故曰南岳。〃
又引《述异记》云:〃南岳者盘古之左臂,至汉武南巡,以南岳辽远,乃徙其祭于庐江。〃①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六云:〃汉武以潜之天柱山为南岳,北周以慈利之天门山为南岳,至唐贞观中,始定祀衡山于衡州。〃②衡山山势雄伟,盘纡数百里,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高。祝融峰海拔1290米,为诸峰之冠。
道教以衡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是道士修行理想之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云:〃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③道教从西晋起,即进入衡山,在两晋南北朝时已有相当的发展。唐末李冲昭《南岳小录》所记〃前代九真人〃,即此时期在南岳修道的九位著名道士。其文曰:〃陈真人兴明,居元阳宫,晋武帝太(泰)始元年(265)三月一日上升。胡浮先生姓施名存,居洞门观,西峰构虚阁,晋惠帝永康九年(永康仅一年,似为元康九年之误引者注)四月上升。尹真人道全,居岳观溪,晋怀帝元嘉(怀帝无元嘉,当为永嘉引者注)元年(307)正月九日上升。徐真人灵期,居上清宫,宋元徽二年(474)九月九日上升。陈真人惠度,居古玉清宫,齐武帝永明二年(484)五月十三日上升。张真人昙要,居招仙观,齐延兴元年(494)七月三日上升。张真人始轸,居九仙宫,梁天监三年(504)七月十三日上升。王真人灵舆,居中宫,梁天监十一年(512)七月十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