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171部分

中国道教-第171部分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醯笕纯冢笾邢榉校孀陟牒笸粱梗湘湎拢秃耪昊尴壬B五代宋初居华山最著名的道士为陈抟。据《宋史·隐逸传》载,陈抟于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先入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AC从该传所云后周世宗以〃显德三年(956)命华州送至阙下〃来看,至迟于此年已移居华山。而从该传称太平兴国九年(984)复来朝,对宰相宋琪等说〃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之语推断,其移居华山,似在后晋开运元年(944)之前。至端拱二年(989)逝世,居华山近五十年。陈抟弟子张无梦、刘海蟾也久居华山。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引《高道传》称,张无梦〃好清虚,穷老、易。入华山与刘海蟾、种放结方外交,事陈希夷先生。
无梦多得微旨。久之,入天台山。〃AD《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云:刘操,字昭远,得道后,改名玄英,字宗成,号海蟾子。仕燕为相,遇钟离权点化后,易服从道,〃陶真于泰华之前,遁迹于终南之下〃。〃一云为燕相,一旦遽悟,弃官学道,后遇吕洞宾得金丹之秘旨,自此往来终南泰华间,复结张无梦、种放,访陈希夷先生为方外友。〃AE《宋史·隐逸传》又记道士丁少微,〃亳州真源人。……尝隐华山潼谷,密迩陈抟所居,与陈抟齐名。〃AF唐宋时期,华山增建了一批宫观:王母观,原在大罗峰下,古有庙,唐贞观(627~649)中修建于华山之下。素灵宫,不明始创年,贞观中,马周曾为该宫仙官。仙宫观,金仙公主飞升后,奉敕建。太平兴国观,原在关谷内,北宋绍兴(1131~1162)中,道士焦虚请额,修建于华山之下。休粮院,不知始创何年,太平兴国(976~983)间,住此观之休粮道者赴阙,帝赐经一藏。玉泉院,相传宋皇祐(1049~1053)中为陈抟建。西岳真君庙,崇宁(1102~1106)间改为崇真万寿观,绍兴间改报恩广孝观。鹿圈观,原在竹谷岭西,大观(1107~1110)中请额,建于华山下。拱极观,宣和(1119~1125)间建。AG紫微观,有祥符碑。AH至金元,华山道教仍很兴盛。有大批全真道士来此修炼。
刘道宁,云中白登人。初师浑源隐士刘柴头,居华山上方白云宫,后师邱处机,加号真常。元太宗和乃马真后朝,奉命主云台观,并加修葺。AI毛养素,字寿之,号纯素子。金贞祐(1213~1216)初,师田无碍(马钰之徒),得丹书秘诀。清修二十年,与门人常志久修葺洛阳朝元、栖霞二宫及华阴清华观。元太宗十三年(1241),尹志平命为栖霞提点兼领披云都宝藏八卦局。海迷失后二年(1250)退居清华观。未几,复领朝元、栖霞宫事,宪宗九年(1259)卒。AJ贺志真,字元希,德顺人。初师吕通明(邱处机之徒),又复学于綦志远。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6)来华山,于玉泉院西凿岩以居,号全真观。再于太华之巅凿朝元洞。既而还长安之栖真庵,大德三年(1299)卒。AK史志经,字天纬,金兴定五年(1221)礼恒岳刘真常为师,元光二年(1223)与刘真常同礼邱处机。元太宗八年(1236),尹志平遣门人葺云台观,请其作住持,至十三年始就任。在此期间,博采诸记,作《华山志》十四卷。LB褚志通,字伯达,早年受学于刘真常,居无定所。后真常主华阴云台观,始从之居。真常逝后,留弟子居云台,自徙上方白云宫。后得赐真人号。LC王处一(非七真中之王处一
引者注),字子渊,号莲峰逸士。隐于云光洞。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据旧藏《华山记》等编《华山志》一卷(即本文多次引用之《西岳华山志》)。元仁宗诏赴阙,奏对称旨,不久,复返华山,延祐五年(1318)卒。LD金元时,除对已有道观西岳庙、云台观等进行修葺外,又新建有一批宫观:希夷先生祠,金贞祐四年(1216)冬,北兵至潼关,华山云台观被毁,希夷先生(陈抟)像不存。正大三年(1226),道士某建此祠以祀陈抟。LE清华观,原为马钰弟子田无碍修行处,初名南庵,金季毁于兵。其弟子毛养素经十二年重建,定名清华。LF真常观,元中统(1260~1263)间建。LG全真观,即朝元洞,原为贺志真修行处,志真始建,其徒姚道常完成于皇庆元年(1312)。LH至明清,仍有一批道士先后居此山修道。高蓬头,山阴人。明万历诸生,弃而为道士,改名演元,自号还虚子。先隐河南灵宝元真庵,后徙居华山谷中。萧太后召入讲秘义,并得神宗优礼。留数年还山,太后赐道藏,敕于上方建楼贮之。
程化乐,富平人。久应童子试不售,弃而入华山,华渭人士奉之如陈抟,著作甚富。据称言未来事多奇验。刘虚中,字长倩,号翠峰,麟游人。喜读老子书,弃家居华山王刁洞。蒲州进士陈凝延讲《道德经》于河海祠,为儒林所重。祝仙翁,失名,明宗室,清太平天国革命后,来华山为道士,居二十余年,八十余岁卒。李仙翁,失名,榆林人。止岳庙之东庑十余年,康熙二年(1663)卒。LI马真一,不明里籍,居华山王刁洞。不事斋醮,亦不炼丹,唯以清静全真为教,答问吉凶。LJ范养民,号湖滨,襄阳人。明崇祯朝太监,明亡,以黄冠居华山西峰莲花坪,结茅峰顶,曰复庵,顾炎武为之记。后延任全真观主,有著作,多散佚不传。LK明清时,华山宫观大部年久失修,渐至废圮。现仅存数所:西岳庙,经历朝修葺,至今建筑仍很宏伟。玉泉院,在华山北麓,传为陈抟所造,清乾隆时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数次整修。镇岳宫,即古上方白云宫,依峭壁构筑而成,现存建筑为清末民国初年重修者。东道院,原名九天宫。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修。华山由于奇峰峭壁,险径危石,道观依山而建,规模不大,但独具风彩。
近十年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山下的西岳庙、玉泉院、山上的东道院、群仙观、王母宫、镇岳宫、玉女祠、翠云宫等均已修复,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并有扩建,现由华山道教协会统一管理。
注:
①《丛书集成初编》第238册154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④⑤⑥⑦⑧ABADAEAGAIAJLBLC《道藏》第5册745~752页,266~267页,第11册39~40页,第5册749页,第22册602页,第5册751页,750页,第13册255页,第5册382页,751~752页,第19册722~723页,777~779页,788~789页,787~78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③《魏书》第8册3049~3050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⑨AHLDLGLILK清李榕《华岳志》卷二,卷一,卷二,卷一,卷二,卷二,清光绪九年刻本
ACAF《宋史》第38册13420页,第39册13512页,中华书局,1977年
AKLELFLH《道家金石略》第769~770页,1072页,687页,76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LJ《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荔庄藏板刊本

恒山 
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中国五岳之北岳。自汉至明,皆祀北岳于此。汉、宋时,因避文帝和真宗讳,曾改名常山。唐、宋又名大茂山,神尖山。明弘治六年(1493),改以山西浑源县之玄岳(即浑源县东南之玄武峰)为北岳,但秩祀仍在曲阳。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始改祀于浑源。①道教视恒山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区,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总玄洞天。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五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总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真人郑子真治之。〃②现存恒山道教资料很少,难以详述。相传茅山派祖师茅盈〃年十八,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仰希标玄,与世永违〃。③唐道士张果曾隐于恒山。《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云:〃张果者,不知何许人也。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时人传其有长年秘术,自云年数百岁矣。尝著《阴符经玄解》,尽其玄理。则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后人复见之,往来恒州山中。开元二十一年(733),恒州刺史韦济以状奏闻,又遣中书舍人徐峤赍玺书以邀迎之,果乃随峤至东都。……后恳辞归山,……(赐)银青光禄大夫,号曰通玄先生。……
乃入恒山,不知所之。〃④金元时,有更多道士住恒山。陈志益,号重显子,单州琴台人。金大定(1161~1189)间,由马钰之徒灵真子李大乘引度为道士。后又师邱处机。曾住持葛公山清虚宫,后来恒山,于大定九年(1169)建渊静观以居。大定十二年卒,年八十一。⑤此外,见于金元碑刻者,又有任恒山各宫观之提点道士多人,如杜志寥在蒙古宪宗时任真君观(庙)提点,于宪宗二年(1252)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间重建真君观。⑥孙道微、赵道祥、彭正忠在元英宗(1321~1323)、泰定帝(1324~1328)间任北岳庙住持、提点,代皇帝建醮祭祷北岳。⑦曲阳恒山旧时建有一批宫观。最早者为北岳观(或称庙)。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二十一云:恒山〃巅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岳庙创自元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宣武帝景明元年(500)灾,唐武德(618~626)间复建,唐末圮,金复建,天会、大定(1123~1189)间重修,金末毁于兵,元复建,元末毁,明洪武(1368~1398)中……复建,成(化)弘(治)(1465~1505)间……重修,弘治十四年(1501)敕扩修。〃⑧改祀北岳于浑源后,此庙渐圯。其次,又建有真君观(庙),乃祀灵宝派祖师徐来勒者。据《北岳真君叙圣兼再修庙记》,最初〃敕建于大茂之幽谷足下西北五十里,……至天宝十一载(752),复禀P山纶旨,迁此嘉禾山前,椒兆土选胜,造院四所。〃至懿宗末加以重修,〃(乾符)三年(876)五月十八日,斤斧事毕。〃⑨元姬志真《大朝曲阳县重修真君观碑》云:〃今嘉禾山之阳,古立真君观。汉唐以来,传袭故迹,是名监岳,以镇北方。〃宪宗时,〃廊庑殿堂,倾圮殆尽〃,全真掌教李志常命杜志寥任提点主持重修,〃太岁壬子(1252),方经始之年,乙丑(1265)冬十月,其功告成。
殿而像之,斋堂厨库,奂然惟新〃。AB在金代,曲阳恒山又建有渊静观。高鸣《渊静观记》云:〃大茂峰之绝顶……谓之神尖。
距神尖而东不两舍,抵石门,有谷曰带耳。……全真重显子(陈志益)筑观于其中,额曰渊静。……岁己丑(1169),(张)玮割世业膏腴田三十亩始基之,输币入粟者道路不绝,乃庀工董役,火西流而载旬三浃而成。〃AC山西浑源之恒山,古时亦有道观。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九《浑源州》条载:〃得一庵,在恒山虎风口上,陡崖劖削,庵距其前。龙泉观,有二,上观在恒山上,山有二泉,唐开元二年(714)建,敕赐额;下观在东门外,明洪武(1368~1398)间置道正司,并上观入焉。〃AD今该山尚存道教建筑朝殿、会仙府、九天宫及佛教悬空寺等。
注:
①⑧AD《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2册669~671页,669~671页,第548册26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③⑤AC《道藏》第22册199页,707~708页,第19册807页,80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旧唐书》第16册5106~5107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⑥⑦⑨AB《道家金石略》585~586页,1156~1157页,185~186页,585~586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嵩山 
嵩山古名外方出,又名嵩高山。为中国五岳之中岳。在河南登封县西北。汉班固《白虎通》卷三上曰:〃中岳为嵩高者何?嵩言其高大也。〃(《初学记》引其文曰:〃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①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出(1405米)组成。戴延之《西征记》云:〃东谓太室,西谓少室,相去七十里,嵩高总名也。〃②嵩山属夏禹建国之区,后世有禹妻生启化为石的传说,③故其地有启母石、启母庙等遗迹。它位居中原,是古帝王游幸之地,据说汉武帝登太室山时,从官听到山呼〃万岁〃之声,故后世称此峰为万岁峰,又于其地建万岁亭,万岁观。
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云:〃第六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中都登封县,仙人邓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