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182部分

中国道教-第182部分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泰丙子(1456),落成于次年〃。④此后,正德、嘉靖时再加修葺。明末清初,因年久失修而衰败。清初王常月住持白云观时,请得内帑进行重建。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玉皇殿、三清殿、长春殿、七真殿、灵官殿、四圣殿、山门、牌楼、石桥、旗杆、钟鼓楼、垣墙,并及钵堂、厨库、东西祠堂、道舍,焕然一新〃。⑤据乾隆《御制重修碑记》,清高宗弘历曾于乾隆十一年(1746)和四十一年(1776),赐内帑两次修葺白云观。⑥光绪十三年(1887),又重修吕祖殿。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和1980年进行过两次大修。现存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即七真殿)、邱祖殿、四御殿、戒坛和云集山房等。邱祖殿为主要殿堂,内供奉邱处机的塑像,塑像下埋有邱处机遗骨。
明清及民国,白云观是全真道第一祖庭,是该派道士首领居住地。现在既是全真派祖庭,又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1989年11月,白云观恢复方丈制和全真道的传戒制度,新任方丈王理仙为传戒律师。
注:
①②③《道家金石略》1256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④《日下旧闻考》第5册1582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⑤⑥⑦《藏外道书》第20册586页,587页,594页,巴蜀书社,1992年

东岳庙 
东岳庙在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初名东岳仁圣宫。始建于元至治元年(1321),落成于泰定二年(1325)。主祀东岳大帝。因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89),封东岳神为天齐大生仁皇帝,故以名庙。元虞集《东岳仁圣宫碑》记述其创建始末,曰:〃延祐(1314~1320)中,故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买地于大都齐化门外,规以为宫,奉祀东岳天齐仁圣帝。……方鸠工,而留孙殁(按:其徒吴全节继之),……至治壬戌(1322),作大殿,作大门。殿以祀大生帝,前作露台以设乐,门有卫神。明年,作东西庑。东西庑之间,特起如殿者四,以奉其佐神之尊贵者。列庑如官舍,各有职掌,皆肖人而位之。筑馆于东,以居奉祠之士,总名之曰东岳仁圣宫。……泰定乙丑(1325),鲁国大长公主……出私钱巨万,俾作神寝,象帝与其妃夫人女果侍之容。天历建元(1328),今皇帝(文宗)既即大位,……乃赐神寝名曰昭德殿云。〃①当时在北方的正一道,除其首脑机关所在地之大都崇真万寿宫外,以此宫之规模为最大。
明正统十二年(1447),〃益拓其宇,两庑设地狱七十二司,后设帝妃行宫。宫中侍者十百,或身乳保领儿婴以嬉,或治具,妃将膳,奉匜栉为妃装〃。②据明英宗御制碑记,前殿名岱岳,后殿名育德。③明万历三年(1575)和二十年,又两次修葺、增建。万历三年张居正代撰之《敕修东岳庙碑》云:
〃百余年来,庙濅颓圮,圣母慈圣皇太后捐膏沐资若干,皇上亦出帑储若干,工始于万历乙亥(1575)八月,周岁而落成。〃④万历二十年赵志皋代撰之《敕修东岳庙记》云:〃都城朝阳门外里许,有东岳庙,正统(1436~1449)中敕建,英宗皇帝御制碑在焉。越百余年,而我皇上(神宗)以圣母……旨拓新之,惟时万历丙子(1576)。迄今壬辰(1592),又十七年矣,皇上……复出帑储,……缮葺藻饰,更于寝殿左右作配殿,……赐额曰宏仁锡福。经始于二月二十六日,落成于次年三月十一日。〃⑤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东岳庙毁于火,只存左右道院,三十九年重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复加修葺。康熙《御制东岳庙碑》曰:〃京师朝阳门外,向有东岳庙,自元明迄今,历有年所。康熙三十七年,居民不戒而毁于火。其明年,朕发广善库金(重修),……经始于三十九年三月,讫工于四十一年六月。〃⑥乾隆《御制东岳庙重修落成碑记》云:〃乾隆辛巳(1761)嘉平之望,重葺朝阳门外东西庙蒇工〃。⑦东岳庙为清代道教管理机关道录司所在地,其各代住持世袭为道录司官,统辖京师各宫观。故该庙得到历朝维修,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殿堂建筑尚称完好。有人在当时曾对东岳庙作过调查,所记建筑规制如下:中轴线上设大门,左右钟鼓楼、碑楼,后为主殿岱岳殿、育德堂,东西两边有:斗姆殿,文昌殿、玉皇阁、娘娘殿、关帝殿、真武殿,灵官殿、药王殿等,规模是很大的。其西间火神殿之东西配殿有灵济先祠,内祀本庙开山张(留孙)、吴(全节)二祖师,及明清两代诸方丈。在张、吴二神主牌后,有一牌位书〃清微派第一代始祖明故朝天宫道录同右玄义禹祖讳贵黉之霞灵〃,下为〃皇清羽化清微派第四代讳守谊刘公霞灵之位〃(缺第二、三代),此后按代列祀,至第二十一代止。⑧证明清代主持道录司者为清微派道士,该庙自然成为清代清微派之祖庭。
现该庙建筑尚存,唯殿内神像、神主等已毁。庙内所存元明清三代碑石百余方,是研究该庙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元赵孟《张留孙神道碑》(俗称道教碑),书法古朴遒劲,是我国元代书法艺术的珍品。
注:
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334~33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帝京景物略》第64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63年
③④⑤⑥⑦《日下旧闻考》第5册第1491页,1491页,1491页,1487页,1487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⑧日人小柳司气太《白云观志》卷五附《东岳庙志》第216~219页,日本开明堂东京支店,昭和9年

无量观 
无量观或称无梁观。在辽宁千山东北部。创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民国《奉天通志》卷九十六引《辽阳县志》云:
〃旧或称为无梁观,踞千山东北部。创始于清康熙年(1662~1722),刘道人大琳①开山于此。其所葬石塔尚巍然于观外集仙台旁。其先仅有罗汉洞、玉皇阁,相传建于唐代,至今犹存。考之阁外石刻,其形六面,似金元时物,惜字迹模糊,不能辨认,据道人言,亦系唐之遗石。观内除玉皇阁、罗汉洞外,有观音殿、老君殿、三官庙、大仙堂殿。下院有玄真观、刘家庵、白云观、五圣观四处。玄、刘二观庵在山内,余在山外。本观内,有道士百余人,皆朴质茹素,各有职事,乃道教之正派也。〃②现该观保存大体完好,1983年,国务院将其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加以维修保护。
注:
①刘道人大琳应是刘道人太琳。
②《奉天通志》第2册2198页,沈阳古旧书店缩印,1983年

朝天宫 
南京和北京各有朝天宫一座。
南京朝天宫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名祥符宫,续改天庆观,元元贞(1295~1296)间,改额玄妙观,寻升大元兴永寿宫。①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易今名。②前有三清殿,后有大通明殿,另有飞霞阁、景阳阁等。内有习仪亭,为文武官员演习朝贺礼仪之所。清乾隆二十九(1764),皇太后发帑重修,为金陵道观之最。咸丰(1851~1861)中被毁,同治四年(1865),于旧址改建孔庙,并迁鸡鸣山江宁府学于此。③北京朝天宫在北京市皇城西北阜成门内。原址为元之天师府,明宣德八年(1433),诏仿南京朝天宫改建而成。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该年所立之《御制重修朝天宫碑》云:
〃洪武甲子(1384),即皇城(金陵)西北建朝天宫,规模宏敞,视他观宇特异。凡遇朝廷三大节令(指元旦、冬至、圣寿节引者注),百官预习礼于此。……及宣宗章皇帝践祚之八年,因仿南京之规,亦于皇城西北建朝天宫。……嗣是以至于今日,又五十载矣,殿宇画像,不得不敝者。……遂命官一一新之。以成化庚子(1480)二月为始,至辛丑(1481)六月讫工。首三清殿以奉天尊,通明殿以奉上帝,次普济、景德、总制、宝藏、佑圣、靖应、崇真、文昌、玄应九殿,以奉诸神。又万岁、东西具服殿,以伺驾幸之所。祠、堂各二。钟楼、鼓楼二。碑井亭五(疑为〃三〃引者注):紫虚、朝天、玄都。门三,并蓬莱真境牌楼。他若道录司、斋堂、方丈、诸羽流栖息、厨浴、仓库、厢房,通数千间。神座、阶道以石,周围垣墙以土,崇深广大之观,金碧辉华之饰,既坚且美,实完实足,较之前有加矣!〃④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引明宪宗诗曰:〃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⑤可见其规制之宏伟壮丽。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云:〃朝天宫本元代旧址,盛于明嘉靖时,……考《名山藏》所纪,其崇奉与大高玄殿相埒。〃⑥〃天启六年(1626)六月二十日夜,朝天宫灾,……十三殿齐火,不以次第及,烬不移刻,无所存遗〃。⑦此后再无兴复。《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云:〃今阜成门东北虽有宫门口、东廊下、西廊下之名,其实周回数里,大半为民居矣。西廊下有关帝庙,乃土人因其余址而葺之者,然止大殿三楹。殿前甬道,绵亘数百武,砌石断续,犹见当时规制。宫后向存旧殿三重,土人呼为狮子府,盖即元天师府也,今皆废。〃⑧上述二处朝天宫现皆为历史遗迹。
注:
①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2册415页,第508册38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胡祥翰《金陵胜迹志》卷七,民国十五年刻本
④《宛署杂记》196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⑤⑦《帝京景物略》18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⑥⑧《日下旧闻考》第3册836~837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玄妙观 
玄妙观在江苏省苏州市观前街。〃创自晋咸宁二年(276),名真庆道院。唐元宗二年(714),更名开元宫,钦赐内帑重修。北宋祥符五年(1012),赐额天庆观。南宋建炎(1127~1130)兵毁,绍兴十六年(1146),郡守王重建。淳熙六年(1179)复毁,郡守陈岘复修。宝祐、景定(1253~1264)间,住持严守柔、蒋处仁重修〃。①何年改称玄妙观,诸书记载不一。或谓蒙古至元元年(1264),②或谓元元贞元年(1295),③仅乾隆《长洲县志》谓至元十八年(1281)改今名。④元程钜夫《扬州重建玄妙观碑》称:
〃至元中诏赐天下天庆观额曰玄妙。〃⑤表明天下天庆观改称玄妙观是至元间的诏令,而非元贞元年;而至元元年,忽必烈尚未下江南,此年改额,似也不可能。唯乾隆《长洲县志》所云至元十八年改额,较为可信;但元牟巘《平江府重建三清殿记》云:〃又三十四年,为今至元戊子(二十五年,1288),县稽郡乘改赐额。〃⑥据此,其改额年当在至元二十五年。故究竟为至元十八年或二十五年,尚难断定。
据乾隆《长洲县志》载,玄妙观在北宋改额天庆观时,已具较大规模。该志称:〃宋大中祥符间,屡降天书,诏改为天庆观,敕道士李志升为左街道箓(录)司,赐帑建东西南北四庑,中绘三天天宫胜景。于玉皇、天医、高真、三茅、转藏、酆都、十王等殿(外),建净乐宫、八仙堂、灵宝院。官道三百名,无牒道童不下千人。……皇祐(1049~1053)间,新作三门,尤峻壮。宣和七年(1125),赐昆山县田五十顷充香火田。〃⑦后虽几经兴废,至元代,规模仍然颇大。《百城烟水》载,〃左有玉皇、神州、五路、天医、真官、真武、三元、梓潼、张仙、三茅、机房、关帝、东岳、酆都、十王、净乐等殿;右有雷尊、五雷、观音、三官、八仙、灵宝、转藏等殿;后有蓑衣、贤圣、高真、方丈等殿。其所辖基周广五百亩〃。〃遂甲吴中〃。⑧明清屡有修葺,但已渐不如前。乾隆《长洲县志》载:
〃至元(当为至正引者注)末兵毁,明洪武四年(1371),清理道教,更为正一丛林,置道纪司,革香火田以充军饷。……
宣德(1426~1435)间,道士张宗继募建弥罗宝阁,供祀玉皇。正统(1436~1449)间,巡抚侍郎周忱、知府况钟因旱祷有验,捐建成阁,请赐道藏经,分三茅殿地为机房殿。正德元年(1506),分东岳殿地为文昌殿,辟三元阁。万历三十年(1582),弥罗宝阁圮,本朝顺治(1644~1661)间,三清殿圮,康熙(1662~1722)初,道士施道渊力新之,并建雷尊殿,道纪陶宏化募建东岳殿庑,构五岳楼。十二年(1673),布政慕天颜重建弥罗阁,复还旧观。〃⑨乾隆年间又有修葺,彭绍升《重修灵宝祖院记》曰:〃庚寅岁(1770),创建水府殿,乙未岁(1775),改建斗姆阁,其后又建灵宝、星主、文昌三阁。〃AB嘉庆十九年(1841),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