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187部分

中国道教-第187部分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
①《道家金石略》44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②④⑥《文物》1963年第8期:《永乐宫的建筑》
③参见《道家金石略》所收之《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师祠堂碑并引》《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及《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等。
⑤杜仙洲《永乐宫的建筑》谓大修三次,兹参考其他资料,改为四次。此见《道家金石略》所收之《永乐宫重修诸神牌位记》《重修潘公祠堂记》《纯阳万寿永乐宫重修墙垣记》《重修邱祖吕真二殿碑记》等。

重阳万寿宫 
重阳万寿宫简称重阳宫,在陕西户县西十公里之祖庵镇(旧名刘蒋村)北。原为全真道创建人王嚞之修行地,亦为其埋骨处。初名祖庵,祖庭。金承安二年(1197),请额名灵虚观。金天兴(1232~1234)间,遭兵燹。蒙古太宗八年(1236),尹志平重新草创。①十年(1238),李志常奏请得旨改灵虚观为重阳宫,命于善庆等率徒大力营修扩建。②从太宗十二年起,经约十年,〃雄宫杰观,星罗云布于三秦之分矣,其祖庭制度,为海内琳宫之冠〃。乃马真后三年(1244),降玺书〃增以重阳万寿宫额〃。③此后,其徒众续有营建。邓文原《孙公(德或)道行之碑》云:〃宫自甲午(1234)营构,历时五十有九,而殿阁坛宇,讫未完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孙德或任该宫提举时,又加增修,〃图绘黝垩,陶甓墁P之工,悉增旧观〃。④重阳宫的制度规模,未见详细记载,但据介绍,该宫盛时,宫殿楼阁达五千余间,道士近万人,规模甚为宏大。故与山西永乐宫、北京白云观合称为全真三大祖庭。
至明清,道教转衰,重阳宫得不到大的维修,大部建筑渐废,现仅存经清代重修的纯阳殿和灵官殿等。原有七十余通元代碑刻,仅留存三十余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拨专款,建房屋十余间,作碑刻陈列室。近几年,又重建了山门,维修了殿堂。
注:
①②③《道藏》第19册533页,536页,53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道家金石略》787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八仙宫 
八仙宫原称八仙庵。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初创于宋,建于唐兴庆宫局部旧址。其名之由来,源于八仙故事。相传此处为唐代〃长安酒肆〃,吕洞宾在此饮酒,遇钟离权点化而得道。后人于其地立〃长安酒肆〃石碑。题〃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又有传说,宋时,此处地下常闻隐隐雷鸣之声,遂建雷神庙以镇之。宋末有郑生憩于雷神庙,忽遇八仙游宴于此,后人建八仙庙以祀之。元代全真道兴起,尊钟离权、吕洞宾为北宗五位祖师中的两位,遂于其地大兴土木,建成颇具规模的宫观,名曰八仙庵。明时为该地著名道观。清康熙(1662~1722)初年,著名道士任天然重修殿宇,扩建东跨院,并开坛传戒,辟为全真道十方丛林。嘉庆十一年(1806),道士董清奇住持八仙庵,复加修葺,并建西跨院。
道光十二年(1832)所立之《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云:董清奇之后,〃继而有华山韩合义,又继而有律师刘合仑开坛演教,后遂传戒于朱教先〃。①一直保持丛林传戒制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难至西安,驻跸于八仙庵西花园内,赐银千两给当时方丈李宗阳〃增修牌楼〃,并颁赐观额,名〃敕建万寿八仙宫〃。②于是八仙庵改名八仙宫。民国二十三年(1934),监院唐旭,在杨虎城、邵力子资助下,对宫内殿宇房舍进行全面修整。在六七十年代的大动乱中破坏殆尽。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宫观之一,并据明清布局进行全面重修。其建制分中东西三路及西花园。中路有灵官殿、八仙殿(主殿)、斗姆殿;东路有吕祖殿、药王殿等;西路有邱祖殿、监院房等。总共占地近百亩。是目前西安市最大之宫观,为陕西省道教协会所在地。
注:
①此碑现立于八仙宫内。
②见立于八仙宫内之《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万寿碑》。

台湾首庙天坛 
台湾首庙天坛在台湾省台南市。因台湾民众称玉皇大帝为天公,故原称〃天公埕〃、〃天公坛〃或〃天公庙〃,1983年改为今名。台南市旧名〃赤嵌〃。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至光绪十三年(1887)的二百余年中,台南一直是台湾的首府,在台北市定为省城以前,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明桂王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奉明正朔,即在天坛原址祭告天地。此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即于天公埕西设厂举行玉皇上帝圣诞庆典。
清咸丰四年(1854),由地方乡绅发起、官民集资在天公埕和埕东吴姓宅基上兴工建庙,定名〃天公坛〃。翌年,又增建后殿。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更名为天坛。1945年台湾光复后,天坛又着手重修,1951年落成。1979年增建武圣殿。
天坛供奉主神为玉皇大帝,同祀斗母、三官、南斗、北斗、张天师、圣母、观音、三清、关圣、文昌、岳武和延平郡王等。全庙建筑为三进宫殿式。庙门前有小广场,广场上有照墙,上雕双龙抢珠图。庙的正山门有石狮雄踞左右,两侧偏门则有石鼓各一对。前殿与正殿天井间,各有石雕龙柱两对。前殿龙柱为咸丰五年(1855)所造,正殿龙柱为同治年间所镂。石材来自大陆,雕刻细密,造型古朴,堪称精品。
正殿中央置神龛一座,奉玉皇大帝圣位,无神像。神龛周围雕有龙型图案,雕金饰玉,金帐黄幔。殿顶木雕精巧,色彩雅丽。外殿楹柱上还悬有〃一〃字匾,为台南古都三大名匾之一。天坛后殿,中央主奉三清、斗母和三宫,并配祀南斗和北斗。左侧祀奉张天师、普化天尊、东斗星君等;右侧祀奉西斗、太乙、天医、灶君等。天坛道士举行日常宗教仪式也在后殿。天坛三进的左厢的另有武圣殿,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武圣殿的前殿奉祀关帝,后殿奉祀文昌、观音、孚佑、圣母、月老、魁斗等神。天坛中存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台湾知府蔡元枢所献之四脚香炉,多面清代古匾以及三古碑。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为天坛主要庆典。六月二十四关帝诞辰以及九月初九九皇寿诞,亦有盛大的祭祀活动。
清咸丰八年,天坛创立〃如兰堂会〃作为其管理机构。1974年由信徒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台湾首庙天坛管理委员会。据1990年的资料,第四届管理委员会由郑添池任主任委员。

指南宫 
指南宫俗称仙公庙,在台湾省台北市东南约十二公里的文山区木栅东郊指南山,被认为是台湾的道教大本山。清光绪八年(1882)淡水知县王彬林自大陆至台湾赴任,同时迎奉山西永乐宫吕纯阳神像到台。起初供于艋舟甲(今万华)玉清斋,后又分灵奉祀于景尾的肫风社、深坑的集文堂、淡水的行忠堂、新竹的普济社、兰阳的唤醒堂等处。光绪十六年在现址建指南宫。1920至1959年间曾多次扩建重修。
指南宫地处指南山腰,从山下至宫门前,须登山阶千余级,然后可俯瞰台北全市景色。该宫按照吕祖〃三教同体〃的教义,殿堂设置以尊道为中心,兼祀儒释,建有孚佑帝君大殿、凌霄宝殿、大雄宝殿和大成殿等,殿宇颇为宏伟。孚佑帝君大殿奉祀主神吕纯阳祖师。凌霄宝殿依山叠建三层最上层为凌云殿,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和吕祖、关帝、文昌等神;中层为三清殿,供奉元始、灵宝和道德天尊以及东华帝君、瑶池王母、最下一层原是〃梦告所〃,传说吕祖常对祈求他的善男信女托梦应答,常有信徒到此求梦以决疑难。据传,原在下层设有许多〃托梦屋〃,或大或小,按捐资多少分配。信徒们须先在神前掷筊获允后才可进入托梦屋。只许女眷入屋,不准男子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求梦习俗已逐渐废止。大雄宝殿的正殿奉祀佛祖释迦世尊,阿弥陀佛与药师佛,圆通宝殿供奉观音菩萨。大成殿奉祀至圣先师孔子。
指南宫的主要庆典有玉皇礼斗法会(正月初一至初九)、年斗(正月十五)、安太岁(正月十五)、光明斗(正月十五、六月十五)、浴佛大典(四月初二至初六)、皈依仪典(四月十四)、孚佑帝君成道祝寿礼斗法会(五月十六至十八日)、九皇礼斗法会(九月一日至九日)、护国祈安大清醮(十月廿一至廿九日)、普度阴阳的佛灯祈愿(正月十五,以上均为农历)等。其中尤以孚佑帝君成道日及八月初二日指南宫建庙日,最为热闹,烧香信徒扶老携幼,陆绎不绝。
指南宫设有管理委员会,主持宫内日常事务和全年的宗教法会活动。现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道教会理事长高忠信。

北港朝天宫 
北港朝天宫,在台湾省西部云林县北港镇,因供奉天后妈祖,亦称北港妈祖庙。相传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是年,佛教临济宗第三十四代僧树璧奉迎福建湄州祖庙的妈祖神像到台湾,在笨港(即今北港)登岛。笨港为海陆交通要地,船只云集,船民大多来自福建,素有崇奉妈祖的习俗。树璧初抵时,租借简陋民房,供奉神像。康熙三十九年,编竹葺茅,成一小祠。雍正八年(1730),易茅为瓦,焕然一新,其后又多次修葺,香火愈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生地震时,朝天宫大殿破损,亭台倒塌。后经民众募得巨资,于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始成今日之规模。该宫为中国宫殿式建筑群,四进。宫门前有一广场,石地石墙,设有正、左、右等出入口。正面入口两侧置一对小石狮,墙头有四海龙王石像。宫门一分为三,中为山川门,右为龙门,左为虎门。山川门前,立有一对蟠龙巨柱,另有一对石狮。龙虎二门楹柱下各置一对石盾。三门的墙壁上,装饰有种种雕刻。第二进为正殿,是妈祖圣母殿,进深近十三米,分为前后两段。从殿外观看,正殿顶似有三层,琉璃瓦顶,前段屋顶翘脊上塑有麒麟送子及二只凤凰。东西两厢供奉注生娘娘、而境主公和福德正神。第三进中室为观音佛祖殿,供奉观音菩萨,右室为三界公殿,供奉三官大帝。
左室为五文昌殿,供奉五文昌。观音殿有石刻龙柱一对,刻有〃乾隆乙未年腊月敬立〃字样。五文昌殿阶前有双龙丹墀一块,刻有〃道光庚子年阳月立〃字样。最后一进是圣父母殿和供奉历代住持神主的开山厅。宫内至今还保存着康熙年间制作的妈祖天妃冠。1972年,朝天宫被定为台湾省宗教纪念物观光区。1985年,台湾当局定其为二级古迹。
妈祖崇拜是台湾省民众的主要信仰。台湾省境内,妈祖庙也不计其数。但是每年赴北港朝天宫拜天后和游览的有五百万人次之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都要举办上元祈安法会,入夜,由当地各业团体和学校共同举办花灯会。各地来此参观者,人山人海,将宫前广场和附近街坊挤得水泄不通。
农历三月十九妈祖成道日,各地到此进香的队伍,长达数里。
妈祖〃出巡〃即抬妈祖塑像巡行时,沿途还设有路祭,接送之人手执长香,在出巡路线上守候。盛况历年不衰。
北港朝天宫在1921年即成立管理委员会。1974年改管理委员会为财团法人,成立北港朝天宫董事会。董事会由北港朝天宫的信徒代表大会投票选举。现任第五届董事会的董事长是曾蔡美佐女士,她是该宫三百年来第一位女性负责人。

圆玄学院 
圆玄学院在香港九龙西北部的荃湾三叠潭。由赵聿修等人初创于1951年,1953年正式建立。院名含三教合一之意,即圆指佛,玄指道,学指儒;而非学术机构或高等院校。其道统传于五师之系,即关圣、吕祖、济佛、华佗和郑金山诸圣。道派溯源于广东罗浮山冲虚观,崇奉三教圣祖。主要殿堂建筑是三教大殿,仿北京颐和园沉香阁,上下二层。上层为三教大殿,供奉太上道德天尊、至圣先师和释迦牟尼。下层为元辰殿,环壁一周供奉六十甲子神,神像按北京白云观的绘画像塑制。三教大殿前两侧建有钟楼、鼓楼。另有关帝殿、吕祖殿,奉祀关帝、吕祖和济公等。院内还建有观音池,有高约三米的汉白玉净水观音像。
院内办公楼〃养真轩〃一侧的围墙上,书有〃南无天元太保阿弥陀佛〃十个大字。据称,南无(nā mó)是梵文的音译,用以表示敬礼之意;天元指日月星,包含道教三元(天、地、人)的思想;太保包含着儒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意思;阿弥陀佛指佛教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隐含佛教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因此,这十个字就是圆玄学院崇信三教合一思想的具体反映。
圆玄学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