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52部分

中国道教-第52部分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英宗于天顺三年(1459),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为〃韬光尚志真仙〃。
世宗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封为〃清虚元妙真君〃。天启三年(1623),嘉宗称张三丰降坛显灵,加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明代帝王的慕求与褒封,道门的神化,使张三丰的神仙传说历久不衰,托称曾遇张三丰传道之说,直到清代仍时有所闻。
张三丰的著述,《明史·文翰类》著录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各一卷。清雍正元年(1723),汪锡龄以所见张三丰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附张三丰〃显迹〃三十余条,辑成《三丰祖师全集》。道光年间,李西月据汪氏残本补辑,编成《张三丰先生全书》八卷。

冷谦 
冷谦为明初道士。生卒年不详。字启敬,或曰起敬,道号龙阳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曰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或曰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道士行藏不详,现存记载仅见其从事音乐、绘画之事。《明史·乐志》载,吴元年(1364),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市)。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罄等器,遂定乐舞之制〃。是明代郊庙乐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宋濂为之作序,书已佚;又著《琴声十六法》,今存。是明初很有影响的音乐家。 
许多中国绘画史籍又记其为元、明大画家,且加以仙化。
其中以明末清初人姜绍书所撰之《无声诗史》记载最详,其卷一谓:〃仙人冷谦,字起敬,武陵人,道号龙阳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为太常协律郎,盖百余龄矣,……(元)中统(1260~1263)初,与邢台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书无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皇极)经世》,天文、地理、律历、众技皆能通之。至元间,秉忠入拜太保,参中书事,君乃弃释业儒,游于霅川(今浙江吴兴县南),与赵子昂(孟瞓)游四明卫王府,睹唐李将军画,忽发胸臆效之,不月余,山水、人物,悉臻其妙,……由此以丹青名于时。隶淮阳,遇异人,授中黄大丹,出示平叔(张伯端)《悟真》之旨,悟之如己作。
至明百数十岁,绿鬓童颜,如方壮时。所画《蓬莱仙弈图》,尤为神物,图后有张三丰题识,二仙之迹,可称联璧。先生于永乐中有画鹤之诬,隐壁仙去。〃清人徐沁《明画录》卷二《冷谦传》谓:〃世传其化鹤入瓶,事甚诡异。〃可见在明清时,人们对冷谦之绘事已有许多神异传说。所传张三丰对冷谦《蓬莱仙弈图》之题识,收入《道藏辑要》的清道士李西月重编之《张三丰真人全集》中有抄录,从中可以看出,时人对此题识已提出质疑。
明清间传冷谦神异事甚多。《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巳疟编》云:冷谦曾〃遇异人传异术。有友人贫,不能自存,求济于谦。谦曰:'吾指汝一所往焉,慎勿多取。'乃于壁间画一门,一鹤守之。令其人敲门,门忽自开,入其室,金宝充牣,盖朝廷内帑也。其人恣取以出〃。后被查出,官差逮冷谦,谦隐身入瓶中。逮者〃以瓶至御前,上问之,辄于瓶中应如响。上曰:'汝出,朕不杀汝。'谦对:'臣有罪不敢出。'上怒,击其瓶碎之,片片皆应,终不知所在。〃云云。

刘渊然 
刘渊然(1351~1432)为明代著名道士。号体玄子。其先萧县(今属安徽)人,祖父伯成,任赣州路总管,遂家赣县(今属江西)。年十六为道士,受符法于胡、张二师,复师赵宜真。《逍遥山万寿宫》卷五称,刘渊然〃每与同辈处,语及修行,辄举忠孝为本。〃赵宜真甚为赞赏,乃携之归金精山,授以玉清宗教玉宸黄箓。《龙泉观长春真人祠记》称其能〃呼召风雷,役治鬼物,济拔幽显,立有应验。既而又受金火返还大丹之诀,栖神炼气,玄悟超然。〃洪武二十六年(1303),应召至阙下,试以法术,有验,赐号高道;命建西山道院于朝天宫以居之。旋受命乘驿传游庐山,上鄂渚,至武当,召还后,擢任道录司右正一。永乐(1403~1424)初年,随驾至北京,迁左正一,与公卿士大夫多相往还。未几,被谪置龙虎山,寻移滇南龙泉观,居三载。仁宗洪熙改元(1425),召命还京,赐号〃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长春真人〃,寻赐诰,加〃庄静普济〃四字,给二品银印,与正一真人等,领天下道教。宣德元年(1426),召至内庭,赐法衣、宝剑,进大真人。乃奏请立云南、大理、金齿三道纪司,宣宗从之,命其徒为道纪,阐化南诏。宣德七年(1432)二月,以老乞归朝天宫西山道院,半年后卒。《明史》云:〃渊然有道术,为人清静自守,故为累朝所礼〃。后被净明道尊为第六代祖师。
有弟子邵以正,在英、代之世亦受明室尊崇;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亦从之学道术。

张宇初 
张宇初(1359~1410)为明代正一派著名道士。字子璿,别号耆山,张陵第四十三代孙,江西贵溪人。幼习百家之书。 
明洪武十年(1377)嗣教。十一年入朝,次年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十六年命建玉箓大醮于紫金山。十八年命祷雨于神乐观。二十三年奏准降敕重建龙虎山大上清宫。二十四年旨谕礼部严禁伪造符箓者,赐正一玄坛之印。建文(1399~1402)中,居乡恣肆不法,被撤印诰。成祖即位诏令复职。永乐元年(1403),命陪祀天坛。四年命编修道教书以进。五年命就朝天宫建荐扬玉箓大斋。此后曾一再受命寻访张三丰,皆无结果。
张宇初在张陵后嗣中是一位较有道学修养的道士。著有《岘泉集》十二卷,《道门十规》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辑录其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等。所著《岘泉集》,道藏本析为十二卷,四库本析为四卷。
所收诗、文,互有详略。道藏本之诗多于四库,文少于四库;
四库本收有道士碑文多篇,道藏本则全阙。王绅为《岘泉集》作序云:〃(宇初)天资颖敏,器识卓迈,于琅函蕊笈,金科玉诀之文,既无不博览而该贯,益于六经子史百氏之书,大肆其穷索。至于词章翰墨,各极其妙。〃《列朝诗集》张宇初小传曰:〃唐宋以来,释道两家并重,有元末高道,如吴全节、薛(玄)曦之流,皆显于朝廷。国初名僧辈出,而道家之有文者,独宇初一人。厥后亦寥寥矣。〃
张宇初具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人称其〃贯综三氏,融为一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岘泉集》中之〃《太极释》《先天图论》《河图原》《辨荀子》《辨阴符经》诸篇,皆有合儒者之言;《问神》一篇,悉本程朱之理。〃他在以上诸文及《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等中,融会理学家的言论,俯拾皆是。如〃太极散而为万物,则万物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极。……合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未分之前,道为太极;已形之后,皆具是理,则心为太极。……万事万化皆本诸心,心所具者,天地万物不违之至理也〃。又如〃人道者心,收之则万殊一本,放之则一本万殊。物物各具一太极,莫非此心也〃;〃盖心统性情,而理具于心,气囿于形,皆天命流行而赋焉。……是曰心为太极也,物物皆具是性焉〃。这是南宋以后,宋明理学居于哲学思想统治地位时代的反映。张宇初著作中又时常融合佛学。如《灵宝炼度普说》中,即借用佛教涅解脱之说以超度亡魂。如〃经曰:三界众生本无轮转,真一道气本无生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故曰: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只为息此一念,一灵妙有,亘古长存。盖由结爱为根,积想成业,故有种种受生,种种偿报。〃他要〃座下四众受度亡魂〃,〃猛烈悟来,毕竟不落万缘,超出万幻,则三业六根,一时净尽。〃
在方术修炼上,张宇初也博采众家,除熟谙其世传的符箓斋醮术外,又向刘渊然学净明法,还向丹鼎派学内丹。其《岘泉集》中即有内丹诗文若干篇。如他在《与倪孟冲论火候书》中,自称对内丹火候,〃凡参讨数十载,往来方外之士,靡不讨论。〃并在龙虎山筑室(名曰〃了圜〃)修炼内丹。在《道门十规》中则称:〃近世以禅为性宗,道为命宗,全真为性命双修,正一则唯习科教。孰知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虽科教之设,亦惟性命之学而已。〃规戒道士注重内丹修炼,潜心研究《石壁记》《龙虎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丹书。认为内外二丹是仙道的根本,不可不学。因此他承袭宋元间新符箓派的义理,将内丹术引入符箓派,使符箓咒术与内丹术相结合,并强调以内炼为主,符箓道术为辅。在《岘泉集·授法普说》中,他强调行法的关键是先明〃性天道法〃、〃心地雷霆〃,内炼成就,方能〃静则金丹,动则霹雳〃。
而最上之士,〃果能抱元守一,御气凝神,六识净消,一真独露,我即雷霆大法王,当何符咒罡诀云乎哉!……其为济利之功,泥丸蓑草皆可寓气栖神,是故谈笑风霆,特吾余事耳〃!
张宇初还着力于整顿纲纪,专作《道门十规》,以加强教内的规戒。他告诫道士:〃其初入道,先择明师参礼,开发性地,恪守初真十戒,……收习身心,操持节操。〃〃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要〃择山水明秀、形全气固之地,创立庵舍,把茅盖头,聊蔽风雨,风餐露宿,水迹云踪,……草衣木会,箪食瓢饮,……真功苦行,槁木死灰,乃磨励身心分内之事。〃企图仿效全真道的〃真功〃〃真行〃以整顿正一道之纲纪,且对不守戒规者予以处罚。但由于当时正一教已〃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收效甚微。

邵以正 
邵以正(?~1462)为明代道士。别号止止道人,又号承康子。世家姑苏(江苏吴县)。洪武中,父母徙滇南。离家入道后,初从道士王云松。永乐(1403~1424)末刘渊然倡道于滇,遂往师之。渊然嘉其勤恳,悉以道秘相授。洪熙元年(1425),渊然奉召还京。不久,因渊然荐举,赴京为道录司左玄义。正统(1436~1449)中,迁左正一,领京师道教事。景泰(1450~1456)间,赐号〃悟玄养素凝神冲默阐微振法通妙真人〃。凡朝廷有大禳祈,多命其主持。英宗复辟,具疏辞职,闲住未几,复职复封如初,仍掌道教事。因邵以正之师祖赵宜真是承袭南宗与全真之道士,以正本人即属全真道之流裔,故当北京白云观日就倾圮时,乃于景泰七年(1456),新建三殿三楹,以祀邱处机,并图其十八弟子于壁。 
天顺六年(1462)邵以正卒后,其弟子喻道纯,在成化(1465~1487)间亦封真人。道纯在成化十二年(1476),为邵以正建祠堂于滇南龙泉观。陈垣之《道家金石略·龙泉观通妙真人祀堂记》有云:〃真人(指邵以正引者注)以澹泊存心,以简静处己,以平易接物,迹其所为,非有离世绝俗之异,亦惟本于诚焉。……此真人所为名冠羽流,望隆缙绅,而致远迩敬信,无存殁之间者,庸非诚为之本乎?〃

邵元节 
邵元节(1459~1539)为明代著名道士。字仲康、号雪崖。江西贵溪(一说安仁,即今江西余江)人。居龙虎山上清宫。师事范文泰、李伯芳、黄太初。不应宁王朱宸濠之召,放浪形骸于江湖间。明世宗好鬼神事,日夜斋醮。嘉靖三年(1524)征之入京,召对便殿,颇得世宗赏识。使居显灵宫,专司祷祀。嘉靖五年封〃秉诚致一真人〃,统辖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给玉、金、银、象印各一。因〃祷祀〃有功,累加封赏。嘉靖九年〃班二品〃,十一年敕建真人府于城西,岁给禄百石,以校尉四十人供洒扫,赐庄田三十顷,蠲其租赋。封赠其父母、师文泰,官其孙、曾孙。世宗为祈皇嗣,〃数命元节建醮〃。①嘉靖十年十一月,〃建祈嗣醮钦安殿,以礼部尚书夏言充醮坛监礼使,侍郎湛若水、顾鼎臣充迎嗣导引官。文武大臣递日进香,上亲行初、终两日礼〃。②嘉靖十五年十二月,〃以皇嗣生,录致一真人邵元节祷祀功,加授礼部尚书,给一品服俸,赐白金、文绮、宝冠、法服、貂裘。授其徒邵启为等禄秩有差。〃③邵元节受世宗宠信十五年,位极人臣,但他谨小慎微,很少干预朝政,专心祷祀。时称〃元节无他方术,只因帝好斋醮,而元节勤事不懈,遂眷顾不衰〃。④死后,〃帝为出涕,赠少师,赐祭十坛,遣中官锦衣护丧还,有司营葬,用伯爵礼。礼官拟谥荣靖,不称旨,再拟文康。帝兼用之,曰文康荣靖〃,⑤可见世宗尊崇之深。隆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