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道教 >

第93部分

中国道教-第93部分

小说: 中国道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卟蝗幔抑链渴熘颍恢懈杖幔┧称淦餍校匀惶烊欢岩印!–D在内修中在气机流行之中,从下手时知刚柔到纯熟时不知刚柔,这是一个从不纯熟到纯熟,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得水火调和,金木相并。
清代另一个著名道士刘一明在他的《周易阐真》一书中,反复地阐明刚柔相依的道理。在〃大壮〃中指出〃刚而能柔,阴阳混合,金丹已结〃;〃刚以治内,柔以应外。外不足而内有余,不壮而壮,壮之有得于中〃。CE在刚柔之间提出〃中〃的概念,大致相当于今日常说的对立面之间要保持平衡的意思。在〃损〃中,即称〃刚柔归中,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如一。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还元返本,圣胎有象。由是享自在无为之乐,我命由我不由天〃。认为金丹凝合于〃刚柔归中〃,而不是如同初期道家和道教的著作中,偏于柔弱,强调以柔克刚,这无疑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一个进步。
注:
①《古今图书集成》第60册72、243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8年
②③④⑥⑦⑧《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8页,462页,102页,第10册217页,218页,第2册1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⑨《道藏》第25册53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D《乐育堂语录》第1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CE《道书十二种》第84、94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抱朴 
抱朴作为道教教义,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原是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又作本真、本性、质朴解。抱,是持守。〃抱朴〃就是要求学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元代道士李道纯《画前密意·工夫第十一》诗云:〃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易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理。虑绝情忘,足以尽性。私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①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
《道德经》还有〃朴〃字多处,如〃敦兮其若朴〃(十五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特别是对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这一句,历代注家都十分重视,认为它说明道总是具有〃无名〃和〃朴质〃这两个重要的特性。唐五代道士杜光庭注称:〃端寂无为者,道之真也,故谓之朴。生成应变者,朴之用也,故谓之道。道、朴,一耳。〃②《道德经》还提出人治之道也是要〃朴〃。第三十七章中称〃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五十七章中又称〃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阶级将〃朴〃作为治政原则之一,则民众也因此可以保持自然和朴实了。《南华真经》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还认为从政的人要〃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③就是自身要静,行为要随道的规律,动静都要无为。使天下和自身都达到朴素的天然本性,这样天下就无人能与之争夺。从道的人则应〃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就是去其对本性的雕琢,恢复纯朴的本质,以自己本来的形象独立于世。《淮南子》也将〃朴〃视为〃道〃的重要特性,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在天地初辟,万物未生之时,世界就是〃混沌为朴〃的。万物生成以后,〃朴散而为器〃,因此,治政的人要〃澹然无欲而民自朴〃,从道的人应该〃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已雕已琢,还反于朴〃。④早期道教太平道信奉的《太平经》,批评世人品行邪恶,颂扬古人的质朴,称〃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并且认为:〃虚无者,乃内实外虚也,有若无也。反其胞胎,与道居也;独存其心,悬龙虑也;遂为神室,聚道虚也。但与气游,故虚无也;在气与神,其余悉除也。以心为主,故得无邪也;详论其意,毋忘其书也;得之则度,可久游也;何不趣精,反与愚俱也,凶祸一至,被大灾也;弃其真朴,反成土灰也。〃⑤指出,如果能够还返到胞胎之中,与世俗之事毫无牵缠,就是〃与道居也〃,如果抛弃了人的真正的纯朴之质,那就是〃反成土灰〃了。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也认为〃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并称:
〃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邪矣。
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要求从政之人,按道的规律治国,以〃无名之朴〃教诫民众,并且以道来锁住邪变。而从道的人要〃勉信道真,弃邪知守本朴。
无他思虑,心中旷旷但信道〃。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在述及写作该书缘由时,自称:〃挟怀朴素,不落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澹,希时安平,远客燕闲,乃撰斯文。〃所谓〃挟怀朴素〃,也就是〃抱朴〃的意思。⑦葛洪自称〃抱朴子〃,他并且以《抱朴子》名其书。有《抱朴子》内外篇传世。他在说到〃抱朴子〃一号的来历时称:
〃洪之为人也,而騃野,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提出了一个与〃道〃相当的〃玄〃的概念,认为〃玄〃同〃道〃一样具有〃含醇守朴,无欲无忧,全真虚器,居平味淡〃的特点,并且指出〃道家之教〃就是使人精神专一,〃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哲人大才,应该〃嘉遁勿用,翳景掩藻,废伪去欲,执太璞于至醇之中,遗末务于流俗之外〃,而一些庸才近器,是不可能〃开学之奥治,至于朴素〃的,他们徒然〃锐思于糟粕〃,也不能〃穷测其精微〃。⑧南朝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也认为〃处无用于嚣途,乃得真之挺朴;任凡庸以内观,乃灵仙之根始也〃。⑨认为在喧嚣烦杂的世事中,无为无用,这就得到真正的〃朴〃。《西升经》更进一步认为〃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要求从道的人有意识地减少思想活动,回归到孩提时代无忧无思的境界,闭塞自己的智慧和邪恶,这才是圣人的朴。冲玄子注称:〃蒙,本作朦,不明也。思繁则巧制盛,虑多则谋贼生,奇物来于寇盗,矫诬长于诳衒,故令损之,归于童蒙。童蒙不明无为,膏火自煎,不饰智以惊物。闭塞邪智,开明正慧,则伪法不行,真道流布,去邪取正,圣化之本也〃。刘处玄注称:〃惩忿窒欲,养蒙以正,分正外智,都去者,是圣人之质朴也。〃CD金元的全真道以全性固真为修道要求,十分重视损思、塞邪、归朴。《重阳立教十五论》在《论降心》中称:〃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CE这一〃定心〃的状态,正是〃抱朴〃的写照。全真七子之一的刘处玄在《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中回答〃愚者,何也〃的问题时称:
〃愚者,古之达人,要远其世之梦幻,外貌若愚也。儒者颜回,清贫而一箪一瓢;释者释迦,乞食而一饭七家。道者纯阳,无为而鹑居鷇食,返其朴则高者就于下也,有者就于无为,明者似于暗也,言者若其讷也。经云: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外愚则内抱其道真生也。〃CF全真七子之一郝大通的弟子王志谨在《盘山语录》中批评出家修行之人起初以为性命事大,但日久就被俗物移情,口头伎俩,为奴作婢,〃岂是清净无为主人之事〃,〃凡欲修行,心地明白而守愚拙,则天下之智巧者,皆为之使用矣〃。又称:〃为道者,抱朴含醇,潜通默运,除情去欲,损损存存,于物无私,作事明白,曲己从人,修仁蕴德,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是非俱泯,心法两忘,向上之机,自然达矣。〃CG全真道士李道纯有《自得》诗七首,其七云:〃静抱无名朴,尘情了不侵。汞铅熔作粉,瓦砾变成金。觌见羲黄面,参同释老心。顿空超实际,无古亦无今。〃CH认为凡是抱朴〃的人是不受世俗尘情侵扰的,超凡脱俗,无古无今。只有〃抱朴〃的人才能尽理、尽性、造道和知天。李道纯还告诉门人,儒家的〃赤子之心〃和道家的〃婴儿之未孩〃是〃同此言,其大朴未散,其复不远也〃。CI也就是如果使自己达到〃婴儿〃状态,返朴就不远了。清代刘一明《道书十二种·悟道录》中就有关于〃婴儿天真〃的叙述:〃婴儿初生,无识无知,酒色财气而不着,恩爱牵绊而绝无,富贵穷通而不晓,水火刀兵而不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万物皆空,诸尘不染,铁面无情,纯然天真。吾之观此,因悟的返老还童之道矣。人能猛醒回头,脱离万有,居于无事之境,处于无色之界,拔去历劫根尘,扫尽现世习气,头头放下,空空洞洞,清清静静,形虽老而性复初,外虽弱而内实壮,即是返老还童,即是婴儿本面。〃CJ
注:
①CECFCHCI《道藏》第4册486页,第32册153页,第23册708页,第4册514页,第23册73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③④⑦⑨CDCG《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136页,466页,第5册86、111、58、59、14、4页,第9册51页,第4册578页,第3册616页。508、5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太平经合校》第468、470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⑥《老子想尔注校证》第36、47、18页,上海古局出版社,1991年
⑧《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71、3、184、15页,中华书局,1985年
CJ《道书十二种》第396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命 
命,指人的寿命。道教认为,人命的寿夭是自然的赋性,但又受到人的善恶行为和欲望多寡的直接影响。通过多建善功和清静寡欲的德行,以及内外丹的修炼功夫,人可以享尽天寿甚至得道成仙,永生不死。魏晋时期的道教经典《太上灵宝五符序》称:〃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不能守神,以御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①先秦诸子对于〃命〃的论述甚多。儒家的《论语》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寿夭贫富甚至国之安危治乱,都是天命。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又说〃君子有三畏〃,其中之一是〃畏天命〃②即人生的顺逆、吉凶,常不可测,令人生畏。墨家则持反对〃命〃的观点。《墨子·非命》称:
〃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的观点是暴王所作,穷人所述的骗人工具,是〃天下之厚害。〃③但墨子仍然承认有天,即有主宰性的天帝。道家经典《道德经》言及〃命〃者有二处。其一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它将〃命〃当作命令、干预来解释;其二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对于〃复命〃的解释,河上公称〃复还性命〃,④王弼称〃复命则得性命之常也〃,⑤至于〃性命〃的根源,则是〃虚静〃,也就是〃道〃。《南华真经》也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不承认有主宰世界和人的天帝、鬼神。《大宗师》篇有曰:〃天无私覆,此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虚斋赵以夫注〃命〃称:〃盖谓自然之理,在天地之上。〃《德充符》篇有孔子答哀公问,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认为上述生死存亡种种事实都是自然之理,也就是命。
《大宗师》另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林疑独注称:〃死生之理,命也。
阴阳之常,天也。真人任其自然,在昼得昼,在夜得夜,以死生为昼夜,岂有所不得与!〃虚斋赵以夫更为明确地注称〃盖谓自然之理在天地之上,命即自然之理〃。⑥汉代的《淮南子》称:〃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以〃道〃与〃命〃对举,意思是,命就是道,就是自然之理。因此,得道的人,就是〃倚不拔之柱,行不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至而不通,生不足以挂志,死不足以幽神,屈伸俯仰,抱命而婉转〃。命是天命,即自然之理,有道的人要始终坚持自然之理而不违离。因此,无论生死、贫富都不计较,〃通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