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 >

第12部分

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第12部分

小说: 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是一排竹篱笆围起来的寺庙,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够大了,却一定不是天下名僧挂单的地方,只在一处村落的边上,四围没有什么人家,要去村子还是大街,也没有多少路,步行都可以到达。那条街我们再去的时候,依然老样,如果用来拍满清时代民间背景的电影,用不着再搭新景。黑洞洞的连栋屋宇、斑斑漫漶的老招牌,都还在。

竹篱间有一处瓦檐的大门,日本人所谓之的“鸟居”,虽小也显得庄严。后来去南汇看到的此处已变成了灰色的砖墙了。原先篱边总是开着一年四季次第流转的各色野花,高低错落,迎着阳光飘舞,闪闪亮亮。院子很大,门前一条小溪,庙前就是溪头,总是泊着一只小木船,笼在岸边弯着腰的浓浓柳荫里,只一根绳索随便地在柳枝上缆住。静静的水面厚厚的浮萍,盛夏时也开出点点白花。我常常在师父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躺在小船里,人小,没有人见得着,我拉着柳枝儿,小船一晃一晃,我幻想着顺流而下,通到许多别的村落,最后会到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个时候已经知道有大海,想来是在母亲身边时到过黄浦江边吧?

院子门口正对的便是大雄宝殿,离院门约有大人的十来步。其实院门大多是开着的,附近的小孩子常常进来玩耍。殿前有五六级台阶,我们小孩子常常玩从师父那儿听来的故事,把台阶最上层当做佛祖如来的所在,三五个小娃娃跳上跳下演出,同时是演员也是观众。我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臃臃肿肿不怎么灵活,那时应该是晚秋了。

大雄宝殿前的平台上,左右各有一个大水缸,里面养着数本荷花,盛开时花叶莲蓬伸出水面,迎风摇摆,佛殿里阵阵清香。冬天大缸里的水会结冰,冰里有好多气泡,我望着那冰跟冰下的水,只觉得这个世界好神秘。大雄宝殿正面是一排红漆窗格的落地窗,从里面可以坐着看月亮。直到我那一年回去,那儿的落地大窗依然是当年的模样,据出家人说,连玻璃都没换。没错,那种不怎么平、透着望去影子如在水中晃动着的手工玻璃,在今天的台湾,怕是一片也找不到了。我如今的身高跟这一片落地窗也没有差多少,然而在印象里,大窗子简直可以通到天顶。还记得一个人搬了小板凳坐在窗前看月亮时,师父一定会提醒不可以用手指月,至今我指月依然是勾着手指以关节相向,然而不免联想到那一部禅宗名著却唤作《指月录》。

殿上一尊金身大佛,台座高及成人的颈项,这一尊坐佛高到屋顶,顶上便是华贵的藻井,我在往后的几十年里,无数次地忆起这一尊金身大佛。

正殿两边左右厢房,里面各有两间小屋,右边的是藏经所在,但也可以用来晾萝卜干,或是辣椒,里面也许就是住持的方丈了。左边两间,从正殿的侧门进入,整间房里架了一座织布机,手脚并用的那一种,跟孟子母亲用的应该也差不多。当时没有电灯,点着一个里面灌了煤油的火灯,黑烟颤颤抖抖地直往上蹿。这间屋子有窗,春夏白天长,总有师父在“啪嗒咔嗒”之后梭子“嘶嘶嘶”的来来往往地织布,有时我也站在一旁看师父织布。从早到晚,也织不了几寸,都是灰灰的颜色,应该就是她们身上袈裟的来源了。我的小袈裟莫非就是她们织出来的布做的?可怜当时年纪小,不懂得感激。我拥有的还不只一套呢。

左厢房的里间有一张竹床,就是我睡觉的地方,小小一间。连着床,有一顶像门帘的那一种帐子。夏天蚊虫还是很多,师父就用煤油灯来熏,有时一张草纸往帐角一塞,可以染上许多蚊虫的血点。现在想想,那就是杀生,但她们并不讲究。她们只吃素,素菜的味道如何,我也不记得,忘不了在那一段时间我总是大鱼大肉地吃,因为我有吃荤的特权。

读汪曾祺的短篇方知,在中国,一般而言,比丘尼是不放焰口的,那是和尚的事,女性出家人不方便抛头露面吧?我不知道清凉寺里的师父们是否放焰口,但是我常常跟大师父出门,她总是拉着我的手,走在乡间的路上,一路好多人跟她合十,我也觉得神气。大师父明显地比一般的师父要胖一点儿,皮肤也黑一些,个子高一些,声音洪亮。记得她的眉毛也比较浓,总是笑口常开。我也的确记得在一场丧礼上,有许多纸糊的、色彩鲜丽明亮的房屋、家具、人物等,在屋外“轰轰轰”地燃烧着,大师父领着师父们,围着熊熊烈火一圈圈地念经打转。

大师父在许多红白喜庆上都是上宾,她带着我的时候特别都让别的小师父给我换上便服,一套小工装裤,里面是件白衬衫,一双黑布鞋,这样的打扮,直到上台北国语实小的时候依然如此。

到该上席的时候,大师父就会把我抱到有鱼有肉的荤席上,两边的客人马上让出个位子,记得大师父回回都不忘跟这一桌的客人说,小孩子还在成长,一定要吃吃荤,补一补,请大家照顾。于是我的碗里就总是鱼啊肉啊非常丰富,高高地堆着,把我的视线都挡住了,想要吃到大鱼大肉下面的白饭,也不容易。大师父做客的机会很多,于是我自然让僧俗们养得白胖白胖。

然而吃饱了归来却有点费事,大师父要我从后门走,为什么呢?据她跟我讲,我嘴里的荤腥味道,前殿的菩萨是闻得到的,一定要从后门走。回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我一个人从后面篱笆侧门进去。后院就是斋房,外面有一口井,我就要在井边汲水,用力地漱口刷牙,然后从后门绕着菩萨高高的后背台座,轻手轻脚地,转入织布机的那个房间,再进入我的小房间,生怕菩萨闻到我嘴巴里的气味。大师父说菩萨的鼻子灵得很,我就连气都不敢出。

我吃了一顿好饭,应当睡得香甜。也许依然是习惯性的,师父夜里织布的声音——啪嗒咔嗒啪嗒咔嗒啪嗒咔嗒,接着是梭子一下子来一下子去地“嘶…嘶…”的几声,幽暗的煤油灯,把小师父的影子大大地映照在开着的房门上,我躺着也见得着,影子跟着煤油火灯颤颤抖抖。

我也参加晚课。那个时候不会太晚,要不我不可能参加。

我被师父们剃了个小光头,穿着她们为我缝制的小袈裟、小僧鞋,另外有一个专为我用的小木鱼跟敲木鱼的小木锤子,敲出来的声音只是“叮叮叮”而非她们的大木鱼“嗑嗑嗑”,这一点当时的我很不满意,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如果一定要“嗑嗑嗑”的声音,我却拿不动那么大的木鱼。晚课时间一到,我也有一席之地,地上一方小型的软坐垫子,我“叮叮叮”地敲着念着,天天听,天天念,听的念的是什么全不明白。

师父常常把菩萨的事迹说得活龙活现,然而我心中总有一个疑惑,菩萨那么厉害,怎么只会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从来也不下来喝点儿吃点儿给祂的供养?

我问大师父,大师父很慈祥地跟我讲,菩萨的确是会下来的,只有在清早做早课的时候,菩萨就吃早上那么一顿就饱了,等着明天早上再吃。那个时候太早,你还在梦中哪,她说。

没错,庙里早课非常早,通常天都还没有亮,那个时候我睡得正香,难怪看不到菩萨下来吃早点了。但是,要是能见到菩萨吃饭,就实在有趣了,决定哪一天起早一点试试。可惜小孩子总是起不来,就这么过了好多天,也许大师父都忘了我曾经提过的问题吧?

终于有一个清早,做早课的唱经声音传到了我耳边,我悠然醒转,猛古丁地想起这会儿大师父正领着师父们做早课,也正是菩萨吃早点的时候吧?顾不得穿衣,就溜到了门边,从门缝里往外瞧,师父们还是个个都跪坐在她们的位子上唱经,菩萨就像我一天到晚见到的一样,端端正正地在莲花座上坐着,法相依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实在太早,我又回到床上去睡了。

到了白天,想起此事,自然急急地去问大师父,为什么我早早从门缝里没看见菩萨下来吃早点?

小和尚清晨就是从这个门后偷窥,想要知道菩萨有没有下来吃供品。

“哟,怪弗得啰,原来斯侬起来刻到了伊拉,伊拉斯弗肯娘小囡囡刻到伊拉切凡格。”

(哟,怪不得了,原来是你起来看到了祂。祂是不肯让小娃娃看到祂吃饭的。)

大师父回答得很好,我嘛附近几个村子的鱼肉照吃,晚课还是跟着照唱照拜,小木鱼“叮叮叮”照敲。

师父们唱经,经本是经折装的本子,那个年代任何一本书都是贵重的东西,何况是佛经?师父们的手从来都不敢碰佛经,手中有一根长长扁扁的竹签,暗沉沉泛着岁月的幽光,插在书中,读着读着,就把竹签从左滑到右又归到左,那么轻轻哗的一迭声翻了一页,全部十几位师父在清和悠扬的唱经声中一起翻书,因为两页的经文从右上角念到左下角,只是和和平平的一口气,翻书之际也是换气之际,大家“吸”的一下子,一起抬头又一起低头读下一页,整齐划一,煞是好听又好看。

照理说大家都该守秩序,好好把晚课做完,却只有我一人在大金佛像前拿着木鱼敲敲打打地走来走去,口里照背着那些我一个字也不认得的佛经。走到哪一位师父身前,只顾把背朝着她,她也一点都不荒疏于任何一句经文的念唱,一边为我搔背。没有固定的师父为我抓背,十几二十位,我选上谁就是谁,也不知道背是真痒还是假痒?一定常常觉得念经实在无聊。走来走去,像是在许多固定句点中的一个移动的逗点。

在清凉寺期间,我上过学,现在走走,不过是几分钟的路,已经是一所有操场、有楼房、有教室的南汇小学了,当年却不是这样。

上学,有的时候我穿的依然是小袈裟,天凉了就穿上厚的、上海人唤作“绒线衫”的毛衣,有的时候是一袭小棉袍。那个时候没有笔记本,每位小朋友都要自备一块石板,黑色的,四面木条固定成框,连带一根线,绑在板子边的小钩子上,线的一头是个毛线捆扎而成的小绒球,这就是写完擦了去,又可以再写的擦子。小娃娃袋子里放着一两根石笔,灰白色,不如粉笔那么白,也细得多,但是比较硬。有的时候,一不小心石板掉到地上裂开,也只好将就着用。教室里没有课桌,只有小板凳。我在那一段时间学了什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只记得有一次老师说她要走开一下,去一个我们看不到她、她看得到我们的地方。于是十个八个小孩子都乖得要命,一动不动,生怕自己调皮不乖,被老师从什么秘密的地方发现。还有一次,老师说我们要把字写得漂亮才行,我私下以为字写得漂亮就是一笔下去金光闪闪,像戏台上花旦的头饰一般,做梦还梦到我一笔下去就写出这样的字。醒来又觉得,要写出老师要求的那么漂亮的字,是不可能的了。

在清凉寺附近有一株好大的李子树,小小的叶子,密不透光,树荫匝地,十分清凉,小孩子常常在树下玩耍,偶尔也有小朋友吃青青黄黄的小小李子,我从来就没有觉得好吃过,我一辈子都不爱吃李子,或源于此。但是这一株大李树常在梦中出现,刚发的小叶子淡到几乎透明的淡绿,粗粗老老凹凹凸凸的大树干,枝叶随着一阵风沙沙发响,扑簌簌落下几个李子,打到了一个小家伙的头上,大家便前仰后合笑个不停。树下有一大片南瓜田,南瓜长得比小孩子还要大,玩捉迷藏,我蹲在叶下瓜后,没人找得着。

几十年后回到原地,怯生生地问起此事,不太有把握,因为印象很模糊,也许是小孩子常做的一个梦而已。不料一问却真有其树,差只差在是棵杏子树,台湾不产杏子,然而杏子跟李子,非常相像,难怪我总以为是李子树。

“树还在,要看看吗?”我的亲人,一位姓闵的,这样问我。

当然也只是几分钟的步程,原来这一棵树年龄太大,已经成了国家专案保护的大树,树干粗得足足两三人合抱,四周用铁栅栏牢牢围住,还有一方不锈钢的“身份证”,字号明列,附带说明,大意是此树已有两百多年,十分珍贵,等等。原先南瓜田之所在,现在成了一所政府机构了。

我与此树,居然重聚,也是奇遇,只是兴奋,没有《世说新语》中什么“树犹如此”的感慨。现在又是二十年过去了,但愿还在。

再见到的清凉寺已经十分破旧,我与我内人重回此地,母亲与弟弟虽然也到了上海与我们同聚,她却不肯回到她离开已经有五六十年的家乡,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母亲,身体固然不错,却很怕回老家“收脚印”,也就是自以为得享高寿,可能是阎罗王把她给忘了的缘故,要是回到了家乡,就很容易让阎王派遣的小鬼发现,那可就不好了。可见原来鬼也是有籍贯户口的,并且也要遵守法律,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