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权倾天下之绝世悍将 >

第5部分

权倾天下之绝世悍将-第5部分

小说: 权倾天下之绝世悍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不违抗,那就大有问题了。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对金的屈服与斗争的问题。特别是在赵构第二次起用秦桧做宰相,并于绍兴九年与金国订立了第一次所谓和约之日,赵构下诏大赦新收复的州郡,夸大其词,粉饰太平。岳飞看了诏书之后,写了一道《谢表》奏进,其中的主要话语是:

    臣幸遇明时,获观盛事。身居将阃,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尚作聪明而过虑,徒怀犹豫而致疑:谓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辞而益币者进。

    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为藩!

    这些话语所表述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对赵构、秦桧与金国的统治者订立的所谓和约,非但根本不予承认,而且还要依照岳飞的夙愿,率师北进,去收复河北、河东和燕云诸州;非但不能把赵宋王朝降格为金的附属国。而且还要把金国打败,逼令它作为赵宋王朝的附庸国。只可说,这是对于由赵构、秦桧合力造成的一股屈膝降敌的恶浪逆潮,正在用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加以救正,是强烈抗议,哪里是“奉表称贺”!对于赵构的投降行径给予这样的鄙视蔑视。怎能说岳飞一贯顺从赵构的意旨呢?

    关于岳飞在绍兴十年从郾城班师一事,我在本书第十五章的第四节,即《十年之功废于一旦》那一节中,已做了较详细的论述,说明那是岳飞为求不落入赵构、秦桧所制造的陷阱,在丧师与班师二者之间,做出的极英明、极具卓识的抉择。试想,他在这时如不遵守班师回朝,则在淮北宋军全已接奉“密旨”相继撤回淮南之后,岳家军突然处于孤军深入的情况下,金军固然可以对岳家军构成从正面、侧面合击之势,把它围歼;而赵构、秦桧也可以用“违抗朝命”做借口,调集张俊、杨沂中等人的部队,对岳家军大张挞伐,与金军合力把他歼灭。岳飞为避免遭受这种严重后果而奉诏班师,这决不是用来对赵构表示其惟命是从的“尽忠”的行为,自然更与所谓“愚忠”毫不相干。

    再则,从岳飞奉诏班师之后,到他遭受惨杀之前,中间还有援淮西、任枢密副使、视察韩家军等等事节,并非班师回朝即遭杀害。这同样可以说明,班师一事和所谓“愚忠”是毫不相干的。

    ※#8226;①《靖康裨史※#8226;宋俘记》谓“燕人赵恭托榛号,号召山贼助宋”。

    四、岳飞是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自从绍兴三年(1133)为始,南宋政府就把东起江州、西至荆州、北边包括长江北岸一些州县,分划为一个军区,指定由岳飞负责防守。长江的下游,淮南东西两路,则由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分别负责。在南宋的这几支部队当中,只有岳家军曾连续对伪齐和金国的南侵军采取过主动的攻势;另外的那几支,只是当敌军攻入防区之内时,才被动地进行一些军事周旋,有时还必须岳家军前往支援,才可以招架得住。这说明,在南宋王朝的正规军当中,唯有岳家军的战斗力最为强大。

    岳家军的战斗实践,证实了它的战斗力之特别强大。至于其所以特别强大的原因所在,固与岳飞平素的操练和教阅分不开,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因为具备了下述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具体反映出来,岳飞是如何地要把他的部队与人民大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还具体反映出来,岳飞确实是一个卓荦不群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第一,岳家军的风纪之好,不但为南宋诸军之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少有其比。南宋初年几员大将的部队,一般说来,军行所至总都不免勒索财帛,驱掳丁壮,掠人妻女,居人庐舍,岳飞的部队却独独不是如此。他们平时全居住在军营当中,街巷中很少有出外游逛的士兵。在行军途中,则“夜宿民户外,民开门纳之,莫敢先人。晨起去,草苇无乱者”。①他们始终坚守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戒条。

    在赵构奖励岳飞的许多诏令当中,几乎每一次都称赞他的治军有法纪律严明,例如夸奖他“师行而耕者不变”,“涉千里之途而樵苏无犯”,等等。对别的将帅虽也颁发过很多奖励诏令,却很少用这样的词句,唯独对岳飞的诏令中才使用,这正好证明,岳家军的纪律必非其同时诸将帅部队之所能及。而也正是这一原由,才使得岳家军到处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爱戴与合作。

    荆湖北路的人民,在岳飞被害之后,不顾权jian秦桧的凶焰如何高涨,也不怕会因此引惹出什么麻烦和灾祸,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全都画了岳飞的像而在家中加以供奉②。他们还把岳飞的一些事迹,编成传奇式的乃至神话般的各种故事,彼此称述,互相传播。岳飞之所以赢得人民这样的热爱,固然主要是以他在抗金战场上所立功勋使然,而另外一个同样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岳家军曾长时期在这里驻扎过,曾经为这里的每一户人家服过务、谋求过福利之故。而岳飞本人的纯朴笃实的作风,也必有极大的感召力量。

    岳家军在其所到之处,都以这样的军风纪而获得当地人民大众的热爱,各地人民大众自然就乐意与岳家军合作,尽量给予一些精神的或物质的支援,使岳家军的战斗力量得因之大大提高。

    第二,岳飞对于各地人民抗金的武装力量具有深切的认识,从而对它非常重视。岳飞在南渡之前,曾一度参加过太行山区的游击战争。到他参加了赵家王朝的正规军,并随同杜充从开封而转移到长江以南,其时河南、河北各地人民,不愿屈服于女真贵族的统治宰割之下,依然到处自动团集,kao山的结为山寨,kao水的结为水寨,分别对女真军队从事于激烈的斗争。当李纲执政之日,当泽宗留守开封之时,都曾计划对这些地方的忠义民兵加以支援、组织和领导,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力量;而在李纲去职、宗泽逝世之后,南宋王朝的当权者们却全不再考虑此事,只有岳飞,他确知这些自动结集的抗金武装力量之强大,在他身任将领之后,便把连接河朔的忠义民兵作为他的抗金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并经常派人去和这些山水寨的首领们进行联系。他在每次出兵对伪齐或金人致讨之前,更大量地发遣人员潜入敌境,策动这些山水寨的忠义民兵遥相配合。而河朔地区受到金军扫荡的忠义民兵,到实在无法立足而必须南下时,南下之后也大都以岳家军营作为他们的归趋之地,把敌方的情况和动向提供给岳家军,这就又会使岳家军对敌方的虚实强弱之所在更能了如指掌。

    绍兴十年(1140)夏秋间,岳飞的大军北进抵达颖昌,先头部队克复了郑州、洛阳等地,河朔地区太行山以东以西的山水寨忠义民兵也都大肆活动,有的在大名、磁、相等地邀截金人补给线上的粮纲、马纲、金帛纲,③有的则专力于攻打城邑,例如河东路的翼城、赵城以及绛州的垣曲县城等。其在此以前尚未组织起来的民众,也都暗自积聚一些兵仗和粮食,往返奔命,要乘此机会组织起来,以配合岳飞的大军渡河北进。

    从南宋政权建立以来,直到1234年金政权的灭亡之日,在南宋政府军抗击金军的全部战争历史上,绍兴十年岳家军在颖昌所立功勋,乃是登峰造极的一次。而这次辉煌战果之取得,与岳飞“连接河朔”的战略方针是分不开的。

    ※#8226;①王自中:《郢州忠烈行祠记》(自《金佗续编》卷三十转引)。

    ②王自中:《郢州忠烈行祠记》(自《金佗续编》卷三十转引)。

    ③《金佗续编》卷十一,《令契勘梁兴见今措置事宜开具申闻省札》。!~!

    ..

风范一斑。生活点滴(转载:邓广铭)

    一、岳飞出lou头角时期所赢得的盛誉

    在南宋政权建立的最初期,岳飞就已经以其言论和忠勇气质,深受当时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士大夫们的器识。最显著的例子则是张所、赵九岭和宗泽等人,他们已大都察觉出来,不论岳飞的职位在当前如何卑微,从其发展前途看来,他却极有可能成为一员具有杰出才能的武将。直到建炎四年(1130)为止,岳飞的职位仍远远不能和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诸大将相比,然而从其战斗实践中所制定的谋略、所表现的气概来说,却几乎全可说超驾乎那几位大将之上了。

    就在建炎四年,江南东路有一个名叫邵缉的人,他熟悉岳飞的生平和家世,也深知他近年以来统军、抗敌的种种情况,他很希望岳飞更能受到南宋王朝的重用,以使他得以展其长才,因而特地写信给当时的当政大臣,对岳飞做出了如下的评价:

    ……窃闻中兴之君得中兴之佐,则有功;中兴之佐得中兴之将,则有功。……方今急于中兴,如吾君之明,又二、三执政大臣皆天下之极选,上下相得,诚千载一时矣,终未能立非常之功、雪无穷之耻、大有以慰天下之望者,此何故哉?岂将非其人而然乎?

    然将有二说,不可不察也。有天下之将,有一国之将。天下之将实难其人,一国之将或有之,然未见其奉职胜任,显然立功名者,又何为耶?特有之而不用,用之非其人之过耳。求其大者既不可得,其次或有焉而不审择之,欲天下之早正速定,不可得也。

    以缉田野庸人,而耳目之所熟者仅得一焉,诚未足为天下将,在今日才难之际,谓之一国之将斯可矣,敢率尔陈之,惟阁下少垂意焉。

    伏见武得大夫、英州刺使、御营使司统制军马岳飞,骁勇精悍,沉鸷有谋,临财廉,与士信,循循如诸生,动合礼法。顷在河北,尝以数十骑乘险据要,却胡虏万人之军。又尝于京城南薰门外,以**百人,破王善张用二十万之众,威震夷夏。去冬江上之战,战士蜂屯,飞独争先奋击,迨官军不胜,他将皆鸟奔鼠窜,飞独置寨蒋山,孤军转战,且行且击,斩首以千百计者不知其几。诸将溃为群盗,纵兵大略,飞独顿兵广德境中,资粮于官,身与下卒同食,而持军严甚,民间无秋毫之扰。虏人签军经涉其地者,或闻其威名,或相谓曰:“岳爷爷军也”。争来降附,前后几万余人。……

    且虑金人徘徊于建康京口之间,势必欲留军江南,控扼险阻,牵制官军,大为东南之患,飞能奋不顾身,勇往克复建康及境内县镇,为国家夺取形胜咽喉之地,使逆虏扫地而去,无一骑留者,江浙平定,其谁之力也?

    缉谓如飞者,朝廷宜优擢之,假以事权,益责后来之效。方今大将,皆富贵盈溢,不肯用命,甚者握强兵以胁制上下,有鹰扬跋扈之态,此可复用也哉?

    驾驭此曹,譬之养鹰隼然,饥则为用,饱则飏去。今诸大将,皆未尝从禽而先已饱肉,是以用之向敌则皆掣去不顾。如飞者,虽有数万之众,其官爵甚卑,朝廷未尝宠借之,眇然在偏裨之间,此饥隼侧翅时也。如使之立某功则赏以某爵,成某事则宠以某恩,如鹰之得一兔则饲以一鼠,得一狐则饲以一禽,以术驾驭之,使歉然有贪敌之意,必能为国家显立战伐之功。……

    今飞军中精锐能战之士几(及)万人,老弱未壮者不在此数。胜甲之马亦及千匹。朝廷诸将特然成军如飞者,不过四五人耳。飞又品秩最卑,此正易与时也。朝廷不收拾旌宠之,则飞栖栖然持数万之众,将安归乎?

    飞常与人言:“使飞得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列,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飞武人,意气如此,岂易得哉!亦可谓人'死留名'、豹死留皮之意也。伏望朝廷论飞之功,加以爵赏,使与韩、刘辈特然成军者势力相抗,犬牙相错,……破jian党偷靡之风,折强梗难御之气,使之相制以为用,相激而成功,此诚朝廷无穷之利也。……①

    这封书信虽是邵缉一人所写,它却表达了当时一般士大夫们对岳飞的观感和印象。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邵缉的这些意见,在南宋小朝廷上并没有得到任何反应。

    ※#8226;①《金佗续编》卷二八,《江东邵缉献书》。

    二、喜欢和文士们谈论历史和现实问题

    (1)

    南宋初年,由于兵荒马乱,社会动荡,居住在中原、西北和华北的人们,经常为了逃避战祸而流徙无常。一些被排斥在科场和仕宦之途以外的读书能文的士大夫们,便有很多人通过乡党亲故等等关系,或通过权贵人物的介绍,分别去投kao在各个高级乃至中级武将的军营当中,去做他们的清客,被通称为“效用使臣”,从军营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