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红楼同人)[红楼]我要做首辅 >

第166部分

(红楼同人)[红楼]我要做首辅-第166部分

小说: (红楼同人)[红楼]我要做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是在掘孔家的根是什么,更别说新任的皇帝比之前面靖朝皇帝还不如,他不尊孔!比起林瑜搞出的一套新的科举方式,这才是孔家人更加不能接受的。
  毕竟林瑜有言,不承认前朝所封爵位,这针对的不就是他们么?别的有爵位的人家要么已经被战火中被林瑜给搞死了,要么都是满人,这时候还不知道在哪个犄角嘎达里头干苦力呢,身上还有爵位的可不就是他们孔家衍圣公。
  来京的孔家弟子,不,说弟子还不能显示他的尊贵身份,能指使得动一个三品大员的,可不就是当今的衍圣公本人,孔峄成。在从原本的御史大夫家出来之后,左等右等,不见朝中有人来邀请他参观登基大典的时候,就知道事情不大好了。
  孔峄成想得很实在,爵位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实在的。
  毕竟当初程朱理学那一套和孔子所言已经没有太大关系的学说通行于天下的时候,也没见有孔家子弟出来说什么。可见他们真心也没讲天下学子学的是什么东西放在心上,或者说,他们很笃定,无论是哪个想要发扬自己的学说,都要借一借孔老夫子的名义,务必要搭上一些边,自称儒家弟子,才有正大光明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的机会。
  因此,无论换了多少的皇朝,孔家弟子总觉得自己的地位是稳的。没有千年的皇朝,但是有千年的世家,不是么?那个皇帝敢不尊孔呢,天下的读书人不答应啊!
  他们有恃无恐,所以,当一个手中握着军权的皇帝横空出世,举着手里的刀表示不愿意再尊孔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不恐慌。否则,能有多大的事,需要“衍圣公”亲自走一趟呢!
  登基大典有多热闹,孔峄成心中就有多么的悲凉,尤其是当他看到跟随在仪仗队后面的那些由外番洋人还有一些蕞尔小国派遣来的使臣好奇有赞叹的东张西望的时候。他这时候可没有了嘲笑这些人土包子进城的□□上国的洋洋得意的心态,因为他终于发现也许孔家的地位在林瑜的眼里还比不上这些蛮夷!
  这衍圣公的爵位难道要绝在他这个不肖子孙的手中吗?若说这时候的孔峄成心中还只是惶恐的话,等登基大典结束之后,论功赏爵完全没有他们孔家的份时,他彻底栽倒了。
  他想得不错,在林瑜的眼中,他还真的不如这些金毛碧眼的外番人来的重要。
  这时候的国中无论是丝绸、茶叶还是瓷器,都是洋人所梦寐以求的产品,毫不客气的说,只要开放通商,汉朝是绝对处于贸易顺差的位置的。
  仗着自己手中的水师,林瑜从来没有想过要限制贸易这一回事。
  新朝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原本在东番的时候林瑜还能从自己的内库之中掏钱,但是既然新朝已经成立了,改立的规矩也要立起来了。
  在他登上丹陛后的第一个旨意,就是废除‘赋’。这一手可比什么永不加赋要高明多了,林瑜表示朕财大气粗,这个税种消失了,以后不用百姓再承担皇家的费用。
  光凭这一道旨意,林瑜相信外头百姓们喊起万岁来,肯定是百分之百的发自内心。在这一点上,林瑜还是总结了一下自己曾经在上一辈子中学到的,永远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当初背书的时候半点不过脑子,可能还觉得有点假有点虚伪。但是在林瑜真的坐上这个位置之后,他才真切的觉得,至理良言。
  虽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得也是这样的道理,但是总没有那一句话总结的有味道。
  有了这样的一道旨意在,林瑜在百姓中的地位就彻底稳下来了。这时候他再大刀阔斧地搞什么改革,相信没有什么一个读书人再敢学之前那个御史台大夫。
  不过,暂时林瑜颁布的旨意还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弹。就像是废除赋,那也只是皇家内库的钱少了而已,国库的税还是要照样征收的。
  当然如果征税的小吏从中中饱私囊宛如林瑜印象中的康麻子时期,说是永不加赋,但是官员们鉴于少了一个可以盘剥的途径,而在征收税的时候巧立名目“弥补损失”的话。别的不说,林瑜的手下的地支已经准备好了。
  如今的地支已经面临了再一次的扩大,只是在人员和机构扩张的同时,林瑜也收回了他们的执行权。也是就是说,在法律的范围内他们可以调查,但是调查结果必须上报大理寺,由大理寺的法官来宣判,最后由刑部来执行。
  就算是这样,照样有大臣打着胆子参奏,说这是前明锦衣卫、两厂,会成为迫害大臣的工具。被林瑜用诬告反坐给拍了回去。
  要不是心虚,反对什么。难道调查过程中的那么多人都愿意冒着风险诬告你不成,如果真是这样,倒还真要好好调查一下了。
  就算众臣再不情愿,为了不显示自己心虚,只好应承。他们哪里知道林瑜后面还有大招等着他们,但是妥协这个东西有了第一次之后就会有第二次,习惯了也就好了。
  无论如何,林瑜所有强行推行的政策都是在打击贪腐上面,作为臣子的还真是没有话说。就比如说后来写在了汉律之中的官员家产申报制度,虽然在后世常常被西方的键盘侠们喷成没有隐私、不尊重人权,但是这样的制度的确保证了汉朝成为了世界上贪腐对国家造成的伤害最小的国家。
  别的国家虽然屡次想要借鉴这样的制度,但是因为国内的压力,无一不是推行不下去要不就是干脆从一开始就通过不了。因为他们尊重‘人权’,采用匿名投票的方式,那个官员愿意自己的脑袋上加上一道紧箍咒。
  不过,林瑜在严苛的同时,对这些官员的待遇还是下了本的。
  相比于洪武时期的俸禄养不活一家老小的情况之下,汉朝官员的俸禄哪怕是最低一级,也足够一个贫寒之家一跃成为中等人家了。更被说,还有这种各样的福利,比如说是退休保障。在社会福利这个字眼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之下,汉朝的官员就已经成为了享受这一福利的第一个群体。
  林瑜前所未有的从国库中专门拨出一个款项用来给致仕官员,根据他们会有的不同评价每个月会有一笔补贴。
  拿白安这样的中书门下平章事来举例,他在任的时候有着宰执的高俸禄,等退下去之后,还有国家给予的致仕补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在任的功绩都会影响这一份补贴的厚度。在他退下去之后,众臣会对他的功绩作为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不是像前朝那样的给一个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考数据说话。国家财政增加了多少,民众的知识普及率提高了如何,总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地方。
  等评价新鲜出炉了并通过了重臣的一致认同,国库会根据这样的一份评价,来衡量发放所少的补贴。
  至于致仕俸禄这一概念也被林瑜给提出来了,这个就和他印象中的退休工资差不多。还有养老金之类的福利,官员们也都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这样的厚待可以说是纵观前面数千年都不曾有过,所以林瑜针对贪腐而制定的一些列严苛的条例,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反对。
  少不得在感恩戴德的同时,绷紧了身上的皮罢!
  这时候的国库还处在赤字阶段,好些款项还是身为户部尚书的林如海亲自打了借条从皇家内库中借来的。对,就是借条。林瑜表示,这些钱财都是需要国家按着利息来还的。利息不高,百分之三而已,相对于民间的高利贷,这已经是堪称薄利了。
  就算如此,这依旧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举动。
  故宋乃至于前明时期,常有皇帝拿内库补贴国库的举动来。官员大臣们也想的很开,这个国家都是你皇帝的,没道理国库没钱的时候,你袖手旁观啊!
  但是林瑜就是不一样,他不向民间征赋,甚至将不拿国库的钱写进了汉律下的宗室律之中。在朕提出这一点的时候你们头点得飞快,那国库像皇家借钱,就不用打欠条还利息了?
  林瑜为了改掉大臣们天下都是皇帝的,从皇家内库拿钱也一样的想法,在国库吃紧的时候还是没有放松关于这一方面的要求。
  朕愿意免息,那是朕大方,大臣向着皇家内库伸手却不是理所当然的。
  众位大臣只能看着林瑜这一手接着一手的,就是想要反对也实在没有理由。叫他们说,天底下哪有不拿国库银钱的皇家,但是本朝偏偏做到了,还写进了宗室律中。犯了被抓住就会被除名,变成平民百姓,只要不是脑子有坑,就不会抱着侥幸心理去犯。
  这时候林瑜定下的律法放到了后世,那就是祖宗之法了。历来,对于这样的‘祖宗之法’的变动是最艰难的。
  当然,林瑜也知道这一点,不过,他自己数过,世上无万世不易之法,须得过一段时间就重新核实一下法律是不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再进行增删。
  但是,像这样写进汉律前页的基本法一般是不会再动的。除非,再来一次改朝换代。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立法权的问题。原本的汉律是结合了大明律还有林瑜的意见,经由白安等人删改而成。但是,林瑜却不愿意将立法权攥在皇家或是中书门下的手里,这样太危险了。皇家手中已经有了军权,这也算得上是他留给后代子孙的一重保障以及一条能走的道路。而行政权以后一定会尽归中书门下,无论这两者哪一个掌握了立法权,那都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是想要玩一把议会,将立法权给独立出去。只不过,他现在还只是在心中想一想而已。
  如今大多数的百姓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真要拉出什么议会出来,林瑜相信,百姓的意见是代表不了的。相反,议会绝对会变成现今的读书人玩弄权术的借口,这就和他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议会他最终还是要建起来的,但是那应该是在整个国中的中产阶级起来的时候。权利这两个字不再是被读书人、尤其是儒家弟子这几个字所垄断的时候。
  林瑜希望读书这两个字不在变得值钱,就像是他印象中的大学扩张一样。原本的大学生素质相比于扩招之前的确更高,几乎以上大学,就是板上钉钉的干部,一辈子的铁饭碗就稳了。这时候的读书人也是一样的,宋真宗的一首劝学诗道尽了学子们的向往。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谁不想要。只要读书,就能做官,做了官就有了啊,可见读书人之金贵。
  这样的金贵和林瑜的理念完全不符,国政被这些金贵的读书人给垄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早就有了前车之鉴。是以,林瑜想要建立起一个能代表着绝大多数百姓利益的议会的话,先普及教育吧!
  他心中有着这样的计划,所以在孔子后人迫不及待的出来蹦跶的时候,才会这样的不耐烦。想要普及教育,扶持其这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形成一股难以抵抗的大势力,林瑜都不确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哪有那个时间去理会这些跳梁小丑。
  孔峄成没有等到新朝一丝一毫的垂询,病愈之后终于灰溜溜地走了。而他回到曲阜的消息,也合着一大堆其他的消息一起,送上了林瑜的案几,最后和德川家的那一封信一样,进了需要被焚毁的废纸堆中。
  虽然林瑜看上去没有将德川家的无礼放在心上,但是这是因为在登基大典前夕,众人就算想教训一下那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家,也得先顾着眼前。
  就算他们发来的信函上措辞再怎么谦卑,也改变不了林瑜在心中已经将他们打成死刑的事实。这个时代大概没有一个人像是林瑜这样,对着这个民族性格中的劣根性了解得一清二楚。
  “不要因为他们曾经的谦卑,就忘了他们之前的狼子野心。”林瑜和进宫来看孙女的常柯敏道,“须知在他们谦卑的皮相都是刀剑加身的疼痛堆起来的。”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说的就是这些人了。”常柯敏抚着胡须,看着林瑜怀里的重外孙笑道,连说话都放轻了好多,“寄奴又重了罢!”俨然东面的一个国家还没有他眼中的重外孙子来的重要。
  这却是常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林瑜怀里的这个小肉团子就是板上钉钉的未来帝皇。谁脑子抽了会说出东面的国家更重要的话来,更何况在常柯敏这样的老人家眼里。
  “可不是。”林瑜笑道,将小家伙塞给眼巴巴看着的常柯敏的臂弯里,然后道,“也不知道他们哪来那么大的脸,还刚上书拒绝朝觐。”
  “许是觉得新朝初立,不会妄动兵戈罢!”常柯敏心满意足的揣着一个香香软软的小团子,“从历史上看,的确是休养生息的时候。”
  他这话要说有试探地意思他是不承认的,但是他也的确更加赞成休养生息。他虽然坐着名为副相的参知政事,但是国家之时他还是很清楚的。鉴于林瑜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