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

第2部分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第2部分

小说: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问题也比轻重视,他们关心人民的疾病,关心人民的健康,
实际上是为了政权的昌盛。那时统治者们也|井究吃许多药,阱
及炼丹,服石,即服用金石药。当然同时还收集了民间各种有
效的方剂。从宋中期开始,政府把药材作为封建统治的专办、
等和,进行了垄断。药铺都是皇帝开的,收入的利润要全部上
交目库,供皇帝享受,这也是一个原因。当然还有更主要的原    t
因,这就是由于医学的发展.积累了相当多的东西。在这样的    一
基础上,配台了这样的条件,医学便有了新的发展。所以伴随    章
着整个医学的发展,方剂本身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而由于方    一
剂的发展,叉促进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备科的进一步发展。因为    南
方剂的发展就是在医疗实践当中的方法增多.从中才可能提取    掌
出一些新的理论。    甜
    此时t变化比较多的、要提到的一个最明显的问题,Bp辛    茹
凉解表的方剂开始形成,袭里同治的方剂比较多见。在《伤寒    轴
论》中,仲景先表后里的原则非常严格。有表证在,先得解    麓
表。当然张仲景也提到表里同治的问题,也提到了辛温加辛凉    氍
的问题,例如有些解表的方于如太青龙汤中就用了石膏,它是
表里双解。但是·这方面的应用比较少。到了宋代就比较多
了。不但是辛温方与石膏之类的清热药物配合应用,而且由于
药物的发现增加,也开始应用辛凉解表药来治疗疾病。邪么由
于疾病丰身,由于人体质的变化,由于人对疾病认识的探八.
在用药方面,看起来药味就增加了。
    从一个方剂所用的药味来说,虽然药味比较多,但它的组
织配伍还是非常严密的,并不是看见头痛就随便加味药,看见
发热也加味药,而是有它的有机配台,所以用药虽多并不乱。

韵If






上篇总  论一
这是因为对疾病的认识比较深了,考虑的面也就更细了。这是
宋代援家遣药组方中药味增多的原因。
    另外,这里还要谈谈方剂理论的问题。同样也是开始于宋
代,对过去的方子进行7深一步的理论分析;我们现在所知道
的最早代表就是成无己。他首先对张仲景的方子作了一些解
释,特别是在《伤寒明理论》中,他选了20首方剂,完全是
用《内经》的理论加以解释。主要解释这个方为什么能治这样
的病证,为什么这样组成,其中配伍的道理是什么。对于药物
与药物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作了一些说明。从此以后,方剂
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了,对于方剂进行理论性分析
的书籍也逐渐多起来了。
    宋以来方书存世较多,可以见到的多,不但是距离现代时
间近的问题,同时也与有了比较方便的印刷术有很大关系,不
像过去主要是靠手抄,所以宋代的书流传比较多。此时有一个
学术方面的问题促进丁方剂的发展,那就是温病学说开始萌
芽、形成。所以在这个问羁土,从方剂的治疗方面来说,它也
与过去不同了。
    目4才讲到了辛凉解表。除此之外,在治疗中有个特殊的问
题,即在温病中强调的是阴液,特别注意的是救阴液、保阴
液,这和《f自寒论》所强调的保阳气不同。当然保阳气井不否
定存律{夜,救阴液并不否定保阳气,只不过侧重面有所不同。
由于所接触的瘸、接触的具体情况、具体实践内容不同,故强
调的侧重面也不同。正因如此,才促进了方剂的进一步发展。
    金元四大家在各自的学术中,有他独特的发展。刘河间
(刘完素)主要擅用清热,因为他研究《内经》时结合了当时
的实践,认为病机十九条不出一个“火”字,所以后来有一个
说法,六气(六淫之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皆从火化,皆从
热化,因此主张用寒凉治病。主张用寒凉,并不等于说不用别
的方珐治病,而是在用寒凉药治病这一点上,有他自己独特的
L上篇总  论
东西。执理论到实践,他有一套东西。也就是理法方药都有一
套。例如我们还要讲的地黄梭子.这就不是寒凉的问韪。由刘
完索之后,张子和主要用汗、吐、下,特别是用下法,所以人
称他为攻下派。然后是李东垣,他的学说对现在影响最大…他
是主张调脾胃的.是从脾胃立论。侧重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
人的整个生命。他慢调后天之本,认为人的一切饮食变成气
造了好多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赴虫益氢涵这个方剂t也
就是在临床上他提出了甘温除犬热的问题。这项内容对后来治
疗内伤杂病影响很大。在这个学说上李东垣有他的成就。当然
除此之外,东垣还善治其他病,如他硅赴磕瘟垒jE擅长。再一
个就是朱丹溪。朱丹溪特别侧重相火研究,他强调“阳常有
余,防带不足”;“一水不眭二火”。有人说是~水不胜五火。
二火是君相二火:互出是指的是五脏害共卜善毒Zl盐。五拙
就代表五脏。治疗时他主张滋阴以降火。他这个学派也有他的
特点,特别强调降火。所以,与其说他是滋阴派,不如说他是
降火派。特别典型的例子是叁扑阴》,他在用了黄柏、知母的
同时,还用了熟地.龟甲。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看,要降火
就要;拄阴,降火即所以滋阴。所“金元四家各有各的特点。
    由于金元医家本身的学l术特点,所以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但他☆'并没有局限在这一方面t i『ij是整个扶《内经》、《难经》
开始,一直到当时为止的一些著作,都予以研究,包括药物的
研究。所以四家学派的产生,跟当时药物学的进一步研究有很
大关系。他们对药物的分析更加细致.所以留下了很有用的知
识,是他们的学术结晶。但是,如果用得不恰当的话,也给后
来人带来一些坏处。如偏执一见,强调自己属于哪个学褫,这
样酌问题,在临床上都是错误的,用在宴践当中也是错误的。
    我们要辨证论治,不能叫病人跟着我的学派来发病。他的
第一章旁甜掌船群成和发爱








上篇总  论一
病没法按照我的意图、按照我的擅长来生,我需要根据他的病
来进行分析、治疗。因为涉及了方剂学的发展问题,对待这四
家要有一千此较正确的方法,把他们的长处结合起来,不能抓
住一家而否定另一家。而就其本身的学术而言,也不是绝对完
整的。特别是刚才提副的朱丹溪降火滋阴的问题,将来我们讲
到与此相关的方刹时也会提到,滋阴降火与降火滋阴的主从关
系及萁具体用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利害,将来都要谈到。
    再谈一下张子和的汗吐下三法。它就突出了一个观点,即
认为治病是攻邪为主。邪去正自安,把病邪壶了以后正气自然
得到恢复。事实上,张氏对这三法用得非常灵活,包括的具体
方法也很多,有时实际上超过了汗吐下的范围,正如我们有时
讲八法的问题。八法实际上细分成好多法,只是归纳起来而
言。所以,简单地了解汗吐下不行,简单地了解八法也不行。
    从明代开始,方剂的著作增加比较多,此前提到的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中有一卷就是专门论方的。之后有《医方考》,
这是方剂理论书籍,因为都是对方剂加以分析。还有研究《伤
寒论》的^也逐渐对《伤寒论》方加以阐述研究。《伤寒论》
的注家就有二百多家。随着这些因素,方剂有了很多发展,这
是一方面。另外,历史上最大的、但不是最有名的一本书《普
济方》,就产生在明代·它收载的方剂达6万余首。另外,在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t也有很多方剂理论。它不仅但是在
序例里面提到,而且在药的解释当中,也谈到一些方剂理论。
    清代在方剂学方面尤重理论性著述,如王晋三的《绛雪园
古方选注》、罗东逸的《名医方论》、昊谦的《删补名医方论》,
都是论述方剂组成配伍意义的专著。汪昂选临床常用方三百余
首,分为二十一门,名为《医方集解》,切台l临床实用,为方
便初学,又用寿歌体裁编著《溺头歌诀》,通俗易懂,深受初
学者欢迎。鞘后,还有吴仪洛的《成方切用》、张秉成的《成
方便读》等。张璐在其著作《张氏医通》中设专卷讨论“祖
L上篇总  论
方”,每一祖方后附衍化方若干,使读对每一方iF0的发展变化
一目了然,糠太椿效法张氏而作《伤寒论粪方》对后世有一定
的影响。
    清代温病学说的勃兴,促进了方剂学的发展,叶桂、昊鞠
通等名家不仅创立了新的辨证论治体系,而且在实践中发展并
甸制了许多名方。晚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擅长活血化瘀
法的运用,立逐瘀诸方,颇得后世医家的推崇。
    三、方剂理论的发展    l
    以上大致舟绍丁方剂的发展情况。另外一方面,要专门谈    荦
一谈方剂的理论。    一
    方剂理论在《内经》中很多,有一些属于治则,有一些属    剂
于治法,下边都要提到具体内容。过去.二者在名词上没有严    掌
格加以区分,现在既然这两个名词并立,那我们在概念上就必    竺
须有所区分。活则,是指治疗疫病中都必须遵循的东西。例    蔷
如,过去在基础理论中讲到的,治病必求于率、正治反治、标    和
本先后,还有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等。因为不管治疗哪一种    苎
病,都需要以此为原则来考虑,它是总的指导原则。耐治法则    一
不同,它是针对具体证、具体病设立的。当然一个犬法之下可
“再分成很多小法。如把汗法说成是解表法则差些,那么汗弦
中就有很多方法,甚至过去《内经》中就有不用药物来发汗的
方诖,可以用热水,渍形以为汗.也可以用药煎水,人泡在热
水里使他发汗。不一定用药物,当然还可以用其他方法。例如
有些感冒如虚人感冒.在补中益气汤中说得很清楚,方歌中有
“阳虚外感此方施”,是通过扶正的途径加以治疗。当然,现在
解表剂里也有扶芷解表,如配伍补气、养血、越阴、温阳等。
所以法有大法、小法.它的针对性很强,有具体的对象。所以



j?



稿
上篇总  论一
治法跟所辩得的证应该相对应,表证当解表,表寒证当辛温解
表,表热证当辛凉解表,气虚外感者当益气解表,阳虚外感者
当温阳解表,是一一对应的。再小到一个方子来说,它有它的
治法,一个方子中可以包括几十法舍在其内,不仅仅是益气滋
阴。例如,根据承气汤发展而成的黄龙汤,既有益气的,又有
补血的;既有人参,又有当归。也可以简单说,它足补法加一
些变化。这是一种理论,但这种理论都是散在于各种中医书籍
中的。专门对个方剂进行理论性的解释,还是始于成无己。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最后一卷中的《伤寒明理药方论》
(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菇四卷,其中前三卷论证,第四卷
论方,即《伤寒明理药方论》,并有序,共有方论20首)把
20首方剂作了细致的理论性论述。所以说,这是方剂理论专
门著作的第一家。
    从此以后就逐渐多起来了。一是对于《伤寒论》著作、对
每首方子都有分析。一是现在我们大家知道的,叫《医方
考》,是明代吴昆的书,那里面方子就不少。它就是一本专
门解释方剂的书。他的解释,是针对着证来进行,有时一个
方子有几种解释。这既有它的特点,也有它的不足。因为同
样一个方子,可以用于不同的病.我们说这是异病同治。实
际上,既然用于不同的病、不同的人,它在配伍用量上,在
配伍组合的君臣佐使上。总有些变化。吴昆在后一个问题上
很清楚,但在前一个问题上不清楚。所以有人一看。这个方
子解释几遍,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它应该从不同角
度来解释,论述还是比较细致的。按照这样的发展,方会更
多的。从此开始,也可以说出现了方剂学的叉一次飞跃,加
强了方荆的论理性,就是把方剂的配伍组成从理论方面谈得
更清楚。所以随后出现了不少方论专著。刚才讲的《医方
考》是一个,还有收集r历代方论的《名医方论》,以及一
些丛书中设有专门论方的内容,讲些原理,但这都是明以后
k上篇总  论
的书,它也是与历史发展
上来说,应该了解这些内容
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应的。从理论
四、方剂的分类
    还有一个最大的争论题目,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