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战国之赵氏春秋 >

第57部分

战国之赵氏春秋-第57部分

小说: 战国之赵氏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禄听到荀子的赞美之词,哈哈大笑道:“祭酒大人的话可比老秦人还老秦人啊!”荀子自是不比孔子和孟子!因为荀子与他们相比,有着更为迫切渴求统治者垂青的心态……

    当时孔子见鲁定公时,孔子第二次得到任用,但由于不满执政季桓子所为,愤然去鲁,周游列国十四年。学生子贡曾向老师建议不要把标准定的那么高,适当放宽也不是不可以,所谓: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但孔子虽四处碰壁,仍不愿迁就当权者!而当卫灵公问战阵之事时,孔子也因灵公无道而拒绝回答。

    而后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猝然发问道:“汝不远千里而来,会有利于我魏国吗?”孟子当即顶了回去:王何必曰利?这里仅有的只有仁义而已矣!我是来教导你行正道的,不是仅仅只为利益与否!

    这话说出来,连他的学生公孙丑都听不下去,也对孟子提出过类似子贡的问题,劝老师降低标准,所谓: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当然不肯为统治者屈膝,也不愿意为现实政治就俗!

    而相比较孔孟对统治者的态度:我确实希望得到任用以展平生抱负,但前提是君主你要全盘接受仁政与王道的学说,如果不接受,那恕我绝不奉陪!孔子抱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坚定,孟子坚守为王者师的倔强信念,热衷于完善自己的理论学说,追寻圣王留下的点滴印记。荀子却是不尽然,等到了这时期,王道与帝业的相争已然到了“白热化”,横成则帝业可成,纵成则王道可成!

    因此才有了今日荀子对于秦国的大言赞美之词,他既来到秦国,就是为了让儒家学说迎合秦王的国策国政,他在稷下学宫深研儒家、法家学说,自是有信心融合二者学派的相契点。促成儒家与秦国**统治者的深度合作,使儒学扬名立万!

    荀子听到张禄的话后,点着头道:“昔日,商君变法之前,深入秦国深山之中,知民事,晓山川地理,不知老秦人,怎敢到秦王面前言及儒家学说!”

    张禄听到荀子的话后,才觉得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那荀子既然敢犯儒家大忌:儒者不入秦这一铁律!自是准备有余,不打无准备之仗啊!

    张禄刚喝口茶水,就见到郑安平进来道:“先生,宫内来人说,秦王在书房殿内等候!”张禄听后,看着外面日上三竿,秦王此刻让去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重要事情的!

    张禄起身对荀子道:“祭酒大人,可还要整理一番吗?”张禄是怕荀子一连面见自己和秦王,这才关切的问道!

    荀子也本没能想到一日之内,就能见到秦王。如今听到张禄的话后,脸上难以掩饰激动的内心道:“荀况早已在等候此刻!”

    张禄听后,用手做出“请”状对荀子道:“祭酒大人请……”

第一百二十二章 面见秦王

    当张禄带着荀子一同到秦王宫内时,刚好张庶从书房内走出来!张庶微笑着对张禄道:“相国大人,王上刚谈及你呢!”

    然后看到张禄身旁跟着的年过半百的老者,眼神不离荀子。张禄看着张庶看着荀子,这才将他拉过一旁道:“此人乃是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卿也!”

    张庶听到相国的解释后,才恍然的点头。张禄对着荀子耳旁言语了两句,就随着张庶径直的走进王宫的书房内!单单留下荀自在外面等候!

    张禄刚踏进书房内,秦王就高兴的让他到自己的身旁道:“来来来,张卿,正好要找你呢!”张禄忙的走过来拜道:“王上,不知找下臣何事?”

    秦王拿起一叠竹简道:“如今魏国要来和谈,边境的将士们却是按捺不住啊!纷纷上言请战的!”

    张禄听到秦王的话后道:“战事不过是朝堂外的一种手段,既然在朝堂上就可以达到目的,为何要重燃兵戈呢!”

    秦王听到相国的话后,很是同意。就在竹简上批注着拒绝的话语!刚书写完,抬起头来就见着张禄欲言又止,似要对自己言及些什么呢!

    秦王放下手中的笔问道:“张卿可是有什么心事?”

    张禄听到秦王的问话后,忙的俯首拜道:“我王慧眼如炬,臣下不敢欺瞒!”说完就将荀子要为秦王推及自己学说的事谈及起来,事情成功与否就看荀子自己的造化了!

    秦王听到张禄的话后,沉思片刻道:“素有听闻,儒法相对,儒者从不入秦,怎会有人来秦国推及儒学呢?”秦国自是从商君变法之后,就是成为了法家学说最为昌盛之地,如今秦王也是鲜有听闻有儒者向自己推及学说呢!

    张禄听到秦王的话似是带有些许的兴趣,就在旁说道:“此次来者,就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任过祭酒大人……”

    张禄一说荀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任过祭酒大人后,秦王才真的对荀子有了兴趣道:“既是张卿所荐,寡人就见上一见,张庶,去请荀卿去!”

    就在一旁站着的张庶听到秦王的话后,忙的退了出去,去迎接站在门外的荀子!荀子在外面等有片刻就见着张庶出来,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荀子既是张禄引荐面见秦王的,张庶自是对他礼遇有加,笑着对荀子道:“先生请,秦王可是静待先生雅言呢!”

    荀子点着头对张庶回礼道:“有劳了!”

    等到荀子进去时,张禄就跪坐于秦王身旁,可见张禄深受秦王恩宠。秦王似是有点考校荀子,上来就先是表达了对儒家的不屑,他对荀子道:“儒无益于人之国也!”

    荀子跪坐于秦王的对面,他既是要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人君所接受,自是不会像孔子抱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坚定,孟子坚守为王者师的倔强信念。

    荀子对于秦王可谓是恭敬之及,双手举高于眉间,宽松的士子服使得衣袖尽遮住荀子看往秦王的视线,对着秦王一拜下才回话道:“王上所言甚是。但王上却是只知其一啊!”

    秦王听到荀子没有反驳自己的话,才接着询问下去道:“不知荀卿所言的其他是为何?”刚才秦王的开场之言不过是试探荀子之言,毕竟先前的两位儒家大师在君王的心里可是印象都不好,一言不和,既拂手离去!

    荀子一听到秦王还在问自己的话来,就知道还有些戏,不然秦王直接就摆摆手让自己退了下去。荀子稍稍整理下思路道:“儒者,是为最为敬重君王者,是谓: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荀子的话说出来,秦王也是稍加思索下,也倒是同意的点头,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门下弟子只是不离其身,再看看其他学派之人,倒是逊色不少!

    荀子见着秦王点头,就继续进言道:“再者,儒者深悉人臣之为,儒士被任用则努力工作,即使不被任用也会恭恭顺顺,是所谓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

    言及到此时,秦王也仅仅的只是点着头,未从他脸上上看出对于荀子学说的喜恶与否。但深知秦王习性的张禄却是明白秦王对于张禄的这一套学说并不在意,或者说并不是十分的有兴趣。今日,若不是自己推荐荀子来,怕是他早被秦王轰出去了。

    因此,张禄就不停的示意着在为秦王讲说的荀子,希望他不要谈及无用言论,而是直接将自己的核心之论谈及出来。君不见商君见秦孝公,言及王道治国、以礼治国均不为秦王所喜,直到第三次见面时言及依法治国引出《治秦九论》时,秦公初时坐立于王座上,结束时就坐立于商君之策,因此说言及的一定是合乎在位者的兴趣!

    荀子只顾得对秦王言及自己的儒家政治学说,对于张禄的连翻示意未曾看在眼里。其实荀子对于自己此番入秦倒是满怀信心,他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内,深研儒家与法家学说。他现在谈及的儒学,就是经过他改造完善的儒家学说,集先秦诸子之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君主的外儒内法的政治理论!问世间哪国更适合,唯有秦国!因此他才不远千里来到秦国,渴望秦王慧眼识才,采纳自己学说!

    说到儒者之用时,荀子不免说得眉飞色舞起来,其后才继续道:“若是承蒙秦王不弃,儒者自为秦国服务!是谓: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秦王听后,远是没有自己所感兴趣之言,只是淡淡的说道:“善!”说完话后,就从席间坐立起来,看着坐旁的张禄,才对着荀子道:“即临正午,寡人还要去太后寝宫,荀卿之言,寡人会多加思虑的!”说完,就从房内走了出去!

第一百二十三章 无功而返

    秦王话语言罢就挥摆下衣袖从书房内走了出去,留下荀子与张禄在书房内面面相觑。荀子尚还不知自己的话语中,哪里让秦王觉得味同爵蜡!

    出去书房的秦王直接向着自己的寝宫走去,张庶提醒下道:“王上,太后的寝宫从这里过去呢!”张庶的话刚落下,就觉着秦王冷眼看视自己,张庶忙的跪下道:“王上,张庶多嘴!”

    秦王见着张庶自己给自己掌了几下嘴巴才制止道:“起来吧!”言罢就继续向着自己的寝宫走去!当从夯土的台阶走下时,秦王回头看了眼书房叹息道:“哎,荀子入秦,非为其时啊!”

    说完就头也不回的走去,跟在后面的张庶这才明白为何自己刚才被掌嘴了!那秦王因荀子是张禄所荐,直接拂袖而去显得有些使张禄的脸色有些挂不住,因此才说出这么个理由来,而张庶自己出来就多嘴饶舌般的将这层窗户纸给捅破,秦王才让他自己掌嘴长点记性!

    书房内的荀子与张禄两人,也是略略显得尴尬!张禄从席间站立起来道:“祭酒大人,秦王每每到正午时刻都要亲自前往王后宫中,亲自照拂太后,是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荀子听到张禄为秦王的开脱之词,自是不敢在细究秦王何故走出,只是一叹息道:“(荀)况自是入秦来,夜夜所思见到秦王一展胸中所学,自是摒弃儒家圣例:儒者不入秦。倒是没能想到如此这般啊!”

    张禄走过来,拉起荀子道:“祭酒大人倒是不必灰心,遥想当初商君见孝公时,还是三见其面,才一展胸中抱负!”

    荀子听到张禄拿自己与商君比,脸上微展露笑容道:“倒是多亏相国大人的举荐,况不胜感激!”说完荀子就从席间坐起来!跟随着张禄,从书房内走了出去!

    荀子从秦王宫内走出,伴随着张禄在耳旁边不时的谈及着秦王宫的雄伟壮阔,荀子回过头来回视着王宫,当他随着张禄走进去时,他曾幻想着自己改造的儒家学说会被秦王所采纳,如今细想起来,只怕是他的一厢情愿吧!

    当然,在荀子见面秦王时,荀子的形象很不光彩,在秦王和张禄的面前完全没有了学宫士子们印象中孔孟的正然与骨气,相反的却是荀子对于面见秦王时的嗦嗦,自卖自夸,局限于阐释儒者之用,屑屑于表明投怀送抱之心,投秦王所好,以博赏馈!荀子谋求与秦王间的合作,或者干脆说祈求统治者接受自己主张的迫切心情,跃然于刚才面见秦王的神色表现!

    当荀子踏上马车的一刹那,仍是无比眷恋的看着秦王宫,他深知自己这一走怕是无缘再次踏进这坐宫殿内了!他遗憾的是自己在稷下学宫内,刻学诸家之言,集先秦诸子之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于“帝术”的外儒内法的言论,他本是希望秦王能够慧眼识金,采纳自己的学说!如今看来,要么是自己的学说仍不够兼容,要么是时机仍不够成熟吧!

    而要使一种理论趋于完善,有两种渠道:一是使理论本身更具包容性,更具逻辑性;另一种是使理论更具实用性!前者往往使理论趋近于理想境界,甚至成为一种空想式的乌托邦;后者往往使理论变成实用工具!而目前的秦国,虽是四世而盛,却远未曾达到藐视天下,唯我独尊的盛况!目前的秦国,仍是需要法家的“富国强民”的变法思想,而不是荀子的“大一统”思想!

    因此,秦王在走出王宫后,不是大骂道:“儒者,鄙也!”,而是叹着气道:“非为其时啊!”秦王当然看到了荀子学说的瞻前性,但他却是不敢胡乱的改弦更张,孝公变,变出个秦国独大,若是他变,怕是天不尽然只照顾他秦国啊!

    马车内的张禄看到荀子的眷恋不舍,等到荀子坐到马车内时,张禄才安慰着道:“荀卿放心,禄自会再为祭酒大人安排,再次面见秦王!”

    荀子听后,却是摇着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