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

第174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第174部分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除罗斯福、丘吉尔外,尚有霍普金斯、比弗布鲁克和双方的三军参谋 长等军政要员。会议无严格程序,除正式的全体会议外,尚有各种专门会议 及个别会晤交叉进行,讨论了广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会议的主要政 治成果是拟定和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会议重新确认*先欧后亚战略, 通过了 1942 年实施登陆北非的*超级体育家计划。为加强两国军事合作和统 一指挥,决定成立*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和*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会议讨论了加 强两国战时经济合作,决定成立*联合军需品分配委员会、*联合原料委员会 和联合船舶调度委员会。此次会议奠定了美、英战时全面合作的基础。(2) 第二次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1942 年 6 月 18—25 日举行。除罗斯福、丘吉 尔外,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与会。主要议题为商讨两国 1942—1943 年的军 事行动。会上围绕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展开争论,丘吉尔强调有许多不 可克服的困难,力图说服罗斯福放弃登陆法国的*大锤行动计划。会议因北非 英军失守图卜鲁克而中断,未作出决定。(3)第三次美英首脑华盛顿会议, 代号“三叉戟”。1943 年春,美、英军事领导人围绕有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 场以及地中海地区和缅甸的军事行动,发生严重分歧。为解决分歧于同年 5 月 12—25 日举行此会议。除罗斯福、丘吉尔外,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与会。 会上,美方强调横渡海峡在法国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战略,并提出一个要求英 军在缅甸发动攻势的太平洋地区作战计划;英方则坚持*地中海战略,主张向 南意大利发动进攻,继而促使土耳其参战和展开巴尔干军事行动,强调地中 海作战应优先于横渡海峡进攻法国的行动,并拒绝 1943 年在缅甸发动攻势。 经过激烈争论达成妥协,双方同意在英国集结部队和物资,以 1944 年 5 月 1 日为期作好登陆法国的准备;在地中海实施西西里战役后继续作战,迫使意 大利退出战争;在缅甸的攻势推迟到 1944 年。此次会议把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的行动推迟到 1944 年,导致苏联同美、英关系的一度紧张。 
美 英 荷 澳 盟 军 司 令 部 ( AmeriCanBritishDutchAu  stralianmand,缩写 ABDAC)又称“美英荷澳战区”。太平洋战争初期, 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 4 国盟军在东南亚的指挥机构。据第一次*美英 首脑华盛顿会议决定,于 1942 年 1 月 15 日组建于荷属东印度爪哇,由英将* 韦维尔任总司令。旨在抵御日本对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的入侵。主要由美国 远东空军、亚洲舰队、英国、澳大利亚和荷兰的若干海军、空军及地面部队 所组成。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各国在作战上又发生分歧,遂撤出爪哇,并 于 2 月 25 日退至锡兰(今斯里兰卡)。3 月 1 日解散。 
 美国对外经济管理局(ForeignEeconomicAdministration)大战时美 国政府机构。据罗斯福总统 1943 年 9 月 25 日的行政命令而设置。旨在统一 管理战时对外经济关系事务,主要职权包括救济、经济战和有关实施*《租借 法案》事务等,指导租借物资管理局、经济战委员会、联邦政府对外救济署 和对外经济协调署等机构的工作,由克劳利(LeoThomasCrowley,1889— 1972)任局长。该局名义上拥有对外经济方面的广泛权力,但实际上仅是一 具体执行机构。1945 年 10 月 20 日撤销。 
 美国空中航运司令部(AirTransportmand,缩写 ATC)美国陆军航 空兵所属军事机构,1942 年 6 月建立,司令部设在格拉维利(Gravelly)基 地。受陆军航空兵总部领导,负责指挥与协调美国陆军运输机及军方征用飞 机为美军和盟国空军空运人员、装备、邮件等,并对商业航线实行军事营制, 还负责进行空中运输训练及乘务员与空中医疗人员的培训等。大战期间,该 部所辟空中运输线遍及各主要战场,为盟军提供了后勤保障。1947 年转属新 建立的美国空军。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ChiefsofStaff,缩写 JCS)大战时美国最 高军事指挥机构。1941 年 12 月至 1942 年 1 月华盛顿美英军事参谋会议决定 建立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CCS),为确定美国军方代表,并协调美国陆海 军的作战指挥,于 1942 年 2 月创制这一机构。同年 2 月 9 日举行首次会议。 成员有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美国舰队司令*金,和陆 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后因斯增克去职,遂增补罗斯福总统的参谋长*李海 参加。其主要职责为制定最高军事战略;决定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分配使用; 随总统出席盟国首脑会议,提供军事决策方案等。辖有副参谋长联席会议、 联合参谋局、心理战联合委员会、联合情报委员会等机构。从该机构的设立 到 1945 年 9 月日本投降为止,总共研究了约 1457 个不同的问题。1947 年 7 月通过《国家安全法》;遂定为国防部长辖下的常设机构。 
 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也称*飞虎队。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在毕对日作战 的空军部队。1942 年 7 月,由*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解散后归并组成的第二 十三战斗机大队,与刚派驻中国的第十六战斗机中队和第十一轰炸机中队组 成,由陈纳德指挥,属美国第十航空队。总部设在重庆白市驿(11 月迁至昆 明)。共有战斗机 58 架,轰炸机 6 架。10 月 25 日曾首次空袭日军占领的香 港。1943 年 3 月 10 日,改组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 
 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即“美国战时生产局”。 
 美国战时劳工委员会(WarLaborBoard,缩写 WLB)大战时期美国政府 机构。根据罗斯福总统 1942 年 1 月 12 日的行政命令而建立。旨在解决损害 战时生产的劳资纠纷,监督有关工资和生活费用事宜,制定总的战时劳工政 策 。 委 员 会 由 劳 工 、 资 方 和 公 众 三 方 代 表 12 人 组 成 , 戴 维 斯 (WilliamH.Davis)任主席。1942 年 7 月曾提出《小钢铁方案》,答应给钢 铁工人增加百分之十五的工资,以抵消物价上涨的因素。战时提倡“维护工 会会员资格”,试图协调劳资关系。在整个大战期间曾先后处理近 1.8 万桩 劳资纠纷,使战时生产得以顺利进行。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后停止工作,不 久即撤销。 
美国战时难民委员会(WarRefugeeBoard)大战时期美国政府机构。根 据罗斯福总统 1944 年 1 月 22 日的行政命令而创设,由国务卿、财政部长、 陆军部长等组成。佩勒(JohnW.Pehle)和奥德怀尔(WilliamO’Dwyer,1890 —1964)为实际行政官。负责救援在纳粹德国占领下欧洲的犹太人和其他遭 到残杀的少数民族。自 1944 年 1 月到 1945 年 5 月,曾救援了在法国、保加 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国的一批犹太人,转移到北非、意大 利和美国。为避免违反移民限额的规定,在美国纽约等地设立了“紧急营救 难民营”为难民提供栖身之地。 
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处(UnitedStatesStrategicBombingSurvey,缩写 USSBSS.)亦称”战略轰炸效应委员会”,又称“联合轰炸攻势调查处”。1944 年 11 月成立,前身为驻伦敦的美国轰炸调查团。负责调查研究盟国在欧洲进 行战略轰炸所产生的直接与间接效果,包括对工业、公用事业、运输、医疗 设施、社会生活、道德、居民人员伤亡等方面。1945 年 5 月欧战结束后,该 处人员随盟国占领军进入德、奥诸国,采集战略轰炸效应的第一手资料。在 太平洋战区亦有该处人员对在日本的战略轰炸从事调查分析。1945 年 9 月日 本投降后,其太平洋战区总部设在东京。1946 年 8 月撤销。 
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他称*飞虎队。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华志愿空军 部队。1941 年 4 月 15 日,罗斯福签署行政命令,同意美国陆海军后备航空 官兵志愿前往中国参加对日作战。7 月底,首批志愿人员 260 人(飞行员 110 人)到达缅甸。8 月 1 日,由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陈纳德任司令。初 在缅甸训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到昆明。12 月 20 日,在昆明上空首战击 落日机 4 架,被中国报纸誉为“飞虎”,由此得名。以后 7 个月在中国和缅 甸上空,作战百余次,击落日机 299 架。1942 年 7 月 4 日宣布解散,所留飞 机和人员并入美国第十航空队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与刚派驻中国的第十六 战斗机中队和第十一轰炸机中队,组成”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仍由陈纳德 指挥。 
美苏战时互助原则协定全名《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关于在进行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1942 年 6 月 11 日,根据莫洛托夫访美达成的协议,美国国务卿*赫尔和苏联驻美大使李 维诺夫签订于华盛顿。主要内容为:确定了美、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实行经 济和财政互助的原则,美政府将继续向苏提供总统批准转让或提供的防御物 资、设备与情报,苏应以其所能向美提供类似援助;战争结束后,苏应归还 受援物资中未曾毁坏遗失或消耗者;同时美援苏物资计价的办法,不应妨碍 两国之间的贸易,而应促进两国之间互利的经济关系:美、苏应同其他国家 一致行动,以改善世界经济关系,维护和平。 
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指大战期间召开的三届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 议。(1)1939 年 9 月 23 日—10 月 3 日在巴拿马举行第一届美洲国家外长协 商会议。为应付大战爆发后的形势,美国代表团团长副国务卿*韦尔斯在会上 建议美洲国家奉行共同的中立政策,并在美洲大陆周围建立”安全地带”。 会议发表了*《美洲国家中立宣言》和*《巴拿马宣言》,并决定在华盛顿成 立由美洲各国代表组成的美洲国家财经协商委员会,还通过了反对轴心国颠 覆活动的决议。(2)1940 年 7 月 21—30 日在哈瓦那举行第二届美洲国家外 长协商会议。在法国败降和轴心国加紧扩张的形势下,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 何处置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以阻止德意对西半球的渗透和侵略。会议 发表了*《哈瓦那宣言》和*《哈瓦那法》,并通过了禁止外国外交官从事政 治活动和更加严格控制护照发放的决议。此外还规定了今后召开美洲国家外 长协商会议的程序。(3)珍珠港事变后,应美国要求,由泛美联盟执行理事 会发出邀请,于 1942 年 1 月 15—28 日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第三届美 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主要议题是与轴心国的关系问题。会议建议拉丁美洲 国家同轴心国断绝外交关系,通过了关于在西半球实行经济动员和关于采取 措施对付轴心国有美洲大陆上的破坏活动的决议,同时决定建立一个美洲国 家政治防务特别协商委员会。会议加强了美洲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为 成立泛美军事联盟奠定基础;同时,便利了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控制。 
美国太平洋舰队勤务船队(PacificFieetServieeForce)美国太平洋 舰队勤务部队之一。1942 年 3 月由海军中将卡尔霍思(WilliamCalboun)创 建。初以运输舰、维修船和补给船组成海上勤务船队。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发 展,作战海域日益辽阔,勤务船队遂在埃利斯群岛(Ellicolslands)等地建 立浮动海军基地,基地包括浮动于船坞、浮吊、修理船、打捞船、食品补给 船、弹药船、武器装备补给船、混凝土油船等各种专业船只,使美国军舰在 海上活动时间从数周延长到数月,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舰队的作战。 
美英对苏军援第二号议定书美国和英国 1942年 7月 1日—1943 年6 月 30 日向苏联提供军备和原料的议定书。相对于*苏美英莫斯科会议签订的 《对苏联供应第一号议定书》(1941 年 10 月 1 日至 1942 年 6 月 30 日), 一般称之为《对苏联供应第二号议定书》。1942 年 10 月 6 日美、英、苏三 国代表签署于华盛顿。规定,美、英向苏运送包括飞机、坦克在内的总额为 440 万吨的军事物资。后因运输困难和*盟国一苏联护航运输队遭德国潜艇、 空军的攻击,实际供应的数额没有达到规定的水平。 
美国对西班牙禁运武器决议美国对西班牙内战禁运武器的决议。*西 班牙内战爆发后,美国未参加英、法倡议的*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协议,但罗斯 福总统于 1936 年 8 月宣布美国绝对不干涉西班牙争端。1937 年 1 月 8 日。 美国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