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

第52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第52部分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汉铁路破袭战1938 年八路军破坏日军交通线的作战。为配合友军 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于是年 2 月 9 日夜起,首次实施破袭 平汉铁路北段(保定至新乐)的作战。至 16 日,先后攻占定县、望都、新乐 3 座县城,袭入满城、保定、方顺桥、清风店等车站,毙伤敌 500 余人,破 坏铁路 50 余公里,使交通一度中断。同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4 日,晋察冀军 区部队第二次破袭平汉铁路北段,歼敌一部,争取伪军 2400 余人反正,破坏 铁路 80 余公里。同年 7 月 6—8 日,为打击日军、巩固和扩展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军区部队和第一二○师第三五九旅,第三次破袭平汉铁路北段(同时 破袭平绥、正太铁路),共毙伤日伪军 1400 余人,破坏铁路 50 余公里,并 一度进至北平(今北京)近郊,破坏了石景山发电厂。 
东进(DrangnachOsten)德国侵略和奴役东欧国家的政策。十至十三世 纪德国封建主即在该政策下对斯拉夫民族和波罗的海沿岸各民族实行侵略和 日耳曼化。十七世纪起,勃兰登堡一普鲁士的诸侯继续向东欧扩张。希特勒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以地缘政治理论和种族理论为基础,再次强调该政策, 鼓吹在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夺取*生存空间。纳粹党执政后,即加紧推行该政 策,作为夺取欧陆霸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方军(Arméed′Orient)法国在近东地区筹组的远征军。1939 年 7 月, 英、法、土三国谈判时,法军总参谋长甘末林即建议战争一旦爆发,应迅速 开辟巴尔干战线。同年 8 月,魏刚出任近东战区法军司令,试图以叙利亚为 基地,建立法国驻近东的远征军,并和该地区的英军取得联系;10 月,《英 法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但巴尔干各国联合仍毫无进展。1940 年 5 月德军 在西线大举进攻,法国战局急剧恶化,魏刚奉召回国,接替甘末林之职。扩 建东方军的计划遂告吹。 
东北军中国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原为奉军,北洋军阀武力支往之 一。1929 年 1 月由国民政府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张学良任司令。1931 年九·一 八事变后,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退入关内,1935 年奉调至陕甘地区进 行“剿共”。1936 年 12 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 张学良联合第十七路军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被扣,该军调 至河南和安徽,被蒋介石瓦解改编。 
东乡茂德(1882—1950)日本外务大臣(1941—1942,1945)。1908 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历任欧美及欧亚局局长。1937 年 12 月出 任驻德大使。次年 10 月被调任驻苏大使,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苏联的关 系,促成《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1941 年 10 月就任东条内阁的外务兼拓 务大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利用外交谈判麻痹美国。极力巩固德日意三 国军事同盟。1942 年 9 月因反对设立*大东亚省而辞职。1945 年 4 月任铃木 内阁的外务兼大东亚省大臣。主张以维护国体为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 战后,于 1948 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 20 年。病 死于美陆军医院。著有《大战外交手记——时代的一面》(后又以《东乡茂 德外交手记》为题)等。 
东方工人(Ostarbeiter)纳粹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或德 占区从事奴隶劳动的波兰人和苏联人的称谓。被纳粹德国视为“劣等种族” 的波兰人和苏联人,禁止同德意志人接触,被迫在衣服上佩饰字母“O”以示 区别,试图逃亡者常被当众绞死。 
东方公约又称《东方洛迦诺公约》。苏联和法国为制止德国侵略,拟 订的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三十年代初,随着纳粹德国崛起,欧洲局势日趋紧 张,苏、法两国开始频繁的外交接触。1934 年 6 月底,由法国外长*巴都倡 议,经苏、法共同磋商后起草此公约草案。主要内容为:(1)苏联、德国、 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相互保证条 约,规定其中一国在遭到侵略时,其他缔约国应立即提供军事援助;(2)签 订以苏联参加*《洛迦诺公约》和法国参加《东方公约》为基础的《苏法互助 条约》。此后,苏、法两国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 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表示愿意参加,南斯拉夫重申和法国的同盟关系;德 国和波兰加以拒绝;英国反应冷淡。同年 10 月 9 日巴都在马赛被刺死后,虽 然经苏联的努力先后签订了*《苏法互助条约》与*《苏捷互助条约》,但整 个公约草案波法国当局置之高阁。 
 东方会议①日木原敬内阁为解决从山东、西伯利亚撤兵问题而于 1921 年召开的会议。②田中义一内阁为决定对华基本政策召开的会议。1927 年 6 月 27 日至 7 月 7 日在东京霞美的外务大臣官邸召开,由田中首相兼外务大臣 主持,外务及陆、海军、参谋本部、军令部、关东军等的有关人员参加。会 议通过以分离东北、蒙古和分化中国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对华政策纲要》。 同年 12 月,中国杂志《时事月报》刊登了《帝国对满蒙的积极政策》一文。 文中“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等内容与东方 会议的主旨及日本其后的侵略步骤相一致。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通过对东欧的一系列外交、军事 行动以形成的巩固自身安全的地带。1939 年 9 月*德波战争末期,苏联于 17 日出兵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28 日签订*《德苏边界友好条约》,11 月 1 日和 2 日正式将两地并入苏联。同年 9 月 28 日、10 月 5 日和 10 日,苏 联借口一艘被拘留的波兰潜艇从塔林脱逃事件,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及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取得在上述三国驻军和设立军事基地的权利。同年 11 月 30 日至翌年 3 月 12 日,苏联通过*苏芬战争和*《苏芬和约》,取得卡 累利阿地峡和维堡等地以及汉科半岛的租借权。1940 年法国军事崩溃后,苏 联进一步采取行动。6 月 15 日和 16 日,苏联指责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 陶宛政府破坏互助条约,出兵占领三国,并于 8 月 3 日、5 日和 6 日接纳三 国加入苏联。6 月 26 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强调比萨拉比亚及北布科维纳在 历史上和苏联的联系,要求将两地交与苏联。次日罗马尼亚复照苏联,婉拒 苏方要求,并建议谈判。27 日苏联又提出最后通牒,罗政府曾向英、德、意 等国求援,未获成功,被迫于次日接受苏联的全部要求。30 日苏军即占领上 述两地。8 月 2 日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均加入苏联;前看组成摩尔达维 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者则被纳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 联称这一系列行动为建立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它使苏联西疆增加 了二、三百公里的防御空间,但在苏德战争初期未能起到阻止德军前进的作 用。 
 东方壁垒(Ostwall)1943 年德军在苏德战场沿纳尔瓦(HapBa)河、普 斯科夫(пckoB)、维帖布斯克(BИTeock)、奥尔沙(Opшa)、索日(Co ж)河、第聂伯河中游和莫洛奇纳亚(Moлoчhaя)河一线构筑的战略防线 的代号。1943 年春决定修建,当年秋季完成,随即在*第聂伯河会战中被苏 军突破。 
 东亚联盟日本右翼团体。为响应近卫内阁建设新东亚的声明,于 1939 年成立。领导人为*石原莞尔。倡导以日本为中心的各民族的“团结”。后因 其领导人与东条英机意见不合,1941 年被解散。1943 年一度复活,改名为“东 亚联盟同志会”,但直至日本投降未开展实质性的活动。战后又以“东亚联 盟同志会”的形式恢复活动。 
 东江纵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8 年 10 月广州沦陷后,惠 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相继成立。后遭国民党顽 固派军队挤压,一度东移海陆丰,处境险恶。1940 年 9 月,根据中共中央 5 月 8 日指示的精神,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辖两个大队,坚持在东莞、 宝安、惠阳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曾积极扰乱日军后方,营救各界人士、盟国官员 800 多人及保护港九同胞安 全撤退到内地,本身发展到 5 个大队。1943 年 12 月 2 日,改称广东人民抗 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辖 7 个大队,创建了 东江抗日根据地。1944—1945 年,先后派遣 3 支部队挺进粤北,开辟新区, 打击日军。抗战胜利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主力北撤山东,后编入解放军 第三野战军序列。 
 东条内阁日本东条英机任首相组织的政府(1941 年 10 月 8 日至 1944 年 7 月 18 日)。在日本加紧实施南进战略,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形势下组 阁。东条英机任首相兼陆军大臣,*东乡茂德任外务大臣(1942 年 9 月东条 英机兼任,后*谷正之接任,1943 年 4 月*重光葵接任),*贺屋兴宣任大藏 大臣(1944 年 2 月石渡庄太郎接任),*■田繁太郎任海军大臣(1944 年 7 月*野村直邦接任)。上台后即制定*《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决定 12 月上旬 对美英开战。随后以谈判掩护,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初战胜利一 度强化了东条的战争领导体制和国民统制体制。1942 年 4 月进行翼赞总选 举,成立*翼赞政治会。11 月设立*大东亚省,统辖殖民地和占领区,外务大 臣东乡茂德因持不同意见而辞职,东条自兼。但战局自 1942 年 6 月中途岛海 战失败后日趋恶化,东条进一步强化法西斯独裁体制。1943 年 11 月设军需 省,东条又兼军需大臣,谋求增加军火生产。同月召开大东亚会议,发表《大 东亚共同宣言》,企图利用占领区人力、物力来挽救败局。1944 年 2 月东条 又兼任参谋总长。但随着战局日益恶化,重臣间反东条运动加强。东条试图 请童臣*米内光政、*阿部信行、*广田弘投入阁,均遭拒绝。遂于 1944 年 7 月 18 日总辞职。同月 22 日由小矾国昭内阁接替。 
 东条英机(1884—1948)日本首相(1941—1944),将领。毕业于陆军 士宫学校和陆军大学。历任驻瑞士和德国使馆武宫、参谋木部作战课课长等 职。1929 年与*永田铁山等结成*一夕会。1935 年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为军 内统制派首领。1937 年 3 月任关东军参谋长,七七事变后,率‘东条兵团” 向察缓和晋北地区进攻,侵占承德、张家口、大同等地。1938 年任陆军次官, 积极扩大侵华战争。同年 12 月任航空总监兼陆军航空部长。1940 年汪东条 英机第二、第三届近卫内阁陆军大臣兼对满事务局总裁,主张全面侵华和对 英、美开战。1941 年晋升大将,并由*木户幸一等推荐组阁,任首相兼陆军 大臣、内务大臣和对满事务局总裁。任内,发动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并进攻泰国、马来亚、菲律宾等地,挑起太平洋战争。1942 年兼任外务大臣。 次年兼任文部大臣、商工大臣、军需大臣。1914 年又兼任参谋总长,极度强 化独裁统治。1944 年 7 月在内外交困下,被迫辞职,但作为重臣,仍参与重 要国事。日本投降后,在逮捕时自杀来遂。1948 年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 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东非之战1940—1941 年英国和意大利在东非地区进行的战争,1940 年 6 月意大利参战时,在意属东非(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 马里)拥有装备齐全的驻军共 20 多万,比之分布于苏丹、肯尼亚和英属索马 里的 2 万多英军占有巨大优势,然指挥无能,且斗志不旺。7 月初,意军开 始出击,占领了苏丹和肯尼亚境年 3 个边境小镇。8 月初,又以 10 倍于守军 的兵力进攻英属索马里,迫使英军 2500 人从海上撤往肯尼亚。到秋季,英军 在肯尼亚集结达 7.5 万人,并利用北非战争间隙南调两个印度师和 1 个坦克 旅到达苏丹,准备反攻。1941 年 1 月 17 日,苏丹的英军朝厄立特里亚方向 发起进攻,连克数镇后,于 2 月初受阻子意军严密防守的高山要塞克伦。2 月 10 日,肯尼亚的英军也向意属索马里发动攻势,连克港城基斯马尤和首府 摩加迪沙后,即转向埃塞俄比亚年陆;3 月中同在索马里北部伯贝拉登陆的 英军会师后西进;4月6日攻克亚的斯亚贝巴。5月5日,埃塞俄比亚的海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