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湘军 >

第20部分

湘军-第20部分

小说: 湘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6
1853年的最后一个月,清廷侍郎宋晋请派湘军援助安徽。他说曾国藩身负时望,大家都乐意为他效力,朝廷应该命令他率领水师北上长江,顺流东下,与江忠源一起,水陆夹击太平军。
文宗下诏催促曾国藩率领水师北上洞庭湖,进入长江,收复安庆。曾国藩的水师正在成型之中,他小心翼翼地推托,提出四省共同防御的建议,并说湖北黄州有太平军,援兵无法很快到达安徽境内。
他说,眼下的情况,当然是庐州为燃眉之急,但论天下大局,则武昌为必争之地。如果能够保住武昌,就可以控制金陵上游,巩固荆襄门户,沟通广东、广西和四川的饷道。所以,目前必须集合湖南和湖北的兵力,水陆并进,以追为堵,不使太平军的船队驶回武昌。于是他写信给吴文镕,说湖南湖北两省以坚守省会为主,等到水师练成之后,才可以向东进军。
文宗见曾国藩一再推延出兵的日期,十分焦急,手书一道诏书,说安徽省急待援救,如果曾国藩偏执己见,便会延误战机。年轻的皇帝说:我看了你的奏章,要把几个省的军务,由你一人担当。试问以你的才力,能够担当下来吗?你能主动承担重任,是那些胆小害怕的人无法相比的。但是你既然把大话说出口了,就要全部做到,你去办给朕看一看!
文宗在诏书中把话说到这个地步,曾国藩自然能够掂出其中沉甸甸的分量。文宗的语气,哪里还像是皇帝的诏书啊?简直是朋友之间吵嘴!这个二十二岁的满清皇帝,如果脱下龙袍,在已过不惑之年的曾国藩面前,充其量只是一个晚辈的学生,只能问计和依赖于这位湖南的师长。但他坐在龙椅上,出言无忌,一针见血,指出曾国藩的野心。曾国藩所关心的,确实不是某一个省的战事,他是想把消灭太平军、攻进金陵的大事一肩担当!
曾国藩既然向文宗夸下了海口,出兵是难免的了。但他确实有实际的困难。新募的湘勇训练不够,正在省内分头攻打会党,没有得到休整,军饷也很匮乏,武器、旗帜和军服都很简陋,所以他还是不愿带兵出省作战。他还要等一等,直到他有把握出师告捷的那一天。
王錱却总是跃跃欲试,企图带兵出省。曾国藩本来想把王錱当作湘军的大将,而王錱动不动就要出兵,心高气傲,不听指挥,所以他干脆让王錱独立于自己的体系之外,让他自行其是。他说,王錱有自己的志向,很久以来就不愿听他的调度。根据观察,这人过于自负,似乎适合于去剿土匪,而不适宜去对抗太平军这样的大敌。
曾国藩把湘军合并为十营,每营三百六十人。罗泽南统帅中营,王錱统帅左营,邹寿璋统帅右营,塔齐布统帅另外两营兵勇,周凤山和储玟躬也各自统帅两营,曾国葆统帅一营。
在这个过程里,曾国藩淘汰了王錱招募的部队,王錱对此大为不满,此后还发生了一些争执。
47
曾国藩既然在文宗那里拍了胸脯,就积极地为湘军出征做准备。他所做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建设。这段时间他确立了湘军的营制,对于湘军日后的作战,具有极大的意义。甚至有人说,湘军之所以能打胜仗,多半是占了营制的优势,善用兵法还在其次。 。。  。。 
1853年,咸丰三年(29)
太平军与清军爆发战争后,清军调发军队上前线,但绿营将帅们都不懂营制,而是临时拼凑一支部队,依照惯例领取武器和军械,铁锅、帐篷、铁锹、斧头和枪矛,质量粗劣,因久未使用而生锈了,刀锋也钝了,简直派不上用场。
这时候,地方上也忙成一团。州县派出民夫和牲口运送物资,将领们大咧咧地坐在车马上,住宿时要下榻公馆。士兵们只能步行,扛着一枝长矛,靠在民家和旅店门口,居民和旅客都很害怕,恨他们迟迟不走。
到了前线,与起义军遭遇,部队修筑军营,士兵们不肯下力,壁垒的高度还不及肩膀。商贩们在军营前往来,阻塞道路,杂乱喧哗。清军的十支部队,有九支部队都是如此。
一些清军将领,也懂得约束部队,想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有些将领甚至很想统一管理,但他们彼此之间都没有统辖的关系,禁令无法执行。只有满族和蒙古族的部队稍为整齐,但他们骄横傲慢,言语不通,有人死亡,立刻就要奏报上去。这些将领出身尊贵,总督和巡抚无法统领,所以不轻易调发,出征的多是绿营常规军。
清军存在这样的弊端,民间只知道他们侵扰百姓,增加百姓的负担,都不为他们上战场送死而心生怜悯。于是出征的将士仇视百姓,在起义军没到的地方抢掠,百姓们怨声载道,纷纷躲避清军,欢迎起义军。
江忠源创建楚军时,带领三百人跟随乌兰泰,不能形成营制。后来江忠源官居高位,手下的兵多了,却还是沿用旧军制,没有进行体制改革。
曾国藩组练湘军,毅然以募兵法取代抽调法,不用职业官兵,只用儒生率领农民,各自成为一营。搜求考证过去的规则,古今的章法,都没有可以仿效的,唯独戚继光的兵书,切合时事,非常适用,于是按照他的营制变通实行。
湘军是异军特起,各支部队之间,以及湘军部队与清军的部队之间,互相都没有统辖关系。如果让湘军接受其他将领的节制,关系就会闹僵。不是创立部队的将领,部队就不能隶属于他。
后来湘军大举出征,取得战果,王錱、罗泽南和胡林翼分别将他们的军营制度撰写成书。王錱自序,夸耀自己的作品,说是千万不能落到太平军手里,然而他所写的,都是家喻户晓的内容,只是别人无法简单模仿罢了,因为优良的营制要发挥优越性,还必须训练军士。
湘军的创建,本来是为了消除绿营常规军的弊端。曾国藩统帅湘军,最终成就了功业,却从来不以精通军事自诩。他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擅长训练部队。湘军自创建以后,一直服从上级,遵纪守法,热爱百姓,就是训练的结果。
曾国藩说,考察一名将领治军是否有方,其实很简单。只要在列队时,军号吹响三遍,看看军士们是否神情严肃,成群结队地跑出来,就知道这支部队能否打胜仗。这就是营制与训练相结合的好处。
湘军的营制,借鉴了罗泽南、王錱和朱孙贻的经验。湘乡勇的营制规定一个营的人数为三百六十人,后来大举出征时,有些营的人数增加到五百人,多了一百四十人。湘军把五百人的营称为大营,把三百六十人的营称为小营。
湘军陆师的一个营,下辖四哨和六个亲兵队。每哨又辖八个队。队就是基本单位,由十人编成。每队还设有一名斯养,加上队长,就是十二人,属于正常编制。
每哨的八个队,军械武器的配备,不是完全相同的。分别如下:第一队和第五队配备抬枪,第二队、第四队、第六队和第八队配备刀矛,第三队和第七队配备小枪。抬枪队中,如果抬枪很重,就增加两人。所以八个队共有一百零六人,由哨长指挥,因此一哨的人数,加上哨长,就有一百零七人,委任哨官率领。
每营有六队亲兵,队长和斯养的设置,按照哨的编制,每队十二人。亲兵的军械武器装备如下:第一队和第三队以炮为主,第二队、第四队和第六队都配备刀矛,第五队配备小枪。六队亲兵总共七十二人,不设哨长。这些亲兵,和四哨的四百二十八人,都由营官统领,所以说一个营共有五百人,而哨长和营官没有计算在内。书记和医匠,或有或无,由营官决定,费用在公费中开支。
1853年,咸丰三年(30)
湘军各队武器的配备,已经包含着阵法和战法的考虑。在作战中,持不同武器的单位将各司其职。
每营的用具,由哨和队来预备。军用物资,在建营时就会配给,旧了或坏了,由营官修理,修理费在公费中开支。铅弹、药品、绳子和帐篷,却可以随时领取。
帐篷的配给是定量的。营官配给十顶帐篷,八顶夹层的,两顶单层的。哨官配给三顶帐篷,一顶夹层的,两顶单层的。亲兵队配给两顶帐篷,一夹一单。每哨的各队,也是配给两顶帐篷,但都是单层的。每个营配给的帐篷,共有八十顶单层的,十八顶夹层的。
湘军中随军配备了搬运工,叫做长夫。所以,湘军所到之处,不许征用民夫。辎重、军装和行军粮草,都由长夫运输,每一百名军士配备三十六名长夫。按此计算,每营五百名军士,配备的长夫不能超过一百八十名,也不能人数不足。如果在行军时去拉夫,便是犯了死罪。
部队开拔时,由三百五十名军士准备兵器,另外的一百五十名军士监督长夫,保护军用物资。行军时,前面有探马,后面有押帮,都是以营为单位,不会交错。
曾国藩规定,湘军每天行军的路程为三四十里,不能超过里程。部队黎明出发,天黑前休息。行军不能太快,休息时不可懈怠。他说,行军速度太快,军士就会得病;休息时懈怠,部队就会散漫。曾国藩认为,部队虽强,但久不作战,必然荒废。他说,他宁可指挥老百姓,也不愿率领一支陈腐的部队。养兵千日,无异于自找麻烦。
曾国藩规定每天行军的里程,经过了较为精确的计算。军人步行,大约两个小时行军十五里。天冷时,白昼较短,行军比较轻松。天热时,白昼较长,行军就比较困难。按照白昼为十一个半小时来计算,用四个小时行军三十里,用四个小时修筑营垒,再过三个小时之后,才到黄昏。这样一来,军士们还蓄养着精神,身体也很壮健,可以警惕敌人的进攻。如果部队急行军,百里奔袭,一定会累倒,会打败仗,这是兵家大忌。
部队到了目的地,就修筑壁垒。营官选择地点,用绳子标示出来,在四面挖壕。壕的宽度为一丈五尺,把从壕沟里面挖出来的泥土堆垒起来,就是土墙,厚度为一丈,高度为八尺。墙与壕之间相距二丈,其余的土都运到远处。
挖壕的办法,设置两重,分外壕与内壕。外壕宽六尺,深八尺,内壕的宽度和深度,是外壕的一半。挖掘一道环形的壕沟,必然要有横路,横路之间相距两丈。壁垒修成以后,挖掉外面的横路,留下里面的横路。
墙壁要修建得和城墙一样,高度为七尺,子墙高度只有一半,墙厚六尺,左右各有一扇门,出入都很小心。修筑时,如果附近有敌人,大家就一起动手,如果没有敌情,那就是长夫们的劳役了。
在壁垒中,每队搭建一个营棚,棚内有灶和厕所,厕所分为外厕和内厕,外厕有四个茅坑,内厕一个茅坑。
火药存放在地窖里,用堇菜覆盖,留孔透气。
部队的墙垒之内,不得开设集市。如果壁垒离集市很近,就要加强门卫,午夜核查人数。军士出入营垒,没有经过批准,就要处死。
夜晚的口令,由营官拟定。守夜的军士,每营五十人,靠近敌人时则派一百人值班,每一更换一班,每班十人到二十人,由哨长巡察。
五更时,全体起床。早晨和傍晚都要练操,用响器发出信号。
48
在湘军的营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薪饷制度。曾国藩的湘军将士们为之而战的目标,并不完全是书生们大力倡导的忠君报国,其中一个本质的激励机制是升官发财。曾国藩在1855年写作的《水师得胜歌》中,用最后一句总结出了湘军将士的真实追求:仔细听我得胜歌,升官发财笑呵呵。
升官是读书人的追求,绝大多数参加湘军的山农,却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那就是积攒银子,回家买田盖房娶媳妇。但是湘军不允许抢掠百姓,将士的收入,只能指望薪饷。因此,优厚的薪饷,是吸引湖南农民从军的实际利益。
湘军的每名营官,不管官阶高低,每月都可得到二百两银子的薪饷。这个数目,略等于清军一个二品总兵的薪俸加上养廉银的总收入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853年,咸丰三年(31)
一营有四名哨官,每人每天的薪饷是三钱银子,每月可以支取三十六两银子。每营有四名哨长,每人每天的薪饷是二钱银子,每月支取二十四两银子。湘军一名哨官的收入,略等于清军一名四品都司的薪俸加上养廉银的总收入,而哨长的收入也很可观。
每营有三十二名队长,称为什长,每人每天的薪饷是一钱六分银子,共计每月支取一百五十三两六钱银子。
每营有七十二名亲兵,二十名护勇,每人每天的薪饷是一钱五分银子,共计每月支取四百十四两银子。
每营的正勇,有三百三十六人,每人每天的薪饷为一钱四分银子,共计每月支取一千四百十一两二钱银子。
每营有伙勇三十二人,每人每天的薪饷是一钱一分银子,共计每月支取一百零五两六钱银子。
每营有一百八十名长夫,每人每天的薪饷是一钱银子,共计每月支取五百四十两银子。
湘军从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