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彭氏军史评论 >

第108部分

彭氏军史评论-第108部分

小说: 彭氏军史评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工具书查资料,进行自已阅读。
例如在学习“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内容时,利用教学挂图《二战中的亚太战场》和学生自有的工具书《世界历史地图册》让学生自己阅读,查看来了解珍珠港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活动中心;也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再看1942年12月7日,日军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学生们通过自读教材和配合地图来理解教材内容,对于战争的爆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C.通过研讨,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在讲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的这一内容时,因为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设计让课件显示出以下问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怎样形成?标志是什么?
二战初期,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什么未能联合起来?
1942年,有哪些因素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学生阅读课文后组织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学生们学会了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做作出更完善的答案。
布置的课后作业: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有哪些表现?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看法。在批阅课后作业时,我发现学生们的钻研深入,思路开阔,他们正在熟练地成为了历史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综合归纳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后思索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和理念及学生自主性学习来探索素质教育的体会。
综观整个教学中,学生们是通过欣赏一曲曲契合历史背景的音乐《喀秋莎》、《在乌克兰广阔的田野上》,来感受的那段流逝的战争岁月的氛围;通过观察浏览一幅幅真实记录历史的图像去领悟了一种历史现象;通过观看一段段形象生动影片片段来了解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多媒体历史课堂因此而呈现出了丰富多彩情境。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因此而十分的踊跃。
课后,学生们都认为这是一堂获益非浅的课。学生不仅对二次大战过程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有了清晰的了解,而且对当时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战争背景等也有了较深层面的理解;对希特勒、斯大林等历史人物的功过也能够辩证地进行评价。既完成了本课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课堂知识的传授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最后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创造性思维。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所倡导出来的参与意识,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在我们的多媒体课堂上学生们对历史的全新体验实际上成就了一种创造性的创新活动。
学生的自主地学习同时还把教师从繁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以便抽出更多时间来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学生则从“填鸭似”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浅谈教育创新的认识
更新时间2005620 21:38:00  字数:2776

 (副标题)从历史课《三国鼎立》的教学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一个不懂得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历史是一部真实动人的生活教科书。对个人来说,历史有助于培养人的历史感、开拓人的胸襟、陶冶人的品格情操、升华人的精神。不仅如此,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还能启迪智慧,增长才能,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认识、分析问题和处事应变能力。对国家来说,历史是我们振兴中华、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门指导性学科,国策的制定、国家的去向等重大问题都与之关系密切。
而历史的创新教育更是时代的要求,是已经到来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人的创造力固然与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因此,从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由此提出。它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贯彻创新这一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一员,理所当然地担负着创新教育的任务。
要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正确地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做到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方法恰当。
创新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创造)。广义的创新(创造)是从社会意义来考察的,其主体是科学技术人员,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创造物(理论或实物);创新教育是个特定的概念,着眼于个人意义上的考察,其主体是学生,其价值是教育价值,即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为核心,学生在自身的心智水平上去创造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同发展。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在初一历史课《三国鼎立》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这种先进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单纯传授历史知识与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变由教师调控,学生认知活动和学生心智发展同步进行的三维教学结构,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及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浅薄认识:1.设疑导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设疑导学是一种极好的手段,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巧妙设计,给学生创造一个妙趣横生的思维意境,就能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比一般平铺直叙式的提问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例如: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分析,涉及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军事优势,单纯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全面概述背景,实际就超越了学生的心智水平。科学和做法是分层设问,逐步导入:①简述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有何特征?②官渡之战的经过,曹操是怎么样打败袁绍,获得胜利的?一个问题先分解为两个紧密相连的,各为系统最终又有机形成整体的相扣层次,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思索作答。
边问边导,能保持学生参与的兴趣,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也在逐步扩大与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促使他们善思、探索、勇于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
2.创设情境,鼓励主动探索与寻求。
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启发的要素之一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就历史学科而言,其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为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例如:讲述赤壁之战的小故事。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向学生提供一些紧扣教材和主题的史实材料:《诸葛亮》中火烧赤壁的影片节选,小学语文课文《赤壁之战》和苏轼的《赤壁怀古》诗文等影音图文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观看后讲述赤壁之战基本经过和其本人理解,让学生在参与、思索中寻找事物间的必然和偶然,在探求中寻找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学生从感性的参与到主动探寻、思维的参与,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从事“创造”,创新精神与能力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3.多联想,发散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
历史不能重演,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要学好历史,客观上要求学生具备再造性的想象能力。运用这一方法,我首先向学生提供官渡和赤壁两次战役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拥有合适的知识基础去填补内容不完全之处。因此,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既思时间,又想空间,既思前因,又想后果,从而扩大思路,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要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我还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思维的发散点。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吗?为什么?”的思考题。这种题型的巧妙设计事实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利用所获得的关于官渡和赤壁两次战役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探索创造出新观点、新概念、新形象,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思考题的答案由学生在老师的启迪和诱导下自主地作出圆满的答案,这种学习的创新的本质就是一种突破。
4.善综合,集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指向。
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要解决问题,必须进行集中性思维,综合已知的各种信息,导出发散点,然后再综合发散结果,通过对发散结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得出较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复杂的历史现象,特别是史学界尚未定论的历史问题,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胜利失败的原因分析等,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中进行综合,使思维指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上来,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五、勤训练,养成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
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历史教师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深入钻研教材,依据教材及学生思维水平来找准思维训练点,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集中→发散→再集中的思维发展过程进行有序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历史理论性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运用和强化,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思维习惯。
当然,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要建立在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二要建立在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以上是在初中多媒体历史课《三国鼎立》教学后,我的不成熟的思考,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指正。


三国鼎立CAI教案(省二等奖)
更新时间2005620 21:40:00  字数:429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和教学计划】
一、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