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彭氏军史评论 >

第90部分

彭氏军史评论-第90部分

小说: 彭氏军史评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妃甄氏一事。
甄氏名洛,本是袁绍之子袁熙的老婆,据说美艳惊人,肤白如玉,是出了名的美女。当年为了得到甄氏,曹丕和父亲曹操几近翻脸,曹丕手脚更快一些,抢得了先机。同样是“色中饿鬼”的曹操很无奈地把甄氏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不过看来是十分地不爽。后来不夸儿子反赞孙仲谋是否有这一层原因(赌着气?)在里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遗憾的是曹丕虽然得到了美女,但甄氏并不喜欢曹丕,觉得他是个“糙哥”,阴谋诡计,算不上是“好男人”,于是别恋着“诗赋俱佳”“深解风情”的美男子曹植。曹植和甄氏彼此情投意和,只是悖伦违理,才没有鱼水之欢。后来甄氏相思成疾,抑郁而终了。
不过关于甄氏之死,另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是《魏书》记载的:曹丕册封甄氏为皇后,玺书三次送到,甄氏都恳辞拒绝,人们推测她是为了曹植。女人拒绝当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只此一遭。然后,甄氏突然染病去世了。野史传言是曹丕发现了甄氏的偷情,深恨之,赐死了甄氏。死后曹丕还对甄氏的尸身进行了“以发覆面、以糠塞口”的侮辱与凌虐。人们很同情甄氏的遭遇,诗词歌赋中把她喻为“洛水之神”,让她在梦中意会曹植。由此可知“七步成诗”的故事可不是闹着玩的,谁让曹植偷走了魏文帝女人的心呢?
话说曹丕先说他的污点可能更客观一些,在尊重女性权益方面曹丕肯定是做得很差劲的。不过,魏文帝曹丕品行的低劣是他封建的局限性,时代的落后性,对于他的评价我们要看他的主流,看他在历史上的功绩。
曹丕,字子桓,汉灵帝中平四年出生,八岁能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他显然是一位被人们低估了文武全才。
曹丕文学上的成就人们大都知道,后人总结出的曹丕文集,洋洋洒洒含概着诗词歌赋、乐府铭文等的《曹丕集》成为了曹丕文学成就卓绝的佐证,文集中的《燕歌行》更是被后人推崇为七言诗之祖,因为曹丕的文采尽人皆知,我这里就不再赘述。
对他在武功上的造诣知道的可能就不多了。以全武行著称的《三国演义》对曹丕这方面的能耐更是只字未提,只说黄须儿曹彰的武功不错;陈寿的《三国志》也说他“才艺兼该”,仅提到曹丕喜欢打猎'注解一',长水校尉戴陵不识时务地劝阻,被判处了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不过,曹丕喜欢武术(打猎)运动已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是一堆古籍资料,有时人们会对自己所常见的一些资料缺乏必要的总结和思考,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曹冲称象中的曹冲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的阿基米德,他以舟称象就是利用了浮力原理。资料显示曹冲虽然早亡,但却让其父亲曹操沉浸在悲伤之中,因此慢怠了当时来许昌献西川地图的别驾张松,张松一怒之下把西川地图转而送给刘备,并引刘备军入川。就这样,整个三国历史轨迹都改变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曹丕在《典论自序》中的自传:“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这里指出曹丕从小就弓马纯熟,后面尤其提到了建安初年宛城张绣的反叛,动乱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从兄曹安民等皆遇害,而曹丕一个仅十多岁的小孩竟然从乱军之中趁隙突围而出,可见他的马术果然了得,只可惜在罗贯中《战宛城》的章节中没有记载曹丕突围的经过。
另一个证明曹丕武功不弱的例子同样来自《典论自序》,曹丕曾经与奋威将军邓展比剑。首先邓展并非俗手,“晓五兵”,能空手入白刃,武学造诣是相当高的。文中记载:“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这一段文言文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曹丕击败邓展的经过,无论是剑术理论还是实战技击,曹丕都全面获胜,而且让对方口服心服。
无疑,曹丕的剑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并非浪得虚名。他“转益多师”,拜过很多的师傅(如虎卉王越、河南史阿),剑法自有渊源;而且他擅长使用双戟,也可以“以单破复”,也就是双戟也可以变成单戟。戟在三国时是比较时尚的一种兵器,双戟,应该是那种带护手钩的短兵器,可能类似太史慈的手戟,使一对必须一心二用,是有难度的。长兵器方面曹操使槊,曹操曾舞槊作诗,曹丕的至亲夏侯氏则以枪法称雄。可见,曹丕的戟法不可能是家传。至于曹丕是不是跟着父亲的贴身保镖双戟典韦所学,这就拿不准了,反正他兄弟黄须儿曹彰也是擅长使画戟,在张国良的评话中,曹彰曾力败“西蜀十虎”。看来曹家是请了一个使戟的行家来做教师爷(呵呵~~是不是吕布的师傅也指不定哦)。
可恨孙破虏早亡了,不知道后来“文武双全”的曹丕取得的非凡成就,否则他是否也会慨叹,“生子当如曹子恒”呢?
'注解一'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补充说明“。。。。。。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遂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昙花一现的“少共国际师”
更新时间20051217 13:08:00  字数:1908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的;经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同意,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少共中央局)创立了一个红军独立师——“第一军团少年共产国际师”。但是这支英雄部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两年后就被改编为第十五师,隶属于红一军团的建制。“少共国际师”的存在虽然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属于昙花一现,但它却为人民军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和军事指挥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耀邦、陈光、肖华、彭绍辉、曹怀里、袁佩爵等人。
1933年5月20日;团中央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纪念红军成立六周年的纪念会上,这支新部队就有幸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等单位一道参加了在瑞金红军总部的大阅兵。“少共国际师”只用了大约2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组建任务。期间进行过较为严格的军训,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当时全师的兵力大约为8000人。其中70%是党团员,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不少是14、15岁的“红小鬼”。第一任师长为吴高群。吴高群曾被人们称赞为“进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挥员”,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牺牲在黎川战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员冯文彬也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写过一篇纪念少共国际师的文章,他的职务后来被年仅18岁的肖华接替。)。阅兵式上“少共国际师”还没有正式的番号,是周恩来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亲自授予了“少共国际师”的军旗,并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同时被授旗的还有红军工人师。
而“少共国际师”真正地组建完成则要到1933年的8月5日,并在在博生县又举行了一次师级规模的阅兵式。一个月后,1933年9月3日,经过一个简短的“九三宣誓”仪式,“少共国际师”就开赴第五次“反围剿”的前线作战。“少共国际师”进抵到东部战线的建宁,红军战士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军歌》、《上前线歌》等歌曲,到处写下“红军胜利万岁!” 等标语,其声威震动了整个建宁县城。部队继续前进到泰宁,然后召开了由党团骨干参加的军人大会,红军的主要首长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和杨尚昆主任等人专门来到“少共国际师”作了报告与鼓动,并传达了战役中的任务。
“少共国际师”取得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即闵北的拿口战役。替闽中独立团解围,击溃国民党军周志群部2000余人。然后转进到黎川参加保卫战。“少共国际师”在资溪桥与黎西南等地作战,但是很不幸,师长吴高群在百胜关的战斗时中炮牺牲。名将陈光临危授命,接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3个月后,陈光将军被调动到王牌师红二师任师长)。在百顺点岭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还配合友军击溃了向黎川前进的2个师国民党军队,迟滞了敌人的推进,保障了我军防线的建立。这次战斗的胜利应该可以说非常地不容易,因为国民党军队中有一支部队是陈诚的十一师,是国军的王牌。而在黎西南的樟横村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被国民党军队击败,对失败负有责任的一个红军团长和政委后来都被撤职了。但是在接下来的石城保卫战中,“少共国际师”为自己正了名,面对优势兵力的敌人的进攻,寸步不让,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一仗保障了中央红军顺利地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与中央红军一道离开了中央根据地。长征开始时“少共国际师”由28岁的彭绍辉将军接任了师长,政治委员也换成了肖华(据肖华将军等人的回忆录,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肖华一开始就担任着“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彭绍辉此前曾担任过红一师师长,兴国模范师师长,红五师师长,红三十四师师长等职务,是红军中的一员虎将。在长征中“少共国际师”一直担负着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在血战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过程中,“少共国际师”和红五军团担任着殿后的任务,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整连、整营敌军的一次次进攻,但“少共国际师”自身也损失了一大半的兵力,是最后几支过湘江的部队之一。
1935年3月,遵义会议以后不久,中央军委根据斗争的需要,决定对“少共国际师”进行整编,改编为红十五师,归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建制。就这样,“少共国际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于“少共国际师”的文艺作品,据说现在已经有人写出了一部叫《少共国际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和同名的20集的电视连续剧,且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我没有能够看到这些作品,于是先依据手头掌握的资料写下了这篇短文,以示对红军先烈们的一点敬意吧。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小诸葛”白崇禧的军事生涯
更新时间20051227 21:46:00  字数:5026

 这篇关于民国名将“小诸葛”白崇禧的文章并非一篇简单的历史人物传记,而是参考其一生军事活动的情况,从军事角度来解析、评价白崇禧的军事才华。
我们首先来看看白崇禧“小诸葛”这个绰号的由来。白崇禧曾经多次担任过各种级别的参谋长,参谋长这个职务就相当于古典小说中摇羽毛扇的军师角色。1924年6月,三十一岁的白崇禧当时担任着定桂讨贼军的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正协助着李宗仁、黄绍竑统一广西,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军阀陆荣廷和沈鸿英。虽然陆沈的兵力要多于定桂讨贼军,但是陆荣廷与沈鸿英两人却是世仇,注定他们俩无法联手。
在陆荣廷的麾下有一员大将叫韩彩凤,此人能征惯战,人送绰号“赵子龙”。韩彩凤领一彪人马镇守在柳县的上雷镇。而沈鸿英手下杨祖德率一个师驻扎在不远处的一个叫雒容的地方。1924年8月,白崇禧率军攻打韩彩凤部,两军激战于上雷镇,鏖战多日难分胜负。白崇禧见韩彩凤部悍勇难破,于是设计假装与沈鸿英手下杨祖德通电话,约定一起夹击韩彩凤,并且故意让韩彩凤听到这个电话。韩彩凤迫于形势,不得不分兵去监视杨祖德。趁韩彩凤兵力分散之际,白崇禧集中优势兵力猛攻一点,终于击溃韩彩凤的部队,并缴获了韩彩凤的帅字旗。然后,白崇禧乘胜追击,攻克庆远,迫使韩彩凤的兄弟韩彩龙自杀。9月21日,军阀陆荣廷因为主力被歼灭,无奈宣告下野。
陆荣廷下野后他的部队被沈鸿英接收,其兵力已超过定桂讨贼军一倍以上。12月底,沈鸿英指挥部队兵分三路向李宗仁等的地盘发起进攻。白崇禧以一个营的兵力镇守武宣,敌人来了一个师,由沈鸿英手下一员悍将邓右文指挥。白崇禧坚守了两昼夜,然后与吕焕然、李宗仁的援兵里应外合,击溃了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